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葜?/p>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 100191
?
民事訴訟法中的專家輔助人制度
牛惠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100191
摘要:2015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專家輔助人制度,但是我國法律就專家輔助人的資格、定位、性質及其證據(jù)屬性等問題仍然缺乏具體的規(guī)定。本文希望通過對國外立法及我國司法的研究,對專家輔助人制度進行解讀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專家輔助人;性質;資格
我國設立民事訴訟的專家輔助人制度至今已經十多年,[1]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我國于2012年修訂《民事訴訟法》時將專家輔助人的司法實踐上升為法律,在第79條進行了規(guī)定。2015年最高院發(fā)布了《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進一步完善了專家輔助人制度。我國民事訴訟中專家輔助人制度在巨大的進步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必要進行總結和改進。
一、專家輔助人的資格
根據(jù)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專家輔助人應當是具備專門知識的人,但怎樣判斷其是否具備專門知識仍然存在疑問。以下通過介紹鑒定人、專家證人以及訴訟輔助人的資格和選任,以期對專家輔助人的資格提供借鑒。
(一)我國鑒定人的資格
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并由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我國鑒定人的資格實行“訴前確認”管理,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司法鑒定人是指由司法行政機關批準取得《司法鑒定人執(zhí)業(yè)證》的人員。同時,司法鑒定機構也應當持有省級司法行政機關頒發(fā)的《司法鑒定許可證》。[2]可見,我國對鑒定人與鑒定機構有嚴格的資質要求。
(二)美國專家證人的資格
美國實行專家證人制度,根據(jù)《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第702條的規(guī)定,具備專門知識的人才能作為專家證人,但美國對專家證人沒有任何硬性的資質要求,專家證人的專門知識可以來源于知識、技能、訓練或教育等多種途徑。有學者認為美國適用的是“訴中確認”的專家證人的選聘方式,實踐中當事人可以選擇對己有利的專家證人,但法官享有判斷其是否具有專家證人的條件的自由裁量權,一般會在預審環(huán)節(jié)或審前會議對專家證人出庭的必要性及資格進行審查,且法官更注重就專家證人專業(yè)技能的核查。[3]
(三)日本訴訟輔佐人的資格
日本建立了典型的訴訟輔佐人制度。日本的司法實踐中輔佐人多是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他們隨當事人一同參加訴訟,以彌補原被告雙方專門知識的欠缺。因為同樣注重專門知識人在庭審中對當事人的幫助與輔佐功能,很多學者認為我國的專家輔助人與日本的訴訟輔佐人制度非常相似。
日本法律對輔佐人的資格要求非常低,訴訟輔佐人并不必須是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但是學者認為輔佐人只有是專業(yè)人員才能對專門性的問題提出意見,起到輔助當事人的作用,故在司法實踐中日本的輔助人通常是專門領域的專業(yè)人員。[4]
(四)專家輔助人的資格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美國的專家證人制度和日本的訴訟輔佐人制度都不要求專家證人或輔佐人具備硬性的資質,而更加注重專家證人或輔助人本身的能力以及對當事人及案件審理的幫助作用。而我國鑒定人制度要求鑒定機構及鑒定人必須具備一定資質,這種“以證書評資格”的做法未免過于死板,社會中有很多通過實踐經驗或訓練等其他途徑具備專門知識的人才。另一方面,如果采用以證書確認資格的方法,勢必要給每一個專業(yè)的人才都設計并頒發(fā)證書或其他資質,在現(xiàn)實中這很難實現(xiàn)。所以筆者認為我國專家輔助人的資格不應以硬性資質來確定,而應該學習美國的“訴中確認”方法,將裁量權交給法官。
二、專家輔助人的定位和性質
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專家輔助人的地位和性質,實踐中也存在專家輔助人的“中立性”和“傾向性”的討論。筆者認為,確認專家輔助人在民事訴訟中的權限和地位對于理解和認識專家輔助人制度尤為重要,以下將試圖對專家輔助人進行“角色”定位,并通過與其他相近似制度的比較明確專家輔助人的性質。
