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展剛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政法系,廣東 廣州 510000
論我國《勞動法》與國際接軌的修改思路
艾展剛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政法系,廣東廣州510000
1995年1月1日施行《勞動法》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利、協(xié)調勞動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及促進各項勞動制度改革進程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勞動關系已經逐漸進化。當前我國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開始主導國際主流社會,但《勞動法》局限性也日益突出,與國際勞動標準之間的差異日漸明顯,亟待完善與修改。為此,本文從我國現行《勞動法》入手,簡要分析了其局限性及與國際勞動標準之間的差異,據此提出詳細修改思路,并進行了論述。
勞動關系;國際勞動標準;修改思路
《勞動法》是我國第一部勞動法典,曾被譽為我國勞動法制建設的里程碑。在施行的20年間,《勞動法》取得了重大成果,為社會進步與經濟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尤其當前我國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開始主導國際主流社會,這也使勞動關系面臨的形勢發(fā)生深刻變化。現行《勞動法》因自身的局限性及與國際勞動標準之間的差異,已經不能有效調整和規(guī)范當前的勞動關系,修改勢在必行。必須對《勞動法》的修改統(tǒng)籌規(guī)劃,全面考慮當前的經濟社會形勢與國際勞動標準,理清修改思路,樹立科學合理的立法更新機制,促進我國《勞動法》與國際接軌。
我國《勞動法》于1995年1月1日施行,于2008年進行一次修改,此后再無修改。在《勞動法》施行期間,社會對其的普遍評價是: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利、協(xié)調勞動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及促進各項勞動制度改革進程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在勞動法制體系中,《勞動法》是第一部勞動法典,具有基本法、母法及龍頭法的重要地位,是我國勞動政策法規(guī)根本性轉型的標志。作為如此重要的一部法典,應當充分肯定其在勞動關系調整規(guī)范、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以及推動中國特色勞動關系協(xié)調機制與國際接軌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從《勞動法》立法的時代背景看,1995年施行《勞動法》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不久,還沒有出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zhèn)大規(guī)模轉移的局面,而且我國尚未加入世貿組織,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和勞動關系市場化在《勞動法》中的體現并不明顯,但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使現行《勞動法》的歷史局限性凸顯;從《勞動法》立法形式看,其在勞動法制體系中處于基本法地位,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基本法作用的發(fā)揮;從《勞動法》內容看,其中存在一些立法上的空白,比如,不當解雇和就業(yè)歧視的司法救濟、事實勞動關系、多重勞動關系、涉外勞動關系等等;從《勞動法》實踐操作看,部分原則性條款可操作性不強,例如,關于加班制度勞動法規(guī)定的是日加班最長3小時,月累計不超過36小時的加班制度。但對于大多數生產加工企業(yè),普遍未執(zhí)行法定工時制度,甚至勞動者本人也希望延長加班時間。與其這樣,不如進行調整,可以在強制性最低標準下,允許雙方約定超時的幅度。此外,有的單位采用固定工資與靈活工資相結合的分配方式,勞動者加班本應享受加班工資,可用人單位只按固定工資部分作為計算基數,損害了勞動者合法權益,[1]等等不一而足。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改革市場化取向日漸成熟、定型。加之,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國在國際主流市場中的參與性越來越高,勞動關系面臨的形勢發(fā)生劇烈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勞動關系的治理也要與時俱進,[2]《勞動法》修改迫在眉睫。唯有通過修改才能消除《勞動法》局限性,使之完善,更好的適應時代變化,與國際接軌。
(一)國際勞動標準
