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下的資本高積累——《資本論》與《21世紀資本論》的矛盾及其統(tǒng)一

      2016-01-31 02:52:28魯品越
      財經研究 2015年1期
      關鍵詞:資本積累資本論

      魯品越

      (上海財經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433)

      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下的資本高積累
      ——《資本論》與《21世紀資本論》的矛盾及其統(tǒng)一

      魯品越

      (上海財經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433)

      摘要:皮凱蒂關于資本收益率高于經濟增長率的統(tǒng)計結果,與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從表面上看是相互沖突的;然而,這種沖突實質上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表現(xiàn)。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是資本自我否定的必然結果,這在邏輯上和實踐上都是不可駁倒的。而由其所形成的競爭壓力,驅使資本加深對社會自然力的深度汲取,也驅使資本向欠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轉移,并導致資本從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的轉化;由此不斷將利潤率下降的壓力轉嫁給全社會,以實現(xiàn)壟斷資本的高積累和高收益。資本的高積累勢必會帶來貧困的高積累,從而造成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矛盾在當代不斷地深化。

      關鍵詞:資本積累;貧困積累;一般利潤率;資本收益率

      中圖分類號:F012;F0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952(2015)01-0087-10

      收稿日期:2014-09-1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2AZD066)

      作者簡介:魯品越(1949- ),男,安徽蕪湖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Abstract:The statistic result of return on capital exceeding economic growth rate by Piketty makes a superficially mutual conflict with Marx’s law of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 However, in essence, this conflict is an expression of inner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production mode. The law of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capital’s self-denial, which cannot be defeated both from logic and practice perspectives. And the coming competition pressure urges the capital to deeply draw social natural elements and to move to wide undeveloped countries and areas, and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pital from the substantial economy to the virtual economy, thereby constantly transferring the pressure of the reduction in profit rate to the whole society and bringing high accumulation and excessive high profit rate of monopoly capital. High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nevitably leads to high accumulation of poverty, resulting in constantly deepening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poverty accumulation in contemporary era.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收入分配是趨向于兩極分化還是不斷縮小呢?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在1955年發(fā)表的論文《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中,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后,作出了如下回答:在前工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收入差距迅速擴大,爾后是短暫的穩(wěn)定,而在增長的后期階段逐漸縮小。*參見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45(1):1-28.此即著名的“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此文被列為“《美國經濟評論》100 年——最頂尖的 20 篇論文”的第四,可見其影響之大。

      然而,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新著《21世紀資本論》(CapitalintheTwenty-FirstCentury)卻推翻了主流經濟學的這一所謂“公認”觀點。此書“回顧了自工業(yè)革命以來收入及財富分配的歷史,利用20多個國家眾多研究人員精心收集的最新數(shù)據(jù),嘗試梳理出一部關于財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發(fā)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矛盾的歷史,一部生動鮮活的人類歷史”,*引自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ⅩⅢ-ⅩⅥ頁。并由此得到了下述結論:在正常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全球主要國家的資本收益率r一直穩(wěn)定地保持在4%-5%,而經濟增長率g卻不到2%。但是,20世紀初至70年代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資本收益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r/g卻是小于1的,皮凱蒂認為這一時期的社會收入差距下降,乃是戰(zhàn)爭導致資本虧損以及政府社會福利政策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所造成的不正常狀態(tài),而不是庫茲涅茨所說的發(fā)達國家的市場經濟自動進入收入差距縮小時代。他指出,收入的兩極分化并非市場經濟不完善的結果,恰恰相反,“資本市場越完善(以經濟學家的角度),r>g的可能性就越大”,*引自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頁。這是因為資本收益率r大于經濟增長率g是“根本性不平等”,與任何形式的市場缺陷無關。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美國家經濟的低迷反而使前1%的高收入群體擁有了更大的國民財富占比。而那些原本的高收入群體只要拿出原有財富積累的一小部分,其資本收益率就能超過經濟增長率。在今天,這種兩極分化仍在繼續(xù),富裕者權勢無節(jié)度地增長,其財富增長速度是其他群體的三倍。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依賴遺產的不勞而獲的“拼爹資本主義”,富裕與貧困靠血緣來遺傳。