(一)專家輔助人的傾向性與中立性
就我國專家輔助人在民事訴訟中的中立性與傾向性,學者持有不同態(tài)度。通過查閱不同的觀點,筆者更加認同專家輔助人更具有傾向性,但其不能違背客觀、科學的基本要求,主要理由如下:
專家輔助人制度設計的目的決定其會具有傾向性。從司法實踐來看,當事人往往為了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詢或對專業(yè)問題提出意見,以使自己獲得有利的訴訟結果而聘請專家輔助人。筆者以“專家輔助人”為關鍵字在北大法寶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了檢索,共有民事和知識產權案件123件。筆者查閱了最新的30件,當事人聘請的專家輔助人發(fā)表的意見無一例外的對其有利,由此可見專家輔助人能增強當事人的對抗性,特別是可以為因鑒定意見而處于弱勢的當事人增強對抗性,故專家輔助人必然表現(xiàn)為有傾向性。
職業(yè)特性決定專家輔助人具有傾向性。專家輔助人和當事人之間是一種委托的關系,這不同于鑒定人。根據(jù)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負擔專家輔助人的聘請費用。[5]專家輔助人的職責是,幫助其當事人進行舉證,為其當事人的事實主張?zhí)峁I(yè)根據(jù)。
盡管專家輔助人制度設計的初衷和其職業(yè)屬性決定專家輔助人不可能保持中立,但其發(fā)表專業(yè)意見時仍然應當遵守其職業(yè)道德,不能違背客觀、科學的底線。
(二)專家輔助人的權限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專家輔助人的權限包括代表當事人就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或者就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業(yè)問題提出意見。[6]
專家輔助人與美國的專家證人及我國的鑒定人性質不同。從專家輔助人的權限可以看出,其主要作用是幫助當事人對相關專業(yè)性問題的發(fā)表意見或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而專家證人或鑒定人的作用表現(xiàn)為兩方面,即協(xié)助法庭發(fā)現(xiàn)事實和幫助當事人參加訴訟,而前者是其主要和優(yōu)先的作用。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鑒定人的首要功能是幫助法庭發(fā)現(xiàn)和理解案件事實。
專家輔助人與訴訟輔佐人性質不同。為了完善代理人制度,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配套設置了輔佐人制度。而我國的專家輔助人制度補充的是鑒定人制度,與訴訟代理人制度相互獨立,其職能僅限于在涉及專業(yè)問題的案件中輔助當事人。
三、專家輔助人意見的證據(jù)屬性
我國學術界和實踐中對專家輔助人的意見是否具有證據(jù)效力看法不一。2015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對該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專家輔助人的意見應當視作當事人陳述,具有證據(jù)效力。
專家輔助人意見滿足證據(jù)的關聯(lián)性、客觀性及合法性三個條件。專家輔助人意見與案件中涉及的事實問題有關聯(lián)性,其意見能夠證明案件中所涉事實性問題的存在與否;專家輔助人的意見具有客觀性,專家輔助人的意見與當事人陳述一樣,屬于言辭證據(jù),具有證據(jù)法學意義上的客觀性;專家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客觀、科學地發(fā)表意見,故專家輔助人意見具有合法性。
另外,認定專家輔助人的意見有證據(jù)的效力具有必要性。首先,證據(jù)效力使得專家輔助人的意見具有就足夠的對抗性;其次,訴訟中可能存在無法進行鑒定也無法提供分析報告的專業(yè)性問題,如果不承認專家輔助人意見的證據(jù)效力,一些關鍵性的事實爭議將失去證據(jù)支持,法官可能無法作出公正的判決。因此,不管從法理上還是實踐上,我國賦予專家輔助人意見以證據(jù)屬性是非常明智的。
四、專家輔助人的功能
專家輔助人制度的設置旨在解決案件中涉及到的專業(yè)性問題,但我國已經有鑒定人制度,專家輔助人制度與鑒定制度之間是什么關系,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具有什么價值,本部分將進行討論。
(一)補充我國鑒定制度的不足,幫助當事人履行舉證責任
我國的鑒定制度存在當事人啟動較難和可能無法鑒定的問題。然而在現(xiàn)行舉證責任制度下,當事人有義務對自己提出的事實加以證明,鑒定制度的弊端可能導致當事人對于案件中的專業(yè)問題無法證明而陷入敗訴的危險境地?!睹袷略V訟法》新引入的專家輔助人制度為無法通過鑒定制度得到專業(yè)幫助的訴訟當事人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渠道,當事人可以聘請專家輔助人對自己的事實主張?zhí)岢鲆庖?,證明己方觀點。
