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僑民詩人別列列申(Valery Francevicz Pereleshin,1913—1992),出生于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伊爾庫斯克,7歲時隨母親遷居哈爾濱,以后又輾轉到了北京、上海、天津,在中國僑居32年之久,40歲時移居巴西,雖浪跡天涯,卻依然懷念中國,稱中國為第二祖國,把中國喻為“善良的繼母”。他認同中國文化,不僅寫詩抒發(fā)依戀中國的拳拳之情,還把老子的《道德經》、屈原的《離騷》以及中國古詩翻譯成俄語,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瓦列里·弗朗采維奇·別列列申,俄羅斯僑民詩人,父親是白俄羅斯貴族后裔,曾在中東鐵路局任工程師。1920年,7歲的別列列申跟隨母親離開俄羅斯赤塔,來到中國的哈爾濱,隨即在當?shù)氐亩砹_斯僑民學校讀書,1930年于哈爾濱基督教青年會中學畢業(yè)。1930年至1934年就讀于哈爾濱北滿工學院,學習法律和漢語。在大學期間即開始寫詩并發(fā)表作品,受到哈爾濱俄僑詩人的重視。1932年10月他參加了文學團體“丘拉耶夫卡”,結識了許多俄羅斯僑民詩人。別列列申在哈爾濱先后出版了四本詩集:《途中》(1937)、《完好的蜂巢》(1939)、《海上星辰》(1941)、《犧牲》(1944),他還把英國詩人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的敘事詩《老水手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翻譯成俄語,也在中國出版。
1938年,25歲的別列列申得了一場重病,病愈之后,決心獻身宗教,他成了哈爾濱喀山圣母修道院的東正教修道士,法名蓋爾曼。同年秋天,得到俄羅斯東正教傳教士團領班、北京教區(qū)大主教的幫助,前往北京(當時叫北平),在東正教教士團圖書館任職,并擔任教士團子弟學校教師。別列列申很喜歡北京這座古老的都城,尤其是皇家園林的秀麗風光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他用“奇妙”一詞來形容這座古都。在北京工作時,他的漢語進步很快,聽說讀寫能力日見長進,與中國朋友交流越來越有信心。他曾多次到中國各地旅游,進一步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從一些抒情詩的題目,比如《北京》①文中別列列申作品的中譯名及譯文,參見谷羽譯:《無所歸依—別列列申詩選》,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4年?!队紊胶jP》《游東陵》《西湖之夜》等,都不難看出詩人的行蹤。豐富的閱歷,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使他對中國的風土民情加深了理解,他認同中國文化,對善良平和的中國人頗感親近。在《鄉(xiāng)愁》一詩中,他承認中國是善良的“繼母”,黃皮膚的中國人是他的“兄弟”,這種認同感與歸屬感在其他俄羅斯僑民詩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見。
閱讀別列列申的詩歌作品,還會發(fā)現(xiàn),詩人喜歡中國的宗教,比如佛教、道教。他對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尤為贊賞。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音樂都曾引起他的濃厚興趣,《從碧云寺俯瞰北京》《畫》《湖心亭》和《胡琴》等詩篇都抒發(fā)了他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之情。別列列申寫詩,語言洗練優(yōu)美,詩風灑脫飄逸,尤其注重音韻節(jié)奏,在形式上完全遵循俄羅斯格律詩的要求,而在詩歌的內容、意象以及布局謀篇等方面,則明顯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
1943年5月,別列列申在哈爾濱神學院通過了神學副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同年11月,由于同性戀行為“觸犯教規(guī)”,受到俄羅斯傳教士團懲處,從北京調往上海,受上海教區(qū)主教監(jiān)督管教。1946年,別列列申向俄羅斯東正教傳教士團遞交申請書,要求退教還俗,獲得批準。這期間他開始為蘇聯(lián)塔斯社(TASS)駐上海分社擔任中文翻譯,不久,經申請獲得蘇聯(lián)國籍。20世紀40年代中期,別列列申結識了一些中國文化界的朋友,如戈寶權、草嬰等,翻譯中遇到疑難問題,常向他們請教。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漢語名字:夏清云。他將魯迅的短篇小說《藥》、一些雜文與書信翻譯成俄文,由上海時代出版社出版。1950年,別列列申應僑居美國的胞弟邀請,離開上海,乘船抵達舊金山,打算移居美國,但由于他曾為塔斯社工作,被美國當局懷疑是蘇聯(lián)特工而被扣留,不許入境,一個月后獲釋,被遣返回中國天津。1952年,他的弟弟幫助他和母親取得了巴西簽證,別列列申與母親一道途經香港前往巴西,從此僑居里約熱內盧長達40年之久。