      在華爾街金融危機陰影未散、“占領華爾街”的民眾抗議聲浪余音未息的時刻,皮凱蒂的這一著作被西方評論家稱為“馬克思主義的復活”。*引自羅斯·多塞特:《馬克思主義的復活》,《青年參考》2014年4月23日第2版?!?1世紀資本論》猶如重磅炸彈,對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提出極大挑戰(zhàn)。這本長達600多頁的學術著作,其英文版出版僅兩個月,銷量已達4.6萬冊,榮登《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可見其影響之巨。當然,除了贊揚之語,批評之聲也不少;但不管如何,贊揚者與反對者都將其作為馬克思《資本論》在21世紀的回聲。而皮凱蒂本人否認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那么,這部《21世紀資本論》到底與馬克思的《資本論》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本文集中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認為皮凱蒂的資本收益率高企的結論與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的觀點之間表面上存在著巨大的矛盾,但實質上這種矛盾正是資本的自我否定性的集中表現(xiàn),造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深刻矛盾,資本收益率的高企是以全社會(包括全球勞動者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貧困積累為代價的,最終造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一、矛盾:皮凱蒂的資本收益率高企與馬克思的“一般利潤率下降”

      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與馬克思的《資本論》雖然書名的主語(Capital)相同,但兩者的研究性質卻完全不同?!顿Y本論》是建立了宏偉理論體系的理論著作,是真正的“資本論”;而《21世紀資本論》只是建立在對歷史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之上的描述性科學著作,討論“資本”而非真正的“資本論”?!百Y本論”一詞只是中文譯者加給這部著作的譯名。此書只是簡單地分析了歷史上的相關理論,其中包含馬克思的理論,對其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他認為馬克思的主要結論“可以被稱為‘無限積累原則’,即資本將不可逆轉地不斷積累,并最終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這是一個沒有天然界限的過程。這就是馬克思預言資本主義終將滅亡的分析依據(jù):資本收益率穩(wěn)定降低(這樣將遏制資本積累,并導致資本家之間的激烈沖突),或是資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無限制地增長(這遲早將變成工人運動的導火索),不論發(fā)生何種情況,社會經濟均衡或是政治穩(wěn)定都將變成奢望?!彼瑫r認為,“同李嘉圖一樣,馬克思的悲觀預言也沒有實現(xiàn)”,因為工人的工資開始緩慢地增長。*參見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頁。與此同時,他還認為,“在許多經濟理論中,資本收益率都是一個核心概念。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尤其強調利潤率會不斷下降——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歷史預言,盡管這其中確實包含了有趣的直覺判斷?!?引自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頁。我們由此可以看到,雖然在財富兩極分化的觀點上,皮凱蒂與馬克思是一致的;然而各自的產生機理與依據(jù)卻似乎相反:馬克思的根據(jù)是資本收益率穩(wěn)定降低(馬克思本人的說法是“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皮凱蒂的根據(jù)是資本收益率高企且大于經濟增長率。這是我們遇到的深刻的理論矛盾。那么,這兩種結論到底誰是誰非? 這是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生命的重大問題。

      (一)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在馬克思理論體系中的根本性意義

      從表面上看,既然皮凱蒂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說明了市場經濟導致資本收益率高企不降,那么就可以直接否定馬克思的“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而只承認馬克思經濟學的其他主要理論,這個理論矛盾就自然得到了解決。然而問題遠非如此簡單。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規(guī)律,而是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具有根本性意義的規(guī)律,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我否定的趨勢,對它的否定必然會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根本性否定?!顿Y本論》第3卷的第三篇專門討論“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可見這一規(guī)律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否定這一理論,意味著對馬克思經濟學全部理論的否定。正因為它極其重要,它和勞動價值論一樣,從誕生之日起,圍繞它的爭論就不曾停止。而只有理解了這個規(guī)律的重要意義,我們才能理解它的本質,從而不是輕率地、表面地看待它,而是慎重地看待它以及由它引發(fā)的爭論。

