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緣分到底是什么?不是久久的期盼,也不是刻意謀劃的結果,是久盼卻不期而至的驚喜收獲。此次寧波之行至余姚拜謁王陽明故居確是我意外的收獲。
王陽明是世界歷史上一百位哲學家之一。公元1472年,王陽明誕生在浙江余姚。無論時間還是空間上的阻隔,我都無法與真實的王陽明結緣。但是不能與活著的王陽明相識不等于就不能與他的思想和精神結緣。學習拜讀他深厚的學說、仰慕他的思想和精神,是2005年我于北京大學做訪學時在中國哲學史的課堂上和書本里的事。從此,我敬慕王陽明這個閃光的名字和“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思想。王陽明的名字和學術思想也深深駐進了我的心靈。探尋圣賢和中國詩歌的足跡是我近年旅行時的興奮點。
庚寅正月二十三,我和周芳女士在許枚的陪同下,參觀了王陽明故居紀念館。雖是初春,天氣仍異常陰冷,陰霾的天空不時飄著瀝瀝細雨,這樣的天氣總不免讓人的心里產生一絲淡淡的幽意和愁緒。
王陽明的故居坐落于龍泉山北麓,余姚城內陽明西路上。在王陽明廣場上一個最奪目的標志便是王陽明的塑像。王陽明無疑是余姚的驕傲。一個城市之所以厚重是因為歷史文化的曾經輝煌,歷史文化之所以輝煌是因為光燦中有讓人可歌可泣的人物。風雨中,我久久地端詳著這位從小就因肺癆纏身而面容清癯的老人,尖尖的下巴蓄著稀疏的山羊胡,平靜淡泊的目光里透出攝人心魄的智慧光芒。這個集文學、思想、教育、軍事和書法等才華于一身的先哲的精神穿越時光隧道,依然光耀著身后五百多年后的世界文化和人類精神。風雨中,我們漫步穿梭在清幽的淺灰色廊壁中間。地面的青石板在雨水的沖洗中更顯得潔凈澄明。江南的城市因為濕氣大本來就塵土稀少,在充沛的雨水浸潤里,在花花草草的掩映中,詩意便在溫潤的情境中不由自主地飄蕩。故居深藍色的磚瓦映襯著主人生前生活的簡樸和精神的淵深,寂靜中透著肅穆和深邃。我在一間間房屋悉心觀看,遙想五百多年前王陽明的誕生給這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帶來的是怎樣的歡喜。他在這里學習成長,智慧的種子奇跡般地在他心靈扎下了根,以至最終長成參天大樹,成為影響世界思想發(fā)展史的哲學家。
無意中,我發(fā)現身邊的游人很少,屋外依然陰雨紛紛,古老的房屋中只有幾件主人生前讀書生活用具的仿制品,顯得空落、沉寂、清幽。佇立其中,我探尋著這清幽中深埋的某種沉重,沉重里一定掩藏著生命的深刻,深刻的堅守中必然有高貴的精神光照。因為高貴的精神從來都是高處不勝寒并可望不可即的。陰冷的雨水中讓人嗅到一股透骨、令人震顫的涼意。毋庸置疑,這里是比不上商廈和酒店的熱鬧繁華,然而這里也無需熱鬧,因為在人類歷史上格物窮究真理之事,從來都是少數人的事情。清冷寂靜中方能透出靈性的光芒和力量。這里更無需繁華,尚儉、尚樸、尚真歷來就是圣賢追求的生命境界。精神的高貴無需豪華來裝點,樸實無華方顯其生命本色的純粹。清冷寂寞的生命狀態(tài)自古以來就是圣賢和真正的文化人堅守的節(jié)操。試想若沒有這點淡定堅守便無法承載治學的艱辛孤寂和為信仰而遭受的磨難。王陽明因為堅持正義上疏為戴銑辯冤,得罪劉瑾,廷杖四十,雖然幸免不死卻被投入監(jiān)獄。后又貶謫到貴陽修文。就在他遭受貶謫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并始悟格物致知之旨,并在貴陽書院講學提出“知行合一”的學說。試想歷史上哪個先哲和真正的文化人的一生不是屢經磨難仍“雖九死而猶未悔”呢?“非人磨墨墨磨人”,我堅信為學和人格的鍛造注定是需要用一生來完成的。當生命結束時他終于結束了其人格的鍛造和對學問的磨礪。但是其學說思想能否被現實和未來認知,卻是一個永遠的未知。為了這個永遠的未知,更是為人類精神的提升和不死,一代又一代的圣賢堅定地歷盡磨難進行著近似生命化的修煉探索,老死林泉無人知也在所不惜。如此學問和思想的不朽就是這樣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綿延。這種高貴彰顯著精神的能量,這種能量能征服物質征服不了的事情。這就是在過去和當下,為什么一些高官和巨商在他們擁有了地位和金錢以后還要去朝拜文化圣殿的深層原因。文化的厚重和精神的能量永遠不是用砝碼能衡量出來的,它只存在你的心中,它的重量也只有你的心秤能衡量。
