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俊 大連市普蘭店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224)
超聲引導穿刺治療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臨床分析
李喜俊 大連市普蘭店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224)
目的:分析超聲引導穿刺治療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方法在臨床中具有的效果。方法:運用回顧式方法選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53例患者作為臨床對象,運用超聲引導穿刺方式實現(xiàn)治療,分析其在臨床應用中的療效。結果:在所有參與臨床分析的患者中,共有53例患者治愈,故治療的有效率為100%,但是其中有8例患者共治療4次,7例患者共治療3次,38例患者僅治療1次。因此,在整體上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結論:針對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患者而言,運用超聲引導穿刺方式實現(xiàn)介入性治療,它在治療中具有較小的痛苦,有著較快的見效速度,本研究中未發(fā)生并發(fā)癥。
超聲引導穿刺 治療 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 臨床分析
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在臨床肛腸外科之中屬于常見類疾病,其傳統(tǒng)治療的方式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極易形成其肛瘺癥狀,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超聲探頭的引導在其手術之中有著簡便且準確的定位,并在監(jiān)測引導之中能夠及時對穿刺方相、深度等作出調(diào)整,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的顯像技術能夠準確顯示出病灶內(nèi)部和附近血流的狀況,并在穿刺知識能夠降低損傷,在臨床上具有微創(chuàng)和較快的恢復速度等優(yōu)勢,故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本院選取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53例患者作為臨床對象展開分析,其臨床報告如下所述。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53例患者作為臨床資料,其中有31例為男性、22例為女性,年齡23~42歲,平均(32.3±3.0)歲。有18例患者的膿腫>4cm,有19例患者的膿腫為3~4cm,16例患者的囊腫<3cm。依照肛管直腸的周圍囊腫臨床聲像圖的特征,有29例為肛周膿腫、24例為坐骨直腸窩囊腫。1.2方法
術前準備:在術前實施常規(guī)性的超聲檢查,明確其進針的準確位置。在實驗室對患者的血常規(guī)和凝血功能以及心電圖等實施檢查。
手術操作:患者需要俯臥并墊高臀部,將肛門充分暴露在外,并對肛周實施常規(guī)性的消毒,把超聲探頭放置在消毒套之內(nèi),對探頭掃描的深度、位置等進行調(diào)整,或是輕輕的擺動、轉動其超聲探頭的多個切面,進而呈現(xiàn)消除膿腔在解剖學中的位置或是結構和范圍的大小以及周圍組織等間重要關系。在明確了沒有關鍵的解剖結構狀況之下,把膿腫距離皮膚最近并長軸最長的切面選取為進針的點。若很多位置出現(xiàn)了纖維的間隔,呈現(xiàn)出間隔的數(shù)量較多的切面可選取為進針的最佳切面。針對于穿刺的膿腔而言,部分存在間隔的務必要領穿刺針穿過間隔,其有多個間隔之時,要穿破每個間隔且對穿刺的口徑予以增大,進而擴大其膿液引流的相關通道,有助于膿液的抽盡和膿腔的沖洗。利用抽出的膿液量約60%甲硝唑注射液、生理鹽水等進行反復式的沖洗,沖洗至液內(nèi)沒有細小的膿屑和變?yōu)榍辶林?,依照膿腔的大小將甲硝唑的溶液、敏感的抗生素保留約5~20mL之后將穿刺針拔除。在5~7d后進行復查,針對膿液再次形成的患者,需要實施二次的治療。在復查時發(fā)現(xiàn)膿腔消失并且周圍沒有顯著的低回聲病灶及其血流信號之后,要將介入性的治療停止。
