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余+曾真
[摘 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谖谋疽曇叭诤辖嵌人伎迹斫馐墙嫿處熞曇暗恼凵溆?,是圈定編者視野的指向域,是生成學生視野的融合域。理解,使師生、文本和教材編者的視野在融合中形成新的意義。這一新的意義又擴大師生的視野,帶給師生精神世界的擴大和人生經驗的增長。
[關鍵詞]閱讀教學 視野融合 文本解讀 理解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20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四者視野交錯多向的融合,使彼此重新獲得不同的境域,實現(xiàn)理解主體的自我認識與自我塑造。理解是閱讀教學的視野融合。
一、理解,是建構教師視野的折射域
教材選文在不同的學段、年級、單元,所折射的教學價值會有所不同。這需要教師梳理出教科書所蘊涵的價值,對文本的原始視野進行分解、重構與融合。
(一)進行疑點“分解”
基于文本的一個關鍵字、一個中心詞、一個重點句、一個過渡段,或是一幅插圖、一道課后思考題等,都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統(tǒng)領全文,承載全文的核心價值。它是文本整體的縮影,具有全息性。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都不應該放過它們。只要能抓住此點,就能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切入點,讓“難題”迎刃而解。
《小學語文教師》主編李振村介紹于永正老師備《全神貫注》一課:文中說——羅丹每次修改作品總要蓋上一層濕布,為弄明白這樣一個枝節(jié)問題,于老師專程跑到文化館向相關人員請教。筆者在教學《東方之珠》這一課時,為引導學生理解“琳瑯滿目”一詞,專門查閱了相關資料。教學時,我給學生演示了“王字旁”的變化歷程。學生知道“琳瑯”的部首原來是“斜玉旁”,一下子就明白了“琳瑯滿目”的意思。
(二)進行專題“重構”
“重構”是指經過整合信息、調整順序,使模式與框架更趨于合理。專題重構就是指圍繞某個主題,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豐滿對象,重在“同”,形成對象的主框架,使對象的特征突顯。重構又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是不斷調整的教學結構,讓主框架突出鮮明。竇桂梅老師備《丑小鴨》一課時,閱讀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話,研讀了不同版本的《安徒生傳》,研究了童話文體的特點;同時,與本校教師一起討論了10次,寫下了12萬字的備課札記……一節(jié)課這樣備下來,竇老師已經成為研究安徒生的專家了。由于竇老師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對其筆下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準確,因而教學時在引導學生走近文本、感悟人物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處理得游刃有余,課堂精彩紛呈。
(三)進行拓展“融合”
拓展即對某個主題擴大比照范圍,整合同類信息,使原有的信息板塊增大。只有多種視野融合,并融會貫通,才能有自己對教材內涵的獨特認識。蘇教版教科書的選文多是截取名家名篇中的一部分。因教科書本身的限制,編者對選文進行了改編。這樣雖為學生提供了多元解讀文本的可能,但也會在人物形象、價值取向等方面出現(xiàn)與原文相佐的現(xiàn)象。這時,需要教師對原著及相關材料進行拓展研讀,整合相關材料,厘清內在聯(lián)系,恰當?shù)卮_定文本的價值基調。
如,《燕子》一文,是作家鄭振鐸在海上看到海燕時想象寫成的一篇文章,借以表達自己的鄉(xiāng)愁。研讀文本,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作家借描繪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表達了對光彩奪目的春天到來的歡欣熱愛之情。但閱讀原文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是作者借對家鄉(xiāng)燕子的回憶,寄托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的懷念之情。把握住文章的基調,在教學時就能收發(fā)由心。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將原文材料及時引入,引導學生進行比照閱讀,并追問:“作者在旅歐的途中為什么會想到家鄉(xiāng)的燕子呢?是看到什么讓作者產生這樣的思緒?”學生很容易明白作者這么喜愛家鄉(xiāng)的燕子,這么愛家鄉(xiāng)艷麗的春天,是緣于對家鄉(xiāng)的深切思念;作者由眼前的“海燕”聯(lián)想到家鄉(xiāng)伶俐輕盈的小燕子,情感表達更加充盈了,顯示了作者溫潤細膩的內心世界。恰當?shù)劓溄硬牧?,適時適度地拓展,可以引領學生體會情與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的內心,生成新的視野融合。
教師觸摸到文本的原始視野,把教科書“讀”薄了,把自己“讀”厚了,形成自己視野的折射域,甚至對文本的原始視野實現(xiàn)了超越,“厚積薄發(fā)”,課堂上就會有底氣,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視野,使學生視野與文本視野得到最大境域的融合。
二、理解,是圈定編者視野的指向域
蘇教版教材是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編寫的,符合兒童身心的成長規(guī)律,兼顧學科教育的特點,形成一種有效的編者境域,即為編者視野的指向域。這個指向域決定了文本的可選境域。解讀編者、對話編者,是閱讀教學的應有視角。
