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源,龍少波,胡國良,陳 光
(1.中國人民大學 經(jīng)濟學院,北京 100872;2.重慶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會否帶來輸入性通縮
——一個非競爭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分析框架
王繼源1,龍少波2,胡國良1,陳光1
(1.中國人民大學 經(jīng)濟學院,北京 100872;2.重慶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摘要:基于33部門中國投入產出表,建立非競爭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定量測算大宗商品下跌對中國物價水平的最大潛在影響,發(fā)現(xiàn)進口采掘業(yè)部門價格一次性下降50%的情況下,將拉低國內CPI、 PPI1.10和3.63個百分點,并且對重工業(yè)的價格影響要大于輕工業(yè)和服務業(yè)。從歷史結果看,大宗商品價格對中國物價的傳導效應呈現(xiàn)上升態(tài)勢,CPI從1998年的0.17提高到2011年的1.10。政府可以通過降息降準、提高資源稅、淘汰過剩產能的方式緩沖輸入通縮的沖擊,保持物價總水平運行在合理區(qū)間。
關鍵詞:大宗商品; CPI;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輸入性通縮
一、引言
大宗商品主要包括農副原料、金屬礦石和能源產品三大類別,是國際貿易重要交易品種,構成了2012年全球進口貨物的24.3%和中國進口貨物的34.3%①數(shù)據(jù)來源于世界銀行WDI數(shù)據(jù)庫。。大宗商品價格長期以來都是影響世界經(jīng)濟走勢、工業(yè)化國家通脹水平的重要經(jīng)濟變量。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元長期弱勢,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不斷加大,先后出現(xiàn)多輪暴漲暴跌。最近一輪下跌周期始于2014下半年,已持續(xù)近一年,包括石油、煤炭、鐵礦石在內的IMF初級產品價格指數(shù)跌去40%。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大宗商品高度依賴進口,本輪價格暴跌究竟會對國內產生怎樣影響?引發(fā)了學者的分歧。一些學者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在生產層面能夠降低國內工業(yè)企業(yè)生產成本,緩解產能過剩造成的利潤下滑,在消費層面有助于降低終端產品價格,提振國內需求,對中國是極大利好[1]。然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當前中國物價處于下行通道,PPI連跌3年、CPI數(shù)月徘徊于低位,本已接近通縮邊緣,國際大宗商品的持續(xù)下跌會加劇國內物價風險,做實市場通縮預期,加大宏觀經(jīng)濟下行壓力[2]。
一般認為,大宗商品對物價水平的影響渠道至少有三種:第一,汽柴油等能源產品價格本身就是CPI、PPI的組成部門,價格下跌會直接影響價格指數(shù);第二,大宗商品是基礎原料,價格變化會經(jīng)由投入產出的消耗關系,從產業(yè)鏈條上游逐步傳導至中下游,改變經(jīng)濟體系的價格水平;第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會影響通縮預期,通過價格螺旋對真實通縮水平產生影響。
關于大宗商品價格變化對物價水平的影響,目前主要有三種方法進行估計,計量回歸法、CGE模擬法,投入產出法。其中,計量方法主要構建石油、鐵礦石、農產品價格和產出缺口等變量對CPI的解釋方程。Gao L等運用VAR模型估計了油價沖擊對美國CPI的傳導效應,發(fā)現(xiàn)油價對能源類消費品的價格傳導較為顯著,而對非能源類消費品的價格影響非常微弱[3]。Basnet和Upeahqyaya運用結構VAR模型實證分析了油價沖擊對東亞五國實際產出、通脹率和實際匯率的影響,脈沖響應函數(shù)顯示油價沖擊效應集中在短期,并在5到6個季度后消逝[4]。國內學者翟玉強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發(fā)現(xiàn)進口糧食、原油、鋼材價格對國內CPI影響顯著[5]。張?zhí)祉斃肕arkov機制轉換考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沖擊對中國國內通貨膨脹的傳遞效應,發(fā)現(xiàn)全球工業(yè)生產投入品價格指數(shù)上漲10%,會在短期推高國內物價0.94個百分點[6]。
CGE方法將原材料價格下降作為外生變量沖擊引入一般均衡方程組體系進行求解,根據(jù)馬駿的模擬結果,如果年均油價下降10%,中國年均CPI漲幅會下降0.2~0.3個百分點[7]。吳靜等基于1997年投入產出表,建立了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擬石油價格分別上漲20%和68%兩種情況下對GDP、消費和物價的影響情況,發(fā)現(xiàn)CPI將分別上漲0.26%和0.9%[8]。王臘芳和何益得利用動態(tài)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量化分析了國際鐵礦砂價格沖擊對宏觀經(jīng)濟的影響,推高CPI指數(shù)0.244個百分點[9]。
