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梓涵 汶明琦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2.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醫(yī)藥論壇
退熱方治療不明原因高熱17例臨床體會
唐梓涵1汶明琦2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咸陽712000; 2.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咸陽712000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退熱方治療不明原因高熱的臨床療效。方法:17例患者均給予自擬退熱方(生石膏、知母、柴胡、柴葛根、銀花 、連翹、羌活、黃芩、赤芍、丹皮、甘草)治療,觀察臨床效果。結果:經(jīng)過治療,17例患者總有效率為100%。結論:采用自擬退熱方治療不明原因高熱,退熱快且不易反復,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自擬退熱方;高熱;治療效果
高熱為內科常見急癥,發(fā)病急,傳變快,病人自覺熱甚,或惡熱,喜棄衣被,捫之肌膚烙手,測體溫在39℃以上者,多因外邪入里,邪正相搏,陽熱內盛,蒸達于外所致[1]。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面赤,汗多,煩渴飲冷,呼吸深快,舌紅苔黃,脈數(shù),對于不明原因高熱臨床上運用抗生素與糖皮質激素治療,雖短時間內體溫下降,但體溫易反復,長期療效則較差。筆者運用自擬退熱方治療高熱急癥17例,臨床收效較好?,F(xiàn)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17例患者均為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門診及住院病例,年齡16~62歲,男11例,女6例,病程最短為1天,最長為1周,體溫 39~42℃,曾行三大常規(guī)、肝功、血培養(yǎng)、痰培養(yǎng)、血沉、類風濕因子 、抗核抗體、肥達反應、骨髓穿刺涂片、胸片、超聲心動圖等各項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明確原因的患者。
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自擬退熱方治療,基本方藥:生石膏40g(先煎), 知母12g,柴胡15g,柴葛根12g,銀花15g,連翹15g,羌活12g,黃芩10g,赤芍10g,丹皮10g,甘草6g。 隨癥加減:熱擾心神者,加黃連8g,蓮子心3g,連翹心8g,以清心解毒;熱盛風動者, 加羚羊角3g(沖服),鉤藤15g,地龍12g,以涼肝熄風止痙;全身關節(jié)疼痛者,加獨活15,威靈仙15g,桑枝20g,以祛風通絡止痛;傷津者,加人參15g,麥冬12g,石斛12,以滋陰清熱;便秘者加生大黃 10 g(后下)、枳實20g, 以通腑瀉熱導滯;腫瘤者,加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20g,以清熱解毒 。石膏先煎30min,每劑煎2兩次,取汁 200 ml 左右,早、中、晚及睡前各服 1 次,對體溫較高者可少量頻服。若1劑后,病愈,不必盡劑;若發(fā)熱反復者,更服,依前法。并囑患者多飲水,并停用其他治療高熱的藥物。
3療效標準
有效:體溫降至正常,癥狀消失;無效:體溫未降至正常,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其中退熱時間最短為4h, 最長為24h。17例病例中, 6h內退熱者為11例, 12h內退熱者4例,24h內退熱者2例,治愈率 100%。
4典型病例
患者楊某,女, 52歲,于2015年5月7日初診,訴間斷發(fā)燒1周,體溫波動在38.2~40.5℃(腋下)之間,午后熱甚,伴心煩,面赤,乏力,身酸痛,小便黃,大便偏干,舌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查體及實驗室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中醫(yī)認為此乃熱在氣分,重在清解氣分熱邪。治療以自擬退熱方加大黃、枳實。具體如下:生石膏40g(先煎), 知母12g,柴胡15g,柴葛根12g,銀花15g,連翹15g,羌活12g,黃芩10g,赤芍10g,丹皮10g,大黃10g(后下),枳實15g,甘草6g。 水煎服3劑。于2015年 5月9日二診:述服2劑藥后體溫降正常,現(xiàn)稍口干,乏力,不思飲食,余無明顯不適。熱病必消灼真陰,故前方石膏減量,加人參15g,麥冬12g,石斛12g,木瓜12g,雞內金15g,水煎服3劑。于2015年5月14日三診:述發(fā)熱無反復,熱退身涼,神清氣爽。
5體會
高熱為溫病常見癥狀之一,溫熱病邪是按照衛(wèi)、氣、營、血的順序傳變的,以溫病氣分階段多見,發(fā)熱癥狀突出,多為正氣不衰,邪氣抗盛,邪正相搏所致,高熱持續(xù)不退,易耗傷精氣,損傷臟腑,甚至導致陰竭陽脫而死亡。吳又可曰:“大凡容邪,貴乎早愚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 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2]”。所以盡早在衛(wèi)、氣分階段驅邪外出,是治療的關鍵,而有效控制溫熱病邪傳變的根本方法是衛(wèi)氣同治。自擬退熱方中石膏用量較大,取其解肌達透之功,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謂: “石膏, 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有實熱者, 放膽用之, 直勝金丹[3]”。知母可上清肺熱、中清胃熱、下瀉腎火,與石膏相須為用以增效;葛根外透肌熱,內清郁熱,前人稱其為太陽陽明“解肌”之藥;柴胡味辛性涼,解肌清熱,且有舒暢氣機之功,可助葛根外透郁熱;丹皮、黃芩清泄里熱;羌活辛散發(fā)表;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辛涼解表;甘草調和諸藥??v觀以上,方中銀花、連翹、羌活等解表治衛(wèi)分,黃芩、石膏、知母等清里治氣分,以奏表里雙解之效,截斷病勢, 快速取效。本方退熱療效迅速, 且平穩(wěn)無反復,對于不明原因高熱療效良好。相比較西藥而言,中藥根據(jù)君臣佐使的藥物配伍原則,可以使藥物之間相互作用,減低其毒副作用而增強其藥用效果。其退熱快,不易反復,并且可以達到穩(wěn)定退熱的作用[4]。
參考文獻
[1]季紹良,成肇智.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63.
[2]吳又可.溫疫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98.
[3]張錫純.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 2 版.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286.
[4]李雪苓,韓寧林. 中醫(yī)藥治療外感高熱進展[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1):97-98.
【中圖分類號】R2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8-0136-01
(收稿日期: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