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光
(山東省沂水縣道托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臨沂 276400)
遮蔭對園藝園林樹種光合特性的影響
高洪光
(山東省沂水縣道托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臨沂 276400)
文章從遮蔭方面對園林中樹種的光合特性以及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方面進行了研究,并指出應加強對園藝園林樹種遮蔭效應的系統(tǒng)研究,這樣才能改善園藝植物的生產和配置﹑合理調控園林樹種,為種植業(yè)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jù)。
遮蔭園藝園林樹種光合特性綜述
文章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探究了遮蔭對園藝園林樹種光合特性的影響,并且對其相關的研究結果與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1)葉綠素含量。葉綠素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它主要參與光合作用的光能吸收﹑傳遞和轉化。植物的耐蔭性主要是由葉綠素的含量以及與其有關的a與b的比值決定的,如果植物的葉綠素含量較高,而a與b的比值較低,那么這棵樹的耐蔭性就會很強。而對于陰生植物來說,其葉綠素b的含量較高,因此,陰生植物能夠充分吸收藍紫光來保證正常的生長,這是陰生植物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另一種新形式。
(2)葉綠體超微結構變化。一般情況下對植物進行遮蔭處理會使植物的葉片變大,并且葉片數(shù)目還會增加,而且基粒片層密度也會提高。植物的這種生理變化是植物對弱光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xiàn)。Skene等人研究了不同光照條件下成熟的蘋果葉片中葉綠素的結構,發(fā)現(xiàn)由全光照環(huán)境到適度遮蔭,植物葉綠素中的基質類囊體會下降,而基粒類囊體的含量會有所上升。同時,基粒細胞的大小也會隨著光梯度的減小而增大,基粒片層的高度會隨著植物吸收光能的多少而變化,植物捕獲的光能高度密集,膜系統(tǒng)作為酶的排列支架,能夠使代謝順利進行,以促進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換。吳能表和談鋒對遮蔭植物進行了研究,其研究也證明了遮蔭條件下生長的少花桂幼苗葉綠體較大,每個細胞中的葉綠體數(shù)量少,基質片層較少。
(3)光合酶。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這2個反應都離不開相關光合酶的催化作用。Rubisco是光合作用中碳循環(huán)的關鍵性酶,這種酶的活性對CO2的同化速率起著重要作用。光照對于Rubisco活化酶來說會促進其活性,不但能增強Rubisco其活性,還能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有研究表明,當光強超過36%時其對耐蔭灌木植物的光合羧化活性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4)光合產物的積累﹑運輸和分配。光照強度不僅直接影響光合作用,還間接影響著光合產物在植物各器官間的運輸和分配。在華南地區(qū),遮蔭網(wǎng)室栽培的木瓜可以有效地避開其中午的高溫﹑強光以及高濕的脅迫,同時也能更好地避開所謂的“午休”減少了呼吸的損失,這樣一來可以積累更多的碳同化產物。但是如果光照強度太弱的話會造成光合產物的減少,嚴重情況下會影響其植株的生長,還可能會出現(xiàn)黃化現(xiàn)象。
(5)凈光合速率(Pn)。光照強度過高容易造成有害物質的積累,破壞光合作用的反應中心。當光合作用接受的光能超過它所能利用的數(shù)量時就會影響光合作用的效率,容易產生光抑制現(xiàn)象。如果這種現(xiàn)象表現(xiàn)比較突出,就會造成植物的枯萎。很多研究結果都表明,適度遮蔭可使園藝園林樹種Pn日變化曲線由雙峰轉變?yōu)閱畏?,以緩解植物的光抑制,提高表觀量子效率,增強葉片的光合潛力,使最大光能轉換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葉綠素產生的熒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探針,通過對其進行分析,可以更準確地證明遮蔭對于植物的凈光合速率的影響機制。有研究表明,熱耗散可以防御光抑制的破壞。在不同的生長條件下,植物對于不同的光照強度會發(fā)生不同的光抑制現(xiàn)象,且隨生長光強的增加,其光抑制程度加重。
在參考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該文對遮蔭對園藝園林樹種光合特性的影響進行了進一步探析,并得出相關結論。目前,有關遮蔭對園林樹種的影響多建立在某個季節(jié)或者某個時間段內,相關的指標都是獨立的,缺乏對遮蔭條件下該類植物光合特性季節(jié)性變化的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相關研究中應加強對園林樹種在遮蔭條件下的季節(jié)性變化規(guī)律及機制的研究,以期為城市街道園林樹木的季節(jié)搭配提供依據(jù)。
[1]SamsCE.Factorsaffectingtheleafandshootmorphologyandpho tosyntheticrateofsourcherry.EastLansing:MichiganStateUniver sity,1980,52:253~266
[2]王華田,程鵬飛.光照強度對板栗生長發(fā)育及光合作用的影響.經濟林研究,1995,13(2):13~17
[3]姜武,姜衛(wèi)兵,李志國.園藝作物光合性狀種質差異及遺傳表現(xiàn)研究進展.經濟林研究,2007,25(4):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