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宇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哈爾濱鋼琴藝術探源
王天宇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音樂?!睔v史的延續(xù),時光的變遷,哈爾濱的西洋藝術也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掀開了嶄新的序幕。若說音樂是哈爾濱與生俱來的精神伴侶,那么鋼琴藝術則是哈爾濱音樂的文化靈魂,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說過:“鋼琴的寬闊音域使它成為可以了解一切音樂文獻的途徑?!闭缙渌?,通過對鋼琴藝術在哈爾濱的傳入和發(fā)展脈絡的一些探索,了解真實的歷史時期節(jié)點,力求精準的哈爾濱鋼琴藝術發(fā)展之源頭。
哈爾濱;鋼琴藝術;發(fā)展歷史
追尋哈爾濱鋼琴藝術的源頭,就會有一條重要的交通樞紐擺在歷史的車輪面前,它不僅僅是溝通中俄兩國政治經濟的橋梁,更是彼此文化交流的重要傳播媒介。中東鐵路,官方認定為橫貫歐亞大陸穿越中國東北路段的鐵路交通線總稱。西伯利亞大鐵路連接俄羅斯東歐鐵路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從莫斯科至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東端海參崴,跨越8個時區(qū),全長9332公里。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沙皇俄國鯨吞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用威逼利誘、重金購買等各種卑劣手段,迫使清朝政府與其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約》,獲得了在中國東北修建鐵路的特權。
中東鐵路為哈爾濱帶來了先進的科技文明、異域的風情文化,也同樣帶來了西方文明發(fā)展的精神文明基礎——教會,以鐵路為媒介的西方教會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服務于西方侵略者,另一方面是西方文明的傳播者。通過西方發(fā)達國家積極推行的新式教育觀念,引進的先進教育體系,使哈爾濱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藝術教育事業(yè)能夠在高位起點上迅速騰飛。鋼琴是教堂音樂最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由于管風琴自身的客觀條件限制、羽鍵琴的逐步被取代,鋼琴作為表達人的各種細膩的情感、豐富的想象、復雜的命運和深刻的追求,被賦予人類博大、高遠、深刻的精神境界。
沙俄帝國自中世紀以來一直都將藝術教育作為立國之根本,作為國家穩(wěn)定之首要,作為國民素質之基礎。中東鐵路在有經濟基礎做文化保障的前提下,開始關注鐵路員工及外圍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建設中東鐵路,并且為哈爾濱修建眾多學校,鼓勵教育事業(yè),其目的是為沙皇政府國土侵略與文化改造服務。但是,這一舉動在客觀上既為哈爾濱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音樂藝術教育人才、引進了西方先進文化理論,又打破了當時哈爾濱舊學堂的落后教材與教學方式,并逐漸被新式學校和西方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所取代,俄羅斯教會在傳播西洋音樂、舞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開闊了國人的藝術視野,提高了國人的審美高度,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大批東正教堂和西方教堂的建立,是哈爾濱音樂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基石。一句話:所有的這一切,鑄就了中西合璧的哈爾濱音樂文化。哈爾濱特殊的文化環(huán)境也培養(yǎng)和鑄造了特殊的文化素質:文化多元,信仰自由,尊重區(qū)別,包容差異。一切的一切都為奠定哈爾濱鋼琴藝術發(fā)展提供了諸多有利的客觀因素。
中東鐵路是20世紀連接中國與俄國的最直接的鐵路交通線,從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建設,至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在此五六年陸續(xù)來哈爾濱的俄國人,主要是建設中東鐵路和建設哈爾濱這座城市的管理、技術、服務人員及其家眷,還有護路軍,大約3萬人,這算是俄僑向哈爾濱的第一次移民大潮,由此引發(fā)出域外文化藝術在中國東北的傳播。
