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東?。ê蕽蓪W院美術系 274000)
?
“鄉(xiāng)而不俗,土而不粗”
——論魯錦藝術的延展
化東(菏澤學院美術系274000)
摘要:魯錦是魯西南地區(qū)的純手工紡織物,它不僅是魯西南民眾的日常生活物資,更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本文通過對魯錦市場的調研,從文學與美學的角度切入,對魯錦的文化特色、民俗特色與藝術特色等進行綜合分析,并圍繞當今社會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提出合理化發(fā)展建議。
關鍵詞:魯錦藝術;創(chuàng)新;應用;發(fā)展
(一)織造工藝
魯錦具有極其繁雜的織造工藝,這也是魯錦與眾不同之處,從棉花的采摘、紡線、暈染到上機織布,需經大小72道加工工序,每道工序的制作過程中又夾雜了許多子工序,全部采用純手工工藝,其主要制作工序可歸納為: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染線、漿線、沌線、落線、經線、闖桿、刷線、掏綜、闖二遍桿、吊機子、拴布、織布。機器上20種基本色線經過排線布置,可幻化出1990余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堪稱匠心獨具、巧奪天工。由此可以窺見在漂亮的魯錦織物之中,蘊含著多少的勤苦勞作,這飽含情感的織造工藝體現了魯錦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設計元素
魯錦藝術的基礎設計元素由兩部分組成,即魯錦圖案與魯錦色彩,兩者之間相互獨立且又相互依存。
魯錦的圖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傳統風格的圖騰式幾何形紋樣,也有富有現代特色抽象效果的幾何紋樣,構圖粗獷豪放且精妙活潑。圖案版式講究上下呼應、疏密得當、有聚有散、曲直對比。是魯西南百姓生活的現實映象,同時表露出魯西南百姓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因而更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魅力。
民間的魯錦的織造工具相對原始,織布機常采用木質框架式結構,由于受到織造技術的限制,制作的紋樣大多以條形、十字形、方格形等圖案為主,在這些圖案的內部又由眾多的線條與色塊互相排列組合。呈現的紋理樣式有二方連續(xù)和四方連續(xù),通過重復、交叉、平行、連續(xù)、間隔、對比等構成方式,以精彩亮麗的主紋為中心,將變化多姿的副紋穿插在主紋左右,展現出一種連貫的、相通的、互為依托的構圖樣式,最終表現出魯錦獨特的節(jié)奏和韻律。因此,魯錦的基本紋樣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作為基礎,利用主紋、副紋的組合變化,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圖案。概括其基本圖案構成紋樣有:水紋、斗紋、合斗紋、棗花紋、狗牙紋、鵝眼紋、貓?zhí)慵y和芝麻花紋,經過多種紋樣之間的巧妙組合與變化,可以織造出數以千計形態(tài)迥異、變幻莫測的圖案形象。
魯錦的色彩用色大膽艷麗、對比強烈,常用的色彩有黑、白、大紅、桃紅、玫紅、湖藍、靛藍、翠綠、草綠、中黃、淺黃、紫色等。在織造過程中用色多以補色關系排列,如藍色配黃色、綠色配紅色、黑色配白色,意在表現粗獷豪邁、純正爽朗的個性,同時追求吉祥和諧的生活氛圍,這種用色的潑辣與明快,恰恰符合現代人追求個性與自我表現的時代理念。同時,由于受到地方文化和傳統思想的影響,魯錦的用色更加偏向于民間傳統文化理念,如“紅紅火火”“平步青云”“紫氣東來”“橙黃桔綠”等常見的傳統吉祥用語,其中既包含了人們對色彩的視覺需求,又體現了人們在情感方面的心理需求,可以說魯錦的色彩搭配是個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
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很多人不再滿足于對新鮮事物的追求,而是去尋求一種返璞歸真的“原始美”與“樸素美”,如此恰恰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相比機械氣息濃郁的現代商品,人們更欣賞純手工制作商品,集實用性與藝術性并存的魯錦織物更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由于魯錦的手工織造工藝流程極為繁瑣,從棉花的采摘到紡線成布耗時較長,且產量較低,這一民間手工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數字化機械生產,所產魯錦缺少生氣,已失去其原有的韻味。目前,幾乎很少有人再用手工織造魯錦,如今的魯錦手工織造技藝將面臨失傳的危險。
現今,人們除了關心產品的外觀與功能之外,更為關注的是產品的實用價值。傳統手工藝織造出的魯錦紋理粗糙、容易褪色、幅面較窄。雖然經過現代工藝在選料、染色與紡線等方面進行了改良,但是和市面上出現的其他進出口紡織產品仍有較大差距,其外觀、品質、舒適性、及耐用度等諸多方面仍需改良,這諸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魯錦的市場推廣。
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同時也是魯錦的織造原料。我國棉花生產居世界前列,是紡織大國和最大的棉花消費國,全國有23個省、市、自治區(qū)生產棉花,棉花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有相關資料顯示我國2004年以來實行棉花進口配額制度,每年棉花進口配額為89.4萬噸,十年來僅進口美國的棉花就增加了20倍以上,然而這樣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我國紡織企業(yè)的需求,對于以棉花原料為主的魯錦織造業(yè)無疑是雪上加霜。
(一)規(guī)范民間作坊
作為在長期手工勞動中形成并得以傳承的傳統技藝,魯錦的織造工藝以及配色方法大多來自口傳身授,幾乎沒有形成文字性的工藝記載,即便有也是在地方史志或雜記中只言片語地粗略提及,更多的是需要織造者的親身體會與感悟,某些精湛的工藝技巧甚至面臨失傳的危險;此外,經由民間作坊手工織造的魯錦,于受到工藝的限制,所織造的產品也存在著很多缺陷,如幅面窄、易褪色、易縮水、效率低等,因此,對于魯錦民間作坊的規(guī)范和保護,應建立魯錦相關的組織,確保魯錦作坊的保護與規(guī)范,在大力扶持民間作坊產業(yè)的同時,將民間作坊常見的織造工藝與配色方法記錄成冊,同時全面探尋、收集并整理散落在地方上的傳統圖案、技藝、器具及相關材料等,應特別注重對地方著名藝人進行尋訪,通過文字、錄音、視頻等手段收錄寶貴資料,確保魯錦藝術的可持續(xù)性。
(二)拓展銷售渠道
為了拓展魯錦產業(yè)的市場供求,提高魯錦藝術的國際知名度,應大膽嘗試與某些電臺媒體、藝術團體和科研機構聯合,可以結合某些體育賽事、文藝表演、科研論壇等活動,通過影視或網絡的方式大力推廣魯錦文化。也可在其表演、演說或訪談期間,針對禮儀小姐或工勤人員的衣著進行規(guī)范,將魯錦元素合理運用于其著裝之中,甚至可作為活動的獎品或紀念品贈與相關人員。諸如此類,不僅可以促進魯錦產業(yè)的進步,同時也可促進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更為魯錦藝術走向國際舞臺而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陳玉,韓波.《魯錦產品的開發(fā)與手工技藝生產性保護》.山東社會科學,2012(5).
[2]潘魯生.《花格子布》.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