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強榮 陽李朋禹李兆豐( 遼寧省遼陽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遼陽 000;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遼陽 000; 遼寧省遼陽市結核病醫(yī)院影像科,遼寧 遼陽 000;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yī)院影像科,遼寧 遼陽 000)
?
鉬靶X線顯示腋窩淋巴結增大的臨床意義與影像學研究
高曉強1榮 陽2李朋禹3李兆豐4
(1 遼寧省遼陽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遼陽 111000;2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遼陽 111000;3 遼寧省遼陽市結核病醫(yī)院影像科,遼寧 遼陽 111000;4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yī)院影像科,遼寧 遼陽 111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評價鉬靶X線顯示下腋窩淋巴結增大在乳腺疾病診斷中的價值與臨床意義。方法 總結分析了84例乳腺病合并腋窩淋巴結增大病例,其中36例乳腺癌,8例纖維腺瘤,6例漿細胞乳腺炎、皮下脂肪瘤、乳管內乳頭狀瘤各2例,行手術且病理證實,30例乳腺增生病除4例手術且病理證實外,其他依據典型臨床表現,X線征象及治療結果而診斷。均行鉬靶軸位、斜位拍片,腋窩淋巴結均在斜位上顯示。結果 乳腺良性?。ㄈ橄僭錾?、纖維腺瘤、脂肪瘤等)腋窩淋巴結增大多數為雙側,數目較多,多數(34/42)直徑≤1 cm,且有偏心性脂肪中心,周圍脂肪線清晰;乳腺癌及乳腺炎患者,淋巴結增大多為同側,數目較少,絕大多數(42/42)直徑≥1 cm,密度致密均勻,周圍脂肪線消失。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多為浸潤性癌,癌灶直徑一般≥1 cm。結論 乳腺癌和乳腺良性?。ǔ橄傺祝┑你f靶X線顯示腋窩增大的淋巴結各有其特點,二者具有一定的影像學差異,可以作為兩類疾病的鑒別點之一。改進乳腺投照方法,提高攝片清晰度,對腋窩部淋巴結顯示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乳腺癌;乳腺增生??;腋窩淋巴結;鉬靶攝影
鉬靶X線對于乳腺疾病,特別是對乳腺癌的診斷有重要的價值,這方面國內外的資料較多,而對鉬靶顯示腋窩淋巴結增大的臨床分析尚未見到報道。筆者收集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84例乳腺病合并腋窩淋巴結增大的病例,探討了腋窩淋巴結增大在乳腺疾病診斷中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本組84例均為女性,36例(42.9%)乳腺癌患者年齡29~69歲;30例(35.7%)乳腺增生病患者年齡22~45歲;8例(9.5%)纖維腺瘤患者年齡30~40歲;6例(7.1%)漿細胞乳腺炎患者年齡31~65歲;皮下脂肪瘤及乳管內乳頭狀瘤各2例(2.4%),年齡35~55歲。26例乳腺增生病依據典型臨床表現、X線征象和治療結果而診斷,其他病例手術且病理證實。
1.2 方法:X線機為芬蘭普蘭梅公司Sophic鉬靶攝影機,焦點0.3 mm,全自動電腦控制,膠片大小為7×9″,均行雙乳腺軸位,斜位鉬靶攝片。腋窩部淋巴結均在斜位片上顯示。
