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興 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yī)院 (朝陽 122000)
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血管狹窄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評價
韓家興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yī)院(朝陽122000)
目的:探討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血管狹窄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74例顱內血管狹窄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術前術后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對比手術成功率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在74例顱內血管狹窄患者當中,手術成功率為97.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1%。術后患者的DSA狹窄率和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P<0.05)。結論:在顱內血管狹窄的臨床治療當中,支架成形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其手術成功率高,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該治療方法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支架成形術顱內血管狹窄有效性安全性
顱內血管狹窄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主要危險因素,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當中,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抗凝治療,但是對于顱內血管狹窄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1]。支架成形術在臨床應用實踐中不斷的改進和提升,是一種成熟的治療技術手段。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4例顱內血管狹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評價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血管狹窄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期間收治的74例顱內血管狹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范圍為45~78歲,平均年齡(63.9±4.2)歲。前循環(huán)28例,后循環(huán)46例。病史:糖尿病25例,高血壓31例,冠心病14例以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4例。
1.2治療方法
采集患者的臨床資料,了解其臨床癥狀、病史等信息。行頭顱MRI、經顱多普勒超聲以及心電圖檢查。在局麻或全麻的狀態(tài)下行全腦血管造影,進而更加清晰的了解顱內血管血流動力學異常情況、顱內血管狹窄程度以及代償情況等。需要考慮患者對于介入手術的耐受性,進而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顱內血管狹窄患者術前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200mg/ 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mg/d),持續(xù)治療3~5d。術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鈉0.1g,行全身麻醉。采用Seldinger技術,予以股動脈穿刺,并置入6F動脈鞘,皮下注射肝素3000U。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延長而追加肝素。通過導絲導管技術,于頸內動脈或椎動脈頸段置入6F的導引導管。然后參考影像,根據(jù)導引導管的直徑,以準確測量出病變血管狹窄處的長度及其內徑,并與正常血管直徑進行對比。在選擇支架的過程中,以此作為參考依據(jù),保證支架與狹窄近端血管具有良好的貼壁性,保持直徑的一致。參考路圖,引導微導絲通過血管的狹窄段,并固定于狹窄段遠端合適部位,然后引入支架,通過狹窄段后行造影。進而明確支架定位,使用壓力泵,將球囊予以擴張,使支架跨狹窄段完全釋放。支架釋放后,再行導引導管造影,進而觀察顱內血管血流情況[2]。
為了改善患者的預后,患者需要送入ICU進行監(jiān)護1~2d,右下肢制動,術后拔鞘和加壓包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靜脈滴注阿加曲班,2次/d。術后3d再行頭顱MRI、經顱多普勒超聲以及心電圖檢查,觀察顱內血管血流動力學、顱內血管狹窄改善以及代償情況??诜⑺酒チ帜c溶片和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持續(xù)治療3個月[3]。
1.3觀察指標
①手術成功率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②術前術后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比較DSA狹窄率和NIHSS評分。
1.4統(tǒng)計學處理
以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應用(x±s)和(%)進行觀察指標的計量和計數(shù),通過t值和χ2檢驗資料,結果滿足P<0.05,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手術成功率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手術成功率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在74例顱內血管狹窄患者當中,共置入支架81枚,成功72例,失敗2例,手術成功率為97.3%。2例支架置入失敗的原因均為顱內血管過度迂曲所致,支架無法到達血管狹窄部位。術后新發(fā)顱內缺血患者1例,出現(xiàn)顱內出血患者2例,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4.1%,其他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2.2術前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
比較術前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術后患者的DSA狹窄率和NIHSS評分低于術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顱內血管狹窄的形成原因復雜,與年齡關聯(lián)密切,相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由先天性血管發(fā)育異常引發(fā)的血管狹窄集中在十歲以下兒童,由結節(jié)性動脈炎引發(fā)的血管狹窄多見于10~30歲年齡段人群,由動脈硬化引發(fā)的血管狹窄多見于40歲以上高齡人群[4]。無論是何種原因引發(fā)的顱內血管狹窄,均會發(fā)展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給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當中,抗血小板、抗凝治療對于顱內血管狹窄的改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結合以往臨床實踐,在血管狹窄低于50%的情況下,采用PAS療法即可達到治療預期,一旦超過50%,藥物治療效果將會受到很大限制。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血管狹窄,其臨床療效頗為顯著,其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相關操作也較為成熟。值得注意的是,血管支架術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用于治療顱內血管狹窄也存在一些并發(fā)癥,如肺栓塞等,該類并發(fā)癥較為嚴重,會給患者預后造成不利影響,如何保證顱內血管狹窄治療的安全性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點[5]。
本次研究中,收治的74例顱內血管狹窄患者均接受支架成形術治療,從治療有效性來看,手術成功率達到97.3%,僅有2例失敗,分析認為與顱內血管過度迂曲有關,支架未能達到狹窄部位;從治療安全性來看,并發(fā)癥共計3例,均針對性處理后得以好轉,其余患者均反應良好,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術后患者的DSA狹窄率較于術前明顯降低,術后患者的NIHSS評分同樣低于術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研究所得結論與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如曹炳華等對68例接受支架成形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狹窄患者治療情況進行評價,共置入73枚支架,成功率達到96.6%,術中及術后出現(xiàn)血管痙攣、顱內出血和新發(fā)顱內缺血事件合計5例,近期療效較為顯著。至于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血管狹窄的遠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血管狹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嚴格執(zhí)行相關操作程序能夠得到預期治療效果,建議在臨床上加以推廣。
[1] 陳玲. 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椎基底動脈狹窄的中短期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6):82-83.
[2] 李志強. 椎動脈起始段中-重度狹窄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評價[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12):1527-1529
[3] 曹炳華,胡新星,秦超,等. 血管內支架置入術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臨床研究[J]. 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3, 8(1):8-10
[4]朱青峰,王麗,王國芳,周志國. 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動脈狹窄28例[J]. 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2, 40(04):856-859.
[5]鄧曉東,楊志剛,張磊,黃清海,等. Solitaire支架治療復雜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初步評價[J]. 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 34(05):521-525
1006-6586(2016)03-0041-02
R651.1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