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鵬昭 (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地方志辦公室 100122)
?
風俗及風俗入志芻議
董鵬昭 (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地方志辦公室 100122)
摘要:“風俗”,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于理論與實踐中,亦較難界定和細化各俗類的風俗內容,它甚或成為地方志中最難編修的一個志書門類,因而致使一些新方志中很難見到風俗的整體蹤影。新一輪風俗修志者應熟悉風俗理論,克艱攻難,搜集全富有時代特色的風俗資料,編修好風俗志,使不再成為歷史的缺憾。
關鍵詞:認識風俗含義;攻艱克難;修好風俗志
地方志,包羅萬象,涵蓋一個地方的方方面面事物,是一個地方的人們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但我國首輪出版的6000多部志書,尚有一部分志書,或因理論不足,或難以實踐,或輕描淡寫、形同虛設,或倉促出書,忽略了風俗的全程、全面入志,使風俗志甚或成了“0”的空檔,這就影響了志書的全貌及整體質量,中斷了風俗的連續(xù)記載,成為查找當?shù)仫L俗變遷的空缺和歷史的遺憾。
“風俗”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于理論與實踐中,亦較難界定和細化各類風俗內容?!帮L俗”的當代相近、相關辭意有民俗、習俗、禮俗等。據(jù)1985年7月1日版新法編排的《漢語詞典》的釋意,“風俗”即為: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jié)、習俗等的總和;“民俗” 即為:人民群眾的風俗習慣;“習俗”意為習慣和風俗;“禮俗”泛稱婚喪祭祀交往等的禮節(jié)。又據(jù)1979年版《辭?!返摹帮L俗”解釋:即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由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習俗叫“風”,由社會環(huán)境不同而形成的習俗叫“俗”;《辭海》則無“民俗”一詞;《辭海》中“習俗”解釋為風俗習慣;《辭?!分幸酂o“禮俗”一詞。
俗、風、土風、人風、民風、謠俗及風俗、習俗等,為我國古代及固有的“俗”類術語概念。但隨著世界各國文化的傳播、交流和滲透,在我國被引進了“民俗”一詞及學說。其一說是英國考古學家威廉·湯姆斯,1846年創(chuàng)造了“民俗學”的理論概念;又一說“民俗”概念系20世紀20年代從日本傳入中國內地。自此它逐漸融入了我國“風俗”類詞語概念的術語行列,亦標志著世界范圍內民俗科學的誕生,但它亦并不意味著這種名詞的出現(xiàn),而改變著各國對“風俗”類的根本叫法和稱謂。
中國第一批現(xiàn)代民俗學者,產生于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前后,學者們通常認為,在階級社會里,文化可分為“上、中、下”三層。其上層文化主要指統(tǒng)治階級所創(chuàng)造和享有的文化;中層文化主要指城市商業(yè)市民所有的文化;下層社會的文化,即廣大農民所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文化。這三層文化相互影響,既對立又統(tǒng)一。其中、下層文化乃為民俗文化。目前,國內民俗學界普遍認為,民俗 “即民間風俗,系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
中國民俗學泰斗鐘敬文認為,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主要系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學家烏丙安說,民俗是世代傳襲下來的,同時繼續(xù)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影響的事象,是形成了許多類型的事象,是有比較相對穩(wěn)定形式的事象,是表現(xiàn)在人們的行為上、口頭上、心理上的事象,是反復出現(xiàn)的深層文化事象。民俗強調的是民間生活文化的歷史性與傳承性。
