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寶俊
[摘 要]應試教育導致習作指導功利化。學生作文看似語言華美,立意深邃,實質是走向了迷途,遺失了習作的核心——“真”。因此,教師要正確指導,引導學生寫真事,談實感,表真情,吐真言,讓學生習作返璞歸真,健康發(fā)展,還習作教學一片潔凈的天空。
[關鍵詞]寫真事 談實感 表真情 吐真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88
今年高考作文試卷一出來,《揚州晚報》就聯(lián)合多方作者寫高考作文,其中一篇是揚州梅嶺小學六年級的一位學生寫的。筆者拜讀之后,深有感觸。這篇作文,對題目理解透徹,立意深邃,旁征博引,文筆干練。老師們紛紛感嘆:這么成人化的作品竟出自小學生之手!再看一位作家的文章,看上去樸素無華,語言平實。我們不禁要問:這是怎么了?是作家的水平不夠高,還是學生的習作水平高出一籌?
讓我們回顧一下語文教師經(jīng)歷的場景:辦公桌上,作文本子一堆加一堆,這一堆是大作文,那一堆是小練筆;老師們拿著紅筆,一會兒眉頭緊皺,一會兒圈圈畫畫。學生的作文不令人滿意:中心不明確,條理不清楚,胡編亂造,語句不通順……學生收到作文本后只是隨意翻翻得多少分,對老師的評語不以為意。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
從過程來看,老師費心費力,課前認真準備教案,絞盡腦汁啟發(fā)誘導,不時提醒,相機指導,不厭其煩地細致批改,評語引導,從頭到尾,忙得不亦樂乎,但收效甚微。提高習作教學的有效性,找回富有生機的健康習作,已成為作文教學迫在眉睫的難題。
《語文課程標準》對習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寫自己想說的話;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些要求用一個字表達就是“真”。
學生作文的“真”,就是學生內(nèi)心世界真實感受到的想表達出來的富有個性的語言。為了鼓勵學生說真話、吐真情,說出有特色的話,教師應利用好習作教學的指導環(huán)節(jié)和評價環(huán)節(jié),和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指導學生寫真事,談實感,表真情,吐真言,這樣作文教學才有價值,學生對習作的興趣才有可能被激發(fā)。
下面,筆者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引導學生寫真事
教材或一些習作練習經(jīng)常要求學生寫《第一次……》,這是一篇記敘文,學生寫出來的內(nèi)容不是“第一次做飯”,就是“第一次騎自行車”,內(nèi)容狹窄,而且文字敘述平淡,文章布局模式化。寫“一位身邊令你感動的人”,多數(shù)學生選材都是自己生病了,父母冒著嚴寒把自己背到醫(yī)院的事。語句表述老套,情感表達生硬,絲毫感受不到那種自然流露的真情實感。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边@句話無論對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指出了一個“真”。所以,學生的作文也應該求真,寫真事。習作評價也要注重學生習作內(nèi)容的真實性,引導學生真實作文。
二、引導學生談實感
最近開展的網(wǎng)絡讀書活動和紅領巾讀書活動,要求學生讀書后寫一些讀后感,有關于法制的,還有關于環(huán)保的。我早早地布置任務,好讓學生好好想想我們學校搞過的與這些相關的活動,或者我們身邊曾經(jīng)發(fā)生的與法制和環(huán)保相關的事例,把書本內(nèi)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寫讀后感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學生可以在周末寫好,然后通過網(wǎng)絡傳給我。臨放學,我還特意關照一些習作較好的學生回家認真完成。當周一打開某學生的作文時,我很是驚訝,發(fā)現(xiàn)該學生的作文只是從網(wǎng)絡上復制了部分文字,看不到我們曾經(jīng)搞過的活動,也沒有聯(lián)系我們身邊的實際事例,所謂的感受只是寥寥幾筆的套話而已。也就是說,孩子們沒有真正的讀后感。
我們學校地處開發(fā)區(qū)的工業(yè)園區(qū)內(nèi),可以說每天飽受著工業(yè)污染之苦,群眾的茶余飯后都會談到環(huán)保這個問題。這也應當是學生最熟悉也最有感觸的話題,怎么能只從網(wǎng)上搞些參考呢?現(xiàn)在可是我們孩子書面語言發(fā)展的高峰期呀,我們要抓住這個時機,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他們的書面語言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回想一下我們平時的習作指導,有時為了讓學生的作文不跑題,符合標準,往往只讀幾篇范文,卻忽視了如何調動學生內(nèi)心的獨特體驗,忽視了學生的真實感受。讀例文,實際上是給學生套上了條條框框,把學生的思維束縛住了。結果,教師越想學生好,學生卻越是好不起來。久而久之,把學生的這份靈感給埋葬了。
古人云:“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彼?,我們的習作指導與評價應該思考如何去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獨特體驗,觸發(fā)學生的真實感受,指導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入手,仔細觀察,用心體會,與所讀的書相結合,與身邊所發(fā)生的事相結合,激發(fā)情感的共鳴,這樣的讀后感才是有感而發(fā)。
三、引導學生表真情
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每提到文章的中心或者說文章的立意,往往就會受到老師或者社會的影響,一律都是積極向上的,絕不會偏向,如果不那樣,就不符合老師、參考書或者社會宣傳的方向,即使自己有其他的想法,也必須放棄。我記得前幾年在揚州大學農(nóng)學院大禮堂舉行的親近母語閱讀交流的活動中,一位臺灣教育者指出,大陸孩子對文章立意或者中心的表達都是有套路的,說出來的都是大道理,必須是積極向上的,看不到自己的思想;而臺灣孩子的文章,讓人覺得很真實,孩子想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會受老師、社會等因素的牽制,體現(xiàn)了孩子的真實個性。
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思想束縛學生的思想,一味地講究經(jīng)典,立意高尚,富有哲理,文章結尾注意畫龍點睛等。仔細想想,這樣的文章是學生的文章嗎?學生的作文,應該是他們抒發(fā)真實情感,表達自我的天地,是反映兒童眼中的生活,交流兒童的思想,表達兒童情感的天地。
所以,我們的習作指導要關注學生真實的個性,遵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關注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方向,鼓勵學生用自由之筆,寫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
四、引導學生吐真言
兒童的語言和成人的語言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語言富有童真,富于跳躍,自由而像童話一般……可這樣的語言在學生的作文中怎么不見了呢?我們的教學究竟把學生引向了何處?
查看所謂的優(yōu)秀例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锻耆な隆返拈_頭,我上網(wǎng)搜索了一下,有如下開頭:“童年中的趣事是最最珍貴的。小時候,我們因為幼小無知而鬧出了許多笑話,打開記憶的閘門,童年趣事便接踵而來?!薄懊總€人都有一個童年,而童年趣事就像海邊那各色各樣的貝殼,在海水的陪伴下閃閃發(fā)光,散發(fā)著五顏六色的光彩,數(shù)都數(shù)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上還握著那一顆最閃光的貝殼,那也正是我最難忘的一件童年趣事。”像這樣華麗而雷同的開篇語非常之多,學生腦子里真的是這樣想的嗎?肯定不是。這里面有老師們的“功勞”,有習作輔導書的“功勞”。這些語言缺乏童真,不是學生的真情吐露??此坪芎玫恼Z句,用在作文的開頭反而顯得矯揉造作。
學生有學生的語言表達習慣,看待問題有他們的童真視角,他們的內(nèi)心當然也有他們自己的真實見解。我們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表達的習作環(huán)境,把原汁原味的兒童語言真實地表達出來。用自己的真實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生活,使作文展現(xiàn)活力,透出靈性,這樣的作文才有魅力。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