投入產出法是研究價格測算的一種很好方法,最擅長解決相互依存和波及效應的問題。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是利用投入產出的消耗關系,研究一種產品價格變動對其他所有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模型建立在三個前提假設上:第一,初始投入保持不變,中間投入的價格變動引起各部門價格變動;第二,部門的價格是成本價格,不考慮價格變動的派生需求影響;第三,不考慮價格傳導的時滯,即價格的影響效應是通過產業(yè)鏈條瞬間傳遞出去的。任澤平等運用投入產出價格模型模擬了能源價格上漲對中國CPI、PPI的影響,發(fā)現(xiàn)油價上漲10%的情況下,CPI最大增幅在0.29%到0.40%之間[10-11]。張鵬和袁劍琴基于投入產出不完全價格傳導模型測算得出,2014年原油、大豆、銅和鐵礦石等4 種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會拉低PPI0.9個百分點、CPI0.4個百分點[12]。如果考慮現(xiàn)實中價格傳導的時滯、需求增加的支撐、企業(yè)利潤的對沖,實際價格影響往往會低于估計值,因此,投入產出的估計結果通常被稱為最大潛在影響。
通過文獻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計量回歸法和CGE法更側重于分析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而投入產出法基于結構分析的優(yōu)勢,在測算價格總水平的同時,更能反映出各部門價格的變動幅度,是對總量分析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但是,當前學者所使用的投入產出模型大多是競爭型的,沒有區(qū)分本國產品和進口產品,得到的列昂惕夫逆矩陣相當于把進入生產的進口產品視為國內產品,夸大了對國內各部門的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高估了對物價水平的影響程度[13-14]。本文為了避免此類缺陷,提高結果的準確性,建立了一個非競爭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框架,把國內大宗商品和進口大宗商品分開,首先從公式上推導出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國內的影響,再利用世界投入產出數(shù)據(jù)庫(WIOD)實際測算了進口采掘業(yè)部門一次性下跌50%的情況下,對國內物價總水平的最大潛在影響。
二、非競爭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框架
(一)非競爭投入產出框架
在開放的靜態(tài)競爭投入產出價值模型中,有行向平衡關系:
(1)
表1 非競爭型投入產出簡化表
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的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是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投入和初始投入。從投入(縱向)的角度來看,非競爭型表不改變各部門的總投入,但在投入結構上區(qū)分了本國商品和進口商品,寫出表1中的列向平衡式:
(2)
(二)價格影響模型
(3)
(4)
式(4)的矩陣形式為:
(5)
(6)
(5)、(6)兩式相減得到:
ΔPdAdX+ΔPmAmX=ΔPdX
(7)
(7)式變形得到:
(8)
可以看出,本國產品價格變動大小取決于進口品價格變動幅度ΔPm、進口產品的直接消耗系數(shù)Am、本國產品的列昂惕夫逆矩陣(I-Ad)-1三個因素。由于直接消耗系數(shù)和列昂惕夫逆矩陣反映的是當期生產技術水平,短期穩(wěn)定,因此,一旦進口產品價格的變化就唯一確定了本國產品的價格。
得到本國各部門的價格變化后,可依據(jù)最終消費合計、工業(yè)部門總產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各行的權重得到相對份額,用各部門的價格變化乘以相對份額,加總得到消費價格指數(shù)、固定資本形成價值指數(shù)和工業(yè)部門總產值價格指數(shù)的變化幅度,與CPI、PPI、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shù)相對應。
三、對物價水平的影響
(一)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
利用世界投入產出數(shù)據(jù)庫(WIOD)最新編制的2011年33部門中國非競爭投入產出表,見表2。
表2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0%對各類價格指數(shù)的影響
在假設進口采掘業(yè)價格下跌50%的情況下,測算國內物價水平的變化情況,下跌幅度反映出各類指數(shù)對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敏感程度。從跌幅看,大宗商品對工業(yè)部門的影響要大于固定資產投資、存貨和消費部門,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0%,將大幅拉低PPI3.63個百分點,而拉低固定資產投資指數(shù)和存貨指數(shù)要相對緩和,為2.57和2.35個百分點,對CPI的影響最為溫和,為1.10個百分點。大宗商品對CPI的影響要小于PPI可以從兩方面解釋:第一,國際通行的CPI是一籃子商品價格,商品中既包括了工業(yè)品,也包含了食品和服務。在中國,食品價格占據(jù)了CPI的最大權重,近1/3,而工業(yè)品僅為CPI權重的一部分。第二,商品的流通和銷售環(huán)節(jié)具有稀釋上游價格下跌的能力。零售價除了包含進貨價格外,還受到租金、水電費、用工成本、稅費和利潤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中國房價、工資的快速上漲降低了原材料價格占總成本的比重,使進貨價格下跌的影響被稀釋。
(二)對不同部門價格的影響
投入產出法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研究一種產品價格變動對其他所有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表3是具體到各部門價格的變化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帶動重工業(yè)產品的價格降幅最大,交通運輸業(yè)次之,輕工業(yè)較小,服務業(yè)最小。