      馬克思之所以如此重視這條規(guī)律,是因為它至少具有兩大極其重要的理論功能。第一,它指出了對勞動價值論的驗證途徑。商品的使用價值由參加生產勞動過程的所有生產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及其相關的科學技術)共同創(chuàng)造,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正確性是其他理論無法挑戰(zhàn)的。但是商品在市場上的價值是由誰創(chuàng)造的?各種經濟學理論對此存在根本分歧。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商品的市場價值由所有生產要素共同創(chuàng)造:勞動創(chuàng)造了工資、土地創(chuàng)造了地租、資本創(chuàng)造了利潤,三者各取所得;而馬克思則認為,商品的價值乃是市場中人與人的關系,這種社會關系不可能由生產資料所創(chuàng)造,而只能由人們相互服務的活勞動所創(chuàng)造,它負載在勞動產品之中。生產資料只能向商品轉移價值,而不能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因為物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人與人的關系,而只能是人與人的關系的載體。因此,地租、利潤并非由土地和生產資料(資本的物質載體)所創(chuàng)造,而只能來源于活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這兩種關于價值來源的學說,到底誰是誰非,至今仍然處于爭議之中,需要實踐來檢驗。那么如何檢驗呢?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是個“黑箱”,我們無法深入到價值創(chuàng)造的實際過程中去直接觀察,需要用這兩種理論所產生的差異性結果來檢驗。而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則提供了這種檢驗機會: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能夠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活勞動在總資本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那些只能轉移價值、不能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不變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因而創(chuàng)造出的剩余價值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小。而剩余價值是利潤的唯一來源,因此利潤率便趨于下降。反過來說,利潤率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而越來越低,說明活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來源,不變資本不創(chuàng)造價值;這正是對勞動價值論的實踐驗證。

      第二,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更重要的理論功能,則是它展示了資本的自我否定性。所謂資本的自我否定性是指:資本從來都是追求最高利潤率的,為此,資本不斷提高其有機構成,從而提高剩余價值率,不斷地向客觀物質世界汲取各種自然力——作為勞動者的人的自然力、自然資源的自然力和社會勞動的自然力。*參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428、702、720、443頁。然而這種對高利潤率的追求的最終結果卻正是它的反面——利潤率下降,這正是對資本的自我否定,是資本的內在矛盾所產生的結果。而資本正是在追求自身的高利潤率與總體上的利潤率下降的矛盾中運行的:正是這種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迫使資本尋找新的出路,由此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復雜的經濟現(xiàn)象。資本正是在這種自我否定的矛盾中不斷展現(xiàn)自身,演繹出豐富復雜的社會歷史活動。它所產生的最終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可持續(xù),從而需要不斷地被新的生產方式所取代,人類社會將由此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

      (二)關于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的爭議與證明

      那么,在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中如此重要的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到底是否正確呢?我們來看馬克思是怎樣論證的。為了敘述的方便,馬克思最初是從最簡單的情況入手——剩余價值率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是如何變化的。他通過數(shù)學演算證明了下述結論:“在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時,同一個剩余價值率會表現(xiàn)為不斷下降的利潤率,因為隨著不變資本的物質量的增加,不變資本從而總資本的價值量也會增加,雖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引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頁。其理由很簡單:因為利潤率等于剩余價值除以總資本(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之和),所以有:

      上式中,k=c/v是資本的有機構成,而e=s/v是剩余價值率??梢娛S鄡r值率不變時,利潤率自然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而不斷減少。

