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中央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liugang89@sina.com)
?
安樂死與生命的自主性原則探究*
劉剛
(中央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1,liugang89@sina.com)
〔摘要〕首先,具體闡述了亞里士多德、康德、辛格及蒙森等古希臘學者關(guān)于自主性的哲學演變,指出自主是人們自由選擇行為的一種方式,人們按照這種方式確定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并最終做出決策;其次,從自主的行為、自主的選擇和自主的判斷三個層面對安樂死中的自主性進行了分析;最后,引用恩格爾哈特的觀點對自主性與自由的關(guān)系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自主性;安樂死;生命倫理
自主性(Autonomy)首先是一個具有哲學屬性的概念,在詞源學層面給出的解釋中,一般會按照單詞的構(gòu)成解讀為autos和nomos,而其古希臘的來源又添加了當時文化和社會的因素,即自我管理、自己做主。而現(xiàn)代意義上的自主更多強調(diào)個人的思想和活動屬于其自己的,不是由無法控制的動因或原因所主宰,傾向于“個人自主性”,即個人作為能動的主體,在自我的行為、選擇與判斷中始終是主導的。
自主性的哲學論述,與哲學的理性特點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并通過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的思考凝聚起立,作為理性人的特質(zhì)確立。在亞里士多德的討論中,將自主性和關(guān)于城邦的思考相結(jié)合,認為城邦是人和人之間存在和交流的重要組織形式。亞里士多德指出,“當個人被隔離開時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于整體一樣。不能在社會中生存的東西或因為自足而無此需要的東西,就不是城邦的一部分,它要么是野蠻,要么是個神,人類天生就注入了社會本能。人一旦趨于完善,就是最優(yōu)良的動物,而一旦脫離了法律和公正就會墮落成最惡劣的動物。”[1]
亞里士多德進一步指出,城邦對古希臘人來說還意味著“自給自足”,“城邦并不是為了防止傷害和促進生存而居住在同一地區(qū)。如果城邦要存在,那么這些事物必須具備。但即使它們一應俱全,城邦也并不因此而存在。城邦是若干家庭和部族為了分享良好的生活,即自給自足的完美無缺的生活而構(gòu)成的?!保?]這樣的城邦事實上就是自主性的城邦,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臣民也具有了自主性的特質(zhì)。
近代以來,對自主性的討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康德,他將純粹理性當作道德實踐的基礎(chǔ)。那么什么樣的理性才是純粹的理性呢?康德認為,如果理性不受任何外在與自身因素的約束,即為純粹的理性,而其完全的意義就是自由。換句話說,“只有當一個人實踐其理性的自由的意志去理解為什么某些規(guī)則是對的,然后做出選擇用這些規(guī)則來約束自己行為的時候,這個人才是在合乎道德地行動?!保?]按照已故哲學學者全增嘏先生的分析,康德將道德分為自律的道德和他律的道德,這里自律的道德就是指有理性者都是自己對自己頒布規(guī)律,所以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目的,有自己的尊嚴和人格[4]。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實踐理性”辦事,不接受外來的控制,因而,每個人都得到了自由的發(fā)展,自由在這里是不受任何外在的因素的影響和決定的存在。在康德的實踐哲學領(lǐng)域中,理性是自由的,不為任何外在的東西決定。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chǔ)》一書中,康德進一步指出,人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為他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經(jīng)驗因素決定。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覺地,而不是被迫行善;惟有自主自覺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
