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富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山西太原030012)
漢文帝治國理政思想研究
——試論漢文帝治國理政實踐的主要特色
范富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山西太原030012)
研判漢文帝劉恒的治國理政思想,大多數(shù)人看到的是文帝“有不便輒弛以利民”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即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的簡樸純真,“天下治亂,在朕一人”的高尚情懷,“孝行天下,法正天下”的美好品德。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文帝劉恒作為一代圣明君主,絕不是老好人,他的“優(yōu)扶諸候,鞏固皇權”、“孝行天下,德法并重”等治國理政的光輝實踐,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漢文帝;治國理政;特色
漢文帝劉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是西漢的第4個皇帝,他是在以太原為中心的代國從政16年之后登上皇位的一位皇帝。文帝榮登大寶之后,積在代國16年韜光養(yǎng)晦的治國理政實踐,啟動了歷時40年之久的“文景之治”,使?jié)h朝進入了風清氣正、安定富庶的歷史時期。其孫漢武帝劉徹之所以能開創(chuàng)“犯我大漢者雖強必誅”的大漢雄風,基礎正在于文景之治。筆者的探究主要集中于“心系百姓,儉樸勤政”、“民選民治,從善如流”、“孝行天下,力倡孝悌”、“敢于擔當,勇于任事”、“簡政寬刑,法正天下”、“優(yōu)扶諸候,鞏固皇權”六個方面。
和古來所有的圣君一樣,文帝治國,主導型的理念是以民生為本的民生情懷。從賜民爵到省民憂,從緹縈舅父到親種籍田,從列侯歸國到喪葬遺詔,無不體現(xiàn)他心系百姓的儉約情懷。
(一)文帝心系百姓的一大特色是與民同樂
文帝心系百姓的一大特色是與民同樂,這在立太子、立皇后等實踐中均有體現(xiàn)。如公元前179年,文帝登基伊始,“夜拜宋昌為衛(wèi)將軍,張武為郎中令”,之后迅速“制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說:“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再如,公元前178年正月,有關部門請求文帝及早確立太子以免后患。文帝下了一道詔書,說我德行淺薄,上天還沒有欣然接受我的祭祀,天下的民眾還沒有感到滿意,現(xiàn)在我不能光求天下賢人把天下禪讓給他,還讓我確立太子,這就加重了我的失德。叫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原文是,“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饗也,天下人民未有愜志。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其安之?”當他終于答應確立劉啟為太子時,當即“賜天下民當為父后者爵一級”,即賜給全國民眾中,要繼承父業(yè)的后代每人一級爵位方才罷休。
同年3月,有關部門又請求文帝立皇后,當把竇氏立為皇后時,文帝又下詔書曰:“方春和時,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樂,而吾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憂。為憫父母將何如?其議所以振貸之?!庇衷唬骸袄险叻遣慌侨獠伙?。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yǎng)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yǎng)老之意哉!具為令?!贝笠馐牵⒋簳r節(jié),萬物重生,可是百姓中鰥寡孤獨貧困的人瀕臨死亡,又沒人看望。我們是百姓父母應該怎么辦?我們要議一議怎樣拯救和借貸。他接著說,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年春天,我看有關部門派人問候和省視“長老”,但沒有“布帛酒肉之賜”,怎么能幫助天下臣民奉養(yǎng)其親呢?聽說官倉給粥的時候,拿出的是陳年舊米,那里是養(yǎng)老啊?所以“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不僅如此,他還要求“賜物及當稟鬻米者”,有關部門的官吏如“長吏”要“閱視”,丞和尉、嗇夫和令史要到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p>
(二)文帝心系百姓的另一大特色是輕徭薄賦