西北大學教授、民俗學家韓養(yǎng)民說,風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對風俗文化地域性的理性認識,是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長期探索而不斷深化的。他把中國風俗文化劃分為東北、游牧、黃河、長江、青藏、云貴、閩臺七個風俗文化圈。他說風俗文化是禮儀的上源和基礎,禮儀源于風俗文化,是不同地域間社會群體的生活習慣逐步發(fā)展而約定俗成的。俗能上升為禮,禮可上升為法。禮儀形成之初,是以風俗習慣為基礎的行為規(guī)范,植根于深厚的民間生活土壤之中,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
禮儀文化為社會各階層等級秩序的標志,亦是約束人民生活方式和行為的準則。倘若探幽索源,禮儀源于原始社會祭祀鬼神、祖先的儀式。荀子于《禮論》中說:“禮以順人心為本……順人心者,皆禮也?!薄墩f文》把“禮”解釋為“所以,事神致福也”。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釋禮》一文,對殷墟卜辭的考察后指出:“禮是祭祀神的器物?!笔穼W家郭沫若在《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中亦說:“禮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來……擴展而對人,更其后擴展為吉、兇、軍、賓、嘉的各種禮制,這都是時代進展的成果?!敝芄贫Y作樂只是將原始社會祭神儀式,和夏商時代的禮儀加以改造而變?yōu)橹螄铰?,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的執(zhí)政法寶,之后成為華夏族的靈魂,且浸染到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大至國家典章制度,小至穿衣戴帽,無不有所體現(xiàn)。昔日事神致福的禮儀文化,亦變?yōu)閺娭萍s束人們生活方式的禮教、法規(guī)。故《荀子·修身篇》說:“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年輕時還從事過辦理喪事贊禮的儒業(yè),他在創(chuàng)建儒家思想體系學說中,還從不同角度構建了“禮”的學說,亦從不同角度推動了禮儀、禮俗文化的發(fā)展。孔子的論說“禮”,含義亦極廣泛,概而言之,“禮”為外在規(guī)則、準矩,如它涵蓋的修身依據(jù)、行為規(guī)范、秩序體系、事物統(tǒng)計、法律綱紀、治國之器等?!岸Y”在上層建筑的政治層面,它為國家的法制典章制度、組織制度等;在社會層面,它為人倫各種活動的規(guī)范,群體性生活的秩序;在教育方面,它為一種教育方法,旨在培養(yǎng)人的思想人格。儒家主張人們通過禮儀等人文“學問”的學習、熏陶、教化,使人成為君子、賢人、圣人那樣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孔子的“禮”的思想文化,一直照亮著中國人民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歷程,成為士大夫心中巍然屹立的豐碑,亦是每個時代的中國人處世立身作事的一把尺度。這種禮、禮儀文化、禮儀風俗,在兩千多年來的潛移默化中,它亦于其中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基礎,已成為中國人民潛在的道德意識、精神生活和傳統(tǒng)風俗的準則。它一直影響、制約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審美情趣和行為習慣,推進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使我國一直成為世界的“禮儀之邦”。
風俗、禮俗諸“俗類”概念,屬精神文化,更屬文化范疇。其實,文化是和人的問題,有機、緊密地聯(lián)結在一起的,各種風俗、禮俗等“俗”文化,只不過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現(xiàn)象世界。從根本上講,在人類產生以前,整個宇宙世界只是一個純自然的世界。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使得人們從自然界中獨立出一個精神世界,人類開始按照自己的觀念、意志改造自然。于是,乃產生了一個與純粹的自然世界不同的“人性化自然界”,它打上了人的理念、思想、情感、意志的印記。由此,在風俗、禮俗等“人化、培養(yǎng)的自然”中成長起來的,乃為風俗、禮俗文化。