別列列申遷居巴西以后出版的詩集有:《南方之家》(1968)、《禁獵區(qū)》(1972)、《涅沃山遠眺》(1975)、《天王衛(wèi)一》(1976)等,這些詩集大都在德國出版。他的俄文譯詩集《南方的十字架》(1978),是譯自葡萄牙語的巴西抒情詩。1983年,他用葡萄牙語寫的詩集《舊皮襖》正式出版。1984年,與巴西詩歌翻譯家馬爾克斯合作,將俄羅斯詩人庫茲明的《亞歷山大歌曲集》翻譯成葡萄牙文出版。1987年,俄文詩集《三個祖國》在法國巴黎問世,其中既有在中國哈爾濱、北京、上海寫的詩,也有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寫的作品。心系俄羅斯,魂系中國,是諸多詩作當中最扣人心弦的篇章。
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的代表作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四百多個詩節(jié)無一例外采用獨具特色的十四行詩又稱奧涅金詩節(jié)寫成,形式極為嚴謹。曾有評論家論斷,這種形式空前絕后。就重視詩歌的音樂性,熟練駕馭十四行詩而言,別列列申堪稱普希金的繼承人。他的代表作《無主題長詩》屬于自傳性敘事長詩,完成于20世紀70年代末,長詩共分八章,包括八百多個十四行詩節(jié),全部采用奧涅金詩節(jié)格律寫成,充分顯示出詩人駕馭十四行詩技巧嫻熟,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對于這部作品,評論界褒貶不一,頗有爭議,因為其中涉及當年哈爾濱和上海俄羅斯僑民文化界與宗教界人士的一些隱私,也涉及詩人本人的同性戀癖好,遭到指責與非難也就不足為奇了。
1992年11月7 日,別列列申病逝于巴西里約熱內盧,享年79歲。這位詩人在俄羅斯只生活了7年,但童年印象終生難忘;在中國生活了32年,從7歲到39歲,最美好的青春歲月都是在中國度過的,中國的山水令他魂牽夢縈,中國的文化讓他念念不忘。詩人在巴西居住了40年,他已經料定南半球那個喧囂的城市將是他最后的歸宿之地。不過,他在心底一直保留著一絲希望,那就是尋找機會返回祖國俄羅斯,尋找機會重返中國,再度游覽北京、上海、杭州西湖。
20世紀70年代中期,別列列申寫過一首詩,題為《在2040年》,抒發(fā)他的期望與心愿。他相信到2040年前后,他會死而復生,從墳墓里走出來,返回魂牽夢縈的俄羅斯,相信莫斯科將出版他的詩集。深情的詩句中交織著憂傷與歡樂,遠見與自信。其實,俄羅斯報刊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開始刊登別列列申的詩作,到90年代,他的譯作也相繼發(fā)表或出版。應當說,詩人返回祖國的日期大大提前了,遠遠超過了他臨終前的期盼。
進入21世紀以來,俄羅斯不僅重新接受了這位漂泊的游子,還承認別列列申是俄羅斯僑民詩人當中最優(yōu)秀的代表,是南半球最杰出的詩人。而他同樣依戀的中國,卻對他感到陌生。作為別列列申詩歌的愛好者和翻譯者,筆者在這里介紹詩人的生平及其詩歌作品,用以告慰終生懷念中國并用詩句贊美“我的中國”的詩魂。
中國唐朝詩人劉皂,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旅次朔方》(又題《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詩人客居并州十載,日夜想返回家鄉(xiāng)咸陽。出乎意料的是,非但回鄉(xiāng)無望,反而要奉命渡過桑乾河,到更遙遠更荒涼的塞北去任職。住在并州時思念故鄉(xiāng),可一旦要離開這個城市,卻突然感到依依不舍,覺得它像故鄉(xiāng)一樣親切,這時想留在第二故鄉(xiāng)也成了奢望。短短四行詩把小人物備受命運捉弄的復雜心理,把詩人的尷尬、悲涼與無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別列列申的經歷,與劉皂頗為相似,只不過境遇更坎坷。他生在俄羅斯,長在中國,迫于外在環(huán)境和形勢變化,卻要遷居巴西。他在《無所歸依》一詩中寫到“中國有愛,巴西自由”,但俄羅斯卻是他的根基。他覺得自己雖有三個祖國,卻不得不四處漂泊。詩人在苦戀中漂泊,在漂泊中苦戀。盡管生活艱苦,但他心中有愛,愛俄羅斯,愛中國,也愛巴西??鄳伲罱K變成了精神財富,變成了他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位詩人在促進俄羅斯與中國、俄羅斯與巴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貢獻,俄羅斯人、中國人、巴西人都應該記住這位詩人的名字。
別列列申在中國生活長達32年,是個真正的“中國通”。他創(chuàng)作的許多作品都跟他在中國的生活經歷相關。對中國人的親切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對中國古代哲學以及文學藝術的推崇與迷戀,貫穿在他許多作品的字里行間。
1942年,詩人創(chuàng)作了抒情詩《中國》,其中有這樣的詩行:“黃金般富裕又饑餓的中國,/—你像是可愛的黃色海洋。”“棲身在奇異而喧鬧的天堂,/ 長久漂泊后再不愿流離,/ 度過了九死一生的坎坷啊,/ 我的中國,我認識了你!”詩人像珍惜圣物一樣珍惜中國“姑娘的溫順面龐”,珍惜“小伙子的平和話語”。在中國他有一種寧靜安詳?shù)母杏X,像置身親人之間,像依偎在母親身邊有安全感。在《鄉(xiāng)愁》(1943)一詩當中,詩人更坦然承認,自己是在“黃皮膚的國度長大”,中國像“善良的繼母”,“溫和的黃臉膛漢子成了我的兄弟”。
20世紀70年代,別列列申在巴西創(chuàng)作了題為《三個祖國》的抒情詩,回顧自己漂泊的經歷,出生在安卡拉河畔,不料卻流落到盛產絲綢與茶葉的國家,接下來詩人深情地寫道:
漢語單純繁復讓人著迷,
這么說話該是天堂使者?
