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軍訓練營
提問:本人一直玩手竿,這幾天突然想試試爆炸鉤和串鉤,就買了根海竿,找了一處大水面,使用爆炸鉤加20克的鉛墜垂釣。沒想到第一次拋投的距離就很理想,可緊線的時候問題出現了,總感覺緊得不理想,魚線松松垂垂的。我繼續(xù)緊了兩圈,似乎還可以,可過了一會兒又松了。我想請教一下這是怎么回事?另外,線應該緊到什么程度最好?
回答:很明顯,你的鉛墜用小了。
海竿的鉛墜有兩個作用,一是拋投時產生足夠的離心力,使釣組到達理想的水域;另一個作用就是穩(wěn)定釣組。影響釣組穩(wěn)定的因素除了水流外,還有風力,暴露在空氣中的魚線還要受風力的干擾,當然,過粗的魚線自重也會影響釣組的穩(wěn)定。了解了這幾個因素的影響,在鉛墜大小不變的情況下,想要提高釣組的穩(wěn)定性,最好的辦法就是縮短魚線在空氣中暴露的部分,也就是說把竿子架設得低一些。這既是一種應急的辦法,也是比較容易上魚的方法,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高射炮一樣的架竿方式上魚率最低?;谏厦娴睦碛?,有條件時要將釣組做一個改動:鉛墜最低要用50克以上的,普通海竿在50~75克之間比較合適,拋投更遠的遠投竿或者使用送線釣法則需要100克以上、魚線在鉛墜內孔滑動順暢的鉛墜,只有這樣的重量才能定住魚線。
至于魚線繃緊到什么程度合適,就要根據對象魚以及個人對釣魚的理解了。有人認為魚線繃得越緊反應越靈敏,理由很簡單,繃緊的釣線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不會有緩沖,這個力會直接作用到竿梢上,于是竿梢抖動。這么解釋似乎有道理,但經不住推敲,試想竿梢?guī)淼淖枇Σ粫岕~產生警覺嗎?竿梢越硬阻力就會越大。所以我并不贊成繃緊釣線,而應在釣線繃直后將線輪手柄回搖一圈,使魚線呈輕微的弧形下垂最好。另外海竿和手竿一樣,用線越細上魚率越高。但是海竿經常掛鉤,細線很容易發(fā)生斷線的情況。所以想要多釣魚還是怕掛鉤,這就要看個人的選擇了。有一種解決方法是使用粗主線外加幾米細的前導線,一旦掛鉤可直接扯斷導線,釣組可就葬身水底了,這種做法不傷主線,上魚率也不低。
提問:我家住南京,去年秋天開始學釣魚,一般不玩黑坑,主要是在池塘、小河、水庫野釣。今春開始,魚很好釣,幾乎什么餌都能釣,但釣得時間長了,魚好像滑了,常用的蚯蚓、商品餌都不靈了,水面光冒泡,魚卻不吃鉤。針對這種情況,我該如何調整餌料和釣法?