文景之治歷時40年之久,而其執(zhí)政的23年中,他多次采取措施減稅輕賦。公元前177年2月,丞相陳平去世。文帝就下詔說,我聽說周朝分封的諸侯有1000多個,大家都在自己的封地,按時入朝進貢,民眾不辛苦,上下心情舒暢?,F(xiàn)在列后門都在京城長安居住,離食邑很遠,運送給養(yǎng)來京讓兵士很辛苦,浪費,列侯也沒有機會教導和管理封地的民眾,“其令列侯之國”,列侯都要回到自己的封國去。同年11月,長安發(fā)生日食,文帝很自責,下詔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唯二三執(zhí)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所以,要盡量減少差役和開支費用,以便利民眾。他接著說,我不能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四方,總是有外族入侵事件發(fā)生,邊防也不安定,不能撤除邊防部隊,又怎么能命令軍隊加強京城防備來包圍我呢?現(xiàn)在我決定撤消衛(wèi)將軍統(tǒng)轄的軍隊。太仆所管的現(xiàn)有馬匹,只保留夠用就行,其余一律交給驛站使用。
在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57年期間,文帝親種“籍田”(祭祀宗廟專用地)、皇后親蠶以奉“祀服”(祭祀宗廟穿的衣服)成為制度。文帝先后9次減免各種稅賦、勞役,使?jié)h朝的稅賦制度有漢初的“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甚至有幾年干脆取消全部地租,深得百姓愛戴。
(三)文帝心系百姓的另一大特色是崇慈尚漸
成由勤儉敗由奢。文帝“有不便輒弛以利民”的精神境界,在他儉樸勤政的治國實踐中得到了完美的升華?!妒酚洝泛汀稘h書》對文帝的評價甚高,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宮室就是宮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園林以及供皇室打獵游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使用的動物、設施等,服御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皇帝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們大都十分重視。有幾個皇帝不大修宮殿園林、不大顯威風擺闊氣的?然而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沒有一點“增益”。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皇帝,能做到這樣,并且堅持一生,實在是很可貴的。有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臺,召來匠人計算了一下,需要百金。文帝就說:“百金相當于中等富裕的百姓十家的產業(yè),我住著先帝留下來的宮殿,就常常感到惶恐,還建露臺干什么?”。文帝經(jīng)常穿的衣服是“綈衣”,綈是一種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絲織品?;实鄞┻@樣的衣服,是非常樸素的。當時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他寵幸的夫人穿的衣服也不準長得拖到地上?;实鄱荚谏盀樽约盒蘖昴梗瑵h文帝為自己修的陵墓規(guī)定“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節(jié)儉的活動———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霸陵(漢文帝的陵墓)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原來簡陋的設置,不準改動。他還詳細規(guī)定了喪事的規(guī)格、細節(jié)。如不讓人到宮殿中哭泣,宮殿中應當哭泣的人,只在早晨和晚上各“十五舉聲”,其它時間不得擅哭,即是哭也憐惜如此。又如規(guī)定“绖帶不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即喪服上的麻帶不要長過三寸,車及兵器上都不要懸掛布料。為體恤百姓,令天下吏民三日皆釋服,脫掉喪衣,不要禁止娶婦嫁女等活動。其部署詳細,簡省至此,便民至此。作為一個皇帝能做到這樣,特別是在“海內殷富”的“文景盛世”能做到如此儉省,如此克己,如此體恤百姓,實在是可貴的。
治國理政,本在哪里?歸根到底在人民。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文帝登上皇位,是臣民們精心遴選出來的,是順民心、得民意的。史料記載,周勃、陳平平定諸呂之亂后,亟需從漢高祖的直系子孫里選出一個皇帝來,選來選去,選中了代王——幾乎漢室所有的重臣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張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都紛紛上書請求劉恒登基,劉恒登基這件大事甚至得到了社會各界包括“陰安侯、頃王后、瑯邪王、列侯、吏二千石”的認同,大家的共同心愿是“謹請大王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
(一)民選民治