國際勞動標準,指的是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處理全球范圍勞工事務的各種原則、規(guī)范和標準,它們形成了以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為核心的一整套國際勞工制度。國際勞動標準組成了一個人權保護整體,無論加入基本勞動公約的成員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如何,都要遵守國際勞工組織的七項核心標準(消除剝削性的童工、廢除強迫勞動、就業(yè)無歧視、自由結社與集體談判等)。所以,國際勞動標準在調整與規(guī)范勞動關系、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等方面的作用巨大。
(二)我國《勞動法》與國際勞動標準之間的差異
目前,我國已經加入多個國際勞工公約,包括1984年我國政府承認國民黨政府批準的14個國際勞工公約和新中國成立后批準的幾個國際勞工公約,具體有《工業(yè)企業(yè)中實行每周休息公約》、《本國工人與外國工人關于事故賠償的同等待遇公約》、《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約》、《三方協(xié)商促進貫貫徹國際勞工標準公約》、《勞動行政管理公約》等。加入國際勞工公約,就要遵守相應的規(guī)定,并且我國《勞動法》中應切實體現這些國際勞動標準。為促進我國《勞動法》與國際接軌,適應時代變化,應進一步了解核心勞動標準在我國《勞動法》中的體現與實施,明確我國《勞動法》與國際勞工標準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為我國《勞動法》修改提供有力依據。[3]
1.談判權
根據我國《勞動法》規(guī)定,工會可以代表職工與企事業(yè)單位簽訂集體合同,體現了工會在談判權實行中的作用。此外,《工會法》中也規(guī)定,“工會通過平等協(xié)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協(xié)調勞動關系,維護企業(yè)職工勞動權益”??梢?,談判權在我國勞動法制中已經有了明確的體現。盡管現實中推行平等協(xié)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的單位較多,但工會的談判權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不是徒有形式,就是有利于雇主,或遭到雇主抵制,實際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與我國勞動者在勞資雙方中力量失衡、缺乏罷工權保障等因素密切相關。
2.自由結社權
我國《憲法》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而且,《工會法》中也明確指出,“勞動者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我國已經從法律層面賦予了勞動者組織工會的權利。但是與國際勞動標準中相關規(guī)定有一些明顯差別?!秶H勞動公約》在“自由結社權”上規(guī)定“工人和雇主應毫無區(qū)別地有權不經事先批準建立和參加他們自己選擇的組織,其唯一條件是遵守有關組織的規(guī)章”,要求承擔起施行工會多元化的義務,這在我國勞動法制體系中并沒有明確體現。我國批準的第87號國際勞工公約沒有要求承擔這一義務,所以我國對自由結社權的規(guī)定與第87號公約精神不發(fā)生抵觸??墒请S著經濟全球化,外資企業(yè)的引入,我國雇主已經出現多元化格局,以往的一元化工會制度逐漸不應適應實際情況,需要調整與修改。
3.消除就業(yè)歧視
我國《勞動法》規(guī)定,“勞動者就業(yè),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而國際勞動公約中關于消除就業(yè)歧視的規(guī)定中,不僅包括以上原因,還明確指出不因社會出身、政治見解、膚色的不同而遭到就業(yè)歧視??梢?,在消除就業(yè)歧視上我國《勞動法》與國際勞動標準有一定區(qū)別。之所以這樣,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當前就業(yè)現狀中不存在膚色差異問題,而政治見解不同對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的就業(yè)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影響,基本符合我國國情。可是實際就業(yè)中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與戶籍歧視,其中的戶籍歧視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一種社會出身歧視。[4]
4.禁止使用童工
我國《勞動法》歷來禁止使用童工,明確規(guī)定凡是使用童工的用人單位,一經查出都要按規(guī)定給予相應懲處,這與國際勞動公約的精神是相符的。但是由于執(zhí)法力度不夠,對使用童工的主體及范圍規(guī)定不規(guī)范、不嚴謹,降低了查處非法使用童工的力度,不利于全面保障未成人權利。[5]