(一)依據學段要求定“可選境域”
我們要從課程標準的層面來把握教科書“需要教什么”的問題。教科書是一個整體,編者從全局考慮圍繞課程標準的精神進行選編,目標是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體現(xiàn)層次性、梯度性與系統(tǒng)性的特點。教師在用教科書教學時應讓學生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這是編者的初衷。如,對“詞句”的理解,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要求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了解”指向言語的表層意思;在第二學段,課標要求學生“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理解”與“體會”是指向言語的表達意義;第三學段要求“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推想”與“辨別”則指向言語的表達形式。各個學段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要求不同,因此教學的尺度也應不同,教材中的可選境域應依“標”據“段”來確定。
(二)依據基本學情定“可選境域”
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目前的知識結構狀況來把握“需要學什么”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具體的教學情況還需要結合學情來定。目標要求低了,學生學習會索然無味;要求高了,學生學習鞭長莫及,會因達不到目標而失去興趣;要求適中,他們學習才會感到其樂無窮?!澳恐杏腥恕保彩蔷幷邔W生本體論的潛在認識。
例如,教學《廬山的云霧》時,我引導學生感悟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針對學情,教學分為三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感知段式,認識結構。學生通過閱讀知道課文內容是圍繞“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這句話來寫的;它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總起句。第二層次:緊扣關鍵詞,發(fā)展思維。我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瞬息萬變”的“瞬”與“變”,通過朗讀“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了……”等詞句感受廬山云霧的變幻之快。同時,我提出問題:“文中的省略號表示什么?”讓學生在自主解讀中明白文章是扣住“變”來寫的。這樣處理,既能發(fā)展學生的言語能力,體現(xiàn)語用意識,又能讓學生體會到內容上存在內在的邏輯關系。第三層次:品味意象,讀“文”明法。我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并從“一縷輕煙”“一瀉千里”“四蹄生風”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等語句,感受廬山云霧的動態(tài)之美。
(三)依據編者意圖定“可選境域”
教材作為教學的載體,是編者、教師、學生對話的媒介,是教與學的基礎。蘇教版教材的編排體例是“話題——情景——結構——功能”,各單元基本都是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聽、說、讀、寫訓練的。編者意圖是基于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兼顧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分別是《天火之謎》《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諾貝爾》《滴水穿石的啟示》。其中前三篇都是寫“人”的敘事性文章,而《滴水穿石的啟示》卻是一篇論說文。文體不同,編者的意圖是什么呢?為什么又將《滴水穿石的啟示》編排在最后呢?《滴水穿石的啟示》課文后習題的第二題要求選用相關詞語寫一段關于人物的典型事例。這樣為學生描寫人物提供素材,讓學生對前三篇課文的人物進行概括,既深刻理解人物的“水滴”的精神,又進行語用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思維,同時還兼顧了論說文選擇典型事例作為論據的方法,可謂“編意”深遠。
三、理解,是生成學生視野的融合域
學生在自學文本時會形成自己的視野。教學中,當教師、學生、文本和教材編者這四者的視野融合時,會形成閱讀的境域。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是學生視野的融合域。它是四者之間對話的真正基點。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視野的融合域呈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需要教師不停地調整策略方式,既需兼顧整體又需照顧個人,還需對編者視野的指向域與文本視野的原始域進行批判式的審視。
(一)順學而導,激發(fā)自為
特級教師薛法根說過“三個不講”原則:學生已經懂了,不講;學生自己能讀懂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還是不懂的,暫不講。學生先與文本對話,自然會形成其視野的融合域。顯然,從學生視野的融合域入手,無疑是教學的最佳路徑。下面是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的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都預習過了吧?
