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六朝檳榔嚼食習俗的傳播:從“異物”到“吳俗”

    2016-01-24 01:15:58郭碩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
    關鍵詞:檳榔士人異物

    郭碩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廣東廣州,510275)

    六朝檳榔嚼食習俗的傳播:從“異物”到“吳俗”

    郭碩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廣東廣州,510275)

    檳榔在漢代以前是一種南方異域邊緣的“異物”,其大規(guī)模內傳實際上發(fā)生在吳晉之際。劉宋以后,關于檳榔嚼食的許多“異俗”逐漸成為南方本地的風習而在士人社會中流行。南北朝后期,嚼食檳榔成為了北朝人眼中南朝“吳俗”的典型特征,并為北方士人所模仿。以檳榔為代表的“異物”在與士人發(fā)生直接接觸以后,代表其文化意義的“異俗”逐漸在書籍的傳抄和文人的詠賞過程中得到積淀,附加在其上的文化價值也由此產生。

    檳榔;異物;吳俗;傳播

    檳榔是產于熱帶地區(qū)的一種植物,其果實是著名的藥材和嚼食用品。檳榔有悠久的嚼食史,特別是六朝時代,有關檳榔的藥用及嚼食的記載屢見諸史料,唐宋以后關于檳榔的記載甚至很少有超出六朝記載之外的內容。作為只能在中原范圍之外種植的“異物”,六朝時期檳榔能夠在非種植地區(qū)引發(fā)嚼食的潮流,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xiàn)象。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檳榔種植與檳榔習俗文化、檳榔藥用價值方面有許多研究,臺灣學者對檳榔文化的源流也有一些研究①,但目前各研究主要集中于閩臺及嶺南地區(qū)的種植與食用,也還有諸多疏誤。對于檳榔嚼食源流特別是六朝時期內地的檳榔嚼食潮流以及深藏于現(xiàn)象背后復雜的歷史背景則未予深究。這種代表異域文化的物產與南渡的中原文化在六朝的融合過程正是本文所試圖加以探討的核心問題。

    一、漢代的檳榔:存在于異域與邊緣的“異物”

    一般認為對檳榔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留落胥邪,仁頻并閭”中的“仁頻”一詞,《文選》李善注引《仙藥錄》云“仁頻即檳榔也”[1](369)?!妒酚洝匪抉R貞索引引姚氏云:“檳,一名椶,即仁頻也?!保?]《漢書》顏師古注亦稱“仁頻即賓桹也”[3],“賓桹”當是檳榔的同音異寫。值得注意的是,三種注釋所引用的依據(jù)似乎不盡相同,看來并不是簡單的互相傳抄的結果。比對《上林賦》中提到的諸種果類,確有許多產于熱帶的?!榜阈啊保妒酚洝匪抉R貞《索隱》引《異物志》云“實大如瓠,系在顛,若掛物。實外有皮,中有核,如胡桃。核里有膚,厚半寸,如豬膏。里有汁斗余,清如水,味美于蜜”云云,亦見于《齊民要術》卷十“椰”條所引同書[4] (596),當是椰子;“荅沓離支”中的“離支”,晉灼云“大如雞子,皮粗,剝去皮,肌如雞子中黃,味甘多酢少”,應即荔枝,均可算是熱帶植物??磥恚T家注釋所稱“仁頻”即是檳榔的說法,很有可能是正確的。