“十月革命”后,俄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提出了“用赤衛(wèi)隊進攻資本剝奪者”的口號使資產階級、文武官員、知識分子和妄圖推翻新政權的沙俄白匪軍隊逃出了俄國,一部分人進入了哈爾濱。因此哈爾濱的俄僑人數(shù)由1912年當時的43091人驟增至1920年時的130000人。俄僑把哈爾濱稱作僑民“首都”,這算是俄僑向哈爾濱的第二次移民大潮。
之所以將中東鐵路形容為哈爾濱之動脈,正因為中東鐵路為哈爾濱輸送了各類能源、基礎設施,各方面專業(yè)人才,資金等城市建設所需一切。1896年在《中俄密約》簽訂之前沙皇就派俄國皇家地理學會工程師阿涅爾特率“考察隊”沿松花江流域進行非法地質考察,簽約后便成為合法考察了,歷時三年,對松花江流域的地理和地質情況有了全面了解,為日后建設哈爾濱使其成為中東鐵路的中心城市提供理論數(shù)據(jù)支持。1898年4月23日,俄國工程師希特洛夫率隊到達哈爾濱,居住在香坊田家窩棚,為即將到來的筑路工程人員安排住處。此舉堅實有力地證明俄國人已正式將中東鐵路中心城市確定為哈爾濱。1898年6月9日,中東鐵路副總工程師依格納齊烏斯和第九段段長希爾科夫率第一批城市建設和筑路人員,乘“布拉戈維申斯克”號輪船抵哈,正式拉開建設哈爾濱的序幕。
由于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fā)加上西方國家政治格局的不穩(wěn)定,與哈爾濱世外桃源般的國際都市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人們不約而同的來到哈爾濱,人員的密集交匯帶來了商業(yè)的繁榮與經濟的穩(wěn)步增長,巨大的吸引力使越來越多的猶太人踏上離家的征程,這一時期的哈爾濱如大唐盛世般繁榮,如絲綢之路般共存。此時移民到哈爾濱的歐美僑民更多,來自俄國的僑民多是不滿十月革命的貴族、資產者和高級知識分子,這其中不乏在國內知名的大音樂家、藝術家。有些俄國音樂家由哈爾濱自治會(1906年10月,沙皇內閣通過了《東省鐵路屬地民政總則大綱》和沙俄內政部頒發(fā)的《總則》10條,其中規(guī)定了在哈爾濱鐵路沿線必要時可由當?shù)鼐用窠M織“自治會”受中東鐵路管理局管轄)邀請而來,有些則順著中東鐵路火車線巡回演出,不請自來。1903年后哈爾濱中東鐵路工程局改為哈爾濱中東鐵路管理局,一些工程技術人員陸續(xù)返回俄國,取而代之的是又來了很多鐵路管理人員及家屬,哈爾濱俄僑人數(shù)越來越多。
兩次移民數(shù)量之大、速度之快在近現(xiàn)代歷史堪稱奇跡,這也恰恰印證俄國的根本屬性就是通過這種途徑一步步蠶食中國東北全境,卻間接促進了哈爾濱鋼琴藝術的發(fā)展進步,也充當了兩國音樂文化傳播影響之媒介。
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yè)也?!币魳肥俏幕l(fā)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化孕育了音樂,是音樂發(fā)展的母體之一。鋼琴這一樂器傳入中國百余年,自她傳入的那天起便與中國文化相交。經過百余年的發(fā)展,鋼琴音樂不僅僅與中國近代歷史同呼吸共命運,更是被中國幾千年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文化所滲透。這些切膚的滲透不僅僅體現(xiàn)在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更滲透到了每一個希望以鋼琴為載體來發(fā)揚這種文化的個體上。在世界藝術文化發(fā)展推進的浪潮中,音樂文化之中的鋼琴藝術身兼獨特之代表性、傳承性、藝術性。
我國鋼琴的早期發(fā)展都與俄羅斯學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一發(fā)展的特征不僅僅因為哈爾濱獨特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更是熱情好學的本性趨使,使哈爾濱率先開始接受俄羅斯鋼琴文化的熏陶、教育。20世紀的俄羅斯鋼琴學派(蘇聯(lián)學派,解體前)是在俄羅斯民族樂派長期熏陶下,積極學習西歐優(yōu)秀鋼琴演奏技術,繼承和發(fā)展了19世紀俄羅斯古典音樂的傳統(tǒng),并在傳統(tǒng)中孕育了獨特的風格,其鋼琴演奏藝術的產生,遠遲于西歐、南歐諸國。當西歐已進入浪漫主義鋼琴表演藝術的黃金時代時,它才剛剛起步。其主要特點是不同的表演藝術風格(無論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還是表現(xiàn)主義)、藝術形式,共同的學派藝術思想,在世界范圍內獨樹一幟。
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哈爾濱逐步成為中國西洋音樂和歌舞藝術的中心,這一時期俄羅斯音樂在哈爾濱這塊黑土地上飛速發(fā)展,這是初期俄僑進入哈爾濱后沒有預料的,為了繼續(xù)加強俄羅斯鋼琴樂派在中國的影響,也為了俄僑在中國的文化侵略,以中東鐵路局為軸心的俄僑在哈爾濱陸續(xù)設立了一批由蘇聯(lián)音樂教育家創(chuàng)辦的音樂學校,并培養(yǎng)了大批音樂專業(yè)人才。這其中有不乏有哈爾濱第一音樂學校、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等,這些學校吸納中外學員學習西洋音樂。通過這些學校和培訓班,向國人闡明了交響樂、協(xié)奏曲等西洋音樂表現(xiàn)形式,也包含了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西方音樂作曲大師,這不僅提高了哈爾濱人的西方音樂鑒賞水平,也奠定了哈爾濱音樂之城的基礎。鋼琴文化的基礎是鋼琴教育,哈爾濱的鋼琴教育伴隨著外僑遷移到這里,形成并發(fā)展,我國早期許多鋼琴家、歌唱家,都曾經受到俄羅斯或西方教師的培養(yǎng)、教育。如中國著名作曲家呂驥是鋼琴家阿克薩科夫的學生,著名鋼琴家劉詩昆的啟蒙老師是拉查霍夫,猶太鋼琴家阿達·勃朗斯坦夫人是鋼琴家傅聰?shù)膶I(yè)老師……