(二)避免質證虛化,保障質證的實際功能
在我國的鑒定制度下,很難發(fā)揮質證的實質功效,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第一,鑒定報告必須經過法庭質證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jù),但我國卻長期存在將鑒定意見當鑒定結論的問題;第二,當事人難以對不利于己的鑒定結論進行有效的質疑。申請鑒定的繁瑣和自身專業(yè)知識的缺乏,當事人一般沒有能力對鑒定結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7]
專家輔助人制度可以使當事人聘請到具備專門知識的人,補充自己的短板,針對鑒定意見提出質疑,增強當事人的對抗力。在筆者查閱的30個案件中,有21件是專家輔助人專門針對鑒定意見提出質疑意見,占70%,其他9件均為直接對專業(yè)問題提出意見,其中有3件為雙方均聘請了專家輔助人進行相互質詢。由此可見,專家輔助人已經成為當事人質疑鑒定意見的重要武器,極大的發(fā)揮了質證的功能。
(三)補充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平衡當事人的訴訟力量
訴訟權利是訴訟主體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參與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由于社會的復雜性及科學發(fā)展的迅捷,當代社會的個人越來越難以掌握各方面的知識,這無疑會妨礙其在訴訟中行使其權利。如果我國僅有鑒定制度,當事人就無法通過專家對鑒定意見進行挑戰(zhàn)和質疑,將會嚴重影響當事人維護自身的權益。[8]
(四)減少當事人的疑慮,形成個案監(jiān)督
賦予當事人權利聘請專家輔助人,對鑒定意見進行質疑并在法庭上進行充分的質證,可以讓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更加信服,也更容易接受判決結果,能夠更加徹底的解決爭議。此外,專家輔助人在法庭上的質證也非常有利于發(fā)現(xiàn)鑒定意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形成對個案的監(jiān)督。
五、結語
我國將專家輔助人制度納入到訴訟法律體系之中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在司法實踐中也逐漸發(fā)揮重要的作用,2014年4月之前適用專家輔助人制度的案件共42件,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而根據(jù)筆者最新檢索的資料,截止2015年6月23日,適用專家輔助人制度的民事案件共123件,在數(shù)量上有很大的增加。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過于原則,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操作不一。如專家輔助人的資格問題,一些律師在刑事案件中會聘請教授學者或最高檢的檢察官作為專家輔助人,但這些專家輔助人僅提供書面意見不會出庭。筆者對于由最高檢的檢察官作為專家輔助人感到困惑,在我國司法機關還未完全脫離行政色彩的情況下,由最高檢的檢察官發(fā)表意見是否會因為其行政隸屬原因給下級檢察院或法院造成不當影響,筆者認為值得思考。筆者建議我國法律進一步健全我國專家輔助人制度,使該制度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61條.
[2]<司法鑒定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第3條、第4.1.1條.
[3]李學軍,朱夢妮.專家輔助人制度研析[J].法學家,2015(1):159.
[4]段明霞.試論民事訴訟法中的專家輔助人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5(3):46-47.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22條第3款.
[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22條第1款.
[7]邵劭.論專家證人制度的構建_以專家證人制度與鑒定制度的交叉共存為視角[J].法商研究,2011(4):90.
[8]李學軍,朱夢妮.專家輔助人制度研析[J].法學家,2015(1):153.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3-0087-03
作者簡介:?;葜?1990-),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