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慶齡 劉學榮 (北方民族大學 750021)
祖宗像在祭祀祖先禮儀中的宗教內涵
柳慶齡 劉學榮 (北方民族大學 750021)
祖先崇拜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習慣,在祭祖敬宗、撰修族譜的禮儀當中,祖宗像作為“慎終追遠”“成教化、助人倫”的媒介,一直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所蘊涵的宗教內涵對現(xiàn)當代社會的團結穩(wěn)定起著積極的意義。
祖先崇拜;祖宗像;孝文化;倫理綱常
祖先崇拜是在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以后隨著一夫一妻制度的確立,獨立的個體家庭得以形成,每個家庭和家族都有了自己確切的祖宗世系,同一個家族由多個家庭組成,猶如一顆大樹不斷生發(fā)出好多枝椏,這就是所謂的同宗共祖。正是由于這種由血緣關系派生出來的復雜而龐大的宗族關系中,形成了一個貫穿其中而又把它們緊密地結合起來的祖宗世系,1是同一父系血親延續(xù)而來的龐大宗族關系。根據(jù)文獻記載,商周時期就已經(jīng)有一套嚴整的、系統(tǒng)化的祭祖禮儀制度。在這種隨著歷史的遞進而不斷變化的禮儀制度中,各種與祖先崇拜相關的文化應運而生,祖宗像作為祭祖敬宗的媒介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宗教價值和功能。
祖先崇拜在古代中國是上至官方,下至貧民百姓普遍遵循的一種宗教信仰,祖先崇拜作為一種儀式活動,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許多的變化。從集體祖先到個人祖先,祖先祭祀儀式的轉換過程,恰與從平等社會發(fā)展到等級社會的過程相呼應。2但在這個轉換過程中,皇帝作為最具影響力的集體祖先神,被世人塑像或畫像而頂禮膜拜,其賦予的情感更多的是敬畏和崇拜!個人祖先崇拜,則更傾向于血緣關系的親近,在子孫的心目中,自己逝去的先祖,已經(jīng)具有了一種超乎自然的神力,這種無形的神力會在冥冥之中護佑自己的后世子孫,使其在人世間健康平安,仕途亨達,當然這也是一種功利性的表現(xiàn)。另外,親人仙逝,后人哀痛此生再無相見之緣,這種痛徹心扉的感覺相信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著深深的烙印,為了轉嫁這種苦痛,喪祭與追思等一系列宗教活動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失掉的情感。
“人們崇拜祖先,必然會引申為對祖先遺傳分衍下來的血緣群體的社會強調,把血緣群體的倫理關系當成個體生命存在的基礎。個體生命肯定是要死亡的,但由子子孫孫構成的血緣群體則是可以持久永恒的。”3那么在祭祀緬懷先祖時,如何向這些祖先神面灑泣,寄哀思呢?這就要求由某種載體來擔當不同祖先神的角色,但這個角色在敬祖祭宗的宗教禮儀活動中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衍變過程,從秦漢之前的“立尸”祭祀到“神主”,再過渡到“畫像”。其實在《殷契》古文中所創(chuàng)的象形文字中,“死”的象形文字為“”,形狀似有人跪而哭吊,此情此景,全寓于一字之中,雖則為明顯的記事符號,但我們亦可窺出與祭祀相關的記事形式之雛形。為何到了秦漢時期逐漸發(fā)展為畫像的形式呢?這當然是有原因可循的,靈魂不死的觀念導致了對已逝祖宗的崇拜,祖宗二字的象形寫法實則是男性生殖器,由此折射出人們對本家族人口繁衍生息的關注。既然靈魂不死,那魂魄必然依附于某個媒介上,這個媒介逐漸演化為逝者的畫像。畫像的技藝水平、表現(xiàn)形式和構圖特征也隨著畫工技法的不斷提高而發(fā)生變化,最初寫真肖像畫從繪畫技法表現(xiàn)和理論上都與其他人物畫混為一談。后來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以及思想文化的覺醒,祖宗像的構圖形式從最初的大側面像,到半側面,直到元代末期面相術引入到肖像畫的技法表現(xiàn)中,構圖形式才主要以大正面像的形像示人。形式有半身和全身像兩種,并且人物眼睛做平視狀,嘴唇緊閉,神情祥和。這種構圖形式、神情姿態(tài)與其功能、意義是不可分的,是在宗教化的禮儀演化之中進一步衍化為合乎被瞻仰追思的要求。做為一種固定的、程式化的標準規(guī)定著祖宗肖像的模范樣式。其實,這不是一種簡單化的只強調形式感,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的是一種宗教精神,這種精神折射出的便是“昭孝事祖”的精神內涵。面對著正面祖宗像,觀者通過面對面的與其神交,自認為端詳著親人熟悉的面容、身姿,其靈魂有了升華。
這種充滿復雜情感的宗教過程完全源于“孝”文化,《禮記·祭法》說:“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比四浅鲇诟改?,所以無論出身貴賤,都需要盡心贍養(yǎng)、祭祀、緬懷父母?!抖Y記·祭統(tǒng)篇》曰:“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養(yǎng)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沒,終也。”所以“子孫后代要像孝養(yǎng)現(xiàn)世的父母長輩那樣,為已逝的長輩找好安身之所,舉行一定的安葬儀式告知世人他們與此在世界的分離,也作為其向另一個世界的報到,由此形成了一套送死善終祭祀的禮儀制度”4。隨著祭祖禮儀制度的進一步規(guī)范完善,孝道的傳揚也越來越深入人心。在這個過程中,祖宗像充當著最恰當?shù)慕巧?。并且將孝文化在時空上做了很好的延續(xù),當每期的祭祀禮儀結束后,祖宗像還繼續(xù)扮演者慰藉子孫緬懷親人的最好良藥。當后世子孫思念逝去的親人時,可懷著崇敬的心理瞻仰親人遺像(祖宗像)?!对印け拘⑵吩唬骸肮市⒆又谟H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則哀以蒞焉,祭祀則蒞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边@句話囊括了孝子賢孫對父母在生時贍養(yǎng)以盡養(yǎng)育之恩,死時哀悼以宣泄生離死別的痛苦之情,之后逢節(jié)必祭以表緬懷敬仰之情。這種情感的交織彰顯著孝文化的宗教情結。