      然而問題出在“剩余價值率不變”這個前提上。根據(jù)馬克思關于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的理論,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帶來剩余價值率的提高,使單位可變資本(勞動力)能夠多生產剩余價值,否則資本家沒有必要提高有機構成。因此布勞格等人就認為,《資本論》關于“剩余價值率不變”的假定是一種笨拙的假定,這個假定本身不能成立,因而利潤率下降的規(guī)律也不能成立。*參見彭必源:《對國外學者非議馬克思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的分析》,《當代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尤其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后,利潤率趨于下降規(guī)律更是受到質疑。斯威齊(Sweezy)和巴蘭(Baran)主張用剩余增長的規(guī)律代替馬克思的利潤率趨于下降的規(guī)律。斯威齊認為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和提高剩余價值率是同步進行的,因此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背后存在著一些壓低和抬高利潤率的力量,而不是利潤率下降。薩繆爾森(Samuelson,1957)認為,在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技術革新被資本家所采用,馬克思所說的剩余價值率一定提高,因而利潤率一定會上升,所以技術進步(有機構成提高)、實際工資不變(造成剩余價值率提高)和利潤率下降三種情形不可能同時存在。*參見朱奎:《利潤率的決定機制及其變動趨勢研究——基于勞動價值論的新解釋》,《財經研究》2009年第7期??傊?,眾多的經濟學家認為,“剩余價值率不變”成為證明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的“軟肋”。

      然而,馬克思自己并沒有堅持“剩余價值率不變”是利潤率趨向下降的必要前提。相反,他已經十分清楚地指出:“利潤率趨向下降,和剩余價值率趨向提高,從而和勞動剝削程度趨向提高是結合在一起的?!?引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頁。那么他為什么還要提出“剩余價值率(即剝削程度)不變”的這一前提條件呢?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敘述方式。馬克思只是先從最簡單的特殊條件出發(fā)來闡明某項原理,然后再逐步推廣到復雜的情況。這是科學界普遍使用的敘述方法。實際上,西方經濟學類似的表述到處可見。例如,生產要素邊際報酬遞減原理經常表述成:在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某一生產要素,其邊際報酬遞減。然而實際情況是:增加某一生產要素(如勞動)的同時,必須同時增加其他生產要素(如耗材、電等等),否則無法進行生產活動。至于自然科學上這樣的例子更是俯拾皆是。實際上,任何揭示兩個變量間關系的理論,總是先采取簡化的抽象形式——假設其他變量不變,研究這兩個變量的函數(shù)關系,這已成科學理論的常規(guī)敘述方式。

      而馬克思在論述這個問題時,比一般科學所采用的上述敘述方式更高明、更客觀。他并沒有停留在“剩余價值率不變”這一敘述方式上,而是既討論了剝削率不變的情況,也討論了剝削率提高的情況。他在接下來的論述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隨著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的日益相對減少,使總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甚至提高的情況下,剩余價值率會表現(xiàn)為一個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引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頁。這一表述將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的條件從“剩余價值率不變”拓展為“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甚至提高的情況下”,我認為才是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的普遍敘述形式。那么,“剝削程度提高”到什么程度為限,能夠使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成立呢?根據(jù)前面的推算,我們有:

      這是因為資本有機構成k越來越大,而且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將趨向于無窮大;這時將有k+1≈k。因此,當有機構成很高且遠大于1時,我們可以近似地認為:利潤率等于剩余價值率與有機構成之比率。當剩余價值率的增長速度小于利潤率的增長速度時,利潤率將下降。

      那么,剩余價值率的增長速度是否小于利潤率的增長速度呢?這就需要在“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之上,還要附加新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馬克思所提出的“活勞動的量與生產中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量相比不斷減少”,*參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7頁。而不僅僅是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比率不斷變小。這就可以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過程中,形成對剩余價值率增長速度的約束。這體現(xiàn)在馬克思的下述邏輯論證中:“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價值率必然表現(xiàn)為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因為所使用的活勞動的量,同它所推動的物化勞動的量相比,同生產中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量相比,不斷減少,所以,這種活勞動中物化為剩余價值的無酬部分同所使用的總資本的價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斷減少。而剩余價值量和所使用的總資本價值的比率就是利潤率,因而利潤率必然不斷下降?!?引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7頁。原文將其中的“物化”譯成“對象化”,本文取“物化”之譯。下同。這是對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產生原因的邏輯說明。馬克思在這里指出的因果關系實際上包括兩層關系。