我由衷的喜愛決不摻假,
從此愛上了第二個祖國。
別列列申閱讀過不少中國古典詩歌作品,格外推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在題為《西湖之夜》的詩中詩人寫道:
農歷每個月十六夜晚,
人們都說:“月光盈窗”。
普天月明!我還年輕,
這地方幾乎就是家鄉(xiāng)。
屈原投身湍急的河流,
他的心難以承受憂傷;
皓首的李白陷落井底,
撈取水中醉酒的月亮。
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不了解中國詩人的傳說與經歷,很難寫出這樣富有深情的詩句。
別列列申還熟悉中國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他發(fā)自內心地認同中國文化,熱愛中國文學、藝術和語言。他的詩明顯受到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從意象到意境都有幾分中國詩詞的情調和韻味。
1939年秋天,別列列申在北京游覽了中海,寫詩抒發(fā)他的喜悅心情,詩人由衷地喜愛中國的湖泊、荷花、石舫、涼亭,對“人間仙境”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
花園當中我最愛中海,
愛水色澄碧水面寬廣:
此地豈非神仙的天堂?—
法衣潔凈才有幸觀賞!
詩人當時在俄羅斯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擔任圖書管理員,大概是憑借這種身份才有機會到中海游玩。他覺得人生短暫,如無形幽魂倏忽飄過,有機會在荷花飄香的皇家園林信步漫游,實在是上天賜予的機緣。
《從碧云寺俯瞰北京》(1943)一詩,展現(xiàn)了詩人的矛盾心理,渴望擺脫喧囂的世俗生活,像鴿子飛回方舟,進入碧云寺隱居,躲進松林,忘卻榮辱,避開人世間的雷雨風暴,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詩句流露出消沉避世的情緒,作為東正教的修道士,有這種想法并不奇怪。有意思的是,這種避世隱居的思想,隱約透露出道家清靜無為的意緒。
別列列申在中國游歷過很多地方:從松花江邊到長城腳下,從華北平原到江南水鄉(xiāng),從繁華的上海到西子湖畔,處處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同時,四處游覽也不斷激發(fā)他的靈感,連續(xù)創(chuàng)作出新的詩篇。
《游山海關》一詩,刻畫了群山中“天下第一關”的雄偉壯觀,記錄了歷史的滄桑,“歷次戰(zhàn)火毀壞了無數(shù)城垛,沉重的塔樓已快要塌陷”。山腳下的荒村,飯店里凄涼的胡琴聲,都被聰慧機敏的詩人收入了詩行。
《游東陵》的兩行詩,“陵墓中埋葬著列位帝王,他們夢見征戰(zhàn)與盛宴”。詞句凝重,隱含嘲諷。詩的最后一節(jié)特別值得玩味:“我們也用尖尖的石頭,把野蠻的名字刻在墻壁”。詩句有幽默調侃色彩,但又相當真實。帝王陵寢的威嚴,與游客的隨意涂鴉形成反差。“野蠻”二字同樣隱含對比,詩人知道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當李白仗劍漫游、飲酒高歌的盛唐時期,俄羅斯還是一片荒蕪,因此詩人自稱蠻夷,入鄉(xiāng)隨俗地提名留念也就不足為怪了。
別列列申喜歡中國的詩詞、繪畫、音樂,并且有相當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他欣賞杜牧《山行》詩中的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就以《霜葉紅》為題寫了一首愛情詩,既有借鑒,又有創(chuàng)新。詩中的少女與愛慕她的詩人顯然存在年齡上的差距。少女喜歡多姿多彩的春天,對秋天表示冷漠。詩人巧妙地回答,秋天中午的太陽,以熱烈的光照耀楓林。他相信,總有霜雪融化的瞬間,讓他目睹霜下紅葉與芳唇!意境美好且富有詩意。少女單純,詩人執(zhí)著,情意纏綿,相當動人。
中國繪畫是別列列申詩中多次涉及的題材。詩人格外欣賞中國的山水畫。在以《畫》為題的詩篇中,他贊美中國國畫大師筆觸輕靈,格外奇妙。懸崖上孤松凌空,山中有賢哲隱居。詩人被這情景吸引,他表示:“只要死神還追不上我,只要我還能四處游歷,我知道,我這一顆心,必來此觀賞山的神奇!”俄羅斯詩人常常寫雪原、森林、大海,但很少寫山。能夠欣賞“山的神奇”,表明詩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山水詩”的感悟與親近,詩人熟讀并且翻譯過《道德經》,肯定了解“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古訓。
