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256003
?
淺談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
馬俊
青島大學,山東青島256003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而大學生是整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主心骨,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強弱將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因此,通過分析大學生法治意識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對策,對于加強大學生法治意識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依法治國;大學生;法治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次被作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講話中對大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多次強調大學生作為黨和國家建設的主力軍,肩負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布局的重任。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具備較強的法治意識。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一員,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作為社會公民中的精英群體,大學生是新時代力量的一種代表,其整體法治意識的高低將會對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起到重大的影響。
(一)期望法治,但對法治的信仰較弱
“法律信仰是人們對于法律的一種尊崇敬仰的態(tài)度,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并因此而愿意熱忱地捍衛(wèi)法律的尊嚴和權威。”[1]調查表明,大學生一般都認為法治能夠讓社會變得更正義,但他們又覺得實現(xiàn)的可能性較小,他們認為相對法律,權力和關系的力量更強大。即使當他們自身遇到問題時,也首先想到的是通過關系或者私下去解決,而不是想到運用法律途徑。這說明大學生雖然期待法治社會的實現(xiàn),但內心深處缺乏對法律的信仰,并不真正認同法律。這就導致法律便難以內化為大學生內心的情感與信念,難以成為大學生日常行為的基本準則。
(二)認同法治,但守法意識欠缺
大學生贊同通過法治來強制規(guī)范社會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從而有效保障人們合法的權利、促進社會和諧。但由于傳統(tǒng)德治的影響以及自身法律知識的缺乏,大學生的行為不免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偏差。當前,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忙于學習,參與社會法治實踐的機會比較少,社會實踐能力普遍不強。而且大學生的心理還不完全成熟,缺乏冷靜的思考,有些想法和行為難免偏激。這些都會使一些大學生在思想意識中缺乏必要的法律素養(yǎng),缺乏對法治應有的認知和情感。在面臨熱點事件時也常常會受公眾輿論的影響,缺乏正確的認知能力,大部分大學生一般都難以運用法律知識去客觀認知和判斷,而傾向于隨大流、以自身生活經(jīng)驗和道德標準加以評價。
(三)權利意識強,但義務意識淡薄
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狈ㄖ螐娬{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性,樹立法治意識要求公民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堅持權責統(tǒng)一原則。隨著大學生法治意識的不斷增強,其維權意識也不斷提高,更加注重維護和實現(xiàn)自己的合法權利,但是與此同時,他們的義務意識卻相對薄弱,往往只會偏重于自己權利、忽視義務的履行。這說明了大學生雖然維權意識不斷提高,但是卻沒有意識到權利并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也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線。
“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大學生對法律權威的信心有提高的趨勢,但還是有相當部分學生認為法律的地位并非所倡導的那樣至高無上?!保?]大學生法治觀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學校、社會和個人等多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高校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
高校肩負著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如何使大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是高校要考慮的重點?!笆軅鹘y(tǒng)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一些高校片面理解高等教育的目標,甚至把辦好學簡單等同于提高學生就業(yè)率?!保?]在此影響下,往往只是重視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忽視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人文素質的教育。大多數(shù)高校對不是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僅僅是通過開設一門“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公共課進行法律知識培養(yǎng),且作為第二課堂的各種校園活動,也多是為了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很少有切合學生實際的有關法治教育的活動。這就導致大部分學生雖然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但是法治意識卻普遍薄弱,有的甚至于連最基本的法律知識都不具備,這在當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中國的背景下,就不能稱之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社會上缺乏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
“由于中國有過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時期,人治思想殘余影響仍然根深蒂固,法律自古以來被誤認為就是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人民的工具,這種政治體制決定了封建君主就是一切法律的淵源,法律是君主的附庸,沒有獨立的地位?!保?]直到今天,人們仍束縛在“權大于法”、“權力至上”的封建政治傳統(tǒng)中,導致法律的權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確立,整個社會的法律意識相對薄弱、法律實現(xiàn)的程度水平相對落后。人們在遇到問題時,常常忽略了對問題法律性質、法律正當性、法律規(guī)則的思考,而只想通過一般的利與弊、善與惡等政治道德思維解決,使法律長期處于不能獨立和不能自治的狀態(tài),這些對大學生來說影響非常大。
(三)大學生法律知識儲備不夠
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一些大學生進入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好工作。這種功利性很強的教育觀使得一些大學生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于就業(yè)所需要的專業(yè)學習、證書考試中,而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這樣一些貌似與就業(yè)無直接關聯(lián)的課程學習興趣不大。即使學一些法律知識,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另一方面,現(xiàn)代的大學生主觀意識強烈、但邏輯思維不成熟,考慮問題,為人處事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具有法治教育所應有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情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往往強調辦事效率,而不自覺地忽略了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和程序,不經(jīng)意中違反了法律法規(guī)還渾然不知。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重大論斷,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法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直接決定著法治目標的實現(xiàn)進度。
(一)高校應改變教育觀念,調整法治教育內容
高校是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的主陣地,也是對大學生傳播法律知識的重要平臺。因此,我們需要發(fā)揮好學校的主導作用。一方面,“教育者要明確“法治”是治國方略,是體現(xiàn)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保?]教育者要自覺地破除封建人治觀念,引導學生形成對法治的認同與崇尚,而不是把學生當作預防的對象進行教育。另一方面,調整教學內容。目前全國各所高校統(tǒng)一地以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使教學猶如蜻蜓點水,效果不佳。更有效的做法是使“法治教育”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根據(jù)各個學校類別、專業(yè)特色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普及外,還增設一些與各校專業(yè)相關、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法律內容。
(二)優(yōu)化社會法治環(huán)境氛圍
良好的社會法治環(huán)境氛圍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有著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等違法現(xiàn)象層出不窮,造成法律權威性嚴重缺失。缺失了對法律的信仰,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提升便遇到了瓶頸。而法律之所以能夠被崇尚,在于它的科學性和正義性。社會作為法治建設最重要的陣地,有責任為大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盡可能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法律的科學性和正義性,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法律的公信力,只有這樣,大學生才會從內心深處自覺敬重法律和服從法律,最終讓法治思維和理念成為他們日常行為準則。
(三)提高大學生法治思維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法治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社會成員愿意自覺投身法治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作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更需要提高自身法治思維能力,自覺投身法治中國建設?!笆紫?,學習和掌握最基本的一些法律知識,促使法治思維的形成。大學生只有了解法律的規(guī)定和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yǎng)成法治思維?!保?]其次,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離不開參與法律實踐。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才能養(yǎng)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如參與立法討論、依法行使自己的監(jiān)督權、申請旁聽司法審判等。最后,養(yǎng)成守法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養(yǎng)成自覺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積極參與和支持法治中國建設。
[參考文獻]
[1]龔慕霞.依法治國視野下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探析[J].貴州大學學報,2010(3).
[2]魏麗婷.大學生法治意識及教育途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4).
[3]鄭茂.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與《法律基礎知識教育》[J].財經(jīng)科學,2012 (7).
[4]李茂久.依法治國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培養(yǎng)路徑的反思與探討[J].前沿視角,2015(3).
[5]羅國杰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中圖分類號:D920.0;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4-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