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濤
(高郵市教師進修學校,江蘇 高郵 225600)
怎樣指導中學生寫好行書
姜 濤
(高郵市教師進修學校,江蘇 高郵 225600)
書法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是世界藝苑中的奇葩。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他以其渾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內涵,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中華之瑰寶。書法中的“書”特指“書寫”中國漢字;“法”就是方法和規(guī)則,是指書寫中國漢字的方法和規(guī)則。因此,寫好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具體行動,也是我們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較好形式?!皩懞弥袊帧保诔珜刭|教育的今天,它已不僅是練習一項技能,而且對于培養(yǎng)人的道德情操,鍛煉人的意志品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書法藝術;知曉特點;強化意識;促進發(fā)展
2013年,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提出,從今年春季開學開始,書法教育將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書法教育將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走進課堂,走進校園。實施書法教育對于化解“漢字危機”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字要寫端正、規(guī)范、清楚、美觀。對當前廣大中學生來說,特別要指導他們由楷書到行楷、行書的過渡?!薄逃龑<谊愮娏合壬f過。行書是漢字最普及的一種書體,始創(chuàng)于東漢末年,成熟于魏晉時期。爾后,歷朝歷代相繼延續(xù),經(jīng)久不衰。行書正因有楷、草之長,筆畫簡練,書寫便捷,筆勢流動,體態(tài)活躍,容易辨認,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字是文人臉”,翻開高中學生的作業(yè)本,兩種情況最為普遍:一是笨拙丑陋。書寫始終一筆一畫,橫平豎直,脫不開楷書的框架。書寫效率低,應用性差。二是不入規(guī)矩。無“法”無“帖”亂“行”,信手涂鴉,隨意牽帶,恣意簡省,潦草不清,甚至錯字連篇。聯(lián)系當前廣大中學生慢寫、亂寫的現(xiàn)狀,更認識到楷行過渡的迫切性。
中學生書寫的這些問題,根源還在于我們的教育制度。中學階段學校沒有正規(guī)開展書寫教學,部分學生的書寫姿勢、用筆相當不規(guī)范。少數(shù)行書寫得好的學生,或受家庭熏陶或受師長影響或與同學習得??梢?,指導規(guī)范中學生行書書寫,是中學藝術教育一個十分薄弱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知曉特點,激發(fā)興趣
流動的楷書是行書的主要特征。行書正是為了補救草書難以辨認和楷書書寫太慢而產生的。唐人張懷瓘說:“不真不草,是曰行書”。行書筆畫簡練,書寫便捷,筆勢流動,體態(tài)活躍且容易辨認。其點畫、用筆和結體與楷書相比,主要有以下些變化:
1.圓轉替代
楷書筆畫,橫平豎直,其筆畫轉折處多為方折,而行書多用隱含折意的圓轉。行書的圓轉比楷書的圓轉速度要快,常常一帶而過,不象楷書圓轉那樣有略方的交角,常以渾圓的弧線出現(xiàn),或者形成一個半環(huán)形,如米芾所書的“為”、“而”、“直”等字。
2.牽絲縈帶
“真如立”??瑫霉P起、收須有交待,工整規(guī)范,干凈利落,不潦草粘連。而行書省去了楷書許多逆、回、頓、駐、轉等筆法,其筆畫生動活潑,呼應關系明顯,多在筆畫的末端增加勾挑與牽絲。勾挑是在沒有勾挑的點畫上,順勢寫出短勾,如“古”字的橫畫,“好”字的撇畫等。有的上筆的末端與下筆的首端順勢帶出相連的細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牽絲,如“絲”字中間的點畫,“心”字的中右兩點等。
3.靈活用筆
行書用筆比楷書靈活,同樣的筆畫可這樣寫,也可那樣寫,無太多約束。如“戈”字,橫畫寫好后,既可以直接從右側翻筆上去寫戈勾,也可以從右側上去繞個小圈再寫戈勾;“也”字的浮鵝勾,由上翻筆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寫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寫好橫豎后,筆勢從左邊寫撇挑,但如果從右邊翻筆寫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書寫法,由上回鋒寫一挑固然好,用牽絲把豎勾與斜挑連起來寫則更佳。
4.省筆改順
行書行筆速度快,在書寫過程中,常出現(xiàn)筆畫間的簡省,有些相似部首容易混淆。因此,我們必需對其分析,找出規(guī)律、異同,以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如“然”字的四點水,由四點變?yōu)橐粰M,省去了三畫;“近”字的游水,由一點三彎折加一平捺,簡化為一豎橫折,也省掉若干彎曲波捺;“佛”字中間原是變形的“弓”字,現(xiàn)用橫折彎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兩彎。改變書寫筆順也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且要合乎草書的規(guī)范。如“秋、有、戎、半”等字。