回答:野魚對餌料不是很挑剔,因此基本可以排除餌料的問題。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火爐”,以高溫著稱。從這位朋友的敘述來看,春天的時候很好釣,后來就不好釣了,這能否說明夏季到來后,隨著氣溫的升高,魚口就不好了呢?很可能是。
既然高溫對魚口有那么嚴重的影響,我們就該在涼爽時段出釣。晚間溫度下降,是一天當中氣溫最低的時段,釣者可以夜釣。魚,作為一種生命體,只要其生命存在就要消耗體能,而夏季又是它們的生長高峰期,所以不可能長期拒食。因此,夜釣的效果應該會好。
高溫天氣里,溫度只是影響魚類攝食的因素之一,高溫還會帶來低氣壓,使水中的溶氧量降低,嚴重影響魚的活性。而在夜晚,隨著溫度的回落,氣壓會相應升高,水中的溶氧量也會隨之升高,魚就會相對活躍。另外,雨水會攜帶大量氧氣,不僅能夠降水溫,還能大大提高水中的溶氧量,因此魚的活性會增強,進食欲望也會進入一個高峰期,直到水溫再次升高、溶氧量再次下降為止??梢姡雇?、雨后是高溫時節(jié)不可錯過的垂釣機會。風天則是另一個難得的好天氣。風力加速了空氣和水面的接觸,使得水體溶氧量增加,有利于垂釣;風天垂釣,下風頭位置最佳,不但溶氧量最高,水中的食物也最多,是魚類比較密集的區(qū)域。
關于用餌。野生狀態(tài)下的魚對食物不怎么挑剔,簡便易得的原生態(tài)餌料效果就不錯,商品餌同樣可用,因為商品餌的狀態(tài)比較好掌握,因此是首選釣餌,但是要盡量避免或者慎重使用味道很沖的餌料,這種餌料味道濃得不真實,自然水域的魚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反應。至于蚯蚓這種原生態(tài)餌料當然也可用,但夏季是一年當中蚯蚓效果最不理想的季節(jié),除了少許肉食性魚類依然喜歡之外,很多水域的鯽魚對它的興趣會降低。
另外,窩點有氣泡上浮未必就是魚星,比如水下的腐殖質在腐敗的過程中會產生沼氣,沼氣冒出水面時和魚星很像,釣者要注意區(qū)別。一般來說,魚星比較黏稠,漂在水面上不易破碎,沼氣泡出水即破,這是二者的區(qū)別。假設真的有魚星出現卻無魚咬鉤,釣者不妨用逗釣的辦法刺激魚的逐餌欲望,或者換幾種不同成分的魚餌試試,味型首選清淡。
以上是應對夏季高溫的簡單辦法。除此之外,在自然水域垂釣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水體污染,不同程度的污染對魚的危害也不盡相同。魚生活在水中,對水最敏感,即使水體污染程度并未危及其生命,也會使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拒食,直至污染消失才會緩慢恢復食欲。所以,垂釣要遠離受污染的水域。
提問:今年夏天很煩,我們家附近有一條小河,里面有鯽魚、翹嘴,還有少許鲇魚、鯉魚、黃顙魚,可是小魚太多,成群結隊的,無論在哪里只要下鉤幾分鐘小魚立刻蜂擁而至,躲都躲不開。怎么辦?。?/p>
回答:野釣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鬧小魚,解決的辦法也多種多樣,但是不論哪種辦法都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垂釣野河就要有和小魚斗智斗勇的心理準備。
有幾種辦法可以向這位讀者推薦,供參考。使用固態(tài)魚餌是最常用的方法,鑒于是野河,顆粒類的餌料就被排除了。首選青玉米?;蛘哂衩坠揞^,其次是小的糠餅塊。這兩樣東西都比較接近原生態(tài),對野魚有很強的誘惑力。另一種辦法是針對目標魚做文章,比如翹嘴、鲇魚、黃顙魚都愛吃肉,我們可以在河中就地取材,撈一些小活魚作釣餌。因為生活在同一水域,這些小雜魚就是這幾種對象魚的日常食物,相當于原糖顆粒一樣,甚至有的水域的鯉魚、鯽魚也好這口。釣翹嘴可試試釣浮或者釣半水,釣鲇魚和黃顙魚可以釣底。
還有一個辦法:選擇合適的釣位。小魚都不太喜歡水流,水流急的地方小魚的蹤跡就少,而體形稍大一些的目標魚卻能自由地出沒、覓食。
此外還可以選擇夜釣。我認為夜釣是夏季最佳的選擇。避開酷熱的時間段,人也要舒服許多。另外,夜晚小雜魚都會安靜下來,可以正常使用面餌,要知道面餌畢竟上魚較快,這是玉米粒等固態(tài)魚餌無法比擬的。
提問:前幾天在水庫用海竿爆炸鉤夜釣,兩支海竿我分別拋投了兩次,魚兒咬鉤四次,僅收獲一尾鯉魚,其他三次均有很重的手感,但是收了幾圈魚線手上突然一輕,魚兒逃掉了。作為一名新手我不理解,為什么跑魚率會這么高,是哪個環(huán)節(jié)沒把握好嗎?