由于人們在創(chuàng)造這種風俗文化、禮俗文化中,是按照人們的需要,傾注了人的精神因素,它也就最終要物化為一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表現(xiàn)形式乃成了人們的一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狀態(tài)等各種精神因素的體現(xiàn)總和。人們創(chuàng)造的這種風俗,是為實現(xiàn)人們的目的性及價值性理念,心理上畢竟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其表現(xiàn)的心理及形式,有些是積極的、健康的,即達到了精神世界與人們目的的統(tǒng)一,也就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tǒng)一。但一些具有價值合理性的風俗精神文化,卻不一定合乎世界的法則性,如宗教、巫術等。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根據(jù)需要創(chuàng)立和形成的這種積極健康的風俗,都起著教化人心的作用,規(guī)范著人的身、口、意,乃至舉手投足等各種行為。風俗還于很多地方,構成不成文的法律,成為一定區(qū)域范圍內人的道德標準。由此,一切有形或無形的“俗”文化,都在圍繞著教育人,以達到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的目的。其實,這些“俗”,也就是對人格的教化。
風俗有很強的地域性,它的地方特點非常顯明、突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既使同一風俗,于不同地域,其表現(xiàn)形式亦往往是有差異的。從歷史上看,一種風俗的形成、演變、傳承或消亡,都代表著那個時代和那里民眾的共同心聲,顯示了時代風俗的合理性和那里民眾的觀念和意識的一致性,故而被那里一方的民眾所接受,并傳承下來,成為一方地土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
風俗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客觀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反映和體現(xiàn)。風俗的范圍極其廣泛,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都彌漫、滲透著風俗的痕跡。風俗具有代相傳、人相襲的特點,許多風俗事象,是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沉淀而流傳下來的。風俗具有群體性、行為的模式性、趨同性特點。風俗在社會現(xiàn)象中還具有比較穩(wěn)定性的特點,和傳承性的特點。沒有沿襲傳承,則不成風俗;但傳承只是沿襲其大體形態(tài)或基本成份,是在漸變中沿襲,變異中傳承。風俗在長期傳承中,于各個時期所表現(xiàn)的不同形式、不同內容和在某個時期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是時代的一種象征。既使是同一風俗,它于不同時期的傳承變異,既是風俗發(fā)展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又真實地折射、反映著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遷的脈絡。
風俗的形成、演變,是一個較長的漸進過程。任何風俗,都是在特定時代的文化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其任何根本性的變革,都是經(jīng)濟、物質、社會生活條件總體變化的結果。即引起風俗變異的原因,主要是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它只能是在各種量的逐漸積累的基礎上漸進的變化。新風俗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吸收了舊風俗的一些有益成分,逐漸演變而來的。沒有一種風俗在長期的傳承中能保持不變,在社會發(fā)展變化中,它們或多或少都要不同程度的發(fā)生內容和形式上的種種變異。這種變異雖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變異,但從一個側面標志著經(jīng)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社會進步,亦從其中反映著民眾心理、意識與時代變遷的同步性。
雖然風俗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并不等于每一社會生活的內容皆為風俗。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一種新的道德風尚,即共產主義道德風尚,如見義勇為,舍已救人,助人為樂,拾金不昩等。這種現(xiàn)象及內容嚴格地說,不屬于風俗的范疇。因風俗具有全民性和社會廣泛性,故必須得到公眾的承認并被反復履行。而這些新風尚,目前僅在少數(shù)人或一部分人中流露,缺乏全民性和社會性,故僅能為好人好事,而不是風俗。但隨著社會的極大進步,及各種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這些現(xiàn)象及社會生活內容蔚成風氣后,將可能逐漸成為代表社會主流的新生風俗。而編寫社會主義的新風俗志,擔負著移風易俗、教化、轉變社會風氣的責任、義務,為此修志工作者有義務記載、宣傳這些新風尚,引導人們自覺地履行它,使之逐漸變?yōu)轱L俗。故此,雖然它目前尚不屬于風俗的范疇,但風俗志中亦應必要適當收錄。