邏輯和歷史是統(tǒng)一的。公元前180年,高后呂雉病死,遵照呂雉的囑咐,呂產、呂祿各自住在北軍和南軍不敢離開,他們聚兵長安,妄圖發(fā)動政變,奪取帝位。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劉姓宗室集團和功臣集團結成聯(lián)盟,共同誅滅諸呂。“十七年秋,高后崩,諸呂謀為亂,欲危劉氏。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等共誅之”。齊王劉襄發(fā)難于外,周勃奪取北軍于內,殺盡諸呂的所有男女成員,史稱“周勃安劉”。諸呂被滅以后,有人提議立齊王劉襄為皇帝,他不僅是高祖劉邦的長孫,又有首先起兵反諸呂之功。但因為齊王的母舅家族勢力比較強大,大臣們害怕再來一個呂氏專權,所以被否決了。淮南王劉長也因“家母惡”被否決。周勃和陳平主張立代王劉恒,“代王方今高祖親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以仁孝聞于天下,便?!边@是眾人能接受的惟一方案,于是代王劉恒得以即位。
應該說,文帝的即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世襲———因為這個活動本身的史實告訴我們,文帝即位既帶有上層民主的意味,也含有民主治國的正確主張。后來的事實也充分說明,這種民主的選擇是對的,這位推選出來、已在代國理政17年、龍潛晉陽的代王,扎扎實實地開創(chuàng)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二)親民愛民
由于民選民治,所以文帝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一方面是崇慈尚儉,親民愛民;一方面是嫉惡如仇、從善如流。史料顯示:文帝從晉陽出發(fā)到達西安附近的渭橋時,丞相以下重臣都來迎接,此時“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拜。太尉勃進曰:“愿請間。”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彼藭r眼里容不下一粒塵埃、一粒沙子,公開支持宋昌“王者無私”的正確主張。他即位的第3年5月(公元前177年)專門下詔書,解除了妖言誹謗罪。他說“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訞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本褪钦f,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朝廷專門設有進言獻策的旌旗和批評朝政的木牌,用來疏通治政的渠道,招致進諫的臣民。如今的法律規(guī)定批評朝政和傳播謠言的人要治罪,這就使得群臣不敢暢所欲言,做皇帝的無從知道自己的過失,這怎么能招致遠方的賢能之士到朝廷來呢?應當廢除這些法令。百姓中有人背后詛咒皇帝,發(fā)誓相約互相隱瞞,后來又互相告發(fā),官吏就認為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說些不服的話,官吏又認為是誹謗朝廷,要將他們置于死地。我認為這樣做不可取,其實,這不過是由于小民們愚昧無知,以至于犯下死罪。從今以后,凡是觸犯了這條法令的,一律不加審理和治罪。讓人說話比不讓人說話好,這是個最簡單不過的道理,可是有許多人偏偏就是不明白,就是想堵住人們的嘴。古人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大河里的洪水來了,你能堵得住嗎?想堵住人們的嘴,其實比堵住洪水還困難。難道非得等老百姓心里的話越積越多,怨氣越來越大,最后來個總爆發(fā),就像秦末那樣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嗎?那麻煩可也就大了。漢文帝是個明白人,懂得其中的厲害,所以他發(fā)了這么一道明智的詔令。
(三)正人先正己
文帝即位的第十三年頭(公元前167年)夏,下詔說,天道是“禍從怨起、福由德興”,“天下治亂,在朕一人”。百官的過錯,應當由我一人承擔責任。如今“秘祝官”把過錯都推到下面的大臣,其結果是顯揚了我的無德,我很不贊成,應當取消這種做法。文帝即位的第十四個年頭(公元前166年)春天,他又講,我侍奉“上帝宗廟”十四年了,“歷日綿長”,“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甚自愧”,應“尊賢抑親,先民后己”。事實正是如此。
眾所周知,文帝有個舅舅叫薄昭,公元前170年,薄昭竟因朝廷派去的使者一時疏忽,惹怒了薄昭,他便下令殺了使者。按照漢代法律,殺了天子使者,這是大逆不道,罪在不赦。可是,要處死舅舅,對于講究“孝道”的漢文帝說來,實在是一件難事。早年,文帝從小被封為“代王”時,薄太后惟一的弟弟薄昭從那時起,就在代王身邊籌劃謀略。薄昭與文帝同生死、共患難已有26年,感情十分深厚。文帝不忍心處罰親舅舅,可眼下這個案件怎么處理呢?依法處死薄昭吧,文帝怕?lián)鷤€“不孝”的名聲。他沒有忘記,四年前他的哥哥淮南王劉長謀反,被文帝廢除了王號,劉長畏罪自殺了。后來有人編了一首歌謠來諷刺他:“一尺布,還可縫;一斗粟,還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如今,若是處死了舅舅,豈不要被人罵為“不孝不義”?但若不處死舅舅呢?又感到不好辦,那樣,豈不是使法度費弛,失信于民?更嚴重的是還會帶來外戚當權的后果,使呂氏篡權的悲劇重演。文帝思前想后,終于下定決心依法處置舅舅。隨后,文帝召見大臣,講了自己的想法,他們之中也有勸漢文帝不必過于認真的。文帝說:“容忍藐視王法的權貴恣意妄為,漢家的江山就不牢靠了?!?/p>