別列列申之所以熱愛中國,源于他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他不僅精通漢語,熟讀中國詩詞,對中國儒家、道家的學說也有所涉獵。《湖心亭》(1951)一詩記述了他在杭州西湖的游歷。在湖心亭的廟宇,他觀賞了僧人畫家智化的壁畫。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松柏,經嚴寒而不凋,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高尚情操的象征。圣賢端坐松林,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物我兩忘,這與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合拍。只有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的體驗,才能寫出這樣具有中國情調的作品。
依依不舍離開了寺廟,
我們將重新看待生活,
生活的畫卷斑駁多彩,
我們的心將變得溫和。
須知蘆葦和花上蝴蝶,
同樣也可以生存久遠,
只要用妙筆輕輕描繪,
翩翩性靈凝聚在筆端。
生命短暫的蝴蝶,經過畫家妙筆點染,居然可以獲得持久的藝術生命,詩人由衷地贊嘆中國畫家的高超筆法。這首詩使我們有理由推測,詩人讀過莊子,熟悉莊生化蝶的故事。
胡琴是中國的民族樂器。俄羅斯人通常更喜歡鋼琴、提琴等西方樂器,未必把胡琴看在眼里。別列列申長期生活在中國平民之間,所以對胡琴也有了感情。他在《胡琴》一詩中描寫聽到琴聲的感受:“一把普通的木制胡琴,配上尖銳高亢的弓弦—但是這痛苦扣人心扉,像離愁的笛音,像煙。更像是初秋天氣陰郁,蛐蛐鳴叫,菊花凌亂,樹葉飄零,藍霧迷蒙,依稀顯現(xiàn)青紫的山巒?!痹娙藢η俾暤拿鑼懗錾袢牖?,他的想象力飛揚靈動!聲音有了形象,有了色彩,“通感”的藝術手法運用嫻熟。他坦然承認,這琴弦撥動了他的心弦。
由此一顆心出現(xiàn)變化,
盈盈淚水模糊了雙眼,
我與繆斯這高尚女俘,
一道分享他人的辛酸。
只有在苦難中漂泊的詩人,才會如此善解人意,如此富有同情心。別列列申喜愛中國詩詞,浸潤日久,潛移默化,自然受到影響。他的詩歌作品往往出現(xiàn)中國詩中常有、而俄羅斯詩中少見的意象,比如茶葉、扇子、松樹、菊花。他筆下的荷花尤為傳神。以《最后一支荷花》(1943)詩句為證:
花莖變得干枯,
四周籠罩寂靜。
最后一支荷花,
旗幟一樣堅挺。
荷花不懼傷殘,
傲骨屹立亭亭,
儼然古代巨人,
獨臂支撐天空。
百花凋零的秋天,荷花雖已傷殘,卻屹立不倒,像旗幟,像勇士,敢于獨臂支撐天空,傲骨錚錚,一副英雄氣概。詩人雖然獨自飄零,卻執(zhí)意為自由吟唱。荷花的不屈不撓,實為詩人內心精神世界的寫照。
真正的好詩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正如俄羅斯詩人茨維塔耶娃所言:“我的詩像珍貴的陳年佳釀,總有一天會受人青睞。”別列列申生前,他的詩歌鮮為人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認識這位有真情、有才華的僑民詩人,認識其詩歌所具有的藝術美與藝術價值。
1972年,別列列申翻譯的中國古典詩詞俄譯本《團扇歌》在德國法蘭克福出版,這是詩人多年翻譯中國古詩的一個結集,選譯的作品雖然只有四十多首,但譯筆準確、簡練、流暢、優(yōu)美,體現(xiàn)了這位詩歌翻譯家對中國古詩的感悟與把握。他在序言中寫道:“一個民族,綿延五千年,生生不息,可以說,它把自己的全部心靈都融入了文字,譜寫了浩如煙海的詩歌。古典詩人數(shù)不勝數(shù),每個人都與眾不同,獨具個性?!?/p>
別列列申以世界詩歌為背景來觀察中國詩,明確指出中西詩歌傳統(tǒng)的區(qū)別?!拔鞣皆娙瞬幌矚g引用前輩詩人的詞語,因為在他們看來,抒情詩屬于個人體驗,最能體現(xiàn)個性。而在中國卻并非如此:經典詩人的作品當中充滿了歷史的回憶,對某些事件和文本的暗示…… 他們往往借用經典文本和前輩詩人的某些詩行或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系列特點都跟中國文化這種陳陳相因的性質有關?!?“所有詩人的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而且也關涉詩人的仕途升遷,須知國家科舉制度所要求的與其說是創(chuàng)作才能,毋寧說是熟練掌握古圣先賢的教誨:‘子曰’‘孟子曰’‘詩經曰’等等,對四書五經的注釋要爛熟于心。熟記和引用經典的能力,實際上考驗著‘秀才’‘舉人’‘進士’‘翰林’們的才具高低。因此詩人們高度重視并傳承前輩的杰作?!?/p>
