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芬
分級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
王迎芬
目的探討分級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方法100例初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對產婦的分娩風險進行評估,實施分級護理,比較兩組產婦的分娩結局。結果觀察組的剖宮產率(20.0%)低于對照組(36.0%),自然分娩率(72.0%)高于對照組(56.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產后出血率(2.0%)、新生兒窒息率為(2.0%)均低于對照組(12.0%、12.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分級護理能夠盡量減少初產婦分娩時的風險,改善分娩結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分級護理;初產婦;分娩結局;風險
近幾年來,社會上對產科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產婦的分娩年齡逐漸增大,加之受環(huán)境污染、輻射等因素的影響,分娩的風險性較過去有所提高,尤其是初產婦,因其缺乏分娩經驗,容易出現(xiàn)緊張及恐懼心理,甚至可以導致滯產的發(fā)生。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產婦對護理的需求。分級護理是事先對產婦分娩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并進行分級,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1]。本院2015年1~2月對50例初產婦實施分級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初產婦,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晰并簽署由本院倫理委員會出具的知情同意書;②均為單胎產婦;③認知、溝通能力正常。排除標準:①新生兒畸形或合并有嚴重疾?。虎诋a婦存在溝通障礙,嚴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將該組產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產婦年齡19~38歲,平均年齡(29.5±5.5)歲;妊娠35+6~42+2周,平均妊娠 (38.5±1.5)周;體質量67~80 kg,平均體質量(70.9±10.5) kg,陰道分娩28例,剖宮產22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9.3±6.5)歲;妊娠35+6~42+2周,平均妊娠(38.8±1.7)周。體質量65~82 kg,平均質量(71.5±11.2)kg。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產科護理模式,觀察組對產婦進行風險評估及分級護理,對合并有高危因素的產婦進行重點干預。具體如下。
1.2.1 分娩風險評估 對產婦進行風險評估的項目有:有無妊娠合并癥、流產史、年齡(<28歲、28~35歲、>35歲),骨盆情況、胎方位、羊水渾濁程度、有無臍帶纏繞、胎監(jiān)類型。觀察組中50例產婦經風險評估有20例合并有風險因素,占40.0%。對所有產婦進行綜合護理,對合并有風險因素的產婦進行重點干預。
1.2.2 護理方法 ①發(fā)放產婦圖文式的健康教育手冊,采用演示、示教的方式加深產婦的印象,提高產婦對分娩的認知水平。②增加對合并有妊娠分娩產婦的孕檢次數,強調重要性,及早發(fā)現(xiàn)妊娠并發(fā)癥,并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對于已經出現(xiàn)妊娠合并癥的產婦,根據合并癥的不同給予生活、飲食、運動、血糖、血壓、營養(yǎng)上的指導[2]。教會產婦胎動和宮縮的觀察方法,講解緊急處理措施。③結合產婦的實際情況與產婦共同制定分娩和住院計劃,決定分娩方式、分娩時的鎮(zhèn)痛方法以及分娩體位。根據產婦的意愿決定是否采用陪伴分娩、持續(xù)性心電監(jiān)護、會陰側切、人工破膜等。④入院后,重點觀察和護理有分娩風險的產婦,主動與產婦進行交流,告知產婦存在的分娩風險,給予客觀的意見和建議。進入分娩期后,可由產婦選擇一名助產士進行陪伴分娩。分娩過程中由該護士教會產婦放松及屏氣用力方法,正確使用腹壓,指導產婦在每次宮縮時用Lamaze呼吸法減輕疼痛[3]。分娩的過程加強對產婦各項指標的監(jiān)測,若有呼吸急促、焦躁不安、嘔吐、頭暈等出現(xiàn)應及時報告醫(yī)師。為減輕產婦的不適感,可適當對產婦進行按摩。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產婦的分娩結局。包括產婦的分娩方式(剖宮產、自然分娩和產鉗助產)、產后出血量(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500ml)、新生兒窒息率(新生兒Apgar評分≤7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剖宮產率、自然分娩率、產鉗助產率為20.0% (10/50)、72.0%(36/50)、8.0%(4/50),對照組分別為36.0%(18/50)、56.0%(28/50)、8.0%(4/50)。觀察組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率為2.0%(2/50)、2.0%(1/50),對照組分別為12.0%(6/50)、12.0%(6/50)。觀察組的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孕產婦年齡的增加,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的發(fā)生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這顯然不利于妊娠和分娩。另外,受自然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產婦在妊娠和分娩過程中也面臨著風險。有研究者認為,對產婦進行準確、恰當的風險評估,及時、有效的護理決策對改善母嬰的結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
分級護理是護理人員依據護理工作的要求進行護理,按照患者疾病程度的不同風險等級安排相應的護理內容。本研究結果顯示,進行分級護理的產婦順產率較高,產后出血率低、新生兒窒息率低。分級護理的過程中,首先明確了助產對象的分類分級護理,如產婦的年齡、孕周、骨盆情況、是否有合并癥、流產史、羊水渾濁情況等,分析分娩風險,進而制定了產前教育、增加產檢次數、制定分娩計劃、加強分娩期的護理等措施,目的在于提高合并有分娩風險產婦的分娩期健康知識的掌握,形成良好的圍產期的生活方式,減少危險因素對分娩的影響和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綜上所述,分級護理能夠盡量減少初產婦分娩時的風險,改善分娩結局。
[1]陳浪,彭檢妹,賈曉婕.分娩風險分級評分管理對產婦分娩方式的影響.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2,11(3):45-47.
[2]孫香玲,申屠飛蘭,朱品俐,等.醫(yī)護合作型分級護理決策模式對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34): 4220-4223.
[3]雷羅嬌,劉慶元,陳錦,等.不同護理干預對孕婦分娩結局的影響.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2):46-48.
[4]陳小妹.護理干預對高齡產婦妊娠及分娩的影響.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32):3637-363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172
2015-08-31]
116100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