      第一層關系是:活勞動的量與勞動中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之比不斷減少將導致剩余價值與不變資本的比不斷減少。這里“活勞動的量”不僅包括可變資本v,也包括活勞動所生產的剩余價值s,它與生產資料價值之比即為(v+s)/c;活勞動中的無酬部分(即剩余價值s)與不變資本c之比即為s/c。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隨著資本有機構成k=v/c的不斷提高,比率(v+s)/c將不斷減少進而比率s/c也不斷減少。對此我們可以做如下證明:由于這兩個比率之差可表示為:

      它將隨著有機構成k=c/v不斷提高而減少,乃至趨向于零,也即s/c不斷趨向于活勞動與不變資本之比(v+s)/c,而(v+s)/c是不斷減少的;所以當有機構成已經很大并繼續(xù)不斷增大之時,s/c將越來越接近(v+s)/c,于是二者可相互替代,因而比率s/c也將趨向于與比率(v+s)/c一樣,總體上趨向于不斷減少。

      第二層關系是:活勞動量中的無酬部分與不變資本之比s/c不斷減少,將導致剩余價值s同所使用的總資本量之比s/(c+v)(即利潤率)不斷減少。對此我們可以做如下證明:由于利潤率可表示為:

      π隨著有機構成k不斷提高,1/k趨向于零,因此利潤率π趨向于s/c。因此,當k已經很大并且不斷增大時,利潤率s/(c+v)趨向于s/c且可相互替代。既然s/c是趨向于下降的,那么利潤率也將與它一樣,總體上趨向于下降。于是利潤率從總的趨勢上說,是趨向于下降的。

      應當說明的是:上面的論證是建立在相關變量趨向于極限的基礎上,這就是說,隨著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上述各種比率總體上是趨向于下降的,而不是時時刻刻都單調地下降。所以,馬克思將這一規(guī)律稱為“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TheLawoftheTendentialFalloftheRateofProfit) ,我們平時說的“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只是其簡稱。

      然而我們在承認馬克思的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的同時,也必須承認皮凱蒂關于資本收益率保持高速狀態(tài)的結論,因為這是他根據(jù)兩個世紀以來的大量的歷史數(shù)據(jù),應用現(xiàn)代統(tǒng)計學方法而得到的結論。雖然其在數(shù)據(jù)的選擇與處理以及“資本”概念使用上可能存在著某種爭議,但這些爭議之處并不足以改變其最終結論,畢竟資本收益率遠大于經濟增長率之間的差距是不可能通過統(tǒng)計誤差消除的。

      于是,我們陷入到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資本的一般利潤率具有無可否認的不斷下降的歷史趨勢,直至為零;另一方面,歷史數(shù)據(jù)非常穩(wěn)健地支持資本收益率高于社會經濟增長率的事實。以至于皮凱蒂本人直接認為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是“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歷史預言”。*引自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頁。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皮凱蒂所指的“資本”相當于“財富”的概念(參見《21世紀資本論》第47頁),這是廣義的所謂“資本”概念;而馬克思提到的“資本”是指投入到再生產過程中追求自身增值的剩余價值,其內涵較嚴格。盡管這兩個“資本”概念并不相同,且皮凱蒂所說的“資本收益率”與馬克思所講的“資本的一般利潤率”也并不等同;但皮凱蒂的廣義“資本收益率”高企必然包括馬克思所講的“資本的一般利潤率”高企在內,因而其結論與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的確存在矛盾。難道這兩種理論判斷同時成立?這在邏輯上是可能的嗎?