表3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0%對各部門價格的影響
重工業(yè)在生產過程中對大宗商品消耗高,原材料價格變動將大幅度影響生產成本。在重工業(yè)內部,對原材料的初加工部門的價格降幅最大,石油加工、金屬冶煉、化學工業(yè)、水電氣供應、非金屬礦物制品將分別下降16.85%、7.18%、4.48%、3.81%和3.08%。精細加工部門價格降幅相比初加工部門要小,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y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分別下降2.95%、2.29%和2.29%。輕工業(yè)對大宗商品直接消耗少,價格降幅更小,普遍集中在1%到2%之間。初加工、精細加工、輕工業(yè)的價格降幅逐級降低,除了與產業(yè)鏈條位置有關外,中國引進式技術進步方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規(guī)模引進國外成熟技術,并通過逐步模仿吸收提高了行業(yè)勞動生產率[15-16]。上游引進技術后首先提高自身生產環(huán)節(jié)的生產效率,并通過產業(yè)鏈的技術累加使下游受益,越靠近產業(yè)鏈下游,累計引進的技術總量越大,總的效率提升越顯著,對原材料價格沖擊的吸收作用也就越強。
除了重工業(yè)外,交通運輸行業(yè)的價格下降也較為明顯。交通行業(yè)受能源影響較大,進口油價下跌會通過國內煉化環(huán)節(jié)傳導至終端成品油價格下調,減輕運輸企業(yè)經(jīng)營壓力,帶來航空、水路、輔助運輸、道路運輸服務價格明顯的下降。在運輸業(yè)內部,中國道路運輸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影響要低于航空和水路運輸,道路運輸行業(yè)的勞動消耗大、規(guī)模效益差、物流成本高,分攤了汽、柴油支出占經(jīng)營成本的比重。與重工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對大宗商品的高消耗不同,生活服務業(yè)和生產服務業(yè)多屬于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yè),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勞動力工資和人力資本被不斷推高,原材料成本的重要性相對下降,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不會對其價格水平造成顯著影響。
(三)歷史比較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和2001年末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jīng)歷了大規(guī)模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yè)擴張,對大宗商品的需求與日俱增,不斷推高CPI、PPI的變動幅度。為了更清晰的反映出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中國物價水平的影響情況,我們根據(jù)往年的投入產出表分別測算了1998—2010年的價格總水平影響變化。
表4是假設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0%對1998到2011各年物價總水平影響情況。數(shù)據(jù)顯示,大宗商品價格變動對CPI、PPI的影響呈總體上升的長期趨勢,CPI變動幅度從1998年的0.17%擴大到2011年的1.10%,PPI從1998年的0.50%擴大到2011年的3.63%。以2003年為節(jié)點,CPI和PPI經(jīng)歷了結構變化。在2003年以前PPI變動幅度始終保持在CPI的3倍以內,而2003年后 PPI的變動幅度突破了CPI的3倍并進一步拉大。我們認為,由于中國宏觀經(jīng)濟在1998年到2003年間深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雙重影響,內需不足,制造業(yè)產能結構性過剩,導致PPI受需求端影響較大,而供給端原材料價格變動的影響相對較小。2003年后,新一屆政府逐步加大了經(jīng)濟刺激力度,伴隨著入世帶來的外需拉動效果也開始顯現(xiàn),總供給出現(xiàn)不足,典型標志是煤電油運持續(xù)緊張。為消除供給瓶頸,重工業(yè)進入快速擴張周期,鋼鐵、石化、建材等受大宗商品價格影響較大的重化工業(yè)占工業(yè)的總比重不斷提高,導致PPI變動加大。相信隨著經(jīng)濟結構調整的深入,產業(yè)結構向服務業(yè)轉型,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變動對PPI的影響或逐漸下降。
表4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0%對中國物價影響的歷史比較
值得注意的是,CPI、PPI跌幅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出現(xiàn)了三次異常值。我們認為,未預期到的大宗商品價格沖擊是造成異常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以WTI原油價格為代表,1998年到2013年15年間,年均上漲13%,而2000年、2005年、2008年的漲幅卻高達57%、36%、39%,短期價格暴漲超出企業(yè)預期,迅速推高了工業(yè)企業(yè)生產成本,但需求端的價格變動存在滯后性,利潤被原材料上漲吞噬。在長期,企業(yè)會改變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對沖原材料價格,反映到次年價格指數(shù)變動幅度的下降。此外,2000年異常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大宗商品對外依存度出現(xiàn)了突然攀升,原油、銅礦的進口量分別從上年的3 621萬噸、125萬噸猛增到7 027萬噸、181萬噸,對外依存度的驟然提高放大了國內價格受進口價格的沖擊程度。進一步,我們把采掘業(yè)進口價值占國產價值和進口價值之和的比重定義為采掘業(yè)對外依存度,發(fā)現(xiàn)CPI、PPI、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shù)的變化幅度與對外依存度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1998年到2011年期間的相關度分別高達0.96、0.97、0.97,對外依存度確實是影響大宗商品對國內價格沖擊程度的重要變量。