本組84例中,36例乳腺癌,其中34例(94.4%)為同側腋窩部淋巴結增大,形態(tài)為圓形或卵圓形,密度均勻,無脂肪中心,周圍脂肪線不清,直徑均≥1 cm,數目為1~4枚。乳腺癌灶直徑均為≥1 cm,均為浸潤性癌;30例乳腺增生病,8例(26.7%)為雙側淋巴結增大,形態(tài)為圓形或卵圓形,部分(12/30)淋巴結內有偏心性脂肪中心,周圍脂肪線清晰,多數(26/30)、淋巴結直徑≤1 cm,數目少者1枚,多者數枚,絕大多數(24/30)數目在2枚以上,有的數目較多者相互融合,有形成如梅花瓣狀;8例纖維腺瘤,2例(25.0%)為雙側淋巴結增大,4例(4/8)直徑≤1 cm,形態(tài)為圓形或卵圓形,4例(4/8)淋巴結內可見偏心性脂肪中心,周圍脂肪線清晰,數目均在2枚以上;6例漿細胞乳腺炎,2例為雙側淋巴結增大,直徑均≥1 cm,數目在2枚以上,密度均勻,無脂肪中心,周圍脂肪線消失;皮下脂肪瘤及乳管內乳頭狀瘤各2例,淋巴結直徑均≤1 cm,均為1枚,密度均勻,無脂肪中心,周圍脂肪線清晰。
3.1 乳腺癌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約70%引流注入腋窩淋巴結。有資料表明:若無淋巴結受累,其10年生存率平均為74%,一旦淋巴結受累,則下降到30%[1-2],并隨著淋巴結受累數目增多而生存率明顯降低[3-4]。因此,準確分析判斷轉移淋巴結的數目、形態(tài)、大小對乳腺癌的分期及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分析了36例乳腺癌及48例乳腺良性疾患的鉬靶X線片顯示的腋窩淋巴結的特點,發(fā)現二者具有一定的影像學差異,可以作為兩類疾病的鑒別點。乳腺癌轉移所致腋窩淋巴結增大呈圓形或卵圓形,常較致密而無脂肪中心,周圍脂肪線消失,有淺分葉,多位于病灶的同側,大部分直徑≥1 cm,個別的可>2.5 cm,可能是淋巴結相互融合。美國seiz等報告:直徑不大于0.5 cm的浸潤性乳腺癌,不大可能有腋窩淋巴結的轉移[5-7]。36例乳腺癌灶直徑均≥1 cm,均為浸潤性癌,表明病變已非早期。而乳腺良性疾患(不包括乳腺炎),腋窩淋巴結增大多數為雙側,數目多,直徑絕大多數≤1 cm,形態(tài)為圓形或卵圓形,淋巴結內可見到偏心性脂肪中心,周圍脂肪線清晰。漿細胞乳腺炎患者腋窩增大的淋巴結與乳腺癌腋窩轉移的淋巴結特點相似,加之二者在臨床X線表現很相像,故應注意鑒別,以免誤診。以往認為腺增生病是循環(huán)中雌激素水平過高所引起內分泌失調相關的疾病,其臨床表現依雌激素水平的升降而具有周期性變化。但這一學說難以合理解釋乳腺增生病出現腋窩淋巴結增大。周慧珍等對30例乳腺增生病組織中的ER和PR檢測結果發(fā)現,乳腺增生病的ER陽性率明顯高于正常乳腺組織,認為乳腺增生病除與雌激素水平升高之全身因素有關外,還與乳腺本身異常性ER增多之局部因素有關,而ER異常增多可能為乳腺受到病毒感染,病毒基因整合到乳腺細胞的基因組織中,引起ER基因變化,出現ER基因的超常表現所致[8-10]。何乃文等從乳腺增生病的乳腺組織中應用PCR技術檢測出五種病毒,總陽性率達86%,為病毒感染學說提供了直接佐證[11-13],也合理解釋了某一類型乳腺增生病合并腋窩淋巴結增大。一般乳腺增生病以外上象限為著,雙側受累,而此區(qū)域淋巴引流則注入腋窩淋巴結,與我們觀察到的腋淋巴結增大以雙側多見,且為≤1 cm的分布一致。
3.2 以往為了病灶準確定位,一般乳腺鉬靶攝影時,側位及軸位為常規(guī)投照位置,但實踐證明,側位投照常使乳尾部及腋窩組織顯示不充分,不易充分顯示該部位的病灶。故我們認為應將斜位及軸位作為常規(guī)鉬靶攝影位置,有病變需準確定位時再加照側位。同時技術人員思
中圖分類號:R737.9;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7-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