      二、互動:一般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成為驅使資本積累與轉移的動力

      然而正是這種表面上看來不相容的兩種趨勢——社會的一般利潤率下降和資本的收益率總體上高于社會經濟增長率——之間的矛盾,形成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不斷發(fā)展的運動。利潤率下降的規(guī)律驅使資本不斷逃脫利潤率下降的壓力,以追求自身的高利潤率,產生了壟斷資本的高積累。

      追逐更高的利潤率(或收益率)是驅動資本運轉與轉移的唯一動力。然而微觀層面上資本追逐其更高利潤率的結果,卻是宏觀層面上社會總的一般利潤率的不斷下降。這種下降反過來形成巨大的社會壓力,驅使資本都力圖擺脫這種利潤率下降壓力降臨到自己頭上,于是想方設法追求更高的利潤率。因此,微觀層面上資本追求最大利潤率的動力所產生的總體后果是:社會總體的一般利潤率不斷下降。這種資本的自我否定性所產生的矛盾,構成了貫穿整個資本運動的深刻矛盾。

      這種矛盾產生的結果是:一是驅使資本不斷轉移而形成資本結構、形態(tài)和范圍的不斷更新和發(fā)展;二是資本之間不斷出現(xiàn)兩極分化,一部分被淘汰或兼并而被逐出市場,另一部分則不斷進行積累與集中而走向壟斷。因此,全社會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的壓力集中到競爭中的失利者身上,而社會全部利潤越來越集中到競爭中的勝利者身上,使其在競爭中擺脫了資本收益率下降的厄運。資本的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歷史運動過程至少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生產力水平的質的提升。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驅使資本從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轉向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即迫使資本不斷提高資本的剩余價值率。通過延長勞動時間的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其產生的利潤必然是邊際遞減的;因為延長勞動時間的結果是勞動力質量的下降,導致生產事故率和次品率上升,從而勞動生產率的下降。這一客觀事實盡管不屬于《資本論》中的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本身所描述的范圍,卻是它可以延伸的事實領域,可以稱為“廣義的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內容之一。正是這一客觀事實,驅使資本不得不尋求新的生產方法,用機器取代工人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也就提高了剩余價值率,這就是從追求“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轉向追求“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這樣一來,就全社會來說,一般利潤率必然下降:因為新增資本不斷擴充到機器設備之中,利潤率的分母增大了,即要求分割剩余價值的資本增加了;而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力卻減少了,雖然每個勞動力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即剩余價值率)隨之上升,但生產出的剩余價值總量的增加趕不上資本總量的增加,所以社會的一般利潤率必然下降。由此形成的市場競爭,將利潤率下降的壓力集中到勞動生產率低的資本,而其生產的剩余價值則集中到勞動生產率高的資本,使后者的個別利潤率不降反升。這是資本收益率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這些落后企業(yè)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市場,那么這種利潤率下降壓力又回到競爭中勝出的企業(yè),使其不得不承受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的壓力。這種壓力又驅使這些企業(yè)改進工藝,進一步用機器取代人力,或者投資其他產業(yè),以實現(xiàn)高利潤率。于是,上述資本的“競爭-分化”過程再次重演,這個過程不斷進行下去,導致虧損企業(yè)不斷承受利潤率下降的壓力,而社會全部利潤越來越集中到競爭中勝出的企業(yè)身上,形成它們的高收益率。因此,作為歷史趨勢的一股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成為在競爭中勝出的資本的收益率高企的前提和動力,二者實現(xiàn)了辯證統(tǒng)一。

      2.資本的全球轉移。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驅使資本從本土向廣大的欠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轉移。一旦發(fā)達國家中的落后企業(yè)被市場淘汰,利潤率下降壓力又降臨到有機構成高的先進企業(yè)身上。資本不僅尋求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或創(chuàng)造出新的產業(yè),同時也采取全球性資本轉移戰(zhàn)略,將部分資本轉移到相對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以尋求高利潤率。這些高利潤率來源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和自然資源,以及未受到保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由此來沖抵利潤率下降的壓力,從而獲得高利潤率。因此,發(fā)達國家資本的高利潤率來源于發(fā)展中國家的資本的低利潤率、勞動力的低工資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凈虧損。而發(fā)達國家資本之所以進行這種全球轉移,其動因同樣來自于利潤率下降壓力。在這里,一般利潤率下降同樣是資本的高收益率的前提與動力。

