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葵心,黃志嫦,黃秀堅,黃海洋,李婷婷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中醫(yī)院骨傷一科,廣東 佛山 528300)
申時艾灸穴位對骨科患者留置導尿管后尿潴留的影響研究
梁葵心,黃志嫦,黃秀堅,黃海洋,李婷婷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中醫(yī)院骨傷一科,廣東 佛山 528300)
目的探討申時艾灸穴位解決骨科患者留置導尿管拔管后尿潴留的療效。方法將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拔尿管后誘導排尿;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選擇在拔尿管前子午申時(15:00~17:00)艾灸中極穴、曲骨穴20~30 min后,拔除尿管,評估排尿時間、排尿量。結果解決治療組患者拔尿管后尿潴留有效率為96.7%,比對照組高于2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選擇申時艾灸中極穴、曲骨穴解除骨科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療效顯著。
骨科患者;留置導尿管;尿潴留;艾灸;申時
據資料統(tǒng)計,我科2015年4月~2016年3月導尿患者有319例,其中拔除尿管后,發(fā)生尿潴留127例,經各種方法誘導排尿,當中有40例重置尿管,再次導尿率占31%。重置導尿管患者,不僅增加再次導尿的痛苦與恐懼,以及尿路感染風險,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同時增加了護理工作量,影響整個醫(yī)療團隊服務質量。我科自2016年3月起,進行尿管專項管理,選擇子午申時,對中極穴、曲骨穴施灸干預,促進留置導尿管患者拔尿管后排尿,減少尿潴留發(fā)生,避免了重置尿管帶來的風險,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8月我科收治的留置導尿管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0例。兩組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其中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3.5歲,骨折病17例,腰痛病10例,痹癥3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0.2歲,骨折病19例,腰痛病9例,痹癥2例。納入標準:(1)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尿潴留是小便閉塞不通或者小便不利,小便脹痛,尿道無澀痛。(2)年齡18~92歲,住院患者留置尿管拔管前,有尿意,膀胱輕、中度充盈,自主排尿不成功者。(3)知情接受治療者。排除標準:(1)有中樞及脊髓神經損傷引起的神經源性尿潴留。(2)尿道阻塞、前列腺肥大、尿路損傷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梗阻性尿潴留。(3)有精神疾病、妊娠婦女、老年癡呆或家族史、(4)合并心腦血管、造血系統(tǒng)、肝腎、內分泌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5)對艾灸過敏或拒絕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3 L一次性導尿包中的雙腔氣囊尿管,并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對患者實施留置尿管、拔除尿管等操作。留置期間定時夾閉尿管,觀察、評估每次夾閉后引出的尿量,訓練膀胱的貯尿功能和排尿反射,當尿意形成后,在膀胱充盈時,拔除尿管。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選擇在拔尿管前子午申時(15:00~17:00)艾灸中極穴、曲骨穴。具體操作如下:患者仰臥位,操作者參照《經絡脈穴學》[2]中取穴方法進行穴位定位。中極穴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上;曲骨穴:在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將清艾條點燃,置于艾灸盒中,放于上述兩個穴位上進行熏灸,熏灸溫度讓患者感覺不灼痛為宜,兩個穴位同時熏灸20~30 min,直至局部皮膚紅暈為止。操作的注意事項:(1)體弱者施灸,刺激量宜弱;(2)避免過飽、空腹及極度疲勞時施灸;(3)實熱證,陰虛發(fā)熱者禁灸[3]。評估患者對熱的敏感、施灸部位皮膚,目前的心理狀況。操作時,注意室溫和環(huán)境安全,保護患者隱私。密切巡視和詢問患者對熱的耐受,隨時調整艾灸盒中艾條的距離,保證溫熱感持續(xù)、不間斷,施灸完畢后,撤走艾灸盒。施灸后,如皮膚出現水泡時,小則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大則,在無菌操作下,抽出泡內液體,蓋上無菌敷料,防止感染。施灸完畢后,予拔出尿管,并觀察、記錄。
1.3 療效判定標準