回答:偶爾的跑魚屬于正常現象,手竿、海竿均是。雖然不排除偶然的因素,但是密集連續(xù)的跑魚肯定有問題。
首先值得懷疑的是子線。爆炸鉤的子線很多,為了防止相互纏繞,子線的根部有一個塑料管的分線裝置,這個裝置可以上下活動,越往上子線越長,但是新買的爆炸鉤的塑料分線器往往并不在最上端,這就造成了子線短的情況,于是導致魚吃鉤不深,鉤得不牢。吃鉤淺造成的跑魚比例最大。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子線短或者偏硬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是刺魚時力量過大。很多新手在有魚咬鉤的時候都顯得特別激動,于是非常暴力地揚竿,殊不知這一瞬間很可能把魚嘴拉豁。
另外,釣手在和魚大力對峙的過程中生拉硬拽,也很可能撕裂魚嘴。
所以新手使用海竿、爆炸鉤時,首先要檢查子線;其次要控制好提竿的力度,拋投得越遠提竿刺魚的力量要越大,反之則要相應減小,這是個需要摸索的過程,要靠釣手自己去體會。另外在遛魚的過程中,竿子的彈性和線輪的泄力要充分發(fā)揮作用,不要急于把魚拽到岸邊,在遠處遛魚更安全。
提問:主線線徑都是大于子線的,為的是斷線時不至于丟失浮標,而子線細是為了使鉤餌更易入口。例如1.5號主線配0.8號子線 ,或1.2號主線配0.6號子線。我不理解的是,為什么主線不直接用更粗的呢?比如直接用3.0 號,這樣我們就省去了更換的麻煩,也能節(jié)省開支,我們只需根據不同季節(jié)、不同的對象魚,以及其他的情況更換子線,這樣做不好嗎?
回答:通常的做法都是主線略粗于子線,相差大多不超過1號,這樣做不僅可以保護浮標,也省去了更換主線的麻煩,想一想換主線快還是換子線快?當然是換子線。
至于為什么不用更粗的主線,這是多年實踐得出的結論。有人單純地認為,上魚率完全取決于子線,跟主線沒關系,子線越細上魚率越高。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上魚率確實和子線有著重要的關系,但是決定上魚率的不僅僅是子線,而是整個釣組的配置。合理的整體配置才是提高上魚率的關鍵。大家都知道細子線好用,那么所對應的主線也就不能過粗了,也就是說,只要主線能起到保護浮標的目的就可以了,所以主線和子線的號差就不能太懸殊。從這個角度講,其他小配件的搭配也要有充分的考慮,例如1號主線配0.8號子線時,當然要用小太空豆,大太空豆在水中無疑會增加阻力;還有8字環(huán),大8字環(huán)同樣可以組裝,但為什么大家都不采用?因為這樣做會加大水下的阻力,影響釣組的整體隱蔽性,所以不可用。說到這里,我還要說一個比較隱蔽的問題——鉛皮和浮標。整個釣組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影響上魚率,鉛皮和浮標的搭配也不例外。有人認為,只要把這兩者調好就不會存在問題了,用多大的浮標都無所謂,這就大錯特錯了。如果真的無所謂的話,那么用短竿釣鯽魚的話,誰會用大佛手浮標?載鉛大意味著拋投方便,到位也快,但事實上卻不行,哪怕是調最靈釣最靈也不行,上魚率肯定會大打折扣。這就是搭配不合理。從經驗上來說,整個釣組用線越細、零件的體積和重量越小(包括浮標越?。?,上魚率就會越高。
當然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種用線的規(guī)律也會被打破,比如有一種主線和子線同等線徑的釣法,俗稱為“一根筋”釣法,這種釣法在提高釣組靈敏度的同時,也給浮標和主線帶來危險,適用于魚的體型均勻且水下無障礙物的水域。還有一種“倒牽?!贬灧ǎ醋泳€粗過主線。用擋針卸魚時,子線被不斷地刮來刮去,很容易打卷或受傷,加粗子線就能解決了。
