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禮枝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
?
論機會喪失的損害賠償
丁禮枝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400044
本文認為,機會喪失是一種獨立的損害,完全符合侵權行為法上的損害后果的特點,當然可以成為損害賠償?shù)目腕w,對機會喪失應當予以賠償,且賠償責任的成立并不以最終損害的實際發(fā)生為要件。
機會喪失;損害賠償;因果關系
機會就是“機遇,好的境遇”,在法律上,機會是指取得具體權益或避免已有權益遭受損害的可能性。①它不是一種具體的權利、利益,而僅僅是期待取得具體權利、利益或期待避免具體權利、利益喪失之可能性。②具體權利或利益,遭到損害,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當僅是上述這種機會遭到侵害時,受害人可否向行為人主張損害賠償責任呢?如予肯定回答,則基于什么依據(jù)賠償?如何計算賠償大小?
本文所論述的機會喪失指的就是,原本擁有的將來獲得權益或者避免損失的機會因加害行為而喪失,使得被害人可預期的或是所期待的利益減少或完全喪失,受害人請求加害人予以損害賠償,此即機會喪失的損害賠償。機會喪失理論率先由美國著名學者Joseph H.King,J r教授提出,該理論獨具新意之處在于,它從損害賠償客體的角度進行變通,使得機會喪失本身成為賠償?shù)目腕w,讓機會喪失成為損害賠償?shù)脑V因而不再是受害人所遭受的最終損害。
(一)機會喪失損害賠償?shù)目腕w
機會喪失理論的立論基礎在于“機會喪失”本身可成為損害賠償?shù)目腕w,“機會喪失”是一種可賠償?shù)膿p害。損害,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之一。機會喪失理論是否可行,就是探究“機會喪失”本身可否作為損害賠償?shù)目腕w。要理解“機會喪失”的“損害”是否可以作為損害賠償?shù)目腕w,就要從機會喪失的損害是否是賠償責任構成要件之一的“損害”一角度出發(fā)。
首先,機會是獲得利益和避免損害的可能性,機會本身已積淀了個人成本投入,機會的實現(xiàn)更是需要一定經濟付出,機會一旦實現(xiàn)也會帶來一定利益,所以機會是利益的載體,機會被剝奪就會對受害人造成財產或人身的損失。其次,基于該機會而期待的將來可能的利益,或為具體權利之內涵或為法益,所以對機會的保護也就是對未來的具體權利或者利益的保護。法律不僅保護權利或者利益的現(xiàn)存狀態(tài),更進一步將其保護之力延伸到權利或利益的形成過程中。最后,雖然機會能否實現(xiàn)是不確定的,縱使未經破壞也不一定能實現(xiàn),但毋庸置疑,機會本身的存在和喪失卻是實在的、確定的,這種事實狀態(tài)的改變是由于行為人的侵害行為。
因此本文認為,機會喪失是一種獨立的損害,完全符合侵權行為法上的損害后果的特點,當然可以成為損害賠償?shù)目腕w,對機會喪失應當予以賠償,且賠償責任的成立并不以最終損害的實際發(fā)生為要件。
(二)因果關系的認定
加害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又一必需要件。機會喪失理論因果關系認定標準是“比例因果關系”,即依據(jù)加害行為之于損害的原因力比例,承擔該比例的賠償責任。首先,傳統(tǒng)侵權法的因果關系的“全有或全無”兩個極端認定標準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顯然不可取?!氨壤蚬P系”理論,多大的損害行為承擔多大的賠償責任,對雙方當事人合理公平,也是法律“公平正義”價值體現(xiàn)。其次,機會喪失損害的認定中,承認的是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的是機會的降低或喪失,“降低或喪失”蘊含著“比例”思想,損害認定中適用了“比例原則”,因果關系中適用比例因果關系,體現(xiàn)了“比例原則”在機會喪失理論中的重大意義。最后,對機會喪失理論因果關系的認定,實質上是法律對“機會喪失”的價值肯定。法律既然確認機會具有價值、承認機會喪失可以作為的獨立的賠償客體,自然不應拘泥于傳統(tǒng)因果關系的標準而拒絕對受害人提供保護。根據(jù)所喪失機會的比例對其予以相應補償,合理且簡便。