康德哲學強調(diào),人之為人的要素之一便是自決的能力。康德關(guān)于人之為人的觀念著重點在于所有人的平等價值和普遍尊嚴,因為所有的理性人均具有雙重能力:有能力作為追求自認為好生活的理性計劃,有能力尊重他人同樣的自我決定的能力。換言之,一個人想成為真正的人,就應該不受約束地決定他的最佳利益所在。自主不僅是道德義務的首要條件,而且要通過行使自主權(quán)來塑造自己的生活。如果某人的自主權(quán)被剝奪,該人便沒有被作為應該受到尊重的人來對待。
許多非康德主義者的現(xiàn)代倫理學家也持有這樣的觀點,辛格認為,“按照這種思想,尊重自主權(quán)是一個基本的倫理原則?!保?]“自主權(quán)”意味著選擇能力,意味著自己決定并按照此決定行事的能力。有自我意識的理性生物被認為具有這種能力,而不能對擺在自己面前的多種選擇項進行思考的生物,就不具備這種所要求意義上的選擇能力,因而就不能自主。尤其是,只有那些能夠理解正在死亡與繼續(xù)生存之間的差別生物,才能自主地選擇生存。因此,殺害并未選擇死亡的生命,就是沒有尊重該生命的自主權(quán)。由于生死選擇幾乎是任何人所能做出的最根本的選擇,是其他所有選擇的基礎(chǔ),殺害沒有選擇死亡能力的主體,就是對主體的自主權(quán)最嚴重的侵犯。
如果說自主性是人的一種屬性,那么自主原理就是一條道德戒律。在M.斯克里芬看來,是一條根本的道德原則。他認為,“在道德問題上,人們擁有同你平等的權(quán)利,除非證明是別樣的情況?!保?]事實上,他的意思是說人們在道德問題上是平等的。這一原則表明,人們作為具有獨特差異性的人,必須擁有選擇自己道德修養(yǎng)方式的自由,即行為和選擇的自由。
這種道德律在生命倫理學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始于生命倫理學發(fā)展的前20年,自主權(quán)被許多學者認為是至高的價值,超過所有其他價值,“為有法定資格的成年人有權(quán)選擇結(jié)束他們的生命和有權(quán)拒絕不必要的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保?]同時,自主權(quán)還被作為自主性原則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美國生命倫理學家羅納德·蒙森認為,自主原理可以被描述為“應該允許有理性的個人獨立自決?!保?]根據(jù)這個闡述,如果我們的行為是我們自己選擇和決定的結(jié)果的時候,例如自愿安樂死,那么就是在自主地行事。因此,自主和自決是相同的。
蒙森指出,在道德相關(guān)的意義上,我們歸屬于有理性的人類。這個理性的人和康德提到的理性的人是同樣意指的。人們可以憑借自己的本性,判斷出什么是自己的最佳利益。在康德目的論視域下,即他們是自己的最終目標,而不是為達到其他目標的手段。這樣形成的屬于他內(nèi)在的價值,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此時,對于一個人自主的認知就成了對這個人內(nèi)在價值的認知,對自主的侵犯就意味著對這個人的理性和人身的侵犯,也是對個人獨立的侵犯。
個人獨立作為自主性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不允許受到任何質(zhì)疑的,辛格曾寫道:“尊重獨立的原則告訴我們,要允許富有理性的人們根據(jù)自己獨立的決定去過自己的生活,而不受強迫或干預。如果富有理性的人們獨立地選擇去死,那么對獨立的尊重之心將引導我們幫助他們?nèi)プ鏊麄兯x擇的事情?!保?]辛格的這種認識,表達出了很多絕癥患者的心聲。既然“我”是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人,那么就有權(quán)利決定自己生命的去向。在安樂死所爭論的怎么樣的死才是符合道德倫理的,是這一觀點最現(xiàn)實的體現(xiàn)。而此處的合道德性,一方面是符合社會大眾的道德,另一方面則是個人的道德。個人道德建立的基礎(chǔ)是對個人生命絕對的重視和對個人尊嚴絕對的維護。離開了生命就不可能去談論任何自主的問題。著名學者庫瑟認為,“我們應當尊重其他人按照其自己的決斷來行動的自由,這并不再是一種程序上的原則,而是一種富有內(nèi)容的關(guān)于‘好生活’的觀念,在這種生活中,‘自主性’超出了其他在道德上有意義的考量?!?/p>