術后治療:在介入性的治療中,患者要口服一些敏感的抗生素或是在靜脈端注射相關抗生素,要想確保臨床的療效,在停止了介入性的治療之后,還是需要1周口服一些抗生素。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臨床分析的數(shù)據(jù)都使用SPSS19.0軟件完成相關分析,運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去檢驗。若是存在著P<0.05的顯著性差異,則其在統(tǒng)計學中具有分析的意義。
在所有參與臨床分析的患者中,經(jīng)過對術后的1~3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共有53例患者治愈,故治療的有效率為100%,但是其中有8例患者共治療4次,約占15.1%;7例患者共治療3次,約占13.2%;38例患者僅治療1次,約占71.6%。因此,在整體上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肛管直腸的周圍有關軟組織、間隙內(nèi)產(chǎn)生急性化膿性的感染,且形成了膿腫,故稱之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颊吒毓苤蹦c的周圍膿腫在類型上分為:淺部膿腫、深部膿腫,其淺部膿腫又包含肛周膿腫、坐骨直腸窩膿腫。膿腫主要是由于病菌沿著肛腺管管狀的分支、聯(lián)合其縱肌纖維分別向上、下、外進行擴散至肛管直腸周圍的間隙形成。再向外穿過而后聯(lián)合其縱肌、外括約肌至坐骨直腸間隙成為坐骨直腸窩膿腫等。臨床患者經(jīng)常由于疼痛進而不僅承受肛門的指診或是直腸鏡以及在直腸內(nèi)實施超聲的檢查,所以導致其病變或是沒有明確的范圍進行診斷。當前檢查的手段包含磁共振,然而由于其檢查涉及了較高的費用,并在檢查之時要予以對比劑的注射,及其受來自腔內(nèi)影像相關視野因素的影響,故限制了其在臨床中進行廣泛性的應用。該疾病在實施手術治療時極易進行定位,然而依舊存在較多不足。例如:對其液化有著不完全性分隔膿腔,進而盲目將腔內(nèi)有管纖維間隔予以分離,故沒有實現(xiàn)徹底性引流。在每次進行換藥之時不可觀察其膿液可否實現(xiàn)完全性的引流,肛瘺極易形成。針對沒有液化性膿腫僅能實施保守性的治療,在待其實現(xiàn)液化后,具有較長的治療時間。務必進行住院實施臨床治療,針對膿腔要每天進行清洗及換藥,故具有較大的痛苦。超聲引導在治療中具有簡單的操作,能夠清楚掌握膿腫治療的準確位置和范圍或是形態(tài)以及深度等存在的重要關系,從而精準的選取出皮膚距離膿腫穿刺的最近有效距離。
5~7d進行一次的復查,能充分掌握膿腫在治療以后產(chǎn)生的變化狀況,持續(xù)觀察患者膿腔的大小和厚度及其周圍組織是否產(chǎn)生了轉變,在膿內(nèi)的透聲狀況,進而明確其是否應該實施持續(xù)性治療且制定出治療的對應方案。在本次臨床分析中膿腫治療的次數(shù)和膿腔具體位置以及大小間不存在直接的關系。其治療的次數(shù)有可能和膿腔液化的實際程度以及每次進行沖洗的徹底性或是感染細菌的種類與患者每次在術后可否有堅持持續(xù)的用藥甚至是休息間有一定的關系。
超聲引導的介入性治療其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實際上是整個過程為實時性的監(jiān)測,可以選取較短的路徑予以進針,應隨時隨地的調(diào)整其穿刺針的具體位置以及深度,有助于多間隔的濃情實現(xiàn)治療,在進行沖洗之時能夠直觀地掌握個部位的沖洗狀況及其可否有殘腔的存在。臨床的門診治療具有較小的創(chuàng)傷、較短的時間、能夠較快緩解癥狀、有著較快的恢復速度。根據(jù)文獻的研究及報道,超聲引導的檢查方式在臨床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相關診斷與治療之中可以有效縮短其病程。
[1] 姜宏, 姜進軍, 于紅娜, 等. 超聲引導穿刺治療淺部肛管直腸周圍膿腫[J].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2010,7(2):161-163.
[2] 王樹松, 許加剛, 王霞, 等. 超聲引導下穿刺治療肛周膿腫46例報告[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1,9(9):860-861.
[3] 張惠, 向素芳, 宋軍, 等. 高頻超聲引導微創(chuàng)治療淺部肛周膿腫療效觀察[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15,5(3):114-116.
1006-6586(2016)11-0054-02
R574.6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