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鉤的字,如“民、氏、良、長”等,鉤要另搭。
鉤要另搭,在“民、氏”看來可避重復,在“良、長”二字身上又有何意義呢?“良、長”二字其點畫向右,左邊又有一豎障之,偏頗難免。倘鉤畫另起,則形勢改觀,僅此一枝出墻紅杏,便勝卻右邊無數(shù)了。
重撇者,如“友、及、反、皮”,兩撇不要平行。
前面說過“減鉤”“減捺”在避免重復雷同。此處之“重撇”也是減的意義,但方式不同。撇畫不變,只變其角度,同樣能達到避免雷同的目的。
攢點者,點要相互照應(yīng),不要像砌石頭一樣。如“采、孚、妥、舀”等字。
我們在鼠畫部分講過“點是有方向性”的,在這里便付諸實踐了?!捌鍪^”者,并排而立,由人擺布,毫無生氣。所以要摒棄之,代之以活生生的點,像繞膝而戲的孩童,彼此顧盼。
排點者,若“無、照、然”等字,要偃仰向背以求變,不要像擺棋子一樣。
排點呈一字形擺開,容易呆板平滯像擺棋子一般,所以要調(diào)動一切手段求變。大小、偃仰、向背、輕重盡可拿來,但也不應(yīng)忘記它們是一整體。
鉤努不要向里裹,否則字不萬圓。如“菊、萄、蜀、曷”等字即是。
鉤努這一點畫屬兩面包圍型,既言之包圍,便有被包圍者,被包圍者眾,則包圍圈大,被包圍者寡,則包圍圈小。“鉤努”一般屬于被包圍眾者、故以“努”為之以擴大包圍圈。
鉤裹的字不宜用直努,否則字不飽滿。如“甸、句、勾、勻”等字是也。
參照我們在“鉤努”一條中所講之道理,“鉤裹”者自是因為被包圍者寡了,“此驗之,信為不妄。但“甸、句”等字用“鉤裹”不用“鉤弩”尚有一重意味在,那便是被包圍者方,故包圍者圓,一方一圓。正是變化之中。
中鉤的字,畫短直長,要使偏正有相應(yīng)相稱之美。如“泉、采、柬、未”等。
這一法較其他法特殊之處,在于名目“中鉤”卻不言“中鉤”而言其他。其實不然,法中所言都是因“中鉤”而生。畫短直長乃尚突出中鉤;相應(yīng)相稱明指撇捺,但此處之撇乃是“中鉤”上之撇,捺也是“中鉤”上之捺,相應(yīng)相稱,苦無“中鉤”矗立中央,談何相稱之美呢?但話又說回來,“中鉤”的突出正賴于兄弟點畫的扶持才可,獨自成為主筆恐難當此重任。
綽鉤者,彎鉤也。如“乎、手、予、于”等字,除偏正相稱外,尚須有帶下之勢乃佳。
綽鉤是全字之主筆,一榮懼榮,一損懼損。因其豎彎向左、欲靜而不可得,故偏正相稱以求平衡。帶下之勢,與整體豎彎指下有關(guān)。各種書法風格皆然,但以歐字明顯。歐字的“綽鉤”隸意頗濃,豈止豎彎指下、鋒芒所向更加強了這種趨勢。
伸鉤者,如“紫、旭、勉、貲(同資)”等字鉤要伸展開,貴抱持。
“伸鉤”不同于“縱戈”,似已退化,“伸鉤”與“橫戈”比,更顯得剽悍強大。
此法只言“伸開”其實“紫”字中早已退化成“豎彎”了。若從實際考察伸有伸的道理,退也有退的理由。燕瘦環(huán)肥,各有攸宜了。但若“旭、勉”等字是必須伸開的,非但伸開的,固上自又有字,所以還貴抱持。
屈鉤者,如“頑、鳩、輝、頫”等字,鉤要緊促,還須退縮斯宜。
屈鉤之屈是緊縮之意,原因何在?皆因左右相合,派生新意,一取形,一取聲。故必有相讓,萬能相容,否則無法撮合,正所謂“離不可合”也。相對獨立的字是合不在—起的。
左垂者,右邊不宜太長。如“并、亦、弗、赤”等字即是。
左垂之意是垂左。其途徑有二,一是壯大自己,二是限制別人。壯大自己好解,限制別人是什么意思呢?
事物是相對的,左豎之大之長是與右豎比較而言的。當左豎自身不能再發(fā)展,又要突出左豎,唯一的辦法豈不是抑制右豎嗎?故左垂者強調(diào)右邊不宜太長也是正確的。
右垂者,左邊要縮短。如“升、拜、卯、卵”等字。
“右垂”反過來限制左邊了,其道理與“左垂”相同。但比“左垂”苛刻,它不允許左邊與它同短長。相形之下“左垂”寬容多了,它并不強令右邊短于它,等于它、略微超過它也未為不可。你看是這樣嗎?
蓋下的字,撇捺宜均。如“合、舍、金、會”。
“蓋下”會使我們很自然地想到“天覆”吧,它也要蓋盡下面嘛??磥磉@不是重點,重點在于撇撩的粗細、長短乃至張開的角度都要均。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說因為兩個字,那就是“穩(wěn)定”,撇捺位居最上,像屋宇之頂,不均則有傾塌之感?!懊┪萦汕镲L所破”,那在觀者心里便會產(chǎn)生一種凄涼感,反而不美。
趁下者,如“琴、谷、吞、吾”等字,撇捺要相稱。
相稱,可以是平均,因為平均肯定相稱,還可以是不均的,不均的未必不相稱,那就是它符合動平衡的道理。人的位置變了,對其要求及其自身的表現(xiàn)都會隨之改變。點畫位置變了也會如此的。當撇捺至高無上時,其形象苦何?與其位置下移后的形象肯定是不一樣的。似乎不一樣才正常,“趁下”不同于“蓋下”,此時的撇捺位居中層,一味強調(diào)均,則全字結(jié)構(gòu)呆板??嗍蛊潇`活但不失相稱之度,則全字生機盎然。即使上邊不動,使撇捺左右頡頏,則下邊部分也會隨之俯仰,趣味自生。
縱腕的字,腕宜長,但喜“蜂腰”“鶴膝”。如“風、汛、飛、氣”等字。
“縱腕”不同于“縱戈”在于腕長戈短,腕曲戈直。“縱腕”也不同于“伸鉤”之赴在于腕著意曲線,“鉤”則落腳在鉤。
“縱腕”寫長易生二病,在折筆赴孤峰顯露形成“鶴膝”,鶴之膝,粗大;一在彎處變細以取捷形成“蜂腰”,蜂之腰,纖細。此處看似只談及點畫,實則關(guān)乎全字之氣象,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