5.斜勢多變
行書書寫時,為行筆方便靈活,常常打破楷書端莊方正的束縛,字體略帶斜勢,橫畫上斜,取欹斜、上仰之勢。使整幅字的個體和群體都顯得跌撲縱躍、參差錯落,避免了楷書的呆板。行書其活動范圍廣,表現(xiàn)力豐富,往往一個字有幾種寫法,字形多變。如“是”“花”等字,寫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寫意,同中有異,多樣而統(tǒng)一,饒有趣味。斜勢多變是行書的長處,是楷書和草書所望塵莫及的。
教師在講解行書的特點時,可結合楷體進行比較教學,一行楷書,一行行書,對比分析,讓學生掌握異同點。利用書法視頻講座,讓學生直觀的了解行書用筆之法。通過基本筆畫訓練,逐漸掌握行書運筆要領,為寫好行書奠定基礎。
選帖一定要選好的行書古帖,取法乎上,起點高,眼界才高,臨習方能有所得。如取法乎下,便誤入歧途,故不可不慎之。其次,人的性格、愛好不同,選帖風格也有差異。歷代行書名帖《寒食帖》、《松風閣帖》、《韭花帖》等書風各異,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更易激發(fā)書者興趣,入門也快。一旦確定就不要輕易更改,堅持下去,直到熟練掌握,切不可朝秦暮楚。
讀帖是臨帖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且是能否臨好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讀帖是指看帖,一是要仔細看,用心看;二是要反復看,經(jīng)???。對字帖上的字,其筆畫書寫,結構安排,章法布置等都要仔細琢磨,從中找出規(guī)律。讀帖應從以下方面入手:①讀章法。章法就是字帖入眼時的總體感覺,即作品的謀篇、布局。 整幅作品,其布局是否和諧流暢,貫氣充沛,渾然一體。②讀字法。字法,即字的形態(tài)、間架結構。字的大小、疏密、偏正;筆畫的排疊、避讓、穿插、相應、相背等。③讀筆法。筆法是指執(zhí)筆和運筆,筆法決定線條的形態(tài)和質量。運筆即“提、收、按、頓、挫”。行筆又有中鋒、側鋒、露鋒、藏鋒、方筆、圓筆之分。
讀帖“讀”出來的信息要能浮現(xiàn)在腦海里,做到意在筆先,成字在胸。
我國歷代書法名家都十分重視讀帖。據(jù)說歐陽詢一次在行路途中發(fā)現(xiàn)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坐下來心慕手追,如醉如癡地讀了三天才依依離去。培養(yǎng)學生用心讀帖對練習書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帖,解決了“得之于心”的問題;臨帖,要解決的是“應乎手”的問題。臨帖有一個由拙至活,由生到熟,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書者必須認認真真臨貼。對照原帖一筆一畫、一字一行,不變形,不走樣,先對臨,后背臨;先筆畫,再偏旁部首;先單字,逐字突破到詞和詞組,最后臨篇章即通臨。從追求“形似”為起點,勤學、苦練、巧練,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神似”的境界。切忌瞟一眼就寫,象抄書一樣,臨而不像,習不到字帖的真髓。練字是一種慢功,臨貼時要排除浮躁和世俗的功利心理,心平氣和,神情專注。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應,天長日久方能有所成效。
練字貴在精,而不在多。中學生學習任務重,每天練字的時間不可能很長,教師要精心設計書寫作業(yè),堅持適度原則。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能力,覺得寫得好的,可以少寫幾遍,寫得不滿意的,可以多寫幾遍。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認真書寫作業(yè),把寫字的過程當做練字的過程,逐步樹立“動筆就是練字”、“做作業(yè)就是練字”大習字觀。
評字是寫字指導的延續(xù)和提高,是整個寫字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師要認認真真地批改寫字作業(yè),圈出好字,指出不足。采用多媒體展示臺對學生習作進行同學互評,學生在互評中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互評實踐也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及時地、恰當?shù)貙W生的習作進行多元化評價會極大程度地激勵與促進學生不斷地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發(fā)展!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寫好字的意識就更強了,就會不懈地練下去?!白譄o百日功”。
當然,以上所述都要基于學校嚴格按大綱開設寫字課。并聘請專職書法老師或有書法特長的其他老師進行輔導,保證足夠的課時,在任何情況下不得擠占挪為他用。
書寫教學進入中、小學課堂并不旨在讓每位學生將來成為書法家,然而讓每位學生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漢字,以此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并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卻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責任所在。
G6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