自主是人們自由選擇行為的一種方式,人們按照這種方式確定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并最終做出決策。生命倫理學家托馬斯·香農(nóng)認為,這樣的自主性必須包含著兩種因素:第一,思考行為計劃的能力,能夠?qū)彶楦鞣N選擇,并在其中做出區(qū)分;第二,有能力將計劃變成行動,包含著完成事情的能力[9]。
在安樂死中,自主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它是道德責任的一個條件,更重要的是個人正在通過實施自主來塑造自己的生活,做出有關(guān)自己生命和身體的種種決定。個人對于生活的這種自決的塑造是自己權(quán)利的一種體現(xiàn)。一個患者可以選擇安祥平靜的死去,也可以選擇痛苦的等待新技術(shù)的出現(xiàn)治愈自己的疾病。同樣選擇安樂死的患者可以完全遵從自主性的原則,做出有利于生命的最佳決定。為了更好的理解自主,我們將其與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結(jié)合起來,即將自主納入到行為、選擇和判斷的情境中。
2.1自主的行為
1998年3月24日,一個85歲的婦女在美國俄勒岡州法律授權(quán)醫(yī)生可以為晚期病人開醫(yī)囑結(jié)束生命的條件下,成為《尊嚴死亡法》頒布以來首位選擇醫(yī)助自殺的人。
這個婦女居住在波特蘭市,患有晚期乳癌,醫(yī)生估計活不過兩月,因此最終選擇用一杯白蘭地送服了一劑致命巴比妥鹽酸離開。在死前兩天的一個自制錄音帶中,她說期盼死亡盡早到來,“我會從我承受的所有痛苦中解脫出來”“我不能再像這樣讓自己活幾個月了?!?/p>
俄勒岡州是美國第一個通過尊嚴死亡法案的州,尊嚴死亡可以看作是對俄勒岡州居民自主權(quán)利的一種維護,即在合程序的前提下,他們可以選擇安樂死。
分子生物學家雅克·莫諾曾經(jīng)指出,生命系統(tǒng)有三大特征:①生命是賦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的客體,這個目的性是在結(jié)構(gòu)中顯示出來的,并決定了其行為與行動。其目的是指向維護自己及其物種的生存和繁殖。②自主形態(tài)的發(fā)生。不是依賴外力,而是從內(nèi)部自己構(gòu)造自己,能自我維持、自我更新、自我生長和自我修復。③繁殖的不變性,即物種特有的內(nèi)容代代相傳[10]。這里的自主可以被看作是最基本的生物學形態(tài),是形成自主性原則的基礎(chǔ)和出發(fā)點,沒有這樣的基礎(chǔ)性存在,就不可能有自主在道德中的使用和實現(xiàn)。
在道德相關(guān)的意義上,自主與人的理性是相關(guān)的,在此前提下,可以判斷什么對自己是最有利的。這就符合了康德所說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目標而不是達到其他目標的手段。按照生命系統(tǒng)的要義,自主是一種源自人內(nèi)部的存在,具有內(nèi)在的價值,這就意味著別人有義務尊重這樣的價值。因此,對自主的認知就是對人的內(nèi)在價值的認知,也是對人的存在的認識。
在自愿安樂死中,自愿必然包含著自主的因素,即基于意志和其所表達之意愿而實施的死亡,這種意志或意愿又通過特定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如果患者的選擇得到了法律的認可,她的行為的自主全部的或者部分的得到了尊重。此時,在道德和法律的意義上,自主和個人的理性通過對患者行為的認可而得到了認知。而在另外的一些案例中,情況就沒有這么如意了。患者的行為本身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使得他不能完全的做出自主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可能沒有人故意試圖侵犯病人的自主權(quán),但社會和心理因素構(gòu)成的力量迫使患者覺得除了照別人說的做以外,別無選擇?!保?]