文帝殺舅的主意已定,便把丞相張蒼、大夫賈誼二人召來,要他們想個辦法,既要依法辦事,又不要壞了他的“孝”名。賈誼說:“車騎將軍大逆不道,依照我朝法律,理應處死。萬歲若念昔日情分和功業(yè),可將國舅召來,設酒宴共飲,席間申明大義,勸其自刎,這樣,豈不兩全其美!”文帝聽罷,感到此策甚妙,就對張蒼、賈誼說:“愛卿所言甚合吾意,只是朕與車騎將軍情深誼重,不忍與他當面訣別,還請諸位到車騎將軍家中一行,表明朕的心意,請他自裁吧?!?/p>
薄昭殺人后,起初毫不在意。心想,文帝向來重視“孝道”,能把舅舅我怎么樣?后來,他還是怕皇上生起氣來,降旨罰他,便幾次托人到姐姐皇太后那里求情,可是皇太后拒不接見,推說有病管不了此事,這使薄昭心中很是不安。這天,他見丞相帶領一幫大臣來到自己家中,感到大事不妙。當張蒼傳達了皇上的旨意后,薄昭嚇得直打哆嗦,跪在地上說:“望諸位看在皇太后面上,替我求一條活命,我將沒齒不忘?!蔽牡鄣弥司瞬辉缸员M,心中十分氣惱,覺得舅舅沒有氣節(jié),也感到自己臉上無光。為了逼迫舅舅依法自裁,同時也是為了給那敢于以身試法的大臣、外戚們一點顏色看看,文帝果斷地下令:大臣們換上喪服,一起到車騎將軍家中哭喪。于是,在張蒼的率領下,大臣們換上了喪服,排著隊伍,由吹鼓手們在前后開道,吹吹打打直向薄昭府第而來。薄昭知文帝決心已定,不可更改,只好拔劍自刎了。文帝依法處死了舅舅,嚴明了朝廷的法度。在這之后的若干年中,那些驕橫的大臣、外戚們很少敢有鬧事的。
正人先正己。文帝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謙讓寬容、溫良恭儉,自然在全社會特別是朝廷大臣中形成了一種清廉、清正、清明、祥和的政治空氣。史料記載,文帝對各級官吏的要求極嚴,只要上級官吏敢吃下級官吏一頓飯,就地免職。
(一)“親嘗湯藥”
在流傳古今的“二十四孝”中,文帝“親嘗湯藥”的事廣為人知。史料是這么記載的,“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yǎng)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痹娫唬骸叭市⑴R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眾所周知,劉恒被封為代王時,生母薄太后跟隨他住在一起,劉恒與母親感情深厚,傾心的侍奉母親。然而薄太后身體虛弱,?;疾。B續(xù)三年都臥病在床。三年里,漢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帶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給太后煎好的湯藥,他總要親自嘗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唯恐藥餌失調。那些日子里,漢文帝往往通宵達旦,陪伴在母親身邊。三年后,母親的身體終于康復,他卻由于操勞過度累倒了。漢文帝的仁義和孝順著實感動了天下人。
(二)“緹縈救父”
文帝不僅自己“親嘗湯藥”,還將這一理念在天下普遍施行。“緹縈(tí yíng)救父”的史實在我國也同樣廣為人知。具體史料是,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5月,齊國的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判斷肢之刑罰,朝廷將他逮捕解送長安關押。因淳于公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所以,被捕臨行時他罵女兒們說:“生女不生男,碰上急難,一點用處也沒有!”他的小女兒緹縈才九歲,聽到后傷心地哭了,便跟隨父親來到長安,并向朝廷上書說:“我父親在齊國做官,國內的人都稱贊他廉潔公平,如今犯了法,該受刑罰。我所悲傷的是,人死之后不能復生,受刑之后不能復原,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有可能了。因此,我愿意被收入官府當奴婢,抵贖我父親該受的刑罰,使他得以改過自新。”緹縈的上書送到了文帝那里,文帝憐憫她的孝心,就下詔說:“我聽說有虞氏的時候,只是給罪犯穿戴有特殊圖形或顏色的衣帽,作為恥辱的標志,然而民眾沒有犯法的。為什么能做到這樣呢?因為當時的政治清明。如今的刑法,有三種肉刑,而違法犯罪的人仍然不斷,這弊病的根源在哪里?難道不就因為我的德行淺薄以致教化不明嗎?我感到非常慚愧。所以教導的方法不純正,那就會使百姓愚昧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詩經(jīng)》說:‘慈祥和易的君子,才是人民的父母?!F(xiàn)在人們犯有過錯,還沒有進行教育就對他們施加刑罰,有人即使要改過為善,也無路可走了。我很憐憫他們,動用刑罰使得犯人肢體斷裂,皮肉損壞,終身不能復原,這是多么令人痛苦和不道德的做法呀,這難道符合為民父母的要求嗎?”文帝要求大臣們商定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于是丞相張蒼和御史大夫馮敬等人便將肉刑改為徒刑和笞刑,如應在臉上刺字的,改罰剃光頭,頸戴鐵鏈,男子服役,女子搗米;應割鼻子的改罰鞭打三百;應砍斷左腳的,改罰鞭打五百。漢文帝批準了他們的建議,從此肉刑就廢除了。文帝以“緹縈救父”為切入點,既宣傳了“孝治天下”的孝順思想,又去除了肉刑,鞭笞了貪污腐敗的行為,弘揚了社會正氣,使孝順光榮、腐敗可恥成為社會公德和百姓美德,彰顯了孝道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文帝孝行天下,以至于對天下“鰥寡孤獨”、“殘疾窮困者”及“老年人”有很多具體的關照。