風俗以流行地域或通用范圍而論,可分為全人類共通性的、民族性的、地方性的幾個層面風俗。如在國際性的友好交往中,以握手、貼面為見面禮;以送花圈表示哀悼,乃為全人類共同性的風俗實例。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國土廣袤,構成了各民族和各地千差萬別和豐富多彩的風俗,如在我國風俗中,回族不食豬肉,傣族過潑水節(jié),就為民族性的風俗實例?!懊褡迨侨藗冊跉v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 和穩(wěn)定共同體?!卑此勾罅值倪@個說法,民族這個“穩(wěn)定共同體”中包含著文化范疇的風俗,但它只僅能為民族風俗,而決不能概括為地方性風俗。既使少數(shù)民族中的同民族,也不是所有風俗都是民族性的,如農耕區(qū)的蒙古族以豬肉為肉食之主,而牧區(qū)的蒙古族則以牛羊肉食為主,就是民族地方性風俗的實例。
風俗的內涵處延特點,于實質上不僅涵蓋了民族及地方習俗、禮俗,且還包含著社會習尚。就它們的相對詞意而言,習俗次之,民俗再次之,禮俗最窄。在傳承時間上,民俗、習俗、禮俗及風俗中的絕大部分俗,均有歷史傳承性。其中禮俗傳承較為穩(wěn)定,在傳統(tǒng)社會里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強制性。即使在當今社會,它的約束力與影響力亦強于其他。而社會上的某些風尚可能長期流傳,被模式化而轉為俗,亦有某些風尚卻不能演化為俗,它只能是短期甚或是長期流行的趨同性的社會現(xiàn)象。
在我國首輪或一些二輪地方志中,各地在給風俗相關俗取名時,都有自己的考慮或理由。篇名多樣不一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出于對相關名稱理解的差異,或是為了異于它志而別為之。從各地志書的篇名看,除少數(shù)以禮俗、民俗命名外,大多數(shù)地方志則皆取名“風俗”。這定名“風俗”的稱謂,高度體現(xiàn)了字意、詞意的準確性、科學性,達到了“風俗”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
在風俗志中,如叫名“禮俗”,則不能全部包含禮俗外的、比禮俗更多的風俗;而風俗則包括了禮俗及禮俗外的所有俗。
民俗學有一分支學科,即民俗志,也就是所謂“記錄之民俗學”。民俗學之民俗志有多種樣式。鐘敬文在1998年第7期《文史知識》的《談談民俗志》中說,民俗志“有的按地域劃分,有的按歷史時期劃分,有的按民俗事象的單項性、專題性或概括性等劃分,有的按作者的態(tài)度劃分”。近年由于受西方人類學的影響,民俗志還有對民俗進一步闡釋和解析的趨勢。我國的民俗學是從研究民間文學、民謠起步的,后來隨著社會發(fā)展及民俗學研究的深入,民俗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對民俗的種類劃分亦呈多樣性。故民俗學之民俗志與方志學之風俗志,于根本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故此,第二輪或以后各輪志書風俗類的各稱,應定名為風俗或風俗志頗為妥當、準確,這樣既符合方志的傳統(tǒng),又包容性大,亦可與民俗學之民俗志有所區(qū)別。
風俗入志,源遠流長。早于宋朝初,人們乃認識到了風俗入志的重要性,認為郡縣志必須記載風俗。如《宋史·職官》中說:“凡土地所產,風俗所說,具古今興廢之因”。到了明代,就有將風俗單獨立卷或志的,如嘉靖年間的《豐城縣志》、萬歷九年的《濮州志》、清乾隆二十一年的《曹州府志》等。這說明風俗在方志中的地位和作用,愈以引起社會及編者的重視。在明清時代,始將風俗列為專卷記載的門類、內容,亦日趨完善,其主要有6個門類:即歲月風俗;人生儀禮——生子、冠禮、婚嫁、喪葬、其它;衣、食、住、行;家族、生產、社交;民間口承文藝;方言,俚語等。
因我國地方志對風俗入志的理論研究現(xiàn)狀,及我國社會主義新方志的編修,于理論指導上,還有一個不斷創(chuàng)立、完善的過程,故此,在二輪地方志編修中,于理論上認識風俗及風俗志的記述范疇,理解好各種風俗的廣度和深度內容,是對風俗修志者的理論知識的要求。