提問:我們這邊有一個黑坑,里面青魚很多。但是不是很好釣。那些餌料和窩料用得好的人,釣得就多,但這是人家的秘密,都不肯說。所以,我想問問《垂釣》雜志的老師,黑坑中的青魚該怎么釣,最好能推薦一下餌料和窩料都該用什么。我們這邊的青魚都是人工飼養(yǎng)的,用螺螄效果也不是很好。
回答:這位釣友的最后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既然是釣養(yǎng)殖魚,我們就要從魚飼料上做文章。能弄到原塘顆?;蝻暳瞎倘蛔詈?,不過這么做難度不小,可能性不大。
既然螺螄效果也不是很好,那就還得從顆粒飼料上入手。建議這位朋友用大顆粒打窩,用大顆粒作釣餌,因為飼養(yǎng)體型超過1千克的魚,魚塘主基本不會使用幼魚顆粒。具體建議是,窩料應以大顆粒為主,加入少許小麥和玉米;釣餌可以拿大顆粒和嫩玉米交替使用;若使用商品餌,應先從濃腥的開始試驗,慢慢地向清淡的轉變。以上只是建議而已,因為用餌是由水情、魚情決定的,釣者還得靠自己多琢磨。在一些魚被釣滑了的黑坑,釣組的靈敏度都會決定魚獲的多少。
提問:去年夏天夜釣,氣溫15℃~30℃,釣點無水流,我用1.5號主線配0.8號子線,綁2號伊豆帶刺鉤,搓大餌、搓小餌、拉餌都試過,卻遇到了奇怪的情況——發(fā)光棒每次上頂半目左右就停止片刻,一會兒又繼續(xù)上升約半目,多次提竿無魚后,我便放棄了這種標相,可浮標還會半目半目地繼續(xù)上升,提竿大多數是空竿,偶爾能稀里糊涂地中1條1兩重的小鯽魚,請問這是怎么回事,我又該如何應對?
回答:從你的描述來看,釣組應該沒問題,魚餌狀態(tài)的問題也可以排除。那么,我們就要先搞清這種標相是否是目標魚就餌所致。夏夜里,小河蝦或小龍蝦都會活躍起來,這兩種小東西都會導致浮標出現上述標相,長時間、反復多次出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是這兩種小東西所為,它們制造出的正是抖動、無規(guī)律地下沉或上升的標相。所謂“釣魚見蝦,趁早搬家”,你應該換個釣位試試了。
當然,這種標相也不排除是小魚鬧鉤造成的。這種小魚小到只有柳樹葉那么大,沒辦法吃進魚鉤,卻能推動魚餌,它們不停地頂,浮標就出現一點一點上升的標相。要想應對這兩種情況,要么把濃腥的魚餌換成純素餌,要么搬家。
提問:調好的浮標、相同的水域、相同的線組和浮標,為什么試標時的調目和上一次的不一樣?
回答: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水質發(fā)生變化,導致水的密度發(fā)生改變,比如降雨引發(fā)水位上漲,上漲的水中摻雜大量泥沙,于是浮力變大,浮標的調目發(fā)生變化,表現為露出的目數變長了。如果發(fā)生了和這種假設相反的情況,則目數變短。
第二種情況是浮標損壞。有些浮標的防水漆涂層受損,目測是難以發(fā)現的,一旦防水層受損,標體就會進水,所受浮力自然會出現變化。實際上,判斷這種情況的辦法很簡單——使用若干小時后,重新檢查浮標的調目,若與初始時存在誤差,則說明浮標可能已經損壞進水。
第三種情況就是水溫出現明顯的變化,水溫升高,密度就會變小,浮力也會減小。有人習慣把標座拉至鉛皮座附近調標,即在水的上層調標。在盛夏季節(jié),同一水域的早間和正午的水表溫度會出現很大的變化,這會導致靈敏度較高的浮標出現1目以上的變化,因此夏季不宜在水的上層調標。
提問:如果不買成套的浮標,只買單支,應該買幾號標比較合適?