文帝即位當年,就詔“振貸鰥、寡、孤、獨、窮困之人?!痹t書中說道:“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yǎng)其親?”將賑濟與培養(yǎng)孝道結合起來。文帝認為:“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朕嘉此二三大夫之行。”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蔽牡廴ナ狼?遺詔毋禁民婚嫁及飲酒食肉,并詔令將后宮夫人以下美人、良人等皆遣歸其家,使其婚嫁。由于文帝仁慈孝順,天下君民同樂,一片喜慶祥和的景象。故《史記》曰:文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撫諸侯,四夷皆洽歡?!?/p>
作為秦末亂世之后的第一個治世和第一個盛世的開創(chuàng)者,文帝生命中有很多閃光點。在其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敢于擔當?shù)拿篮闷犯瘛⒄讼日旱膬?yōu)秀品質、勇于任事的純正品性,都在“天下之亂、在朕一人”樸實言行中得到了展現(xiàn)。這方面,可供我們選擇的史料很多,如文帝七年,國家發(fā)生了地震這種自然現(xiàn)象,文帝就下了“罪己詔”,詔書說:“朕聞之,天生蒸民,為之置君以養(yǎng)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以災,以誡不治……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朕一人,唯二三執(zhí)政猶吾股肱也。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飭其任職,務省繇費以便民。朕既不能遠德,故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設備未息?!?/p>
就是說,天下的治與亂,責任在我一個人,你們眾位執(zhí)掌國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你們接到詔令后,都要認真想想我的過失,以及你們知道的、見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夠的地方,懇請你們告訴我。同時要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的人,來補正我的疏漏。趁此機會,官吏們要整頓好各自所擔任的職事,務必減少徭役和費用,以便利民眾。文帝自責之情、自責之深,溢于言表。應當說,在文帝執(zhí)政23年的歷程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史實。正是因為如此,太史公司馬遷對文帝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引用孔子的話說,“必世(世,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意思是,治理國家必須經(jīng)過三十年才能實現(xiàn)仁政。善人治理國家經(jīng)過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暴免除刑殺了。對照三皇五帝的行事和漢武帝的封禪,司馬遷感慨萬分地指出,文帝的境界已經(jīng)到了可以“更改歷法、服色和進行封禪了,可是由于他的謙讓,至今尚未完成。啊,這難道不就是仁嗎?”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一批能臣良將才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文帝對法也有很精到的認識。他說:“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者也”。文帝登基不久,就下詔廢除誹謗謠言罪,讓老百姓放言講話。他指出:“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后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蔽牡圻€廢除了秦朝一直實行的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的連坐法,當時叫做“首孥連坐法”。大臣陳平和周勃開始不同意,但在文帝的堅持下,只好按照文帝的意思起草了詔書,終于將連坐法廢除了。
此外,漢文帝還多次大赦天下,使眾多刑徒得以釋放或減刑。同時,加強教化,以仁德教育吏民。使“吏安其居,民樂其業(yè),畜積歲增,戶口浸息,風流篤厚,禁罔疏闊?!苯Y果在全社會形成了“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后絀恥辱焉”的良好風氣。漢初統(tǒng)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zhí)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zhí)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guī)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有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蔽牡圩詈缶谷槐硎就⑽咀龅脤?。