生:是的。
師:你認識了哪些生字?請你把它們寫在黑板上。
……
(教師范讀課文)
師:哪些地方值得你欣賞?(學生交流,但回答不到位)
(教師再次范讀課文。要求學生不看書,看老師的臉。組織交流)
生:老師讀得有感情,有節(jié)奏,很自然,很正確、流利。
師:課文還有哪些最大的優(yōu)點?
(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句號、逗號、節(jié)之間的停頓,通過讀來呈現(xiàn)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
基于學生視野融合域的閱讀教學,使學生的視野在與文本、教師的對話中,不斷增高、變廣、加深,為學生自我發(fā)展打好人生最亮的底色——人生是花,語文是根。
(二)順勢而授,貴在適時
“在學生需要講的地方要講,要深入淺出,要一語道破,要點出恍然大悟來——噢,原來是這樣,要講學生不知道的東西。”(于永正語)讓學生視野的融合域在教師的引領中不斷地突破結點,形成張力,向縱深擴展,這是課堂教學的目標追求。
【課例片斷】
生:“姹紫嫣紅”的意思是五顏六色,形容顏色多、種類多。(學生都表示同意)
師:恭喜你答對了一半。我在《成語詞典》里查到“姹紫嫣紅”的意思還不僅僅是這樣?!版薄笔菋善G的意思,“嫣”是鮮艷、美麗的意思,如“春風吹來,姹紫嫣紅的花兒輕輕地搖晃著”……
在引導學生給文章做批注時,學生沒有體會到的內容,于永正老師及時地“現(xiàn)身說法”。這樣,讓學生不住地占領境域的“制高點”,并不斷擴大,塑造自我,主動構建自己的視野融合域。
(三)順需而用,適而有度
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他們視野的融合域產生張力的過程。學就是為了用。在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同時,還要關注形式,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關注文章語言表達的秘妙。這個過程中,學生視野不斷地建構,其視野的融合域將不斷地擴大,生成一個新的意義世界。這意味著教師、學生、文本和教材編者這“四者”的境域在對話中互相接納、互相交流。請看《廬山的云霧》教學實錄片斷。
師:下面請同學們用“我從 ? ? ? ? ? ? ? ? ? ? ? ? ?中讀懂了 ? ? ? ? ? ? ? ? ? ? ”句式進行交流。
生1:我從“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中讀懂了這句是文章的中心句,下面的內容是圍繞“千姿百態(tài)”這個中心詞來寫的。
生2:我從“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這句話中知道這是一個比喻句,把山頭的云霧比作白色的絨帽。(得到老師首肯后,課堂氣氛熱烈,其他學生紛紛舉手要說下面的比喻句)
……
生3:老師,老師,我發(fā)現(xiàn)作者是按照“山頭——山腰——山谷——山峰”的順序來寫的。
師:這位同學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真厲害。還有要交流的嗎?
生:老師,我發(fā)現(xiàn)句子的形式是一樣的……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語言的秘密,就等于擁有了一把打開知識殿堂的鑰匙。
……
在上述課例中,教者以“畫關鍵詞——寫批注——‘我有疑問”三部曲來進行言語訓練,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情,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適時有度,可謂得言得意又得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理解,使教師、學生、文本和教材編者這四者的視野在融合中形成新的意義。這一新的意義又擴大了理解主體(師生)的視野;每一次的理解都帶來視野融合,帶來師生精神世界的擴大和人生經驗的增長。
[ 參 考 文 獻 ]
[1] 徐龍年.葉圣陶的教育人生[J].上海教育,2009(08A).
[2] 汪潮.“語文味”觀照下的教學重點轉移[J].江蘇教育,2009(05).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