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琳
湛若水名號考論
徐燕琳
湛若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成化二年(1466)生于增城縣甘泉都(今廣州增城區(qū)新塘鎮(zhèn))沙貝村,自號甘泉,人稱甘泉先生。又于各地建書院,許多名以甘泉。據(jù)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三載,嘉靖年間湛若水揚州考績,早年學(xué)生葛澗等人在廣儲門外甘泉山下建行窩為講道之所?!伴T人呂柟以湛公之號與山名不約而同,書‘甘泉’二字于門,又撰《甘泉行窩記》”,“通山朱廷立為巡鹽御史,改名甘泉山書館?!盵1]揚州有甘泉山,恰與湛若水號同,他也很驚喜,說“甘泉之名若預(yù)為我設(shè)者”,乃賦《甘泉山詩》:“是山皆我樂,何必吾家山。此山非我有,胡乃名甘泉。而我有行窩,適在泉山前。始知天所作,意或遺斯人?!?/p>
關(guān)于“甘泉”之號的由來,一般認(rèn)為與其母禱于甘泉洞而生有關(guān)。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三曰:“甘泉洞,在增城東洲西嶺下。湛文簡之母陳因禱是洞生文簡,故文簡以為號,而建甘泉書院其上。其后文簡所至輒為樓,名曰見泉,以示不忘所生之地。”[2]也有意見認(rèn)為是因家居增城甘泉都。究竟是因甘泉洞,還是因甘泉都,莫衷一是。
湛若水以“甘泉”為號,是因家鄉(xiāng)甘泉都。筆者找到兩條證據(jù)。
一是湛若水在揚州有一首《初宿甘泉山》,已經(jīng)說明:“甘泉合是吾家山,吾都吾號姓亦然?!?/p>
二是湛氏為家鄉(xiāng)作有《甘泉洞修造書館記》稱:“甘泉子生長于甘泉之都,是曰甘泉子。是故稱甘泉子之號,由于甘泉之都;名甘泉之都,由于甘泉之洞,是知甘泉洞其古矣。甘泉子喟然曰:‘今夫生長名于甘泉,而不究于甘泉洞之勝者,如人性于天而不知性知天,可謂人乎?’蓋甘泉子生三十年,嘗入其洞門而未究其奧也。”
古人以家鄉(xiāng)地名為號非常普遍,也可以理解。此外,湛若水還有什么其他考慮呢?
首先,湛若水對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充滿感情。
增城以低山為主,是九連山脈的南延部分,呈北東—南西走向,其間形成東江與增江;南部是廣闊而典型的三角洲平原區(qū)及河谷平原。按地形分析,甘泉洞而上,左為東洲、為羅浮山,右為扶胥之口、波羅之涯,洞門外一溪接流,南指虎門、南海,氣勢浩淼,有獨立之姿,有遠望之懷。這些景物,在他的詩作里斑斑可見。
在《用原韻酬姜仁夫兼柬董道卿》中,湛若水慨然宣稱:“我本增城子”;《送何于逵北上會試》亦曰:“番山才子富文華”,對家鄉(xiāng)非常自豪。他有一首《弘治壬戌仲冬六日予與丹山趙元默歸羅浮復(fù)有西云之行予方有事于先祖不得偕往小詩二絕奉贈》言:
吾山雖小從吾愛,不向羅浮更乞靈。信息朝來先到洞,山靈拍手笑相迎。
七洞天深還別洞,白云搖手向西行。到時笑與山靈道,已許羅浮作友生。[3]
湛若水對自然萬物都滿心歡喜。他曾說:“人言秋云薄,我愛秋云淡。淡以明我心,薄以忘世念?!保ā杜c何柏齋奉常宅修會得牛首秋云》)家鄉(xiāng)的山雖然不如羅浮或其他山高大,但是,“吾山雖小從吾愛”。他與家鄉(xiāng)的山水心意相通、遙相感召。湛氏后人云,“族中所藏甘泉公墨跡,署甘泉二字者乃為得意之作,不可多得。普通應(yīng)酬,則署若水”,[4]或可見湛氏的鄉(xiāng)梓深情。
其次,湛若水認(rèn)為,字號有獨特的涵義和象征意義。
湛若水對字號有一定關(guān)注。他在《寄題盧民任玉泉別號》詩中說:“玉泉似與甘泉通,風(fēng)味兩泉何以同。及泉煮玉為甘旨,始見乾坤造化工”??梢娪姓J(rèn)真的思考。《芝南篇贈徐子》一詩的序里,湛若水對徐芝南的字號有一個解釋:
夫芝南何謂者也?侍御徐子遠卿自謂也。夫芝南者,芝山之南也,徐子居焉。故芝以言其德也,南以言其方也。何以言其方也?言陽方也,言離明也。何以言陽方、言離明也?陽且明者,天地之生德也,君子之德,法乎天地焉也。芝不世出,君子不世有,故以比諸君子。是故芝之懿有三焉:德具五行,色具五彩,香具五臭。是故以本者尚其德,以象者尚其色,以香者尚其臭。尚其德,故君子務(wù)本焉;尚其色,故動容中禮焉;尚其臭,故百世流芳焉。君子有此三者,故其陽德與天地合,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天下皆如在芝蘭之室矣。作芝南篇。[5]