在“優(yōu)扶諸候、鞏固皇權”,培植執(zhí)政骨干隊伍方面,文帝是很有一套的。我們知道,文帝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但文帝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里,就命令宋昌為衛(wèi)將軍,鎮(zhèn)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wèi)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后帝及其三個弟弟于他們自己的府第里?;实刍氐角暗睿B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并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采取恩威并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為此,漢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公元前179年)10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恒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12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瑯邪王劉澤為燕王。后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后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劉恒即位三個月后,根據(jù)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制。其后,立竇氏為皇后。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一項很有效的措施,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結束后,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jīng)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文帝的神色變得越來越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了。于是辭去了右丞相的職務,文帝很快也答應了。一年后,因為陳平謝世,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后,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準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職務。在后來有人舉報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謀反之心時,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文帝的舅舅薄昭向文帝說明實情,被罷免丞相職務后害怕被抓,所以家中有些防備,但卻沒有反叛之心。文帝在重新調查后,沒有發(fā)現(xiàn)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文帝鞏固帝位后,宣布“列侯從高帝入蜀、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衛(wèi)尉定等十人四百戶。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舅父駟鈞為清郭侯”“秋,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為樊侯?!焙髞?,又有很多皇子立為諸侯王:劉辟韁為河間王、劉章為城陽王、劉興居為濟北王,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文帝大封諸侯王,一方面是為了對劉氏宗族、朝中重臣擁立之功的知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廣施恩惠,籠絡權貴,擴大政權的基礎。
[1]司馬遷.史記[M].李零,等,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12).
[2]王繼祖.太原歷史文獻(《二十四史全譯》輯本)[M].北京:商務印務館,2011.
(責編:張清雅)
K207.8
A
1008-8431(2016)06-0032-06
2016-10-16
范富(1966-),男,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市情與發(fā)展研究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