除了陳陳相因、注重傳承、重隱喻、重典故外,別列列申認為中國古詩的特點還在于格律嚴謹。“古體詩在形式上相對自由,律詩的形式更加嚴格,平聲仄聲相互交替成為格律的基礎,這跟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已相去甚遠。除了這些音韻規(guī)定之外,還要求對仗工整,尤其是絕句的第一和第二句必須形成對偶句,這種形式上的嚴苛規(guī)定被唐朝詩人奉為圭臬,可后來到了宋代就成了令人沮喪的枷鎖老套了。”
“與唐詩不同,另一種形式的‘詞’,形式較為靈活,詞句有長有短,但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同樣講究對仗(比如‘去年’對‘今年’),還有多變的韻腳。詞的形式多種多樣。我們知道的詞牌有五十多種,其中每一種音韻的復雜程度絕不亞于西方的十四行詩。”
別列列申還發(fā)現(xiàn),中國古詩當中,主題大多涉及鄉(xiāng)愁、朋友離別、關注人生;而古希臘羅馬和歐洲的抒情詩則更注重贊美愛情。如果說西方詩歌以情感和欲念見長,那么中國古詩則更富有精神探索與哲理思考的意味。詩人認為,東西方詩歌主題的差異涉及心理結構和世界觀等問題,需要深入探討。
對于東西方抒情詩的風格,別列列申也有細膩的分析,他認為,中國古詩類似繪畫中的素描,又像是筆觸精微、色彩清淡的圖畫;而西方的抒情詩近似油畫,因此有些西方人翻譯中國古詩,往往不恰當?shù)夭捎谩皾饽夭省钡淖g法,他們以歐洲人的眼光看待其他民族的作品,覺得中國詩歌過于“蒼白”。基于這樣的理念,他們就大膽落筆,毫無拘束地任意想象,其結果是背離了原作,給讀者造成錯覺。
對于漢語詩與俄語詩詞語的差異,別列列申的見解精辟獨到。他說:“中國詩極為精練,比如四句五言古詩,二十個字可能包含著二十個概念。而俄語單詞,平均由兩至三個音節(jié)構成(超過三個音節(jié)的詞大量存在),因此,四句譯文充其量最多只能容納十個單詞。我們不想讓詩行加倍,不愿意把四行翻譯成八行,要知道,凝練的短詩—體裁特殊,具有難以形容的藝術魅力,假如把四句短詩增加詞語翻譯成八行,原作的藝術魅力將喪失殆盡。四行詩還是八行詩,顯然具有很大差別?!?/p>
俄羅斯的漢學家,從阿列克謝耶夫,到休茨基、艾德林、孟列夫,大都采用三音節(jié)的音步抑揚抑格或揚抑抑格對應漢語的一個音節(jié),往往把一行詩翻譯成兩行,四行譯成八行。別列列申的譯法與他們顯然不同,就形式精煉而言,別列列申的譯詩更接近漢語原作。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他主張翻譯中國古詩需要壓縮,有些名詞,有些重復的詞語,有些過于繁復的細節(jié),統(tǒng)統(tǒng)要給予壓縮。譯文中不僅要盡量少用前置詞、關聯(lián)詞,甚至常常舍棄代詞。他尤其反對增加詩行,他說:“不受任何節(jié)制地增加詩行,或把詩行變成轉述的分行散文,不僅不利于‘等值地傳達原作詩意’,甚至會損害原作底蘊,完全敗壞了讀者的印象?!?/p>
中國歷代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雖然受到種種束縛:詞語、節(jié)奏、音韻、調式、內容的表達,清規(guī)戒律很多,但詩人們卻能應付自如,不斷寫出好詩。
作為詩人翻譯家,別列列申熟知中國古詩的形式特點與音樂性,他提出翻譯漢語古詩的六項原則:
1.采用五音步抑揚格翻譯五言詩,用六音步抑揚格翻譯七言詩,所有譯作,大體都遵循這樣的格律。
2.鑒于漢語不具備詞尾形態(tài)變化,押韻都屬于陽性韻,譯文韻式安排則有所變化。
3.中國古詩押韻嚴格,多采用元音重復,對這種押韻方式則有意回避。
4.鑒于原作多采用偶數(shù)行押韻(第二行與第四行押韻),奇數(shù)行不押韻,譯詩則讓所有詩行都押韻,韻式較為靈活,或采用相鄰韻(aabb),或采用交叉韻(cdcd)。
5.譯長詩和詞,采用多種格律(揚抑抑格、四音節(jié)格律、缺抑音律),視不同的作者而有所變化。
6.所有廣為流傳的中國古詩選本幾乎每篇原作都附有大量注釋。因此譯者在譯本末尾對相關作者、作品給予簡明扼要的介紹,對某些詞語給予解釋。
譯詩集《團扇歌》當中選譯了李白的六首詩:《將進酒》《行路難》《月下獨酌》《古朗月歌》《巴女詞》《古風五十九首之十三〈君平既棄世〉》;王維的四首詩:《竹里館》《雜詩三首之二》《鹿柴》《相和歌辭》。此外還有賀知章、王之渙、孟浩然、張籍、崔顥、歐陽修、辛棄疾等詩人的作品。篇幅較長的兩首詩是北朝民歌《木蘭辭》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阿列克謝耶夫的得意門生、翻譯《易經》的休茨基,當年也譯過《琵琶行》,他把原作一行譯成兩行,因而篇幅比別列列申的譯本恰恰多出一倍。這兩個譯本值得好好對比研究。
這里對比引用李白名篇《靜夜思》以及別列列申的譯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Б л и з л о ж а м о е г о о г р о м н а я л у н а:З
е м л я, к а к и н е е м, в с я о с е р е б р е н а.