湛若水對友人字號的分析,說明他認(rèn)為字號具有表明心跡、抒發(fā)志向、砥礪名節(jié)的作用。徐遠卿選擇的“芝南”,既因為所居的芝山,也因為芝有五行之“德”、五彩之“色”、五臭之“香”,為君子之本,可以化天下如在芝蘭之室,故以此自謂、自勉。對此,湛若水是認(rèn)同的。他也贊賞另一位友人以“清”入字號以激勵自己的行為?!额}陳郎主清別號》曰:“主清一以清,為洗世間濁。君家石碊流,千丈從天落?!?/p>
湛若水甚至為泉水改名。《改名至喜泉》序曰:
大茅峰下有泉焉,人至其間,則泉眼噴起如瓊花,拍手振動則愈涌出,如有感應(yīng)然,故舊名喜客泉。予愛其泉之異,而惡其名之不雅。門人周瑋曰:‘請先生易之。’遂更名曰‘至喜’。噫,泉既有喜,亦必有怒。若清者至則喜,濁者至則怒,是得喜怒之正矣。既為大書,前黃門李九皋立石泉上,乃紀(jì)之以詩,俾至者有警焉?!痹娫唬骸昂蚊料踩讨羷t喜。后有清似泉,許爾來共此。[6]
湛若水借山水勝跡的命名寄托自己的思想,“俾至者有警焉”,用心良苦,用意深沉。由是可知,他對自己名號的選擇,必然更為慎重。
再者,湛若水選擇以山水為名號,表明自己的道德理想追求。
湛若水初名露,避祖諱改名雨,40歲后定名若水。成年后方以“若水”為名,應(yīng)該經(jīng)過仔細(xì)斟酌考慮?!叭羲焙谓猓坷献釉唬骸吧仙迫羲?,水利萬物而不爭?!笨鬃佑^于東流之水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yīng)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盵7]聯(lián)系嶺南心學(xué)傳人湛若水沖淡平和而又積極進取的一生,這的確是他的人生寫照和理想追求。
湛若水愛水。他認(rèn)為,心需明、需湛、需平。《送周道原易掌教之和州詩》曰:“金陵見月送周郎,心如月圓性如光。我將心性托明月,隨子去照和川陽。”《題扇贈郭平川太守》曰:“心平靈似水平清。”《長江雜詠》有:“湛然坐到廓然時,不著纖毫看一絲。誰今未識虛明體,更拜延平一問之(書院后一亭名曰湛)?!彼麗鬯瑦廴ā鞍姿嗍谴ā保?,認(rèn)為泉、水清澈,“潤下”,“善”(《偶筆答白川子張秋官嘉秀》)。又有《酌惠泉》詩曰:“天一元生我,來看第二泉。平生觀海意,此際更淵淵。”“我屋甘泉洞,泉甘亦自同。獨憐生海外,題品未曾逢?!薄哆^分水嶺書所見》曰:“水性本平止,胡乃生怒濤。勢亦不得已,前石后流驅(qū)?!彼麑⑶宄旱娜统蝺舻男脑绰?lián)系在一起?!额}山西王內(nèi)泉號》說:“內(nèi)泉是我泉,外塵飛不到。飛塵一點無,心泉本浩浩?!庇钟性姟队^玻璃泉》認(rèn)為“泉與心同淵”:“吾愛玻璃泉,泉與心同淵。不待酌飲之,心源已涓涓。涓流作大海,坯土成高山。山高乃有靈,水深蛟龍蟠?!薄稙橛理樄男款}·清心亭》說:“心源無一物,何物更能渾?;罨钐烊冢瑧{君莫撓源?!彼阪脑醋鳌陡I剿匦耐ぴ姟贩Q:“天一以生水,水泉應(yīng)心澄。是名為洗心,是心亦何形。無形亦無滓,素心無可洗?!睙o形無象的水澄澈無滓,以應(yīng)心泉的素淡不染,具“洗心”之妙。他教育學(xué)生:“山下涓涓石下泉,惟應(yīng)與爾洗心言。先生已在忘言處,一任滔滔赴大川?!保ā额}甘泉精舍》)
湛若水的姓、名、號,均與水有關(guān),而且和他的思想、理論息息相通,也是他的人生實踐。作為理學(xué)家、教育家的湛若水如此,作為世俗中人的湛若水也是如此?!缎梁ピ兆鳌房煽醋鏊砟陼r對現(xiàn)實人生的一個總結(jié):“我行今年八十六,生平自慶平為福。平時長在五中居,不管雙輪閑往復(fù)?!?/p>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湛若水不僅愛水,也愛山。他說:“我與名山有夙緣”(宿借眠庵題壁);“升高而望遠,泮渙而優(yōu)游,坐倚乎五峰,登歌乎盤石,怳然若躡匡廬、揖五老,而與下上旋辟焉,俯鑒澄潭,仰見天光,而知夫變態(tài)之無窮矣?!保ā陡嗜葱拊鞎^記》)“靜觀山下泉,因知水來處。湛然涵太虛,余波欲東注?!保}東湖書院)對山水的思考,不僅僅在于簡單的“樂”,而是基于對孔子、老子、荀子等前哲山水思想的吸收融匯,所形成的自己的自然之思、哲學(xué)之思。湛若水過揚州時巡鹽求教,與之同登甘泉山、酌其泉,暢敘山水,作《答侍御朱君詩》曰:
“陟彼泉山,其山崇崇。其崇曷以,坯土之叢。坯土之受,坯土之積。于千萬仞,維以崇德。崇德曷以,□信其址。誰學(xué)此山,子朱子禮。酌彼泉水,其泉泚泚。其泚維何,有源其涘。其源維何,眾卑之歸。卑以受善,維天下溪。其善其察,涓涓始達。溥溥淵泉,淵深天闊?!贝嗽娔恕凹词旅骼怼?。《宜興甘泉精舍記》也記錄了湛若水的意見:“在《易》之《蒙》曰:山下出泉,靜而清也。靜,言其功也;清,言其性也。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于四海。故混混不舍,言其本也。盈科放海,言其積而大也。其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言道體之渾全也。諸子誠欲學(xué)焉,吾請學(xué)于斯泉焉足矣。是故學(xué)其靜以養(yǎng)之,學(xué)其清以淑之,學(xué)其混混不舍以本之,學(xué)其盈科放海以積之,極之,其大焉。學(xué)于逝川,以觀之道體之全焉。盡之矣,夫復(fù)何言。故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是故感而通之,則凡運而為四時,發(fā)而為百物,峙而為山,流而為川,飛躍而為鳶魚,皆吾之性充塞流行于無窮,莫非教也?!兑住吩唬禾煨薪?,君之法之以自強不息。夫?qū)W至不息焉至矣,夫何容言,諸子志之?!笨梢?,湛若水的確是在山水之中,祖述先哲,澄懷味道。
湛若水不僅樂山樂水,而且堅定信念,絕不轉(zhuǎn)移。在《以甘泉洞一石贈楊克復(fù)銘》中,他寫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誰能樂石?吾與勇焉。楊子乞石,上洞甘泉。心如石堅,與爾一卷?!痹谡咳羲劾?,宇宙山川,莫非是道;鳶飛魚躍,流行無窮。他主張動靜著力,隨處可見的靈山秀水,成為活潑的天理心源,而將他的理論世界推向極遠。這其實也是湛若水“隨處體認(rèn)天理”的闡發(fā)與表現(xiàn)。
《顏氏家訓(xùn)》卷二《風(fēng)操篇》謂:“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湛若水以山水為名號,顯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道德、理想、人生的追求。他還有一首詩,說明自己心跡和樂山樂山的情懷:“樂山樂水亦人情,仁智元來一體成。不用游人更分別,諸天踏遍又蓬瀛。”(《訪李鰲峰別駕於西臺遍觀勝景樂而有作》)這或許也是湛若水能夠悠游于哲學(xué)人生,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找到平衡、快樂的一個原因。
注釋:
[1]李斗著,許建中注評:《揚州畫舫錄》,第65頁,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2]屈大均:《廣東新語》上,第12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
[3][5][6]中山大學(xué)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編:《全粵詩》第6冊,第810、750—751、785頁,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
[4]麥華三:《嶺南書法叢談》,第716頁,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編:《廣東文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
[7]王先謙:《荀子集解》第二十八宥坐篇,第524—52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
(作者單位: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xué))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BZW101)、廣東高校創(chuàng)新強校工程特色創(chuàng)新項目(2014WTSCX015)、廣州市哲學(xué)社科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15Y22)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