以上測算得到的1998年到2011年歷史數(shù)據(jù),已經(jīng)基本反映出大宗商品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程度和變化趨勢。一般來說,投入產出表所反映出的經(jīng)濟結構在幾年內不會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得到的結果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但為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我們對2011年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國內CPI、PPI指數(shù)走勢進行對比分析。
圖1 國際大宗商品和國內CPI、PPI指數(shù)走勢對照圖
從圖1可以看出,IMF初級產品價格指數(shù)和國內PPI、CPI指數(shù)走勢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是國內物價水平的領先指標。在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間,各類價格指數(shù)存在小幅波動,但絕對水平較為平穩(wěn)。2014年6月后,IMF初級產品價格指數(shù)出現(xiàn)快速下跌,從當月的185驟降至2015年1月的114,下挫近40%,指數(shù)在觸底后的幾個月內并未出現(xiàn)明顯反彈,而是持續(xù)保持低位,至2015年6月也僅為123。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中國PPI指數(shù)從去年7月同比下降2.3%持續(xù)擴大到今年7月的同比下降4.8%,CPI指數(shù)也從去年同期上漲2.3%進一步收窄至1.4%。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帶來的輸入性通縮不容忽視。
四、大宗商品下跌會帶來輸入性通縮嗎
通貨緊縮是一個經(jīng)濟體一般價格水平持續(xù)下降的現(xiàn)象。輸入性通縮,是指在開放條件下,經(jīng)濟體是外部價格的接受者,國際大宗商品大幅度下跌會通過貿易途徑影響進口品價格,當該國放棄貨幣貶值來進行價格對沖,就會發(fā)生國內物價總水平的負增長。物價水平負增長后,市場會形成通縮預期,企業(yè)、居民會減少各類投資和消費支出,影響社會總需求,總需求萎縮又會進一步降低價格水平,形成螺旋式通縮,對宏觀經(jīng)濟產生災難性影響。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加深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外部價格傳導對中國的影響日益加深。當前中國正處于“三期疊加”,經(jīng)濟下行壓力持續(xù)加大,市場的通縮預期正在逐步形成,此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國內CPI、PPI的傳導會進一步強化通縮預期,給宏觀調控帶來不利影響。
布蘭查德和加里認為,2000年后油價上漲對美國通脹的影響程度相比上世紀70年代有所下降,緣于原油依存度下降、工資彈性增加和貨幣政策有效應對。然而,對中國不利的是,中國大宗商品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勞動力工資的彈性在下降,而傳統(tǒng)貨幣政策在應對大宗商品輸入通脹時,通過收縮貨幣供應量抑制總需求確實能夠收到良好效果,但在面對大宗商品輸入通縮時,由于流動性陷阱的存在,政策效果往往力不從心。西方貨幣當局在傳統(tǒng)貨幣政策失效時嘗試創(chuàng)新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購買私人部門證券降低杠桿率、對儲蓄征稅形成名義負利率刺激消費、實行量化寬松(QE)引導市場長期利率下調刺激投資。中國可以發(fā)揮財政、產業(yè)政策優(yōu)勢,配合貨幣當局加大調控力度。央行應及時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補充外匯占款減少引致的基礎貨幣投放下降,通過降息降準、定向寬松等政策工具拉低社會無風險利率水平,降低企業(yè)融資成本和債務負擔。證監(jiān)會要引導股市長期健康發(fā)展,通過注冊制改革、新股上市,降低非金融企業(yè)杠桿率,避免經(jīng)濟陷入債務-通縮螺旋。財政部和國家發(fā)改委應抓住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有利時機,加快組織實施煤炭資源稅費改革,制定原油、天然氣、煤炭和其他品目資源稅費改革方案,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加快環(huán)保稅立法,緩沖資源類產品價格水平過快下降對價格體系的沖擊。工信部和地方政府則要運用市場手段積極化解鋼鐵、煤炭、石化、水泥、平板玻璃等重工業(yè)的嚴重產能過剩,提升企業(yè)利潤,阻斷通縮的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宋國青.經(jīng)濟基本面并無緊縮可能[J].上海國資,2015(4).