    不過,“仁頻”這一稱呼僅見于此,后世文獻中多見的“檳榔”等稱呼與“仁頻”差別較大,其原因值得進一步追尋。實際上,“胥邪”“離支”這些嶺南作物的稱呼,雖然讀音與后世稱呼相近,但此種寫法在后世也已經不見。而《上林賦》該段提到的其他物種,如“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楟柰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所見的多數(shù)果名,卻與后世相同或相似??磥頋h代以后“檳榔”這一名號將“仁頻”完全替代,其中原因需要做出解釋。現(xiàn)存史料中,《三輔黃圖·卷三》也可見有漢武帝移植“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皆百余本”[5](208)的記載,說的可能與《上林賦》是同一事。按《三輔黃圖》據(jù)何清谷先生援引陳直先生說為東漢末曹魏初人所著,應該說是比較切合實際的。不過,《黃圖》也有許多后世竄入的內容,陳直、何清谷先生均認為今本《三輔黃圖》與顏師古注的關系,是“《黃圖》用顏注,而非顏注用《黃圖》”[5](前言, 5),則《黃圖》的這段記載是否系敷衍顏師古注釋而成,實未可知。需要著重提出的是,在《黃圖》里已經沒有“仁頻”“離支”這樣的名號,而是使用后世常見的稱呼了。按《上林賦》極盡鋪張夸飾,司馬貞引晉灼曰:“此雖賦上林,博引異方珍奇,不系于一也”,廣泛述及當時所能見到的乃至出于想象的各類奇珍異物,可以認為,“仁頻”也是作為極罕見的“異方珍奇”而出現(xiàn)在漢代人的心目的。有研究指出,“檳榔”是馬來西亞語Pinnang的對音,“仁頻”是爪哇語Jambi的對音[6],也就是說,這兩個詞語乃是來自不同語言的音譯詞?!叭暑l”這種嶺南“異物”離漢代人的生活太遠,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連名稱都沒能傳承下來,以至于最后被后世新譯的名稱“檳榔”代替了。也就是說,漢武帝時期人們發(fā)現(xiàn)了檳榔等“異物”,但對它的認識并沒有深入,后世可能還有一個重新發(fā)現(xiàn)的過程。

    現(xiàn)存史籍中對檳榔進行詳細介紹者,學界一般認為的是東漢楊孚的《異物志》,這一點需要辨析?!洱R民要術》引用的這則不注作者的《異物志》中一百多字的軼文,對檳榔的種植方法、形態(tài)、檳榔果的食用方法、藥用價值都有清晰的記載。楊孚生卒年已無法詳考,吳永章先生在《異物志輯佚校注·前言》中認為其主要活動于漢章帝至和帝時期,所著《異物志》到北宋以后方才亡佚。不過,最早著錄楊孚《異物志》的《隋書·經籍志》之地理部,有“《異物志》一卷,后漢議郎楊孚撰”,又有“《交州異物志》一卷,楊孚撰”[7],交趾刺史部改稱交州在漢建安八年(203),時間遠在漢章帝時期百余年以后,因此吳永章先生認為《交州異物志》“決非楊孚書的原名”[8]。《隋志》對《異物志》和《交州異物志》分別著錄,則二者到底是一部書還是兩部書都已不能確定。另外,關于楊孚于章帝時期出任議郎的最早史料乃是出于明代,《后漢書》出現(xiàn)的“楊孚”記載也并無關于《異物志》的蛛絲馬跡,根本無法確定這些楊孚與創(chuàng)作《異物志》的楊孚是否是同一人,因此吳先生關于楊孚生平的說法實際上很難坐實。

    現(xiàn)存古籍對《異物志》中檳榔相關記載的引用,分見于《齊民要術》《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文字基本相同,應系同一史源。不過,三書對《異物志》該條史料的引用,全都沒有注明即是楊孚的《異物志》,而據(jù)王晶波《漢唐間已佚〈異物志〉考述》一文所列舉,見于史志著錄和他書征引的以某某《異物志》命名的著作共有 22種之多,完全以《異物志》命名的有 7種[9],多數(shù)出于隋以前。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這則史料是出自于楊孚實際上是沒有根據(jù)的②,亦即東漢時期是否有關于檳榔的記載也是不能確定的。不過,從這則史料的引文出處的處理來考慮的話,可能還是會有一些線索可循。《齊民要術》中,《異物志》的史料排在俞益期《與韓康伯箋》《南方草物狀》之后,《林邑國記》《南州八郡志》《廣州記》之前。韓康伯《晉書》有傳,事跡頗合,則俞益期是晉朝人無疑;《南方草物狀》一般認為是嵇含作,也是晉朝人;《林邑國記》《南州八郡志》《廣州記》三種,一般也認為是晉朝著作③?!端囄念惥邸穼ⅰ杜c韓康伯箋》按文體分入箋一類,而在《異物志》的史料前面增加了周成《雜字》、李當之《藥錄》《廣志》三種史料,將《林邑國記》的史料調入《異物志》前而作《林邑記》。周成《雜字》《隋志》有著錄,成書于曹魏;李當之是華佗弟子,亦是曹魏時人;《廣志》據(jù)說是西晉郭義恭所作,成書時間皆應在《與韓康伯箋》之前?!洱R民要術》和《藝文類聚》可以發(fā)現(xiàn)二書對同類材料的排序,大體都是依據(jù)出現(xiàn)時間先后而排列的,極少有將漢代的材料排列在魏晉材料之后的情況。如果《異物志》這條史料沒有竄亂的話,有理由相信它是出于晉代而非東漢。當然退一步說,若依吳永章先生考訂,寫作《異物志》的楊孚本是廣州人,如果《異物志》中關于檳榔的記載真是出自楊孚的話,出身于嶺南的楊孚將原產嶺南檳榔作為“異物”寫入自己的著作中,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不過這頂多也只能說明,在東漢時期的人們看來,檳榔只是一種來自異域與邊緣的“異物”。