      3.實體資本衍生出虛擬資本,形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矛盾運動。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驅使資本從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是實體經濟的宏觀層面的規(guī)律,正如《資本論》所說,它必然造成資本過剩。馬克思認為:“利潤率的下降在促進人口過剩的同時,還促進生產過剩、投機、危機和資本過剩。”*引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頁。這是因為:并非所有資本都可以立刻通過上述兩條途徑找到新的投資渠道而得到高利潤率。一些資本由于對投資風險的恐懼或者找不到適合的實體經濟投資渠道,從而成為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資金。而資本的本性是追求高收益率,于是這些休眠狀態(tài)的資金被金融機構所吸收而成為虛擬資本。所謂虛擬資本,是由實體資本的證券化而形成的資本。金融機構把某個企業(yè)、某項金融資產(如住房貸款的債權)進行估值,進而分割成一份份的資產權力單位(股份或債權單位等)在金融市場上發(fā)行,由此回收全社會閑置資金,使這些資金轉變?yōu)樘摂M資本。虛擬資本一方面成為實體資本的有效的“資本后備軍”,隨時根據(jù)需要投入到實體經濟的擴張和發(fā)展中去,從而成為最有效的融資手段;另一方面,虛擬資本的價格波動也就成為壟斷的金融資本吮吸和瓜分社會的業(yè)已生產出來的閑置剩余價值的有效手段。這是虛擬資本的積極作用;然而虛擬資本也是壟斷的金融資本吮吸大眾資本以提高其資本收益率的手段。社會民眾手中的剩余價值源源不斷地流入到金融機構并轉化為虛擬資本,進而不斷在金融大鱷之間的搏斗中周旋。在這個過程中,壟斷資本處于收益率高漲的狀態(tài),而這種高漲的收益率正是來源于民眾手中的剩余價值,由此掩蓋了總體上的一般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

      總之,資本的一般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和資本收益率高企是全社會的資本積累過程的兩個對立的方面: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驅使資本尋求高利潤率,從而使資本收益集中于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資本,而虧損則集中于在市場中失利的資本,由此產生了表面上違背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的資本收益率高企的現(xiàn)象,其結果是資本的不斷積累與集中。馬克思曾經指出:“利潤率的下降和積累的加速,就二者都表示生產力的發(fā)展來說,只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表現(xiàn)。積累既然引起勞動的大規(guī)模集中,從而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所以又加速利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利潤率的下降又加速資本的積聚,并且通過對小資本家的剝奪,通過對那些還有一點東西可供剝奪的直接生產者的最后殘余的剝奪,來加速資本的集中?!?引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270頁。

      三、結果: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矛盾的加劇

      那么,上述資本轉移的結果是什么呢?很顯然,一方面是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是貧困的積累。正如皮凱蒂所說,馬克思的“主要結論可以被稱為‘無限積累原則’,即資本將不可逆轉地不斷積累并最終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是一個沒有天然界限的過程?!?引自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頁。《資本論》的思想主軸,是建立在對剩余價值分割的基礎上的資本積累過程,以及與此相伴而生的貧困積累過程,由此展示出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歷史運動及其發(fā)展趨勢。資本在本質上是追求自身不斷增值的作為剩余價值的市場權力,其追求擴張的動力具有以下兩重作用。

      第一,資本的確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強大的自發(fā)性動力。因為資本追求價值增殖的目的,必須通過資本物化為生產要素和商品才能實現(xiàn),于是資本擴張過程就是將資本化的物質生產進行擴張的過程,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使這個過程最終朝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的方向發(fā)展,由此帶來社會生產力系統(tǒng)的量的擴張與質的發(fā)展。