2.2自主的選擇
美國學者康瓦特和波特就死亡的選擇和控制問題展開過一場對話。他們一致認為自主原則給了有能力的病人選擇拒絕或中止治療的權(quán)利。波特進一步指出,只有在醫(yī)生探明病人拒絕治療的原因,甚至要與其進行探討,使其放棄任何可能影響其做出決定的偏見之后,醫(yī)生才應該停止治療。
康瓦特并不否認波特的這一觀點,但是他傾向于贊同醫(yī)生需要接受病人的決定??低咛馗鶕?jù)自己的經(jīng)歷強調(diào)說,劇烈的疼痛不允許些許的耽誤,不應該強迫患者忍受他們不愿忍受的疾病,盡管他們可能很高興自己活下來,但這并不能成為侵犯他們自主和強迫他們治療的理由。對康瓦特來說,尊重自主性意味著承認病人可以自由地做出正確的或者錯誤的選擇[11]。
在這段對話中,自主是他們認可的概念,但他們的關(guān)注點在面對具體的事實上發(fā)生了分歧。波特的觀點深入到了患者和醫(yī)生的實際中,認為需要了解具體的情況,然后才能做出決定。而且,他的這種看法也是當前醫(yī)學中最主流的看法,包括在安樂死的案例中,自愿的選擇一定是在具體的知道患者有安樂死意愿的前提下執(zhí)行的,否則就會導致謀殺。
康瓦特的理解更加強調(diào)患者的感受。他對自主的思考完全根植于患者的現(xiàn)實處境。他的意思表明,控制自己身體是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權(quán)利,不是一個人向別人、向社會、向本人治療醫(yī)生、向本人親屬請求得來的。沒有其本人的同意,任何人不得對其有任何的行動,自主的這種絕對的權(quán)利是我們得以存在的關(guān)鍵。
康瓦特站在臨床醫(yī)學實踐的角度進一步指出,“醫(yī)學實驗遵循的那些原理,古人就已說出了,在拉丁語中有此文字記載:我的病人的健康是最高的考量與毫不損害。拉丁語所接受的又是古希臘的模式。同樣,知情同意原則很少是新的東西,這一原則來自于自決權(quán)。甚至在像動物實驗這樣針鋒相對的主題里,我們也能以普遍認同的基本原則來證明?!保?2]
與傳統(tǒng)的拉丁文宣言相反,現(xiàn)代醫(yī)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了根本的范式轉(zhuǎn)換,即它不再以保全一個人的生命為唯一的目的。傳統(tǒng)醫(yī)學的宗旨是為了生命而讓其活著,將病人的健康和不損害他的生命作為首要的原則堅持?,F(xiàn)代的醫(yī)學,在安樂死的實施過程中,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可以選擇性的讓對象死亡。健康依然是考慮的首要因素,但是在不能保證健康的情況下,“損害”的生命可以歸結(jié)為死亡。在傳統(tǒng)醫(yī)學里,人的生命沒有向死亡開放,而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生命的過程是和死亡相關(guān)聯(lián)的。傳統(tǒng)醫(yī)學中單向的模式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代醫(yī)學中雙向的過程。
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醫(yī)生對于患者的治療所顯現(xiàn)出來的權(quán)威性在醫(yī)患關(guān)系之間占據(jù)了主導權(quán),患者對自己生命的自決權(quán)很少能夠體現(xiàn)在治療過程中?,F(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伴隨著自中世紀以來人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人的價值的再認識,使知情同意的生命倫理學原則顯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作為患者的“他者”平等的相對于醫(yī)務人員,對自己的身體有著由相對到絕對的自決權(quán)。這一過程的演變伴隨著的是醫(yī)學技術(shù)的進步以及對人的認識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醫(yī)學道德在新的技術(shù)面前,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存在內(nèi)容和方式,以便能夠適應“新人類”的需要。作為對象性存在的患者不僅在醫(yī)務人員那里爭取了自己的權(quán)利,更加重要的是對于自己生命的支配權(quán),即自決權(quán)。
辛格認為,傳統(tǒng)的觀點主張行為乃是自主人的所作所為,由于行為科學采用了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方略,自主人被環(huán)境所取代,正是在環(huán)境中人類才得以進化。個人的行為才得以形成和維持。人們早就知道,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應歸于先前的事件,環(huán)境比人更應該對人的行為負責[5]。
自愿安樂死的語境決定,患者為了維護自己的自主權(quán)和尊嚴,就需要簽署一些相關(guān)的文件,例如生前遺囑或者臨終意愿。這些文件一方面是對自己生命尊嚴的維護,另一個方面是自己向自我人生的妥協(xié)。每一個個體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體,有其自身的文化,這種文化雖然受到了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但并不能否認其獨立性的存在。斯金納指出,我們生活在相倚的聯(lián)系之中,在這種聯(lián)系之中,我們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并成為自主人。一個人的離開,也就意味著這個人文化的結(jié)束。因為每一個個體的生活是不可復制的,這決定了形成的文化也是獨特的。斯金納認為:“個人主義所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就是死亡,他是人不可逃避的命運,是對自己和尊嚴的致命打擊,不過人們很少認識到這一點,行為的遙遠后果只能借助于文化習俗才可對行為產(chǎn)生影響,死亡就是這樣的后果之一。我們隨時看到他人的死亡,對此,帕斯卡爾曾經(jīng)做過一個著名的比喻:‘試想一群帶著鐐銬的人,他們?nèi)慌刑幜怂佬?,其中有一部分人每天都在其他人的眾目睽睽之下被屠殺,那些暫時活著的人從前者的命運中知道自己的命運,他們悲哀的等待著結(jié)局的到來。這就是人類的境況。’但是個人主義者卻有特別的理由懼怕死亡,這不是由宗教造成的,而是自由和尊嚴文獻所促成的。這一特別理由就是個人覆滅的前景?!保?3]每一個死去的人什么都帶不走,包括他的文化是要保留下來的。但是這一點不能成為這個人懼怕死亡的理由,在活著與保有文化之間,一般的人都會選擇健康的活著,要看看這個世界到底要變成什么樣子。為了維持自己的自由和尊嚴,他曾拒絕了替過去做出貢獻,因此也就必然斷絕了對未來的一切愿望。