(1)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顯效:拔出尿管后,30 min內患者能順利排尿,尿潴留癥狀消失;有效:拔出尿管后30~60 min,患者開始有排尿不盡感,隨后能順利排尿,尿潴留癥狀減輕;無效:拔出尿管后>90 min,患者仍不能自主排尿,尿潴留癥狀加重。(2)滿意度調查:采用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的方式,由責任護士派發(fā)給留置導尿管患者。發(fā)出滿意度調查表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者滿意度比較
治療組患者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n,%)
尿潴留是骨科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據統(tǒng)計38%~50%的術后患者不能自行排尿[5]。因不習慣臥床排尿而發(fā)生尿潴留的患者占32.2%[6],以及脊髓損傷引起的神經源性尿潴留、精神因素、疼痛、以及其他因素等。而患者尿急、腹脹、腹痛、排尿困難、導尿術、留置導尿管,拔尿管等,是骨科患者常見的護理問題。盡管給予誘導排尿方法多樣化,但是據我科過去一年尿管管理的數據資料顯示,尿管管理有待改進,為此,在2016年4月探索留置尿管患者拔尿管后促進排尿的有效護理方法,從而提高患者舒適度和減輕護士工作量,達到雙“贏”目的。根據子午流注理論,一個時辰流注1條經脈,1日有12個時辰,臟腑主時氣血最旺盛,申時(15:00~17:00)氣血流注足太陽膀胱經,膀胱司令[7]。中醫(yī)認為,尿潴留屬于“癃閉”范疇,病位在膀胱,膀胱內貯滿尿液,而且不能自行排出[8]。而膀胱主藏小便,主尿液的貯藏和排泄,為津液之腑,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產生氣化功能[9]。中極穴是膀胱“募穴”,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10],可通利膀胱,啟功氣化,利尿通淋,為統(tǒng)治諸淋的要穴。曲骨穴位于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深部即為膀胱所在,為任脈之經腧穴,與足厥陰經交會,成為腎之元氣所聚的部位,主治:小便不利,遺尿,帶下等作用[11]。在申時(15:00~17:00),足太陽膀胱經氣血流注旺盛,在膀胱司令時,取上述兩個穴位,施灸,利用艾火的純陽熱力、艾葉的藥性,在溫熱效應下運行氣血,調暢氣機,助氣化,氣化得利,則小便自通?!耙驎r診斷”、“因時治療”、“三因制宜”,(子午擇時)申時、艾條、熏烤、穴位、刺激量等干預,它融合了中醫(yī)學的順勢醫(yī)學、時間醫(yī)學、免疫醫(yī)學等多科理論,將時間、藥物、治療與疾病狀態(tài)結合一起[12],體論了中醫(yī)學的“天人合一”、“治未病”、“既病防變”的特點。
[1]鄧影雪,許 兵,葉小雨.艾灸曲骨穴解除骨科術后尿潴留的臨床療效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10(30):1837-1839.
[2]劉國清,胡 玲.經絡脈穴學(第九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7(6):184.
[3]張廣清,彭剛藝.中醫(yī)護理技術規(guī)范[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2,3:20-25.
[4]曾燕玲,余蘭芳,莫桂英.艾箱灸干預骨科術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CJCM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3(21):87-88.
[5]蔡玉林,黃琴香.骨科病人術后尿潴留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09,10(6):526-527.
[6]陳菊仙.剖宮產后使用鎮(zhèn)痛泵拔除尿管時間的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5(17):20.
[7]寧 飛,張紅若.臟時相調法針刺治療產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7(11):51-52.
[8]馮 玲,李 靜.子午流注穴位按摩預防肛腸術后尿潴留的體會[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5,36(2):93-94.
[9]馮哲軍,尹全秀.肛腸病圍手術期的中西醫(yī)結合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4):341.
[10]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110.
[11]梁進女,梁春微,譚巧娣.艾灸曲骨穴解除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J].現代醫(yī)院,2011(4):60-61.
[12]郭延東,呂云玲.論中醫(yī)擇時用藥[J].中午中國藥雜志,2010, 12(25):2038.
本文編輯:魯守琴
R473.6
B
ISSN.2096-2479.2016.09.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