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花(邢臺市土壤肥料站,河北邢臺 054001)
?
小麥保護性耕作節(jié)水技術規(guī)范
劉素花
(邢臺市土壤肥料站,河北邢臺 054001)
摘 要:邢臺市耕地面積70.13萬hm2,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蔬菜和棉花、油料等,是典型的農業(yè)大縣,農業(yè)用水量占全市總用水量的70%以上。其中,小麥常年種植面積35.33萬hm2,一般年份全生育期需要灌溉4~5次,用水量3 750 m3/hm2左右,是農業(yè)用水大戶。文章主要介紹了小麥保護性耕作節(jié)水技術,通過實施該技術,提高耕地的蓄水保墑和抗旱節(jié)水能力,實現節(jié)支增產,促進農業(yè)增產增收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小麥 保護性耕作 節(jié)水
小麥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和農作物秸稈及根茬粉碎覆蓋還田,采用小麥免耕播種機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和鎮(zhèn)壓等復式作業(yè),選擇性進行深松(隔3~4年深松1次)和其它表土耕作,結合進行化學防除病蟲草害,控制土壤風蝕水蝕,提高耕地的蓄水保墑和抗旱節(jié)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保護農田,培肥地力,促進農業(yè)增產增收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2014年以來,國家在河北省開展了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邢臺市于2014年和2015年兩年總計0.75 萬hm2小麥實施了小麥保護性耕作節(jié)水技術,據實驗數據統計,單產可增約4.9%,節(jié)水約50 m3(約25元),節(jié)省機器作業(yè)費35元,總計新增純收益約1 684.5 元/hm2。
耕作的目的是為作物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條件,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除草可以用除草劑,也可以采用人工和機械除草。土壤有合適的容重、孔隙度,便于土壤中水、肥、氣、熱的交換流通,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長,達到作物生產的需要。
保護性耕作營造良好耕層的過程與傳統耕作是完全不一樣的,傳統耕作依靠機械、物理的手段,立即改變土壤構造,創(chuàng)造需要的孔隙度,但由于機器壓實、雨水拍擊地表結殼,降雨或灌水引起的沉實,必須經常進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疏松狀態(tài);保護性耕作的松土則是緩慢的、長期的過程,年復一年的累積,土壤中孔道愈來愈多,團粒結構愈來愈多,不用外來的干預,即可以長期保持疏松狀態(tài)。
按中國農業(yè)大學測定結果,一般的壤土總孔隙率要大于50%,充氣孔隙率大于10%,才能較好地滿足作物生長需求。
一是改革鏵式犁翻耕土壤的傳統耕作方式,實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種之外不進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與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層土壤,基本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滲率,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將30%以上的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時,用秸稈蓋土,根茬固土,保護土壤,減少風蝕、水蝕和水分無效蒸發(fā),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三是采用免耕播種,在有殘茬覆蓋的地表實現開溝、播種、施肥、施藥、覆土鎮(zhèn)壓復式作業(yè),簡化工序,減少機械進地次數,降低成本。四是改翻耕控制雜草為噴灑除草劑,或機械表土作業(yè)控制雜草。
玉米聯合收獲機收獲果穗,并將秸稈粉碎覆蓋地表-深松(隔3~4年)-免少耕播種機播種冬小麥(帶施種肥裝置)-植保。
3.1 秸稈粉碎還田覆蓋
還田方式可采用聯合收割機自帶粉碎裝置和秸稈粉碎機作業(yè)兩種,作業(yè)要求以達到免耕播種作業(yè)要求為準。如秸稈量過大或地表不平時,粉碎還田后可以用圓盤耙進行表土作業(yè)。
3.2 免耕、少耕播種技術
免耕播種:用免耕播種機一次完成破茬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和鎮(zhèn)壓作業(yè)。
少耕播種:經必要的地表作業(yè)(耙地、淺松)進行播種。
對于小麥免耕播種機應達到:各行的排量一致性變異系數≤3.9%、總排量穩(wěn)定性變異系數≤1.3%、種子破損率≤0.5%、播種深度合格率≥75%。
作業(yè)要求:播種深度一般在2~4 cm,落籽均勻,覆蓋嚴密。選擇優(yōu)良品種,并對種子進行精選處理,要求種子的凈度不低于98%,純度不低于97%,發(fā)芽率達到85%以上,播前應適時對所用種子進行藥劑拌種或浸種處理。
3.3 雜草、病蟲害控制和防治技術
防治病蟲草害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為了使覆蓋田塊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免受病蟲草害的影響,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目前主要用化學藥品防治病蟲草害的發(fā)生,也可結合淺松和耙地等作業(yè)進行機械除草。
3.4 深松技術
農機深松技術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內容,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增強降水入滲速度和數量,主要是指利用深松機械作業(yè),不翻轉土層,保持原有土壤層次,局部松動耕層土壤和耕層下面土壤的一種耕作技術。深松深度一般在25~40 cm,以能打破犁底層為基準。
參考文獻
[1] 杜兵,鄧健,李問盈,等.冬小麥保護性耕作法與傳統耕作法的田間對比試驗.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00,(02):55~58
[2] 楊亦武,張道林,董慧.冬小麥保護性耕作試驗分析. 農機化研究,2010,32(01):179~181
[3] 董慧.冬小麥保護性耕作對比試驗增產分析.科技致富向導,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