(三)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賠償額的計算是機會喪失理論應用于實踐中的又一重要問題。傳統(tǒng)侵權法體系下,損害的計算是以最終的損害結果為評估對象。但當已承認機會喪失為一種獨立的可賠償?shù)膿p害時,對損害范圍的界定就轉移到了機會本身上來。
應采用的計算方法是:機會本身價值*被告損害行為的比例。舉例說明,醫(yī)療損害機會喪失案件中有一癌癥患者,若經治療其存活概率為35%,由于醫(yī)生誤診未發(fā)現(xiàn)癌癥,六個月后患者死亡。假如死亡這一損害結果,原告可獲得賠償額是100萬元,則被告需賠償35萬元。變換理解角度,可將“最終死亡的損害后果”理解為那個原本存活的“機會”的價值,合情合理。
堅持拒絕機會喪失理論,實質上犧牲的是法律的公平正義的價值,不是一個法治國家的明智選擇。所以,我國實有必要修正對機會喪失理論的態(tài)度,借鑒機會喪失理論的可采之處,構建機會喪失制度,以修補現(xiàn)行侵權責任法的不足。構建制度的同時,仍有很多問題須引起重視。
(一)機會喪失理論的適用范圍
由于我國對機會喪失理論一直都是保守態(tài)度,所以一旦將機會喪失損害賠償制度完全適用到所有領域,勢必出現(xiàn)一系列難題。本文認為,應先將該理論適用于醫(yī)療損害案件中。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是整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醫(yī)療損害與民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密切相關。我國醫(yī)療損害賠償糾紛數(shù)量連年攀升,醫(yī)患矛盾也比較激烈,迫切需要從法律上合理界定醫(yī)療損害責任?;颊叩闹斡鷻C會或存活機會關乎患者的健康權或生命權,健康權生命權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是公民享受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理應給予重點保護特別保護,這是對生命、尊嚴的尊重。
將機會喪失理論率先適用于醫(yī)療領域,作為我國引入機會喪失損害賠償制度的過渡與緩和,隨其不斷發(fā)展完善再逐步擴大適用領域,直至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制度,不失為一種睿智且易行的選擇。
(二)機會審查機制
為避免濫訴問題,機會喪失理論對“機會”做出了限定,只有實質性、有價值的機會才能進入訴訟門檻。所以本文認為應建立合理完善的審查機制,審查“機會”的實質性與價值性。建立審查機制這種做法是可取可實現(xiàn)的。首先確認原告確實擁有一個機會,其次根據(jù)社會一般觀念或公平意識加以衡量,該機會將來確實有可能為原告帶去一定的權益。很大程度上,審查機構可以基于受害人的客觀問題而得出主觀的判斷。
(三)機會喪失理論的適用限制
機會喪失理論讓我們很容易理所當然的認為,只要是機會喪失類案件,只需機會喪失依據(jù)數(shù)學上的數(shù)字估量,機會多大比例喪失,被告就僅承擔該比例大小的損害賠償責任。如被告的行為引起原告喪失85%的機會,則令其賠償85%的機會價值損害。其實不然,機會喪失理論在于補救傳統(tǒng)因果關系理論的不足,而并非代替?zhèn)鹘y(tǒng)理論。當機會利益實現(xiàn)的可能性高于50%,原告依據(jù)優(yōu)勢證據(jù)原規(guī)則,直接適用傳統(tǒng)侵權責任法更能達到賠償與威懾效果。③若適用機會喪失理論,必然降低了被告的賠償責任,意圖達到的賠償效果反而無法達到。
所以,當機會利益實現(xiàn)的可能性大于50%時,應當排除機會喪失理論的適用,而直接適用傳統(tǒng)侵權法的一般規(guī)則,負擔全部損害賠償責任。此種做法,正是機會喪失理論的存在基礎,也體現(xiàn)了該理論的價值所在。
[注釋]
①胡微.論機會喪失的損害賠償[D].華中師范大學,2008.5.
②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78.
③胡微.論機會喪失的損害賠償[D].華中師范大學,2008.5.
[1]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D923
A
2095-4379-(2016)21-0187-02
丁禮枝(1990-),女,漢族,湖北鄖西人,重慶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理論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