自春秋越國以來兩千多年間,這塊溫潤的土地上誕生了數十位先哲,王陽明便是這其中能稱得上世界級的哲學大師。奇怪的是這位先哲5歲方才開口講話,13歲就失去了母親,18歲開始仰慕圣學窮究格物致知之學,28歲時經過三次會試,終于金榜題名。34歲他開始授徒講學。他先后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后封新建伯。45歲平定江西、廣西、福建等多處地方暴亂,為朝廷建立了卓越功勛。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我更關心的是他在新儒學發(fā)展方面的研究和他作為教育家為提升人格人性付出的畢生心血。王陽明在各地任職時曾在貴陽書院(貴州)、白鹿洞書院(江西)、濂溪書院(江西)、岳麓山書院(湖南)、敷文書院(廣西南寧)、陽明書院、稽山書院(江西)、白鷺洲書院(江西)、青原書院(江西)、龍崗書院等多處書院講學,學子門人數千。他以“立志,勤勉,改過,責善”的教育理念來要求學生。他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有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薄耙蚜⒅緸榫樱援攺氖掠趯W,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彼麑⑵渥鳛榻虠l要求每個學生身體力行。其《傳習錄》就是弟子薛侃所刻。該書也是王陽明哲學思想的重要著作。他的思想和學說也像《論語》一樣是通過師徒對話的方式收錄在《傳習錄》流傳下來的。
令我驚喜的是在最后一個展廳里看到了陳列著王陽明《登獅子山閱江樓詩帖》和《龍江留別詩卷》兩個行草書長卷和其它作品。王陽明流傳下來的墨跡不止這些,而從這兩件長卷作品中我們已能領略到王陽明書法的淵源和基本的審美走向。江蘇江寧縣北有座獅子山,獅子山上有座閱江樓。正德九年四月,王陽明升南京鴻臚寺卿,五月到南京,秋天登獅子山閱江樓作此詩。詩帖屬于手札形式,瘦長的結體和清麗的用筆使線條透出一股清新的氣息,疏散的行距透出作者散淡超然的情懷。乍一看,似有與董其昌書法相同的秀逸、淡遠、爽俊的文人氣息,仔細品味他們在用筆的動作上還是稍有不同的,似乎王陽明用筆更瘦硬猛利,露鋒尖筆也較多。如《龍江留別詩卷》《寄伯敬弟手札》兩件作品基本全是草書,用筆和字法都異常熟練,結體也更加清瘦、挺拔、簡潔。唯用筆顯得猛利,線質少了幾分溫潤和韻味。而董其昌的書法結體則更加疏闊空靈。其草書氣韻亦不如董其昌開闊宏大氣勢連綿。董其昌和王陽明書法都宗法“二王”,他們同生活于一個相去不遠的朝代,在仕途上都做到了相當的位置。但王陽明作為哲學家和思想家,將書法僅視為道德文章之余事,可謂“游于藝”也。所以,他法度不盡師古,而“遒邁沖逸,韻氣超然塵表”。正如他自己所說:“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止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弊鳛檎軐W家、思想家,王陽明在書法實踐上仍以心學為理念,他不拘于法度的惟妙惟肖,而是追求性靈和自然的書寫,因此他的書法不如董其昌書法在法度上的高妙完善和對后世的影響。當然我這里不是要苛求一個哲學家思想家在書法技法上的高度和完美,只是客觀地表述對王陽明書法的認識和理解。不可否認,王陽明骨氣洞達的書法對一掃明初臺閣體的圓熟和缺少風骨的庸俗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雨還在不停地下,由于要趕路,我們不得不匆匆告別王陽明故居紀念館。春雨中,王陽明故居正經受著洗禮,滄桑巨變中,圣賢者的學說思想也同樣要經受歷史的考驗。王陽明歷盡磨難的一生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思想智慧的光芒、人格的提升和詩歌書法藝術的燦爛,同時,也有對東方文化和思想精神揮之不去的憂患和無限感慨。王陽明作為世界思想史上的哲學家和中國的圣賢,從此,在我的心里撒下了精神智慧的種子,隨著春雨的浸潤慢慢生發(fā)著、成長著……
作者簡介
胡秋萍: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草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多次參加全國書法篆刻展覽,曾在馬來西亞、中國鄭州、長沙、鎮(zhèn)江、開封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出版有《胡秋萍書法作品集》《胡秋萍書法藝術》《秋萍墨韻》《秋萍詩韻》《秋歌——浸月齋詩稿》《乘物游心——胡秋萍書法藝術》等專著十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