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wèi)英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垵口鄉(xiāng)政府,浙江 麗水 323317)
桂洋花燈
潘衛(wèi)英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垵口鄉(xiāng)政府,浙江 麗水 323317)
遂昌縣垵口鄉(xiāng)桂洋村傳統(tǒng)花燈的來歷、制作及傳承。
遂昌縣;桂洋花燈
遂昌縣垵口鄉(xiāng)桂洋村有傳統(tǒng)的花燈,用竹篾和紙扎制成戲劇人物的造型,人物組形神兼?zhèn)洌蜗笪┟钗┬?,深受群眾的青睞。2004年國慶節(jié)期間,遂昌縣舉辦“民間文化大集”,桂洋村民扎制的“穆桂英與楊宗?!薄ⅰ疤覉@三結義”、“樊梨花與楊梵”、“空城計”、“福祿壽禧”五座戲劇人物造型花燈參加“民間藝術燈展”,榮獲得一等獎。2008年8月,桂洋花燈被列入麗水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桂洋村位于甌江支流松蔭溪上游十四都源的源頭,地處深山狹谷之間。有11個自然村,戶1233 人,村所在地桂洋自然村有85戶,350人。桂洋花燈是流傳于遂昌縣城西南部垵口鄉(xiāng)群眾性的民間民俗美術工藝,它是當?shù)孛耖g廟會、祭祀活動中的一種敬神娛民的手工藝術品,配合民間廟會活動的習俗,桂洋花燈在民間傳承發(fā)展。
桂洋村中心有一座飛檐起翹的四角亭,村人稱“萬安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亭內供奉華沅天皇神像,又名“五仙靈光”,每年元宵節(jié),村里要在萬安亭中要舉行祭祀儀式。桂洋花燈也起源于清乾隆年間,桂洋村民在供奉的神像前掛幾盞花燈祭祀神靈,慶賀元宵,形成習俗。逐漸擴大,影響到周邊村落,桂洋村則按每戶一丁一燈。起初以扎制花鳥魚燈為主,品種之多被稱為“百鳥花燈”。由于村里人愛看戲,也能唱戲,對各種戲劇人物的造型、神態(tài)耳熟能詳,于是花燈也逐漸創(chuàng)制出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戲劇人物造型的花燈。
每年正月初,村里每家每戶都精心準備扎制花燈。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送到萬安亭中,或擺放在燈架上,或懸掛在梁枋間,各種各樣的花燈琳瑯滿目,精彩紛呈。名曰祭祀神靈,實乃敬神娛民的群眾性的花燈展示活動。正月十六日息燈后,人們把花燈送到祠堂里保存。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卯日,村里舉行迎神巡游,花燈又作為巡游隊伍的一個項目,參加迎神游行。在祭祀和巡游中的花燈尤以戲劇人物花燈扎得最棒,最受群眾的喜愛。一般的花燈用手擎著燈桿,戲劇人物燈安裝在一個燈臺上,巡游時由兩個人抬。
迎神活動結束后,各家各戶把自家的花燈帶回家保存。第二年正月時,花燈骨架還好的就重新裱糊、繪彩,骨架有損壞的就重新扎制。
戲劇人物花燈由燈臺和人物兩部分組成。燈臺即為安裝戲曲故事人物的底座,相當于戲曲演出的舞臺,一般長約 50厘米,寬約70 厘米,高約12 厘米,臺的四周還要做成一圈圍欄,人物立在舞臺的當中。像《空城計》的燈還在臺上扎制一個城門樓,孔明坐在城樓上。人物根據(jù)不同的造型,站立的人物高約62厘米,坐著的人物高約38 厘米。幾個人物依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內容擺成不同的造型,形象栩栩如生,造型生動活潑。
扎制戲劇人物燈所需的材料為:竹篾、棉紙、彩紙、頭偶人、稀面糊、白漆、油漆、膠水、飾品、顏料、木板、鐵絲、鐵釘?shù)?。使用的工具有:鋸子、篾刀、小刀、刷糊筆、油漆筆等。扎制的工序為:
破篾。竹篾要挑選竹齡在3年以上,竹節(jié)要長、韌性要好的毛竹。5—7年的毛竹最好。將毛竹破成篾條,過劍門,削成寬3—5毫米帶竹青的篾條。
搓棉紙線。把棉紙裁面長20—30厘米,寬2—3厘米的紙條,捏住一端把紙條搓捏成紙線,頭端預留1—2厘米用于扎篾時粘結。搓捏好的棉紙線,備用。
做燈架。根據(jù)戲曲人物燈的內容,設計適合的底座尺寸,取一塊木板按底座的尺寸鋸好底板。在底板上按燈座的尺寸,設計鉆若干個小孔,再按照燈座的高低,取適當?shù)捏鷹l插立小孔中,扎成底座的篾框燈架。
做人頭胚。根據(jù)戲曲造型人物的形象,用木頭雕刻成的戲曲人物頭偶人像。木頭偶人像雕好后,在木偶頭像表面用稀面糊糊7至10層棉紙。第一層棉紙要用清水刷,這樣糊好的紙頭面容易揭落,一面的幾層用面糊刷平實,不能出現(xiàn)氣泡。棉紙糊好后,用溫火烘干。將干燥的棉紙頭面用刀剖開,俗稱“脫胚”。剖開的棉紙頭面的合縫處,要再用棉紙粘合,待干燥后在表面涂上白漆,使之油光,然后用油彩畫出臉部五官,頭發(fā),眉毛。如果女的木頭帽胚要做成蘑菇形,需在帽箍配上山絨及飾品。
扎制人物。根據(jù)所扎的人物形象,先用篾條扎成人體的框架。扎制人體用直篾條為經,用橫篾條根據(jù)人體的不同部位的大小、粗細,扎成若干個圓形或橢圓形的篾圈。把不同的小圓圈分別套在直經的篾條上,相交的位置用棉紙線扎緊固定,扎成一個人體的框架。
制作服裝。根據(jù)所扎人物的形體特征和服飾的款式,用彩色紙剪裁成程式不同的相應大小的紙片。根據(jù)人物的形象和服裝要求,在不同的紙片表面用油彩描畫出各種圖案。粘貼服飾,在人物形體框架的篾條外側表面涂上漿糊,把相對的彩色紙片粘貼到框架上,做成一個人物的身體。
組裝人物。把原先做好的人物頭像安裝到相應的人體上。再根據(jù)人物造型和動作的要求,把事先做好的道具(人物所使用的刀槍、馬鞭、紙扇等)安裝到人物的身上。
安裝燈座。根據(jù)每組人物彩燈的造型,在燈的內部選擇在適當?shù)牟课辉O置燈座。燈座用粗篾片做成小型的燈架, 架子的下部固定裝一個小釘子,用于插蠟燭。燈座后面的位置留一個可供手伸入的孔,孔部刷上可活動的紙片,供點蠟燭時操作用。
戲曲人物彩燈扎好后,在內部點燃蠟燭,整個人物造型的組合通體透亮,五彩紛呈。如今,有關的設備條件好了,戲曲人物彩燈的造型仍采用傳統(tǒng)的工藝,用篾條和彩紙扎制。而過去里面點蠟燭的,現(xiàn)在采用小電瓶,安裝上小電珠、小燈泡,燈光的效果更好,也更方便、安全了。
桂洋戲曲人物花燈的傳承人廖宗高自小跟祖輩學習扎燈技藝,掌握了嫻熟的扎架、糊紙、描畫的技巧。他扎制的戲劇人物組燈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老藝人廖華明(1934年6月生)介紹說,他和廖宗高都是小時候學習扎戲曲人物花燈。解放以后,村里的廟會活動停止,戲曲人物花燈也就幾十年沒有扎過。2004年,遂昌縣進行民間藝術普查時,發(fā)現(xiàn)了桂洋戲曲人物花燈的傳統(tǒng)技藝,老藝人重操舊藝,扎了五組戲曲人物花燈參加9月份全縣民間文化大集民間藝術燈展,榮獲得了一等獎。參展期間,幾個老藝人把他們扎的花燈視若心肝寶貝,日夜守在花燈跟前,生怕看花燈的人不小心碰壞了他們的寶貝。
老藝人廖宗高早年已遷居外地,和廖華明兩人都年歲已高。桂洋村中的葉小林(四十多歲)在老藝人的指點下,聰明好學,基本上掌握了扎燈技藝。村洋戲曲人物花燈得到了傳承,繼續(xù)在民間發(fā)揚光大,在繁榮新農村文化生活,促進鄉(xiāng)村休閑文化旅游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J825
A
潘衛(wèi)英(1970-),女,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人,現(xiàn)在遂昌縣垵口鄉(xiāng)鄉(xiāng)政府工作,擔任社會事業(yè)發(fā)展中心主任,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