風俗記述范圍很廣,有人認為風俗篇目應以生產貿易、家庭社區(qū)、衣食住行、人生禮儀、歲時節(jié)慶、民間游藝等風俗分類。有人認為凡是衣食住行、人生禮儀、節(jié)慶、信仰、人際交往、生活方式、休閑娛樂等一切與人們有關的行為舉止及思想觀念,都可作為風俗內容記述。有人認為風俗應大致涵蓋飲食、服飾、居住、禮儀、節(jié)令、婚姻、喪葬、慶賀、方言、稱謂、謠諺、以至宗教信仰、禁忌等。
在制定風俗志門類中,有人認為風俗志滲透于物質,觀念和行為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多功能的復合系統(tǒng),其篇目應按以下幾個類別設計。1、天時風俗:即依天地運行的時序,周期出現(xiàn)的風俗,如一日從早至晚,四季春夏秋冬,歲時節(jié)日假日。2、人生風俗:隨人生道路的延伸,定期性出現(xiàn)的風俗,如生育、生日、婚嫁、喪葬、祭祀。3、社會風俗:為滿足人們社會交往的需要而形成的風俗,如鄰里、親朋、家庭。4、經(jīng)濟風俗:為滿足人們生存需要而產生的風俗,如生產、交易、衣食住行。5、信仰風俗:為滿足心理安全而形成的風俗,如原始信仰,迷信,俗信。6、審美風俗:為滿足審美及娛樂的需要而形成的風俗,如民間文藝、游藝等。
風俗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風俗無處不有處處有。在我國第一輪地方志風俗的編修中,因風俗志編修者對風俗含義見解不一,使各地在風俗志的分類上亦不太一樣。如《臨安縣志》分生活、生產、歲時、禮儀4類。《修文縣志》分歲時、禮儀、生活、禮貌、迷信5類?!秾幉ㄊ兄尽贩诛L俗源流,歲時節(jié)日、禮儀、商業(yè)、其他、方言6類?!逗憋L俗志》分勞動生產、經(jīng)濟商賈、衣食住行、婚喪、歲時節(jié)令、信仰習俗、醫(yī)藥衛(wèi)生、民間文學、民間語言、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民俗工藝、古跡名勝13類。第二輪《黃山市志》分人生禮儀、生產禮儀、生活禮儀、歲時紀事4類?!赌蠀R縣續(xù)志》分生活習俗、新時節(jié)日2類。
在民俗學中,涉及風俗的劃分亦有多種,這里亦可作為參考。如風俗3分法:物質、社會、精神。4分法:經(jīng)濟、社會、信仰、游藝;或物質、社會、精神、語言風俗。5分法:生產、生活、組織制度、信仰與迷信。7分法:物質生產、物質生活、人生禮儀、信仰、歲時、社會組織、民間文學。10分法:巫術、信仰、服飾飲食、居住、建筑、生產、歲時節(jié)令、人生禮儀、商業(yè)貿易、文藝游藝。12分法:服飾、飲食、居住、建筑、生產、歲時節(jié)令、原始信仰與迷信、宗教與民間信仰、人生禮儀、制度、商業(yè)貿易、文藝游藝等。
縣域風俗為縣志風俗記載的全部內容,它亦是市省風俗志的資料基礎。縣志風俗志應把本縣風俗的方方面面分門別類記述清楚,應具體而細微,一切從細節(jié)入手。縣志入志風俗要把握好風俗的時代脈搏,體現(xiàn)出新時代風俗的特征??h志風俗分志專業(yè)性、學術性強,編修難度大,它甚或是地方志中最難編寫的一個門類志書。如它一手直接收集的入志資料乃量大類雜,面廣面深;且無任何資料來源,亦無任何部門提供資料;而要搜集的全部資料皆來自于民間;而在民間,亦無隨手可獲的一字一頁文字資料。既使要把一個方面風俗的細節(jié)于民間調查、了解清楚,做到的比想到的更難,抑或想到的比做到的更難。又既使是同一縣的同一風俗,亦差異很大,調查難度亦頗大,想到的和要做的,亦很難。這些亦正是我國已出版的一些地方志,未設風俗志,或設風俗志,卻記述力度不夠的最根本緣由。亦正因此,一些縣區(qū)志,乃至市志,在首輪地方志省評中,因地方志含風俗量不足,或未設風俗志,被評選落“第”。
地方志,是一方地土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歷史以來,風俗志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一部地方志的精華志,是認識一個地方的開始和窗口,成為了一個地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志書內容的高度濃縮志。寫好它和有了它,才夠得上一部真正意義的、全方位記錄的地方志。固然風俗志難于搜集資料,難于編修,好在我們已經(jīng)有了我國一輪和一些二輪地方志在編修風俗志中的經(jīng)驗借鑒,讓人們開闊了記述視野。風俗志編修者應敢于擔任歷史重任,攻艱克難,在自己手中編寫出一部優(yōu)美的地方分志或風俗志。使當?shù)仫L俗,于同時代同地方志中得到反映記錄,而不是從本地以外的地方志或資料中查找得不到的本地風俗文獻,使其不在成為歷史的遺憾,和受到社會歷史及人們的問究。
參考文獻:
[1]朱漢民主編.《傳統(tǒng)文化導論》.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8).
[2]何祖健主編.《大學生文化名著導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