親人離世以后,這種源自于孝道的緬懷之情都是通過瞻仰其遺像來實現(xiàn)的,這些遺像多是被懸掛在祠堂或影堂,或家中重要的地方。到了明代,隨著文人畫的興盛,人物畫趨于衰落之勢,但祭祀用祖宗像卻極大地繁盛,這當然是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起著關鍵性的支撐作用,它使寫真像得到了繁榮。明代中期,建祠修譜由官宦之家遍及庶民階層,那么為了紀念和祭祀先人之用,祠堂和譜牒中都需要留影祖宗遺像。并且祖先有訓:“十年不續(xù)譜為不孝?!奔易V本來就是一種以書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里面既有祖宗寫真像,又配以贊詞,其所承載著“昭孝事祖”的精神內涵,昭示著先祖的德行與修養(yǎng)永垂不朽。直至現(xiàn)當代,家庭式照相攝影盛行,但用于祭祀追思功用的祖先遺像在構圖形式上還是以明清時期畫像的范式為準。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開篇就云:“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以張彥遠之觀點,繪畫的教化功能是很強大的?!按呵飸?zhàn)國,隨著宗法制的瓦解,個體家庭結構日益定型,強調尊祖敬宗的孝道觀念逐漸被‘善事父母’的孝道思想所取代,因此從春秋開始,維護宗族秩序的宗法倫理也就逐漸被以父子之倫為核心的家庭倫理所取代”5。在這個背景下產(chǎn)生的繪畫以“人物肖像畫為主,寓有興衰鑒戒、褒功達過之意”6?!抖Y記·祭統(tǒng)》云:“祭者,教之本也已”。劉向《七略別錄》云:“九主者,有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君,凡九品,圖畫其形?!?可見,圖繪人物肖像畫的興起主要在于宣揚禮教所規(guī)定的真善美,來規(guī)范世人的行為及思想意識。繪畫的這種社會功能,強調的道德行為來規(guī)范著世人行事的標準和底線,維護著人倫綱常,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和諧穩(wěn)定起著積極的作用。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弊鳛樽孀诔绨葑诮糖榻Y下產(chǎn)生的祖宗像當然也無一例外地充當著以情育教的道德功能。
撰修家譜也是祖先崇拜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對同一血緣集團的世系做縱向的排列,在這個主線中,對每一代祖先生平德行都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八我越担饕墓δ苁菍V大群眾進行倫理道德教育,作為個人修養(yǎng)的工具,維系社會群體的宗族和家庭,從而維護封建社會秩序?!?到了明代,隨著朱學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鞏固和發(fā)展,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不僅滲透并支配了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領域,而且普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中央國子學到地方書院,以至鄉(xiāng)村社學,都成了直接灌輸“三綱五?!钡年嚨?。族譜也變成了在社會上、宗族內、家庭里,傳播“三綱五常”的工具。從此,宣揚和實踐“三綱五?!?,便成為修譜的宗旨。表彰、頌揚“存天理、去人欲”的忠臣孝子、義夫節(jié)婦,便成了修譜的首要任務和中心內容。9在以家族本位觀的理念下,祖先崇拜更多的體現(xiàn)出了宣揚道德規(guī)范的人倫觀念,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這種情況在家譜文化中更能得到體現(xiàn)。祖宗像也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的興盛和繁榮,甘肅省榆中縣博物館藏明清時期的《方氏像譜》就是典型例證。10每一代祖先都有寫真畫像,畫像后面的行狀、墓志或墓表都是對像主生前德行的頌揚與贊美。瞻仰祖宗像,沐手敬讀族譜文獻,“尊祖收族”和“尊尊親親之道”的倫理綱常之道影響到了后世子孫的行為規(guī)范。
時至今日,祖宗遺像在祭祀追悼的禮儀活動和修譜中都不可或缺。在這個過程中,所提倡和遵循的孝道觀念和倫理綱常對于尊老養(yǎng)老,家庭團結和睦,促進社會和諧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注釋:
1.參見左亞文.《中國人的祖宗觀念及其現(xiàn)代闡釋》.學習論壇,2008(9):57-60.
2.參見(澳)劉莉著,星燦譯.《中國祖先的起源和種族神話》.南方文物,2006(3):123-127.
3.賴萱萱.《祖先崇拜的生命超越觀》.世界宗教文化,2012(2):68-72.
4.劉喜珍.《論傳統(tǒng)孝道與祖先崇拜的倫理關系》.理論導刊,2012(5):104-105.
5.賴萱萱.《儒家孝道倫理與祖宗崇拜關系初探》.宜春學院學報,2011(3):1-3.
6.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28.
7.《章太炎全集》(一)《七略別錄俟文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68.
8.馮爾康.《宗族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兼論宗族制和譜牒學之關系》.載武新立主編《譜牒學研究》第1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35.
9.張海瀛.《明清譜學概說》.載武新立主編《譜牒學研究》第3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98.
10.柳慶齡.《從<方氏像譜>看中國古代祖宗崇拜》.甘肅社會科學,2013(5):108-111.
柳慶齡,女,漢,北方民族大學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美術學、佛教藝術的研究。
劉學榮,男,漢,北方民族大學工作。
論文為“北方民族大學科研啟動經(jīng)費項目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