    南越地區(qū)最早進入中國版圖應該是秦始皇時期,不過位于漢帝國邊緣的南越地區(qū)一直都被認為是“異域”的范疇。直到漢獻帝建安年間設立交州,這一地區(qū)才真正成為和內地相似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不過這時候的漢帝國已經分崩離析了。軍事上的征服和物種的傳播是兩個范疇,對于檳榔這種無法適應較為寒冷氣候的作物來說尤其如此。整個漢朝,非但檳榔樹只存活于帝國的邊緣地帶,檳榔果乃至于檳榔的概念對于中原地區(qū)的人來說,也是非常陌生的,頂多就是某種只聞其名而難見其物的“異方珍奇”而已。

    二、檳榔“異物”內傳的過程:基于吳晉之際幾種史料的辨析

    從現(xiàn)存文獻來看,對檳榔的記載突然增多的時期是孫吳到西晉初期,亦即公元3世紀中后期前后。經筆者整理,目前可見成書時間在3世紀中后期而有對檳榔記載的有如下數(shù)種:三國吳薛瑩的《荊揚已南異物志》、曹魏的李當之《藥錄》、周成《雜字》,西晉初吳人張勃的《吳錄》、西晉時期嵇含的《南方草木狀》、郭義恭的《廣志》、左思的《吳都賦》。這些史料多經過前人的歸類整理,特別是《齊民要術》以及《藝文類聚》等類書對檳榔的某些方面有詳略不等的分類介紹或描寫,可能是當時所能見到的相關資料的最早、最全的匯編。因此,可以將這些史料為基礎作具體的分析。

    為方便討論,需要對記載檳榔的相關材料作一個簡單的分類。第一種為《異物志》類記述“異方珍奇”的書。這類著作從時間上出現(xiàn)得較早,主要有三國吳薛瑩的《荊揚已南異物志》,如果將范圍放得更廣一點,《南方草木狀》《廣志》等書也可算這一范疇。據(jù)王晶波說,《異物志》是漢唐間一類專門記載周邊地區(qū)及國家新異物產的典籍,產生于漢末,繁盛于魏晉南北朝,至唐開始衰變[9],應當大體符合事實。今以《文選》卷五《吳都賦》李善注所引,成書時間較早而記載較為完整的薛瑩《荊揚已南異物志》為例略作分析:

    檳榔樹,高六七丈,正直無枝,葉從心生,大如楯。其實作房,從心中出,一房數(shù)百實,實如雞子皆有殼,肉滿殼中,正白,味苦澀,得扶留藤與古賁灰合食之,則柔滑而美,交趾、日南、九真皆有之。[1] (209)

    據(jù)《三國志·薛綜傳》載,薛瑩乃是薛綜之子,而薛綜少時避亂至交州,在孫吳曾長期擔任合浦、交趾等地太守,后又從征至九真,是孫吳經營交州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薛瑩自己也到過廣州。以此來看,薛瑩的記載當是出于親身經歷,應屬第一手資料。從李善注所引材料看來,薛瑩對檳榔樹及檳榔果的形態(tài)、食用方法、產地皆有簡要介紹,但皆是平實地記載和介紹一種交州的“異物”而已。實際上,其父薛綜曾上書給孫權稱交州地區(qū)“貴致遠珍名珠、香藥、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鸚鵡、翡翠、孔雀、奇物、充備寶玩,不必仰其賦入,以益中國也”[10](1252),明確稱對交州的經營就是為了當?shù)氐漠愇锍鋫鋵毻?,而非“仰其賦入”。又,《三國志·卷四九·士燮傳》稱“作守南越”的士燮“每遣使詣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shù),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10](1192-1193)可見薛綜之說不虛。薛瑩將檳榔作為“異物”詳細介紹,可見在當時人看來,檳榔確實是一種剛開始為士大夫認識的新異物產。