2.3自主的判斷
在一個判斷中,往往會涉及很多因素,使這個判斷的過程變得復雜。而一個判斷的合理性與做出這個決策時所涉及信息的真實性有著很直接的關(guān)系。因此,在這里的自主就必須以生命倫理學的知情同意原則作為前提條件。
知情同意的倫理原則與自主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即要求醫(yī)務人員在通常的醫(yī)學實踐中以尊重患者為前提。而這樣的尊重是建立在掌握一定信息知識的基礎(chǔ)之上。知情的一個基本條件是病人和家屬有一定的文化基礎(chǔ)和必要的理解能力,能夠明白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yī)生對于病情的描述,而建立在知情基礎(chǔ)上的同意則更多的屬于判斷層面,即決定是否采取相應的措施維持或者是撤銷治療。但因為文化等的差異,知情同意在中西方的使用中也表現(xiàn)出了不一樣的特點,例如中國人在做出決定時有著很強的家族觀念,此時患者家庭共同的決定權(quán)起著很大的作用;而西方人尊重的是患者個人的人格,尊嚴是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和決定權(quán),包括個人身體的隱私權(quán)。這兩種觀念的出發(fā)點是一致的,但在具體的判斷中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差異。
知情同意在實現(xiàn)中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在臨床案例中,當患有絕癥的病人,在得知自己有可能在痛苦中離開時,首先詢問醫(yī)生自己的病還能不能治療,其次是如果不能治療的話,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讓自己死的不痛苦。這兩點表明患者想知道關(guān)于自己生命的信息。而信息則是保護和維護自主權(quán)的關(guān)鍵所在。在這里可以有兩種假設,第一種假設是我們完全告訴了病人相關(guān)的醫(yī)療模式和可能的風險,其結(jié)果是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價值判斷在自己的生命最后的階段做一些事情。另外一種假設是,醫(yī)生只告訴了患者一部分信息,此時,他就不可能確定自己會承擔什么樣的風險,會遭受什么樣的痛苦。沒有為病人提供確定信息的醫(yī)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病人做出決策,也就限制了病人的自主權(quán)。
在荷蘭的安樂死實施條件中,有一條明確的規(guī)定,即“病人的決定是以充分的信息為基礎(chǔ)的,是自由的和可持續(xù)的?!边@里的信息,不僅指病人提出的安樂死請求,以及這種請求沒有任何的疑點,還包括試圖找到的合理的辦法替代安樂死以及從醫(yī)生這一方給出的合理判斷。單獨病人做出的同意,并不一定必然的蘊含著自主,只有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的決策,才是沒有限制的自主。因此,可以看出,決策、自主和知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在我國安樂死的發(fā)展中,在對安樂死的概念、范疇和分類有了基本認知之后,進一步的思考成為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結(jié)合我國的國情,并提出適合我國自愿安樂死發(fā)展的自主理論及實踐對策是主要的現(xiàn)實問題。
在將近3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和其他沒有合法化的國家一樣,道德倫理的訴求和法律的探究是主要的兩個方面。就道德倫理而言,源自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社會制度等因素影響著患者的決定,使其自主的行為、決策和判斷成為“生命、心理和情境”的融合體。就法律而言,自愿的訴求在沒有合法化的前提下,會變成為一種對“自主性”的詮釋,最終會回歸到對人的基本權(quán)利的討論中。因此,理性化和合法化將是我國安樂死發(fā)展的方向,也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出路。而對自主性的認知、對尊嚴問題的考察及對自愿的理解等將是理性化的主要內(nèi)容。
自由作為自主性的前提預設條件,在行為、選擇和判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恩格爾哈特認為,這樣的自由,至少包含著三種意思:有能力進行選擇;不受已做的承諾或得到辯護的權(quán)威的限制;沒有受到強迫。[15]
有能力進行選擇的主體是有能力作為道德的主體,就自己所面臨的情況做出自由的選擇;進一步講,他不僅能夠理解自己的行為本身,而且還能夠理解伴隨著這種行為的選擇和決策可能帶來的后果,即對于這些后果能夠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我們將自主性作為安樂死和生命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則預設時,事實上,也表明了所有行為和選擇的道德主體都有權(quán)利對他們自己采取行動,例如,是否接受安樂死以及什么時候?qū)嵤┌矘匪馈?/p>
在自由的第二種意思中,提到的是不受以前對別人做出承諾的阻礙。例如,在沒有患病的情況下,簽署過臨終遺囑,而當死亡真正到來的時候,卻沒有勇氣做出和上述一樣的決定。在社會關(guān)系中存在的人們,事實上已經(jīng)將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讓渡給了社會。在安樂死的執(zhí)行過程中,病人將自己對于身體的部分處理權(quán)讓給了醫(yī)護人員?!霸谶@種契約性的服務形式中,個人把原本是他們自己的權(quán)利轉(zhuǎn)讓給了其他人,”[14]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關(guān)系。之前的承諾在這種新的關(guān)系中需要被重新定義。