Я п о д н и м а ю в з о р: с м о т р ю н а л у н н ы й с в е т.
Я о п у с к а ю в з о р: в м е ч т а х – м о я с т р а н а.
他采用六音步抑揚格翻譯原作,每行十二個音節(jié),六個音步,韻式為aaba,與原作一致,原作四行,譯詩也保持四行,語言凝練,音韻和諧。美中不足的是標題譯成了《夜晚》,令人惋惜。
盡管別列列申的其他譯詩也存在某些瑕疵,比如自擬標題,個別詞語有誤讀誤解之嫌,但總體看來,瑕不掩瑜。他幾十年翻譯中國古詩,癡迷中國古詩的藝術魅力。抓住了古典詩歌凝練含蓄的特點,以雙音節(jié)音步對應一個漢字,以四行詩譯絕句,以八行詩譯律詩,以相等的詩行,變化的韻律翻譯詞和長詩,在漢詩俄譯方面獨辟蹊徑,成就斐然,可謂抓住了漢語古詩的精髓。
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是彼此溝通、互相交流的,既從對方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又向對方施加影響。但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文化與文學影響的接受,“是通過民族中成員個人的接受來實現(xiàn)的”①智量:《俄國文學與中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22頁。?!昂玫奈膶W翻譯家和好的文學家一樣,是作為民族的代表者在接受著外來文學的影響。他不僅僅是自己接受,而且還要比一般文學家更為直接地把自己接受過來的東西讓本民族廣大讀者去接受?!雹谕?,第25頁。在這一方面,僑民詩人和作家能夠發(fā)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別列列申就是這樣的民間文化使者。
在巴西,別列列申花費了幾年心血翻譯屈原的《離騷》③別列列申俄譯本《離騷》,德國法蘭克福:播種出版社,1975年。。他認為這首長詩是一部偉大的“涉及政治與愛情的悲歌”,其中充滿了聯(lián)想和象征,同時又具有無可比擬的美感。他斷定,《離騷》并非由“民歌匯集而成”,而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半x騷”的意思大致為“克制哀痛”。
別列列申譯《離騷》,明明知道難以出版,卻堅持翻譯,不難理解他把翻譯中國文學作品視為精神寄托。與漂泊的屈原、孤獨的李白進行心靈對話,似乎能給孤寂的心靈帶來慰藉。
別列列申在譯本《前言》中有這樣的介紹:
《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中國古代先王的后裔,他道德高尚,才華非凡,出身貴族世家,自信可以成為君主最親近的大臣,甚至成為王者之師。屈原生在楚國,他曾是楚懷王的重臣,擔任左徒之職。他盡力勸說懷王,讓他意識到日益強大的秦國是楚國最大的威脅,楚國君主應聯(lián)合其他國家共同抵抗秦國,可懷王猶豫不決,受到周圍佞臣和后妃的蒙蔽,一心沉迷于享樂。楚懷王逐漸疏遠屈原,后來就把他解職、流放。
屈原以幻想的方式表現(xiàn)他跟國王之間的關系(這種方式深深地植根于中國詩歌傳統(tǒng)之中)。被遺棄的“情人”起程上路周游世界(即走遍中國),到處尋找‘未婚妻’,也就是尋找另一位能夠聽從他勸說的國王。
哪里也尋覓不到“未婚妻”,詩人仿效古代投江的彭咸,縱身跳進汨羅江而死。此后不久,楚懷王應邀出訪秦國,被囚禁而死。又過了十五年,楚國終于被秦國吞并。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各地組織龍舟比賽,這一天還要包粽子投進江河—以此祭奠和紀念屈原。
別列列申翻譯《離騷》,把整首詩共分為九十三節(jié),前九十二節(jié),每節(jié)包括四行詩,偶行押韻,最后一節(jié)多出兩行,共有六行。下面是原作與譯文的片段: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М о й п о к о й н ы й о т е ц,Б а й-ю н б л а г о р о д н ы й,
Б ы л п о т о м к о м н а ш и х д р е в н и х ц а р е й.