    第二類為史書的《地理志》。目前可見最早記載檳榔的是張勃的《吳錄》,成書時間上應該比薛瑩《荊揚已南異物志》略晚?!短接[》《齊民要術》所引幾段關于檳榔的記載均見于《地理志》。《太平御覽》引《吳錄·地理志》云:

    交趾朱鳶縣有檳榔,正直高六七丈,葉大如盾。[11](1640)

    第三類是文學作品。左思的《吳都賦》是目前可見這一時期最早提到檳榔的文學作品,時間約略與張勃《吳錄》相當,或者略晚。此外,俞益期的《與韓康伯箋》是稍晚一些的作品,我們也可合并考察。左思《吳都賦》雖賦的是“吳都”建鄴,但其中卻提到多種嶺南的佳果,“其果則丹橘余甘,荔枝之林。檳榔無柯,椰葉無蔭。龍眼橄欖,探榴御霜?!保?](213)順便提及,左思將檳榔與柑橘、荔枝、椰子、龍眼、橄欖等水果并列,與前引《三輔黃圖》中所提及的漢武帝移植“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諸種水果品種,是基本一致的。晉初北人對南方物產的認識水平,應當是不及南方的薛瑩、張勃的。以“賦”這種文體鋪陳異物的特點,也可以認為,在北人左思那里,檳榔等熱帶作物,也仍舊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奇珍。不過,曾經導致“洛陽紙貴”的《吳都賦》,影響非常廣泛,賦中提及了檳榔這一佳果,對檳榔這一南國佳果走向士人世界起著非常特殊的作用。俞益期《與韓康伯箋》今存有近二百字,應該說傳播也是比較廣的。文學作品對檳榔傳播的作用,本不在于增加有關檳榔的知識,而在于推動更多的人知道這樣一種佳果,并由此引領士人食用的風潮。

    另外還有兩種文獻提及檳榔,便是成書于曹魏的周成《雜字》和曹魏李當之的《藥錄》,需要作簡單的辨析。這兩則材料最早為《藝文類聚》所采用,周成《雜字》稱“檳榔,果也,似螺,可食”;李當之《藥錄》稱“檳榔一名檳門”[12](1495)。二者共同的特點就是字數(shù)非常少,對檳榔的介紹非常簡單。值得注意的是,兩者是《藝文類聚》關于檳榔排列最前也是當時編著者認為最早的材料,按理說應該將基本內容都予以收錄,不會簡簡單單就收錄數(shù)個字。最可能的情況是因為當時對檳榔的認識非常淺,二書的記載原本就很簡單,所以在《藝文類聚》之前成書的《齊民要術》甚至都因為其記載太簡單沒有價值而不予收錄。按葛洪《肘后備急方·卷八》稱“大要嶺南使用”而“自常和合,貯此之備,最先于衣食耳” 的“葛氏常備藥”中便有“檳榔五十枚”。[13]葛洪流落嶺南多年,其認識檳榔的藥用價值并經常使用當屬正常,但從文意看,其“常備”檳榔卻是因為價值重要但難以獲取。比葛洪早上百年又處于與南方隔絕的曹魏的李當之,要獲取和使用檳榔,其難度比長期在嶺南生活的葛洪當然要大得多。因此,曹魏時期周成和李當之對檳榔的認識,并沒有超出漢代人對“異物”認識的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大致可以還原出孫吳以后南方士人對檳榔認識逐漸加深的過程。在漢末人們逐漸了解到南方的異域與邊緣有檳榔這么一種“異物”,隨著孫吳對交州的開發(fā)和控制以及海外交往的頻繁,最早一批進入交州地區(qū)的士人開始將檳榔記入《異物志》一類記述“異方珍奇”的書。也隨著吳人對交州地區(qū)的實際控制加強,張勃等人將《異物志》一類的記述轉寫入史書,促進了有關檳榔的知識的傳播。入晉以后,檳榔作為一種佳果在文學作品中得到表達,這些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推動檳榔這種“異物”逐漸進入士人的生活。

