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萍
摘要:針對仔豬腹瀉的病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仔豬;腹瀉;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12-0016-01
在養(yǎng)殖戶養(yǎng)豬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仔豬腹瀉的現象,嚴重的會導致死亡,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制約了養(yǎng)豬業(yè)的發(fā)展。本文對仔豬腹瀉的病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防治措施,供養(yǎng)殖戶參考。
1 仔豬腹瀉的病因
導致仔豬出現腹瀉的病因有兩個方面,即感染類腹瀉與非感染類腹瀉,感染類腹瀉又分為細菌性、病毒性與寄生蟲性;非感染類腹瀉分為生理性、飼料性、中毒性、營養(yǎng)不良性和應激性等。
1.1 感染類腹瀉
在感染類腹瀉中,包括細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蟲性三種類型,本文主要介紹細菌性與病毒性腹瀉。
(1)細菌性腹瀉。由細菌感染所致的仔豬腹瀉,主要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早發(fā)性和遲發(fā)性兩種,分別產生黃痢與白痢[1]。細菌性腹瀉發(fā)生率很高,且仔豬一旦患上,其死亡率也相對較高。
(2)病毒性腹瀉。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仔豬腹瀉,其表現為傳染性的胃腸炎、流行性腹瀉等。傳染性胃腸炎的發(fā)病率很高,對不同年齡段的豬都會產生威脅,仔豬的免疫力較差,極易被感染,感染率幾乎達到100%。多發(fā)于冬季。在初期,仔豬會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吃奶后會出現嘔吐現象,豬的糞便很稀且散發(fā)出腥臭味,呈灰色或灰黃色。若持續(xù)下去,仔豬會逐漸消瘦,后因嚴重脫水而死。仔豬的年齡越大,死亡幾率越小。流行性腹瀉的病理變化與傳染性胃腸炎相似,豬出現嘔吐、腹瀉等現象,糞便稀如水等,與傳染性胃腸炎所產生的危害相同。
1.2 非感染類腹瀉
在非感染類腹瀉中,包含生理性、飼料性、中毒性、營養(yǎng)不良性和應激性5種,主要針對生理性、飼料性、中毒性三種進行了介紹。
(1)生理性腹瀉。生理性腹瀉主要出現在仔豬出生后2 d左右,也可出現在斷奶前后。剛出生的仔豬其腸道會出現一些黏液,初次吃奶會促進這些物質排出體外,會引起生理嘔吐反應,有輕微的腹瀉現象。一般情況下,仔豬出生一個月后會斷奶,此時仔豬的消化系統還未發(fā)育完全,其所分泌的淀粉酶等物質的活性不高,體內的酸堿度小于4,對蛋白質的消化能力弱,此時飼喂飼料可導致仔豬發(fā)生腹瀉現象。
(2)飼料性腹瀉。飼料是影響仔豬生長的重要因素,其決定著仔豬體內的營養(yǎng)物質結構。有的養(yǎng)殖戶為降低在飼料上的成本支出,仔豬斷奶即換為普通飼料,仔豬對飼料不適應,進而引起腹瀉。因此,在仔豬斷奶后要注意飼料的營養(yǎng)搭配,選擇適合仔豬的飼料,降低腹瀉的發(fā)生。
(3)中毒性腹瀉。中毒性腹瀉主要是因飼料發(fā)生霉變等而導致的食物中毒性腹瀉。此外,仔豬斷奶前由于養(yǎng)殖戶的疏忽,給母豬飼喂涼性物質,其分泌的奶一旦被仔豬吸食,會對仔豬的消化系統構成危害,也會導致仔豬出現腹瀉現象。
2 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治措施
2.1 強化對飼料與豬舍的管理
仔豬正處于生長的重要時期,其自身的機體免疫能力較弱,對飼料的要求很嚴格,養(yǎng)殖戶應嚴格控制飼料的質量,將飼料存放到干燥、通風的地方,保證飼料的安全和可食用;要及時關注飼料的保質期,并及時進行飼料的品質測驗,一旦發(fā)現不合格應及時摒棄,禁止將其飼喂仔豬。另外,應加強對豬舍的清理,及時清潔,保證每周清理豬舍一次,做好消毒,并密切關注仔豬的生長環(huán)境,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抓好母乳喂養(yǎng)環(huán)節(jié),以避免發(fā)生仔豬腹瀉現象。
2.2 及時做好仔豬的免疫工作
針對當前現狀,為了避免仔豬出現腹瀉現象,應加強對仔豬疫苗的接種,通過接種疫苗來達到預防的目的。一般在腹瀉病的高發(fā)期提前進行相關疫苗的接種,以提升仔豬的免疫力,降低腹瀉的發(fā)生概率,提高養(yǎng)豬業(yè)的發(fā)展水平[2]。
3 小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仔豬腹瀉病因的分析,明確了腹瀉對仔豬的生長構成嚴重的威脅,為避免腹瀉的發(fā)生,應做好防治措施,強化對飼料與豬舍的管理,及時做好仔豬的免疫接種工作,對癥下藥,降低仔豬的死亡率,促進養(yǎng)豬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國賢.農村斷乳仔豬腹瀉的病因與防治技術[J].福建畜牧獸醫(yī),2015(1):26-27.
[2] 楊 賓,黃群蘭.仔豬腹瀉的病因及綜合防治技術[J].山東畜牧獸醫(yī),2015(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