В д е н ь Г э н-и н,в е с н о й,к о г д а я р о д и л с я,
Ш э-т и в н е б е с и я л а в с л а в е л у ч е й.
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П о с м о т р е в г о р о с к о п м о е г о р о ж д е н ь я,
И м е н а м л а д е н ц у в ы б р а л о н,—
И м е н а Ч ж э н ц з э и Л и н-ц з ю н ь,и с м ы с л о м
Я г о ж у с ь б л а г о в е щ и х э т и х и м е н.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П у с т ь о п а л ь н ы й, н е р а с с т а ю с ь с о р х и д е е й
И н о ш у п р и с е б е п у ч о к д у ш и с т ы х ц в е т о в.
Н о з а т о, ч т о с е р д ц е м о е с ч и т а е т б л а г о м,
В с е в о з м о ж н ы е п ы т к и и с м е р т ь я п р и н я т ь г о т о в.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匆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З а д е р ж и, С и Х о, з а д е р ж и л е т я щ е е в р е м я,
Н е с п е ш и н а з а п а д у й т и, з а г о р у Я н ь-ц ы!
У т о м и т е л ь н а, о д н о о б р а з н о м о я д о р о г а:
Я п о е х а л и с к а т ь, и о б ъ е з д у я в с е к о н ц ы.
對照原文看譯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別列列申不僅注重節(jié)奏與格律的傳達,而且采用了偶行押韻,使形式盡力接近原作。原作奇數(shù)行末尾多用“兮”字,他覺得譯文中沒有必要生搬硬套。有許多花草植物名稱翻譯時也進行了適度的省略或簡化。為了便于俄國讀者的接受,別列列申還為俄譯本作了90條注釋,主要解釋人名、地名、植物名稱。別列列申精通漢語,對原文理解透徹準確,表達和諧流暢,譯本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別列列申在簡短的《后記》中寫道:“屈原的名字在中國受到高度尊崇”?!懊總€中國人,大概從上學讀書開始,就知道屈原這部偉大的長詩,知道詩人的悲慘遭遇?!彼€指出,歷代有許多詩人寫詩懷念屈原,他引用唐朝詩人戴叔倫寫的《三閭廟》作為例證。下面是戴叔倫的原作與別列列申的譯文:
三閭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У Х Р А М А ЦЮЙ ЮА Н Я
Н е и с т о ш и м ы р е к и Ю а н ь и С я н,
Т о с к а Ц ю й Ю а н я т а к ж е г л у б о к а.
С е й ч а с о н е м п о к л е н а м з а ш у р ш и т
В е ч е р н и е п о р ы в ы в е т е р к а.
值得注意的還有他標的幾個日期:《離騷》翻譯完畢的日期是1968年11月3日,翻譯《三閭廟》的時間是1972年11月13日,而《離騷》正式出版的時間則是1975年。從翻譯到正式出版,前后延續(xù)七年之久,由此不難想象詩人為翻譯《離騷》付出了多少心血與汗水。
1975年,《離騷》俄譯本在德國法蘭克福出版,別列列申嘔心瀝血的結晶終于問世。得知這一喜訊后,他特意帶老媽媽一道上街,在里約熱內盧一家冷飲店吃雪糕以示慶賀,此情此景,讓人對這位詩人翻譯家不禁產生由衷的敬意。
翻譯《道德經》①別列列申俄譯本《道德經》,莫斯科:海馬出版公司,1994年。是別列列申的另一重大貢獻。他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于1971年完成了譯本,1991年后才在蘇聯(lián)《遠東問題》雜志上發(fā)表,1994年在莫斯科出版了單行本。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06年,俄羅斯《道德經》譯本多達23個。別列列申譯本最突出的特色是運用詩體進行翻譯。
在譯者《前言》中別列列申寫道:“《道德經》是一本很薄的書,只有大約五千個漢字,然而就其對東方繼而對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而論,它的分量遠遠超過了數(shù)以百計的孔夫子儒家論著以及其他學派著作的綜合。”“中國古代哲學的三個學派—道、儒、釋,道即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儒是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釋就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學說。”
接下來他探討了《道德經》的著作權歸屬、老子的生平傳說、《道德經》的成書年代等問題,他認為“《道德經》可能是老聃的言論集,是由老子的一個或幾個學生在戰(zhàn)國時期匯集成書的。從著作的風格判斷,也能看出編撰過程留下的時代痕跡,不過,不能據(jù)此推斷它屬于漢代才出現(xiàn)的偽書”。
