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偲雨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職業(yè)學院,黑龍江 大興安嶺165000
?
法治社會中道德與法律關系研究
趙偲雨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職業(yè)學院,黑龍江大興安嶺165000
摘要:現(xiàn)在國家提倡依法治國,法律是依法治國基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道德是人們生活的底線,道德是衡量一個人的做人基本標準。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比價復雜,自古以來,就很多人研究道德與法律關系,本論文主要從人類歷史上對道德與法律關系的認識、從中西方的學說中得出的道德與法律關系發(fā)展的規(guī)律、法治社會中道德與法律關系的問題進行闡述法治社會中道德與法律關系,希望能為研究道德與法律關系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法治社會中;道德與法律;研究
道德不是法律,法律不是道德。道德是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取向,體現(xiàn)出自律性,道德出現(xiàn)問題,不一定觸犯法律,道德是人們衡量一個人做人的標準,道德也是一個做人的底線。法律是用來保障人們的合法性,保障國家安全與和平,用法律手段懲罰違法份子,讓一個國家人們感覺安全。
(一)西方關于道德與法律關系的幾種主流學說
西方學者說道德與法律是不可分割的,其思想的核心是主張有一個實質的法的價值存在于具體法律規(guī)范之外,它獨立存在卻對實在法的正當性進行檢驗。以凱爾森為代表的說法律與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兩個事物,之間存在必然聯(lián)系,二者有很多共同點,共同取決人的生活走向。以龐德為代表的人物認為道德與法律有重合部分,在實踐應用過程中,法律與道德并存,這是社會發(fā)展需要,也是法律制定的基礎,法律制定不能完全脫離道德,但道德不能代替法律,行使權力與意義有本質區(qū)別。
(二)中國關于道德與法律關系的學說
中國是一個5000多年的文明古國,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道德的國家,道德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關鍵因素。在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德,有時候道德可以代替法律,這不是很科學,但在當時社會背景下,還是被人們認可。但在我國發(fā)展的今天,道德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現(xiàn)在更重視法律,國家提出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道德領域,我們可以譴責觸犯道德底線的人,但不能采用法律手段執(zhí)行。法律是維護社會治安,保持國家長期繁榮昌盛的基本手段,打擊犯罪,保護人民財產。
道德與法律在世界各國基本能達到共識,道德是內在因素,衡量一個人的品質,法律是外在因素,對觸犯法律人強制執(zhí)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表現(xiàn)自律與他律問題。在西方,源遠流長的自然法學派就極力提倡道德的法律化。他們所說的“自然法”即指人類普遍的道德原則,這些道德原則主要是正義、公平、平等、自由、誠實、信用等。他們認為,由國家制定的法律必須合乎自然法,不合乎自然法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而是惡法。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中,唐朝以前,就努力把儒家的道德納入法律之中,資本主義社會也一樣,在確立政權后,就把資產階級的道德納入法律中。但當這種道德體系成為正統(tǒng)之后,人們又往往通過法律來保護這些道德體系。在中國古代,自唐朝以后,法律的主要目標是保護已經確立的道德體系。道德與法律是一個永恒話題,在如今法治社會,提倡依法治國,道德不能代替法律,但每個國家不能忽視對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標準,是一個公民的內在美,一個道德高尚的公民,基本不會觸發(fā)法律,法律是一個高壓線,任何人都不能觸發(fā),一旦觸發(fā)法律,肯定受到法律的嚴懲。
(一)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在法治社會中的相互關系
法律與道德存在一定關系,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礎,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內涵。道德是一個公民的基本標準,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良好道德修養(yǎng),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公民,能更好的服務社會,為社會的發(fā)展作出貢獻。法律道德化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內涵,法律在建設過程中,要參考道德,道德標準到一定程度,可能就觸發(fā)法律,比如兒女贍養(yǎng)老人問題,開始可能是道德問題,有關部門主要以說服教育為主,贍養(yǎng)老人是每個子女的義務,也是我國的光榮傳統(tǒng),但到一定程度,就觸發(fā)了法律,國家有關部門就強制執(zhí)行。
(二)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意義
法律的內容就是加強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法治建設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國夢的實現(xiàn)都起到法律保障作用,道德法律化是法律發(fā)展的新標準,新要求,對我國現(xiàn)實意義有深遠影響。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色。道德法律化的基本要求在于執(zhí)政者能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及時把反映時代進步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則及道德規(guī)范通過立法納入到法律體系。我國道德法律經過一個過程,有古代到近代的過段,經歷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體現(xiàn)出我國法律的完整性,經過了歷史驗證,符合我國國情,能促進道德與法律發(fā)展。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是我國建設需要,也是我國法律發(fā)展到一階段的必然成果,為推進我國依法治國起到保障作用。
(三)在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道德在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道德不能代替法律,道德是內在因素,法律是外在因素,法律對道德起到保護作用,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二者有內在聯(lián)系,法律在制定過程中,要參與道德建設,道德建設發(fā)展對法律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保護作用,因此在道德與法律建設過程中,不用獨立,要相對獨立,為我國的建設服務,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起到保駕護航作用。
[參考文獻]
[1]胡一峰,車躍麗.法治與道德相結合:社會治理的必然選擇[J].法制與社會,2014(28).
[2]劉曉靜.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全新維度——國家治理法治化及其基本路徑[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5(04).
[3]嚴存生.理性認識法治理想[J].北方法學,2015(01).
[4]劉伶俐,吳江龍.法治視角下的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5(01).
[5]尹鴻雁.在社會治理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北方經貿,2014(12).
中圖分類號:D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4-0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