文丨石 川
別讓“禁止強迫購物”停在紙面上
文丨石 川
旅行社組團出游,不但可以有購物環(huán)節(jié),還可以有多次購物。8月1日,國家旅游局發(fā)布《旅行社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條例》),其中對于安排購物場所或付費旅游項目有了更加清晰的規(guī)定,旅行社指定具體購物場所或者安排另行付費旅游項目的,應當在包價旅游合同中明列,并與旅游者協(xié)商一致做出準確詳細說明,游客要簽字確認,如果誘騙旅游者參加購物,旅行社將面臨三萬以上三十萬以下罰款。
“將購物點包裝成小景點,進景就是進店”,強制或誘騙游客購物,已是旅游市場中眾所周知的潛規(guī)則,也是引發(fā)旅游爭端的一大誘因。某地導游強制游客購物遭拒,居然歇斯底里地罵道:“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情,不買就不要再來香格里拉,滾蛋!垃圾!”如此導游,如此行為,無不激起公憤。
如今,《條例》正在公開征求意見,再次向強制購物說不,無疑令人欣喜。之所以稱“再次”,原因在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已明確規(guī)定,旅行社組織、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體購物場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費旅游項目。國家旅游局發(fā)布的《關于打擊旅游活動中欺騙、強制購物行為的意見》也規(guī)定,“旅行社未經(jīng)旅游者書面同意,安排購物的”,可被認定為“欺騙、強制旅游購物”。由此可見,強制購物早已于法不容,不經(jīng)游客同意安排購物也在禁止之列。
平心而論,游客并非全無購物意愿。出門在外,誰與愿意帶回點禮品或特產(chǎn)?他們?nèi)松夭皇欤瑢в芜m當引導,或提點有意義的建議,并無不可。而游客排斥的不是建議,而是強迫。在規(guī)定地點必須購某種物品,明明價格虛高還強迫游客購買,游客當然不樂意,甚至憤而反抗了。
如今,《條例》關于購物有兩大亮點,一是立標準,所謂的“丑話說在前面”。在合同中要寫明,行程中一共有幾次購物,都要去什么購物場所,每次停留時間多長。二是多協(xié)商,所謂的“打開窗戶說亮話”。旅行社可以指定購物場所,但需要與游客協(xié)商一致,并向游客做出準確、詳細說明,由游客簽字確認。有了這兩點,游客和旅行社或導游就能各得其所,也各取所需,從而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此外,《條例》還規(guī)定,旅游者有權在旅游行程結束后三十日內(nèi),就其所購物品和參加另行付費旅游項目費用,要求旅行社為其辦理退貨并先行墊付退貨貨款、退還另行付費旅游項目的費用。這一規(guī)定有釜底抽薪之效,類似乎網(wǎng)購中的“后悔權”,即網(wǎng)購商品在到貨之日起7日內(nèi)無理由退貨。如果該條例獲得通過,該條款獲得落實,游客自然開心不已,因為該條款是站在游客這一方的,他們的合法權益可獲得強有力保障。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落實這一條款?如果沒有詳細的細節(jié)支撐和完備的法治配套,日后恐引起爭議。比如游客想退貨就退貨,會不會增加旅行社的運作成本,他們樂意接受嗎?如果當初購物完全屬于自愿,帶回家使用了大半個月突然覺得不爽便退回了事,這公平嗎?為此,相關部門應該制定出更詳細更精準的規(guī)定,免得留下扯皮空間。
當然,《條例》只是送審稿,目前處于征求意見階段,不僅游客可提建議和意見,旅行社和導游也有權提意見和建議。最終會不會修改,以及如何使之更完全,這就需要各種意見充分“發(fā)酵”,也需要相關部門最大程度尊重各種群體的觀點表達,并集思廣益,力求使《條例》經(jīng)得起推敲,又能平衡各方利益。
強迫購物早該壽終正寢了,禁止強迫購物已是廣大游客最樸素也最迫切實現(xiàn)的基本訴求。不讓這項規(guī)定只是看上去很美,就需要監(jiān)管部門更有擔當,需要立法部門更有立法高度,也需要旅行社和導游更有遵紀守法意識。我們常說,旅游業(yè)是“沒有煙囪的工業(yè)”,我國已成為不折不扣的旅游大國,卻不是旅游強國。當法治不斷健全,游客少一些人在?途,旅游體驗不斷改善,才能實現(xiàn)多贏,我們才敢說我國是旅游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