別列列申還分析了翻譯《道德經》面臨的語言障礙,其中最主要的是難以確定術語的含義。首先遇到的非常關鍵的一個詞“道”,幾乎就是不可譯的。這個“道”,并非指“道路”,也不是指“理性、智慧”,不是指“道德因素”,不是指“行為方式”,也不是指“宇宙”。最為接近其含義的是希臘哲學的“邏各斯”,但是引入這個具有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色彩的術語與中國的文化是南轅北轍、格格不入的。再說,不宜采用“邏各斯”一詞還有語言風格方面的考慮:因為“邏各斯”同樣不是俄羅斯固有的詞匯??紤]到這些因素,別列列申參照鄭麟的注釋本,把“道”譯為“真理”,雖然并不完全準確,正如他在其注釋本序言中所說的,“道”并非“真理”,它比真理更具體,也更有活力。翻譯“德”這個詞同樣艱難。這個詞的含義是善與美的結合,不是指智慧,也不是指德行,不是指天性。
別列列申還指出選擇原作的文本極為困難?!兜赖陆洝钒凑諆热莺蛿⑹鲰樞蚍譃?1章,有不同的古代抄本,20 世紀初,不同的學者所抄錄的《道德經》彼此也不一致。在中國清朝末期,已知的《道德經》抄本約有335個之多。他主要依據(jù)鄭麟的注釋本進行翻譯。翻譯的順序并非依照原文的81章,而是重新進行了編排。之所以采用詩體翻譯《道德經》,他給出的理由是:原作語言具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請看譯文片段(前面的數(shù)字為譯本編排的序號,括號內的數(shù)字為原作的順序號):
5 (1)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Е с л и И с т и н у п р о и з р е ч ь,
С у т ь п о г и б н е т, а в ы й д е т р е ч ь.
Е с л и и м я т ы н а з о в е ш ь,
Т о н е и м я о н о, а л о ж ь.
6 (2)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Н и ч т о - п р и ч и н а Н е б у и З е м л е,
И т о л ь к о в н и х н а ч а л о в с е х в е щ е й.
7 (3)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П р е б ы в а я в н е б ы т и и,
П о с т и г а й е г о г л у б и н у.
П р е б ы в а я в м и р е в е щ е й,
М н о г о в и д н о с т ь и х п о с т и г а й.
8 (4)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Э т и д в а н а д е л е - о д н о,
Х о т ь р а з л и ч н ы и х и м е н а.
Э т о т а й н а п р е в ы ш е т а й н,
К о в с е м у с о к р ы т о м у д в е р ь.
56 (5)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Л и ш ь с т а л а к р а с о т о ю к р а с о т а,
И м ы с л ь о б е з о б р а з н о м р о д и л а с ь.
Л и ш ь т о л ь к о н а з в а н о д о б р о д о б р о м,
В о з н и к л о и п о н я т и е о з л е.
俄羅斯詩人葉·維特科夫斯基在為別列列申的《道德經》俄譯本所寫的“序言”中指出:
從1988年開始,別列列申的作品開始在他的祖國俄羅斯刊載。這里初次問世的是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中國古代經典《道德經》的詩體俄譯本。
傳統(tǒng)的文學評論家把別列列申稱呼為“南美洲最優(yōu)秀的俄羅斯詩人”,他為俄羅斯文學奉獻了無價的藝術瑰寶:從他的詩體譯本當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原作的思想內涵,而且能夠領悟原作的深邃和優(yōu)美,否則,《道德經》不可能成為人類精神文化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
從上述評論以及閱讀譯本的初步感受判斷,別列列申是以學術研究的嚴肅態(tài)度從事翻譯的,對許多疑難問題多方求證反復思考才最后落筆。由于他精通漢語,理解原作的精髓,所以表達既簡練,又生動傳神。他的譯本受到許多漢學家的肯定與推崇。
翻譯作品的選擇,往往折射出翻譯家的眼光和水準,傅雷選擇巴爾扎克,朱生豪選擇莎士比亞,查良錚選擇普希金,而別列列申選擇了屈原的《離騷》和老子的《道德經》,僅從這一點而論,他就具備了一流翻譯家宏觀把握的膽識與魄力??上У氖牵m然他在接受與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限于他的譯作在境外的德國出版,其譯本在俄羅斯流傳并不廣泛,對于他的成就,在俄羅斯至今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中國對他的介紹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他留下了大量詩歌作品和出色的譯作,尚待我們進行深入的介紹與研究。無論如何,一個把中國視為“第二祖國”的詩人,一個翻譯過《離騷》與《道德經》、翻譯過李白詩篇的翻譯家,應當受到中國讀者的尊重。我們中國人應當記住這位熱愛中國文化的僑民詩人,記住他接受與傳播中國文化的功績,并對他表示真誠的謝意與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