通過以上分析內容,可以了解我國勞動立法上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與國際接軌??偟膩砜?,我國勞動立法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法律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過于原則,不夠細化,存在有法難依情況,這在談判權上體現的比較明顯。第二,法律內容不夠完善,存在無法可依情況,如戶籍歧視問題在現行《勞動法》中沒有明確的體現出來。第三,立法層次較低。我國《勞動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不必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也沒有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立法形式不夠規(guī)范、嚴格、嚴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勞動法》權威性。我國要想主導國際社會,就必須高標準地與國際接軌,因此必須認真對待我國《勞動法》與國際勞動標準之間的差異,促進我國勞動標準國際化。當然,不能直接把我國勞動標準與國際勞動標準相掛鉤,這樣做并不能真正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也與我國實際國情不符,但要重視國際勞動標準在我國《勞動法》立法與修改完善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對國際勞動標準忽略不計,否則將會阻礙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貿易發(fā)展,對經濟社會產生不利影響。
我國《勞動法》與國際接軌,是我國開始主導國際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勞動法》適應時代變化的必然結果,是我國作為國際組織成員承擔相應責任義務、實現承諾的一種有效途徑,對我國良好國際形象的樹立與國際貿易的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因此,我國《勞動法》修改是一項十分重要工作,對于如此龐雜的一項系統(tǒng)性工作,要想實現與國際接軌,其修改工作就要統(tǒng)籌規(guī)劃,綜合考慮各方面問題,不能忽略《勞動法》自身局限性及其與國際勞動標準之間的差異。[6]基于這樣考量,提出我國《勞動法》與國際接軌的修改思路,即堅持一個核心、遵循兩個基本理念、實行“三步走”戰(zhàn)略措施。
(一)堅持一個核心
保護勞動權是《勞動法》修改的核心內容。任何情況下,我國《勞動法》修改都不能偏離“保護勞動權”這一核心。勞動權有廣義與俠義之分,廣義上指以就業(yè)權為核心的、與其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諸多權利的總稱;狹義上僅指就業(yè)權。在我國,《勞動法》中規(guī)定的勞動權以廣義為準,并給出了明確而全面的規(guī)定,為保護勞動權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但是由于我國在法律層面上缺乏健全而有效的勞動關系調整機制,加之《勞動法》局限性,造成勞動權保護不力,勞動關系協(xié)調不能很好的適應現階段的發(fā)展需要,要求修改《勞動法》內容以保障勞動權,這是有效調整勞動關系的基礎。
根據對我國《勞動法》局限性及其與國際勞動標準之間差異的分析,為完善我國《勞動法》,保護勞動權,應著重考慮罷工權、不當解雇的司法救濟、就業(yè)歧視的司法救濟等方面問題。
1.罷工權
罷工權在我國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但又無法回避。罷工權是勞動者對勞動權的一種自我救濟手段,當勞動者合法勞動權遭到損害時,可以聯(lián)合其他勞動者或參與代表自身利益的組織,通過罷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與政治意義上的“罷工”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我國《憲法》肯定勞動者的罷工權,但《勞動法》對于罷工權沒有明確規(guī)定,使罷工行為處于一種無法可依、無法調整的一種狀態(tài)中。進行《勞動法》修改時應增加與罷工權相關的法律條款,明確界定合法維權罷工與違法犯罪罷工之間的區(qū)別,以及罷工方式、罷工規(guī)模等方面問題,維護勞動者的自由結社權,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權。[7]
2.不當解雇的司法救濟
對不當解雇提供司法救濟是保護勞動權的有效手段。我國《勞動法》29條對不當解雇給出了規(guī)定,但是相應的司法救濟并不完善。對此,為保護勞動權,《勞動法》修改時應進一步完善不當解雇的司法救濟機制,加大這方面的執(zhí)法力度,不僅能完善《勞動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規(guī),更符合國際公約精神。
3.就業(yè)歧視的司法救濟