      然而由于這種生產力發(fā)展只是資本擴張的手段而非目的,因而必然導致資本擴張悖論,即在私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下,資本都以其自身的積累為唯一目的,為此必將最大化地吮吸人和客觀物質世界的“自然力”。這樣既形成了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強大動力而產生了現(xiàn)代化生產力,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被吮吸者的“貧困積累”,由此形成了“資本積累”與 “貧困積累”的兩極對立。這種“貧困積累”及其危機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私有資本競爭性地吸收勞動者的“人的自然力”以最大程度地將其轉化為資本,在實現(xiàn)自身積累最大化的同時,必然在總體上最大化地壓低勞動者收入而產生貧困積累,這種貧困積累與資本積累相對立將導致過剩性經濟危機;其二,資本競爭性地吸收“自然界的自然力”以實現(xiàn)積累最大化,必然在總體上過度消耗公共資源與環(huán)境而導致資源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上的“貧困積累”(這種“生態(tài)環(huán)境貧困”最后必然主要由窮國與窮人來承受),由此產生生態(tài)危機;其三,資本競爭性地榨取社會勞動組織的“社會勞動的自然力”以實現(xiàn)積累最大化,必將導致人在社會發(fā)展空間上的“貧困積累”,使勞動者成為資本增值的工具(即所謂“單維人”),由此發(fā)生人的發(fā)展危機。

      因此,資本追求的是“無止境的資本積累”,但與此同時必然造成“無止境的貧困積累”,產生了“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兩極分化。然而貧困積累實際上是不可能無止境的,終究會受到人類的生理極限、心理極限和道德極限的制約,也會受到自然界的生態(tài)極限的制約,這些制約最后必然表現(xiàn)為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制約,使其再生產無法進行下去,誘發(fā)了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也就是說,這種貧困積累必然存在著其不可逾越的邊界,因而資本積累也必然有其不可逾越的邊界。

      因此,從《資本論》的角度來解讀皮凱蒂的發(fā)現(xiàn)的意義在于:這種建立在貧困積累的基礎上的資本積累,建立在剝削廣大民眾基礎之上的資本高收益率,終究是不可持續(xù)的。這樣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將無可避免地走向崩潰。壟斷全球資本的金融大鱷與“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群眾之間的對立,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對立,都是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對立的結果。人類已經到了必須尋求解決這種沖突的路徑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法]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M].巴曙松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45(1):1-28.

      [5]彭必源.對國外學者非議馬克思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的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8,(1):1-4.

      [6]朱奎.利潤率的決定機制及其變動趨勢研究——基于勞動價值論的新解釋[J].財經研究,2008,(7):27-38.

      High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under the Law of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The Confliction betweenCapital

      andCapitalin21Centuryand Its Integration

      Lu Pinyue

      (SchoolofHumanitie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Key words:capital accumulation;poverty accumulation;general profit rate;return on capital

      (責任編輯景行)

      猜你喜歡
      資本積累資本論
      我與《資本論》的故事
      《資本積累論》中的總體性方法探究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道德資本論的雙重誤讀
      淺析阿爾都塞對《資本論》的哲學閱讀
      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統(tǒng)一——以《資本論》第一卷為例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并購績效的影響
      時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9:55:09
      社會撫養(yǎng)比對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瘋狂老師”的新資本論
      中國金融發(fā)展與TFP關聯(lián)關系實證研究
      蒙阴县| 涟水县| 达尔| 尉犁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上蔡县| 阜平县| 颍上县| 四川省| 汕头市| 屏东县| 遵义市| 民勤县| 尼勒克县| 外汇| 阿图什市| 宁夏| 衡阳县| 斗六市| 观塘区| 大荔县| 双鸭山市| 宿松县| 东台市| 陈巴尔虎旗| 新绛县| 元朗区| 营山县| 繁昌县| 东光县| 长乐市| 玉树县| 瓮安县| 潮安县| 霍城县| 冀州市| 壤塘县| 池州市| 刚察县| 扶余县|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