[2]殷劍峰.通貨緊縮的成因與應對[J].中國金融,2015(6).
[3]Gao L, Kim H , Saba R. How Do oil Price Shocks Affect Consumer Prices?[J]. Energy Economics, 2014(45).
[4]Basnet H C, Upadhyaya K P. Impact of Oil Price Shocks on Output, Inflation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Evidence from Selected ASEAN Countries. [J].Applied Economics, 2015(2).
[5]翟玉強.中國大宗進口商品價格變化對CPI的影響——以糧食、原油和鋼材為例 [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2(9).
[6]張?zhí)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沖擊、傳遞效應與中國的通貨膨脹動態(tài)[J].南方經(jīng)濟,2014(9).
[7]馬駿.油價降低10%中國GDP可提高0.12個百分點[EB/OL].http://news.hexun.com/2015-01-17/172478093.html.
[8]吳靜,王錚,吳兵.石油價格上漲對中國經(jīng)濟的沖擊——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9]王臘芳,何益得.基于動態(tài)CGE的鐵礦砂價格沖擊經(jīng)濟效應研究[J].經(jīng)濟數(shù)學,2009(9).
[10]任澤平.能源價格波動對中國物價的影響——基于投入產出價格模型[J].統(tǒng)計研究,2007(11).
[11]林伯強,王鋒.能源價格上漲對中國一般價格水平的影響[J].經(jīng)濟研究,2009(12).
[12]張鵬,袁劍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中國物價水平影響測算[J].中國物價,2015(4).
[13]沈利生. 重新審視傳統(tǒng)的影響力系數(shù)公式——評價影響力系數(shù)的兩個缺陷[J].數(shù)量經(jīng)濟與技術經(jīng)濟研究,2009(2).
[14]楊貴中. 運用Leontief逆矩陣進行完全關聯(lián)分析暗含假設條件[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1(6).
[15]陳璋.中國經(jīng)濟增長方式基本特征的方法論視角[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3).
[16]林毅夫,張鵬飛.后發(fā)優(yōu)勢、技術引進和落后國家的經(jīng)濟增長[J].經(jīng)濟學(季刊),2005(4).
(責任編輯:杜一哲)
【統(tǒng)計應用研究】
Will Commodities' Falling Price Import Deflation?
A Non-competitive Input-output Price Model Framework
WANG Ji-yuan1,LONG Shao-bo2,HU Guo-liang1,CHEN Gua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 of China with 33 sectors, we establishes a non-competitive input-output price model to estimate the maximum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fall in commodity price levels. We find when the price drop 50%, it will push down CPI, PPI, 1.10 and 3.63 percentage points respectively. The heavy industries are affected much more severe than light industries and service industries. Look back into the history, th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 became more important to domestic CPI and PPI. In the short term the government can cut interest rates, increase resource tax and refined oil tax, eliminate excess capacity to buffer the impact on domestic price, avoiding market deflation expectations.
Key words:commodity; CPI;input-output price model;imported deflation
中圖分類號:F2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3116(2015)12-0056-06
作者簡介:王繼源,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生,研究方向:產業(yè)結構,投入產出分析。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新常態(tài)下的中國就業(yè)脆弱性問題研究》(15XNH050) 山東省軟科學計劃項目《山東省社會保障水平、保障能力監(jiān)測評價體系研究》(2012RKB40002)
收稿日期:2015-05-28 2015-06-28;修復日期: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