最后,會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即在有能力選擇和不受承諾的限制下,仍然發(fā)現(xiàn)自己會處于某種強迫之下呢?在自主原理中,特別強調(diào)了行為和選擇本身在任何強迫的情況下是沒有約束力的。恩格爾哈特指出,“有效的同意一定要在不使用那些使人降低為單純的手段的策略的情況下來獲得,因為那些策略廢除了同意的有效性?!保?5]這里還隱含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即這種手段和方法有可能對道德主體所獲得的該有的信息造成干擾,從而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和決策。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7.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280.
[3]格雷戈里E·彭斯.醫(yī)學倫理學經(jīng)典案例[M].聶精保.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0:19,24.
[4]全增嘏.西方哲學史: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9.
[5]彼得·辛格.實踐倫理學[M].劉莘.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184,190.
[6]雅克·蒂洛.倫理學與生活[M].程立顯,劉建. 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153.
[7]羅納德·蒙森.干預與反思:醫(yī)學倫理學基本問題(一)[M].林俠.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2,54.
[8]張毅.安樂死論爭與第三條路線的法律評價[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2(3):116。
[9]托馬斯·香農(nóng).生命倫理學導論[M].肖巍.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9.
[10]雅克·莫諾.偶然性和必然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
[11]Cowart D,Burt R.Confronting Death:Who Choose,Who ControlA Dialogue Between Dax Cowart and Robert Burt[J].Hastings Center RePort,1998,28 (1):14-24.
[12]奧特弗利德·赫費.作為現(xiàn)代化之代價的道德——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M].鄧安慶,朱更生.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4.
[13]B.F.斯金納.超越自由與尊嚴[M].王映橋,栗愛平.譯.陳維剛.校.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189.
[14]H.T.恩格爾哈特.生命倫理學基礎(chǔ)[M].范瑞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07-309.
〔修回日期2015-11-20〕
〔編輯王明旭〕
·護理倫理·
Dlscusslon on Euthanasla and the PrlnclPle of Autonom y
LIU Gang
(School of Marxism,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E-mail:liugang89@sina.com)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the author sPecifically addressed Aristotle,Kant,Singh and Mommsen and other ancient Greek scholar on the PhilosoPhical evolution of autonomy,and Pointed out that autonomy was a way of that PeoPle choose behaviors freely and determine their behavior and selection in this way and make final decisions. Secondly,autonomy in euthanasiawas analyzed in the terms of autonomous behavior,autonomous selection and au_ tonomous determination.Finally,the autho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autonomy and freedom briefly in eu_ thanasia and cited Engelhardt's views.
Key words:Autonomy;Euthanasia;Bioethics
〔收稿日期2015-09-1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生物哲學重要問題研究”(14ZDB171)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R-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565(2016)01-0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