    三、“異俗”到“吳俗”:南朝檳榔嚼食習俗的流行與傳播

    從孫吳到東晉,從《吳都賦》等材料中雖可以看出檳榔是一種可供食用的佳果,但對于士人嚼食檳榔卻沒有詳細的記載。漢族社會在最初引入檳榔的時候可能主要關注其美味與奇異,而對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比如南方的“異俗”則不甚了了。稍后,作為檳榔產地的嶺南以及云南地區(qū),檳榔的嚼食風俗卻被士人當作“異俗”而得到記載,乃至為他們所模仿運用。交州地區(qū)之檳榔嚼食習俗似乎與婚姻相關,《太平御覽》引《九真蠻獠俗》曰:“九真獠欲婚,先以檳榔子一函詣女,女食即婚?!保?1](4305)這種習俗似乎沒有被后世漢人地區(qū)模仿,可能因“蠻獠”地區(qū)的風俗習慣與漢人禮俗不相融合而被抽離。不過,士人筆下關于檳榔的許多“異俗”卻在南朝逐漸成為社會風習,竟然成了南朝士人生活中的雅俗。

    關于檳榔“異俗”進入士人社會的問題,需要先引入一則故事來加以分析?!督饦亲印ぞ砭拧るs記篇》云:

    劉穆之居京下,家貧,其妻江嗣女,穆之好往妻兄家乞食,每為妻兄所辱,穆之不以為恥。一日往妻家,食畢,求檳榔。江氏弟戲之曰:“檳榔本以消食,君常饑,何忽須此物?”后穆之為宋武佐命,及為丹陽尹,乃召妻兄弟,設盛饌,勸酒令醉,言語致歡。坐席將畢,令廚人以金柈貯檳榔一斛,曰“此曰以為口實”??鸵虼硕?。[14]

    按這段故事亦見于《南史》卷十五劉穆之本傳,內容略有出入;《太平御覽》引《宋書》亦載,內容與《南史》同,不過今沈約《宋書》不見此文,可能來自其他人寫的《宋書》。三者內容小有不同,以《金樓子》內容較簡潔清晰而具首尾。不過《南史》多出來一段穆之夫妻的對話,為便于分析,茲引如下:

    及穆之為丹陽尹,將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顙以致謝。穆之曰:“本不匿怨,無所致憂?!保?5](427)

    這個故事中所用典故頗多,均來自南方“異俗”。江氏兄弟“檳榔本以消食”和劉穆之“以為口實”的說法,據(jù)《齊民要術》引《異物志》記,檳榔“以扶留、古賁灰并食,下氣及宿食、白蟲,消谷。飲啖設為口實。”[4](600)《藝文類聚》引《廣志》亦曰:“木實曰檳榔,……彼方珍之,以為口實,亦出交趾?!保?2](1495)前文已經提及,《異物志》這段文字和《廣志》的成書時間都應當不晚于晉代。亦即檳榔“消食”和“口實”這兩個說法,顯然出現(xiàn)在劉穆之以前的文獻中。所謂“彼方珍之,以為口實”,既稱“彼方”,則系廣州、交州地區(qū)的“異俗”無疑;以《異物志》來看,檳榔“下氣及宿食、白蟲,消谷”,亦即有“消食”之效,這也當是來自“異域”的知識??磥?,有關檳榔能消食的作用和作為“口實”的風俗在晉代已經傳入內地。

    劉穆之往妻兄家求食之后求檳榔,也有“異俗”的依據(jù),不過這一習俗不是出于交廣地區(qū),而在南中地區(qū)。《齊民要術》引《南中八郡志》云,“檳榔,大如棗,色青,似蓮子。彼人以為貴異,婚族好客,輒先逞此物;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保?](599-600)按《南中八郡志》清人文廷式考證以為系晉人所作[16],其說是。江氏正是劉穆之的“婚族”,劉穆之往婚族求食檳榔,當是出于南中八郡地區(qū)之“彼人”重視檳榔“婚族好客,輒先逞此物”的習俗。附帶提及,以檳榔“除胸中惡氣”的行為也可算作一種“異俗”,《齊民要術》引《蜀記》曰:“先以檳榔著口中,又取扶留藤長一寸,古賁灰少許,同嚼之,除胸中惡氣?!保?](623)這里“除胸中惡氣”指的不只是藥用價值,而是同書引《異物志》所稱當?shù)氐乃渍Z“檳榔、扶留,可以忘憂”[4](623)的“忘憂”之效,亦即《南史》所載劉穆之故事“本不匿怨,無所致憂”背后語意的原始來源。江氏兄弟以“檳榔本以消食”的“異俗”相戲弄,劉穆之最后卻以“以為口實”的“異俗”出了胸中一口惡氣,以致“客因此而退”,這也是雙方筵席之間對“異俗”知識的熟練運用。