在我國實際就業(yè)中,性別歧視和戶籍歧視比較嚴重,年齡歧視與學歷歧視也偶有發(fā)生,嚴重損害了勞動權。雖然我國《勞動法》中明確規(guī)定就業(yè)中不能因性別不同而遭到歧視,但是不少單位仍然存在性別歧視問題,女性就業(yè)公平性無法得到真正保護。這些就業(yè)歧視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勞動關系調整,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進行勞動法律修改時應建立完善的就業(yè)歧視的司法救濟體系,保證公民平等就業(yè)的合法權利。
(二)遵循兩個基本理念
《勞動法》是勞動法制體系內的基本法,其地位極其重要,應具備很高的權威性。為保障《勞動法》權威性,發(fā)揮基本法的作用,其修改應遵循兩個基本理念,分別是適應時代變化、與國際接軌。
1.適應時代變化
隨著社會進步與經濟發(fā)展,我國《勞動法》局限性已經越來越明顯,影響了《勞動法》立法技術水平的提高,與現階段的形勢不符。對于這一問題,首先要重新調整立法機構,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提高我國《勞動法》立法層次并完善立法形式。然后,準確把握當前經濟社會形勢,認清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及城鎮(zhèn)化建設導致的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對我國勞動關系產生的巨大影響,以便對《勞動法》進行修改。最后,廣泛征求各方意見,了解各方對《勞動法》修改的需求及建議,知曉國情民意,建立合理的立法更新機制,確保法典修改的科學性與針對性。[8]
2.與國際接軌
現階段,我國國際貿易快速發(fā)展,人民幣在加速國際化,我國企業(yè)進入國際市場與外資企業(yè)進駐國內市場的情況越來越多,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和尋求勞動關系新的平衡,我國《勞動法》應與國際勞動標準接軌,批準的國際勞動公約都應體現在我國《勞動法》中,促進我國勞動標準國際化。
(三)實行“三步走”戰(zhàn)略措施
《勞動法》修改應是循序漸進的,相關工作要一步一步的落實,逐步完成分階段性目標,才能完善我國《勞動法》,提高其對新形勢的適應性,實現與國際接軌。
第一步:彌補現行《勞動法》的空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辦事。根據現階段勞動關系協(xié)調與勞動權保護中表現出來的問題,分析我國《勞動法》中的法律空白并使之彌補,最大限度的實現有法可依。比如,涉外勞動關系、多重勞動關系、就業(yè)歧視的司法救濟等都存在法律空白,應著重完善,提高我國《勞動法》對我國經濟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性。
第二步:認真解讀對待國際勞動公約,并以此為據進行我國《勞動法》修改。在《勞動法》符合我國國情、滿足我國勞動關系調整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國際勞動標準,滿足國際貿易發(fā)展需要。
第三步:樹立反思型的立法理念,著眼于對現行《勞動法》的反思,不斷對《勞動法》的更新修改形式及法律條款等進行反思,使之內容不斷完善,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與國際社會,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綜上所述,我國現行的《勞動法》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且與國際勞動標準有一定差異,為適應時代變化、與國際接軌,應堅持一個核心、遵循兩個基本理念、采取“三步走”戰(zhàn)略措施,逐步修改與完善我國《勞動法》,實現我國勞動標準國際化,為我國國際貿易發(fā)展及勞動關系調整提供有力支持,維護勞動者的勞動權。
[1]趙紅梅.<勞動合同法>之錯的社會法學解析——個別勞動法的局限與集體勞動法的倚重[J].閱江學刊,2011,03:29.
[2]呂迪格·克勞澤,祝漢楚,潘星.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動法[J].中德法學論壇,2010,00:147.
[3]馬建霞.論國際勞工標準與我國勞動法的完善[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156.
[4]沈同仙.論完善我國不當解雇的法律救濟措施[J].中國法學,2012,6:99.
[5]劉行星,張德發(fā).未成年人勞動權益的法律保護[J].社科縱橫,2011,6:68.
[6]陳盼盼.國際勞動標準與我國執(zhí)行現狀[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04:57.
[7]曹春艷.我國工會集體談判權的法律救濟研究[D].湖南大學,2007.42.
[8]韓赟.勞動法立法價值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0,15:16.
D922.5
A
2095-4379-(2016)04-0050-03
艾展剛(1972-),男,湖北黃岡人,碩士研究生,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政法系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學、勞動法學、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