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達
(430212 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 湖北 武漢)
自助游中組織者的侵權責任分析
布 達
(430212 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 湖北 武漢)
1.安全保障義務的內容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公共場所管理人或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安全保障義務是指作為公共場所的管理者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為了保證與之存在密切關系的顧客或活動參加者的人身與財產的安全,必須提供必要的照顧和保護的義務。在自助游中,組織者作為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理應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對于與其同行的參與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必需要盡到必要限度內的保障義務。這也就意味著,在自助游活動中,安全保障義務所保護的對象是自助旅游活動參加者的人身與財產的安全。
2.組織者承擔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關于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我國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是三要件說和四要件說的對立。在對《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的規(guī)定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進行分析后,筆者比較認同四要件說,也就是自助游中組織者是否承擔侵權責任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條件:
第一,是否存在違法行為。自助游的組織者作為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負有安全保障的義務,而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方式是不作為。不作為是負有特定的作為義務的行為人做出違法行為的前提,行為人的特定作為義務來源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職務上或業(yè)務上的要求和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和職務業(yè)務的要求比較容易理解,此處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是指為了預防或躲避損害的發(fā)生而提前做出的行為。所以在自助游中,組織者對其他參與者有特定的法定義務,如果組織者對自己的義務不作為便是違法。
第二,是否存在損害事實。在侵權法中,一個人的行為如果沒有造成損害事實,就不會引起法律責任問題,也不會要求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所以在自助游中,如若組織者不作為的違法行為造成了參與者的人身、財產安全的損害事實,那么此處就產生了一個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組織者要對因自己的違法行為產生的損害事實負責任。
第三,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構成侵權責任要違法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他們之間需要存在前者能引起后者,后者是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觀聯系。在自助游中,人身、財產的損害事實只有與組織者的違法行為有因果關系時,組織者才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是否存在過錯。在自助游中,由于組織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所以不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因此,判斷組織者是否承擔侵權責任就要判斷其是否存在過錯。在此處要明確是組織者的過錯,因為受害人對自己的損害也有可能存在過錯,此時組織者不用承擔責任或者只需要承擔相應責任。所以在損害發(fā)生時要明確過錯方,看其是否存在過錯。
1.非合同關系
在學術界,對于自助游的發(fā)起者在網上召集同行的旅游者的行為,普遍被認為成是一種無償要約的行為。其他參與者按照所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參與自助游的行為被認定為是對該無償要約的承諾。組織者和參與者之間也因此成立了一個合同標的為自助游形式的旅游活動的無名合同。這個合同有別于合同法上規(guī)定了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
但是筆者認為,在自助游中參加者的所有費用均由自己承擔,組織者在其中并不存在任何盈利性目的。例如前文中的案例,驢頭梁某只是單純的想要召集志趣相投的旅游愛好者們一起進行戶外探險,并沒有要成立一個合同的意思表示。根據我國的現有的學術研究,我們可以認為,意思表示包括行為表示、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表明要約人在得到承諾的同時要受該要約的約束,是成立要約不可或缺的成分。這也就是說,要約人必須要向受要約人明確表示,一旦受約人同意該要約,合同即隨之成立,這就意味著要約人要受到該合同的約束。因此筆者認為在本案當中,組織者梁某發(fā)帖召集參與者的行為并非有發(fā)起要約的意思表示。梁某在網上發(fā)布的帖子里有說明旅行的路線、集合的時間和地點,也表明了所有費用為AA制。雖說在網上發(fā)帖也是一種意思的表示行為,但是卻缺少了一個最核心的要素,那就是效果意思。在整個的發(fā)帖過程中,梁某并沒有要與他人建立法律關系的目的。很顯然,梁某并沒有表明自己想要約束他人的意思,12名參與者也沒有承諾梁某的意思表示,他們并沒有接受法律約束的意識。而且從自助游的慣例可以得知,組織者梁某在網上發(fā)出帖子后,參與者可以隨時反悔,案件中12名參與者回復帖子表明參加之后,也可以隨時反悔退出活動并且不用聲明。即使是在自助游活動已經開始之后,若途中有參與者想要退出,其他人也是不能強迫其繼續(xù)參加活動直至旅行結束。到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沒有意思表示中最重要的部分,即互受法律約束的意志。根據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得知,合同的本質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意,即合同的成立需要雙方當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但是案例中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沒有要成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所以他們之間并非合同關系。
2.受害人自己的過錯
在自助游中,憑借一般的經驗就可以預知和避免的常見危險情況我們稱之為一般危險。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的相關規(guī)定,如果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存在過錯的,可以相應的減輕侵權人的責任。所以在自助游的侵權案例中,受害人自己有過錯也可以成為當事人進行抗辯的理由,只對自己的過錯部分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七條的相關規(guī)定,如果損害是因為受害人的故意而造成的,那么行為人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如果在旅途中因為受害人對本可以避免的危險視而不見,或者故意造成了損害的發(fā)生,受害人本身要承擔一定的或者全部的責任。
3.已盡到救助義務
在我國的實踐中,自助游的旅游者們之間的救助義務到底屬于法定義務還是道德義務很難被界定。在前文的案例中,一審法院認定同行的其他隊員在主觀上具有一定的過錯,所以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其實從立法的層面而言,救助義務并沒有被設定為法定義務,它是最低層次的義務。所以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下的救助義務雖是法定義務,但是這種法定義務是有限制的,不能被無限拔高。如果在確保了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行為人有能力去實施救助而無作為,這時行為人才能被判定為沒有盡到救助義務,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公共場所管理人或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p>
[2]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下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2月第一版.第186頁
[3]牛育琴.《關于自助旅游中人身損害的法律分析》[D].2011年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布達(1993~),男,青海果洛人,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法學專業(yè)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