    劉穆之關于檳榔的故事中處處都充滿著“異俗”的影子,劉穆之乃“世居京口”的南遷北人④,從本傳看其生活一直與嶺南或南中等檳榔產地關系不大,看來這“異俗”也非劉穆之的特殊經歷導致的。劉穆之的故事將大量有關檳榔的“異俗”融為一爐,或許有其特殊性。由于劉穆之成為宋武帝的佐命元勛的人生經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傳奇色彩,不能排除后世文獻可能對其故事有所敷衍增損。目前所見劉穆之最詳細、最直接的資料,如沈約的《宋書·劉穆之傳》就沒有記載這一則故事。但從本文所引材料出處看,至少《金樓子》成書的蕭梁時期這一故事已經成型。無論是劉穆之、江氏兄弟還是后世史家,都未見以援引“異俗”為異事,可見當時這些“異俗”的知識在士人中間已經流傳廣遠,或許“異俗”本身也早已融入當時士人的生活。

    南朝士人社會嚼食檳榔已經成為一種流行風尚,屢見于六朝史籍記載和詩文之中?!赌鲜贰份d任昉父遙“本性重檳榔,以為常餌,臨終嘗求之,剖百許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為恨,遂終身不嘗檳榔”[15](1453)。所謂“常餌”,則似檳榔已是日常生活中之常備品。又《南齊書·豫章王嶷傳》載其遺囑,云其死后“三日施靈,唯香火、槃水、干飯、酒脯、檳榔而已”,且“朔望時節(jié),席地香火、槃水、酒脯、干飯、檳榔便足”[17],豫章王嶷死后的祭祀用品可謂簡單,檳榔卻作為其中之一不可或缺,以致死后的祭祀亦不可少,可見在王室顯貴中食用檳榔習慣之普遍。梁陶弘景《真誥·卷十八》所載許翽(小名玉斧)第共計八條《在山與答父書》中,就有兩條涉及檳榔。其一云:“鹽茗即至,愿賜檳榔,斧常須食。謹啟?!逼涠疲骸坝窀裕河袡壚疲纲n。今暫倩徐沈出,至便反。謹啟?!保?8]該書收錄許翽父子之間的其他六封短信中,還可見向其父所要脯(即干肉)、蔥、谷米等物,與上文兩次提到的檳榔以及鹽、茗(即茶葉),都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也即是說,許翽“常須食”的檳榔,在其日常生活中已經與谷米、干肉、蔥、鹽、茶葉等一樣必不可少了。

    而在有關的文學作品中,更是多可見到在檳榔嚼食本身之外,還包含入了更多“異俗”的內容。如梁劉孝綽《詠有人乞牛舌乳不付因餉檳榔詩》中有“微芳雖不足,含咀原相親”[12](1496)一句,從詩的內容來看當是有人乞牛舌乳不得而代以有“相親”功能檳榔,以防止出現(xiàn)“邂逅不設,用相嫌恨”的結果,融入“異俗”因素可謂不著痕跡;梁庾肩吾《謝賚檳榔啟》中有“方為口實,永以蠲痾”[12](1496)的句子,顯系內化了“口實”這一源于“異俗”的說法與檳榔能治病的功效。這些作品在不經意中常常以“異俗”的內容作為典故,但從無人提及這是“異俗”,乃是由于這些異俗本身已經內化在士人社會的風俗之中而難以區(qū)分了。

    四、“吳俗”北漸:北朝以來文獻中的檳榔

    南北朝時期,在王朝關系層面上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軍事上的沖突和政治上的敵視,但南北朝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才是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所在。檳榔嚼食的習俗不僅在南方地區(qū)流行,在與南方政權敵對的北方地區(qū),檳榔的影響也已經波及開來。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檳榔在南北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還非常重要。

