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后殖民主義視角下電影片名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
張 靜
(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在后殖民主義語境下,存在著文化霸權(quán)。作為跨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電影文化交流中也存在著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本文從文化轉(zhuǎn)向角度出發(fā),對電影片名翻譯進行簡要探討。
后殖民主義;電影片名;翻譯;文化轉(zhuǎn)向
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除了電影本身的內(nèi)容、拍攝技巧、演員陣容等, 首當其沖的便是影片名了。與傳統(tǒng)的電影片名翻譯提倡的翻譯策略不同,在后殖民主義理論角度下,存在著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沖突,文化轉(zhuǎn)向策略可以處理電影片名翻譯實踐中的文化霸權(quán)主義等后殖民主義范疇的矛盾,進而促進多元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是后殖民主義研究的正式開始,這一年,當代美國重要的評論家、后殖民主義研究的“巨子”愛德華·賽義德發(fā)表了《東方主義》?!稏|方主義》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西方學者對東方的看法,也因為它的出現(xiàn)使后殖民理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賽義德的東方學研究有著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和政治權(quán)利批評的傾向。
翻譯中的文化轉(zhuǎn)向重點關(guān)注在傳統(tǒng)翻譯中被忽視的外圍因素如讀者、編輯、出版商等因素;突出重交際、重跨學科、重目的語言和文化的需要。后殖民翻譯理論也由一系列概念范疇構(gòu)成,如他者、身份、種族、霸權(quán)、話語等,它既是一種表述的策略,用來向他者闡述自己獨特的視角,又是一種反抗霸權(quán)話語的方式。
電影是商業(yè)文化的交流途徑,也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互動。兩種不同文化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摩擦甚至是碰撞。其實,在后殖民主義的語境下,對于電影片名的翻譯,長期存在的爭論就是“英語霸權(quán)主義”與“中國化”之間的抗爭,到底是遵守目標語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還是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源語的語言差異?
后殖民主義理論對我國的電影片名翻譯有著深遠的影響,眾多的后殖民學者呼吁,應(yīng)該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來重譯來自受制文化的文本,進而在西方重塑本土的文化身份,糾正被霸權(quán)文化扭曲的文化“原型”。目前看來,異化派的實力更強一些。
(一)文化交流上的自我孤立
電影片名翻譯不僅是語言符號上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的溝通。
例如,中國觀眾對于《霸王別姬》這個詞語以及它背后眾所周知的故事產(chǎn)生的對于英雄、美人、蒼涼、遺憾、悲劇與史詩般的境象有著無限的感嘆。有兩種譯名,分別是:(1)Emperor and Lady Yu,(2)Xiang Yu the Conqueror Bids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譯文(1)用異化策略,但沒有體現(xiàn)出原名的主題;譯文(2)同樣采用異化策略,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兩個文化意象,即“霸王”和“虞姬”,但譯文過于冗長,不適合用作電影片名。所以以上兩種譯文都為失敗的譯文?!稛o間道》的英譯名Internal Affairs也準確地表達了“內(nèi)部戰(zhàn)爭,內(nèi)心之戰(zhàn)”,但又怎能敵佛教深刻寓意的“無間”二字要表達的受苦、解脫、輪回。從這個角度,“河東獅吼”就不得不用“野蠻女友”來代替了。 亦或許是我們不能充分理解西方文化,以致從中找到出能夠準確表達的詞匯。有時,一定要從文化遺產(chǎn)中挖出個“容器”甚至會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效果。《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將月光寶盒譯為“Pandora"s box",明顯,想借用希臘神話的潘多拉魔盒來提升文化底蘊,但潘多拉這個“災難之源”的代表顯然與月光寶盒這種時光穿梭機相差甚遠。由此可見,假如雙方的溝通是建立在各自的文化基礎(chǔ)之上,這種交流活動是不公平的,是孤立的。
(二)電影交流上的文化障礙
在電影文化交流中堅持我國的文化特色和立場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該明確對于西方文化中什么該“取”,什么該“棄”。從全球化英語主流觀點的角度看,盲目地堅持“自我化”的翻譯策略會導致“誤譯”甚至“錯譯”,使得中國在電影交流中處于被動地位,不能更好地將國語電影打入國際市場。