哈爾濱鋼琴藝術在其影響下逐漸發(fā)展,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lián)對我國進行經濟等方面的支援,文化也是重要的項目之一,此時蘇聯(lián)為我國輸送大批著名的鋼琴教育家、演奏家,對中國鋼琴藝術教育事業(yè)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從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大綱、考試制度等多方面都沿襲蘇聯(lián)模式(至今亦如此),但同時又在一些方面產生生搬硬套、不適宜中國國情的弊端??偟膩碚f,蘇聯(lián)專家的作用是積極的,特別是將中國鋼琴演奏、教學推上了一個新的平臺,影響深遠。哈爾濱鋼琴藝術繼承、發(fā)展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并以完善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為保證,成為實力雄厚的鋼琴藝術發(fā)源之地。隨著歲月的消逝,一些當年的中國學子陸續(xù)退出音樂舞臺,但他們?yōu)楣枮I音樂事業(yè),為博得“音樂之城”美譽的哈爾濱,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27年11月27日國立音樂院的誕生,正式建立起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揭開了中國專業(yè)音樂教育史的新頁,開辟了由高等音樂學校來培養(yǎng)音樂專門人才的道路。1929年,南京政府修正大學組織法,規(guī)定僅傳授一種專門技術的學校都應改為??茖W校,并公布了“專科學校組織法”。國立音樂學院也于此時更改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蕭友梅任校長。他將當時在上海甚至全國各地能夠找得到的著名中外音樂家,或高薪聘請或苦言相勸,網(wǎng)羅在自己的麾下。1929年,世界著名鋼琴家、俄羅斯的查哈羅夫旅居上海。為請其任教于國立音專,蕭多次登門拜訪,并將月薪提至400元(普通教授為200元)。實踐證明,查哈羅夫從那時起直至1942年病逝于上海,對中國鋼琴教學水平的提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現(xiàn)今,我國多數(shù)高校為了完善鋼琴教學體系已經開始大量借鑒哈爾濱鋼琴藝術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教學方法。然而,我們的側重點放在了方法和形式上,還需對哈爾濱鋼琴音樂精髓的進行深入探尋與研究。我們可以預見,在中國和哈爾濱學習西洋音樂文化的學子們將是中國音樂事業(yè)的繼承人,是哈爾濱、黑龍江,乃至國家音樂事業(yè)的根基和棟梁。
哈爾濱鋼琴藝術發(fā)展,作品幾乎全部是俄國的鋼琴音樂,或是在俄國流傳的早期歐洲音樂,人們喜歡這樣的音樂,這與哈爾濱人長期與大量俄僑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息息相關,共享一種生活方式。致使哈爾濱鋼琴藝術緊緊把握住蘇俄鋼琴表演藝術的精髓“傳承與民族化”,依附本民族特色發(fā)展路徑。哈爾濱鋼琴藝術在演奏中堅持以聲音的觀點來表現(xiàn)鋼琴的音響,提倡對音樂作品的主觀感受,而且也提倡對原作構思的準確表達,努力使感性與理性在一個演奏框架下得到完美的統(tǒng)一。經過長期實踐鋼琴演奏藝術實踐,創(chuàng)立了一種極富音樂表現(xiàn)力的演奏風格特征,既尊重作品的原著性,又充分發(fā)揮演奏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從而使哈爾濱鋼琴藝術直接促進和影響了我國的專業(yè)鋼琴教育,將俄羅斯鋼琴學派的鋼琴教育理念灌輸?shù)轿覈匿撉俳逃?,為我國的鋼琴教育體系的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鋼琴音樂人才。俄羅斯鋼琴音樂文化與哈爾濱音樂文化百年交融,在創(chuàng)作上彼此借鑒、學習,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俄羅斯文化的沉淀、印痕的相互碰撞,孕育出“音樂之城”的都市名片。鋼琴藝術作為詮釋哈爾濱音樂文化之翼,正承載著與世界接軌的重要責任,成為屹立于世界鋼琴藝術之林的一顆新星。
J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