回答:這個問題不好一概而論。首先,不同品牌的浮標,即使號數一樣,浮力也有差別;即使是同一品牌、同樣號數的浮標,也可能有輕微的差異,畢竟是手工浮標嘛,這種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另外,具體情況不同,我們使用的浮標也要有所不同。拋開標型不說,單從浮力的大小來說,用長竿就要用大一些的浮標,短竿則用小一些的浮標;如果釣點水深,則浮標也要加大,浮標大意味著載鉛量也大,可加快下行速度,縮短鉤餌到位的時間;如果中上層水中截殺魚餌的雜魚過多,我們也要用載鉛量較大的浮標,盡量躲避小魚的騷擾,使釣組安全到達預定水層。所以,購買單支浮標所選擇的號數要結合自己常用的竿長、常去水域的水深和魚情,以及自己的習慣來綜合考慮,不能一概而論。
提問:剛才出釣,我求人給我配了一副線,幫我調標時,他帶雙鉤剪鉛皮調至標尖與水面相平。因為不熟,我沒好意思問他為什么這么調,請問我用這種調法在野河里該怎么釣?
回答:這是典型的調平水釣法,即浮標受到的浮力等于鉛墜加雙鉤的重量。施釣的時候,你可以釣1目到N目,標尾露出的越多,靈敏度越低,反之則越靈。垂釣野河時,我們面對的是流水,在水流的沖刷下,調釣越靈敏,穩(wěn)定性就會越差,所以釣組要遲鈍些。
空鉤調平水明顯沒有考慮到餌料的重量,施釣的時候,餌的重量會起到一個“錨”的作用,增加釣組的穩(wěn)定性。我們應視水流的強弱決定露出的目數,水流越強則露出的越多,甚至可以繼續(xù)加鉛。另外,這種調法也可以在靜水中使用,比如針對黑標的吃口、小魚鬧鉤較嚴重的水域、魚餌的體積和比重都較小的情況等等。
提問:我常去的一座小水庫里有養(yǎng)殖網箱,魚基本都是從網箱里跑出來的,網箱里養(yǎng)什么,水庫里就有什么。多次夜釣后,我發(fā)現打窩和不打窩的區(qū)別不大,所以就不再打窩了。時間久了,我發(fā)現這座水庫只在晚上剛黑天到21點間的兩個小時有口,21點一過就突然???。這是怎么回事?難道是不打窩造成的?如果打窩的話,到底怎樣打窩比較好?
回答:首先,從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這座水庫中的魚的密度不會很大。另外,每座水庫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時候,魚確實存在一個進食的時間點,但是這種只在某個時間段上魚的現象背后,往往還伴著另一個規(guī)律,那就是洄游。受生物鐘影響,魚群會在某個時間段前往近岸,時間一到它們又會集體游走,遷往他處。根據這個現象,我建議你在21點過后用拋竿嘗試釣遠;由于是嘗試,所以拋竿時要有目的地將餌團拋到遠、中、近或深、淺及深淺交界的位置。
關于打窩,我認為是有必要的,畢竟魚的密度不高,釣點內多聚一些魚,讓魚多留一會兒肯定沒壞處。我建議窩料要由少許顆粒粉、顆粒和其他固態(tài)窩料(如豆餅塊)組成,這樣搭配是有針對性的。因為水庫中的魚基本都是從網箱內逃出來的養(yǎng)殖魚,它們對顆粒飼料比較敏感。加固態(tài)窩料是因為顆粒粉發(fā)窩快,但保持時間卻不長,顆粒粉消失,顆粒也就溶解了。不過,我們加了固態(tài)窩料,當顆粒也消失的時候,窩內仍殘留著固態(tài)窩料。實現了“發(fā)窩快、有效時間長”,釣魚的目的也就能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