電影片名的翻譯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成果頗多。譯者必須將電影片名翻譯得恰到好處,盡力減少電影雙向交流的障礙??偟膩碚f,在電影片名的翻譯實踐中,文化轉(zhuǎn)向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變通和直譯
將原語的某個詞直接翻譯到目的語中,同時進行增補,解釋說明一下。例如;動畫片Shrek 翻譯成《史萊克》一定沒有《怪物史萊克》,能激起觀眾的觀看欲。再如恐怖片Halloween 譯名為《萬圣節(jié)》。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印象中,萬圣節(jié)是與西方耶穌基督有關(guān)的節(jié)日。若直接將“萬圣節(jié)”的電影片名打入中國電影界,就向東方觀眾宣揚他們的政治、宗教理念,成為強勢文化產(chǎn)物。電影是恐怖片,若翻譯為《月光光,心慌慌》,不僅使片名與影片內(nèi)容相輔相成,而且更能最大限度地引起觀眾注意。同時,給觀眾以建立在文化認同或體驗的基礎(chǔ)之上的美的享受。《gone with wind》兩個譯名《飄》和《亂世佳人》應(yīng)該說都是比較成功的翻譯,而如果將其直譯為《隨風而去》就缺乏了很多韻味,也許一部經(jīng)典的電影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忠實粉絲。Waterloo Bridge 若翻譯為“滑鐵盧橋”帶給觀眾原汁原味和全新的體驗,但是很有可能讓觀眾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若翻譯為“魂斷藍橋”選詞注重了文化聯(lián)想,帶給觀眾文化認同感。
由此可見,對于影片名稱的變通和直譯直接影響了觀眾對于影片的觀感和印象。
(二)詞匯的斟酌
電影片名的翻譯應(yīng)該短小精悍,有的電影片名甚至只有一詞,所以在詞匯的語用和選取上就顯得更加重要。若目的語詞匯運用得不是恰如其分,那么可能會導致一定的偏差。
比如曾經(jīng)在海外風生水起的《臥虎藏龍》的海外片名就是直接翻譯成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躺著的老虎,藏起來的龍》,用現(xiàn)在觀眾的審美眼光來看,可以說是有點可笑的。“臥虎藏龍”這個詞在中國是非常有深意的,表示暗藏著高人,可是直譯過去的海外片名卻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如果將《Ghost》直譯為《鬼》就會丟失了《人鬼情未了》的浪漫和溫情,觀眾會認為它是一部驚悚片,而《人鬼情未了》則更能夠吸引多數(shù)觀眾去探究和品味電影男女主角之間連生死都無法阻斷的愛戀?!禠eo The Professional》成為了一個經(jīng)典,片名翻譯更是耐人尋味《這個殺手不太冷》,殺手和不太冷形成鮮明對比,讓觀眾感受到了殺手的鐵血柔情,片中Leo抱著小女孩,小女孩抱著一盆花的畫面經(jīng)典難忘。
(三)貼近觀眾的情趣
近年來,國產(chǎn)電影票房開始回升,中文電影屢次獲得大獎。電影作為一門藝術(shù),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因此翻譯是必須要形神兼?zhèn)洹⒁饩秤七h,傳達審美信息,激發(fā)觀眾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來吸引他們。如Home alone譯為《小鬼當家》,《風聲》譯為Message,《Mr.and Mrs.Smith》譯成《史密斯行動》就比直譯《史密斯夫婦》更能體現(xiàn)故事特點,一目了然它是一部特工片而非普通故事片。你覺得the Rock譯成“巨石”吸引你還是“勇闖奪命島”更吸引你?
或許年輕的英語國家不像我們古老的東方文明留下了那么多能夠為我們今人所用的經(jīng)典故事、詩詞歌賦去借用。亦或許是我們不能充分理解西方文化,以致從中找到出能夠準確表達的詞匯。有時,一定要從文化遺產(chǎn)中挖出個“容器”甚至會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效果?!洞笤捨饔沃鹿鈱毢小穼⒃鹿鈱毢凶g為“Pandora"s box",明顯,想借用希臘神話的潘多拉魔盒來提升文化底蘊,但潘多拉這個“災難之源”的代表顯然與月光寶盒這種時光穿梭機相差甚遠。
片名作為電影的商標,能否成功吸引廣大觀眾是至關(guān)重要,所以片名要盡量新穎獨特,激發(fā)觀眾想看的欲望。尊重影片內(nèi)容,并且暗含大量影片信息,如電影的主題、種類、文化背景等。后殖民語境下,電影片名應(yīng)該在一定程度上傳達原文的差異性、異質(zhì)性。同時,在不同文化的沖突下,在弱勢文化和強權(quán)文化的交鋒中,則要求譯者具有文化轉(zhuǎn)向的意識,一方面,把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強勢文化中去,弘揚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要將西方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吸收到中國文化中,在國際文化大熔爐中,做到“不失自我”,又 “融入其中”。
[1]劉軍平. 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9).
[2]張廣法.中文電影片名英譯的后殖民視角[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5).
[3]王焰.鄭賢貴.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2005(6).
H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