    在北魏中后期,北方士大夫人對檳榔的了解可能已經與南朝人不相上下。北魏賈思勰的農學名著《齊民要術》辟一小節(jié)介紹檳榔,共引用俞益期《與韓康伯箋》《南方草物狀》《異物志》《林邑國記》《南州八郡志》《廣州記》6種文獻共約700字的內容,不但介紹了檳榔的產地、形態(tài),也對檳榔的食用方法、飲食風俗詳加介紹,是現(xiàn)存有關六朝時期檳榔的最早、最全的史料;酈道元的《水經注》也引用俞益期《與韓康伯箋》介紹檳榔的內容近百字,所引內容與《齊民要術》既有重合之處,也有相異之處。北朝時期不同類型的著作都用一定的篇幅對檳榔進行介紹,不但表明北魏時期的士人對檳榔的資料較為重視,也能表明檳榔這種文化因子已經深入到當時士人的知識體系中。

    更重要的是,到南北朝的后期,最初為吳人作為“異俗”的檳榔嚼食習俗已經完全內化成為北朝人眼中的“吳俗”了?!堵尻栙に{記·卷二》載北朝人眼中的吳人形象云“吳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儂,語則阿傍。菰稗為飰,茗飲作漿,呷啜蓴羹,唼嗍蟹黃,手把豆蔻,口嚼梹榔”[19]。這一段對南方人的服飾、語言以及飲食諸生活習慣的描寫頗為生動,吳人“口嚼檳榔”竟然已經成為北朝人心目中南人的典型形象,這一點非常重要。不過,這段文字本源于北人與南人陳慶之關于“正朔相承”的爭論,北人稱南朝人為“吳人之鬼”,言語之中充滿鄙夷,是不是北人有意以南方邊遠地區(qū)“蠻夷”的“異俗”描述南朝人呢?從前后文看,似乎并非如此。這段文字以多種事例并列,“阿儂”“阿傍”是典型的的吳語,“茗飲”“蓴羹”“蟹黃”這些也是長江中下游的飲食產品,都與檳榔的原產地交廣風俗無關。與典型的“吳俗”并列,“口嚼梹榔”在北魏人那里也被置入典型的“吳俗”之列。

    與《洛陽伽藍記》表達出一種對“吳俗”的鄙夷態(tài)度不同,北朝士人實際上在仰慕南朝文化的同時也學習和模仿南朝人嚼食檳榔的習慣?!短接[》引《三國典略》云:

    齊命通直散騎常侍辛德源聘于陳,陳遣主客蔡佞宴酬,因談謔,手弄檳榔,乃曰:“頃聞北間有人為啖檳榔獲罪,人間遂禁此物,定爾不?”德源答曰:“此是天保初王尚書罪狀辭耳,猶如李固被責,云胡粉飾貌,搔頭弄姿。不聞漢世頓禁胡粉?!保?1](4304)“王尚書”指的是北齊的王昕。王昕在北齊天保初年被文宣帝高洋下詔削奪官職,《北史》載其詔書云“偽賞賓郎之味,好詠輕薄之篇,自謂模擬傖楚,曲盡風制”[20],即是《三國典略》所說的“罪狀辭”。所謂“傖楚”,余嘉錫先生認為這一稱呼“大要起于魏、晉之間,蓋南朝土大夫鄙夷江、淮以北之人,而為之目者也”[21],蓋本是南人對北人的鄙視性稱呼。“輕薄之篇”即是齊梁之間流行的新體詩。文宣帝所謂“模擬傖楚”當是指王昕模擬南朝士人的風俗,包括“偽賞賓郎之味,好詠輕薄之篇”。因此,嚼食檳榔與齊梁的新體詩無疑已經被高洋并列看作是“吳俗”的兩種典型了。所謂李固“搔頭弄姿”,《后漢書·李固傳》有梁冀指使人虛誣李固罪云“大行在殯,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的記載,注引《西京雜記》云:“武帝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宮人搔頭皆用玉?!保?2]蓋“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本是漢朝女性流行的風尚。以“胡粉”喻檳榔,多少有點輕鄙“吳俗”的意味,這也是外交場合針鋒相對的語境決定的。實際上,北朝士人模仿南朝風尚是當時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主流,被文宣帝稱為“輕薄之篇”的新體詩的北傳就是如此。葛曉音先生就說:“北齊詩由于北人一味模仿南人,南人又不能因入北而改變詩風,因而基本上南化?!保?3]正如王昕所崇尚的那樣,代表著南朝文化精華的檳榔嚼食習俗和新體詩寫作,終究也是南朝文化北傳的兩種重要載體。

    隋唐以后,漢族士人對檳榔的嚼食見諸史籍者漸漸減少,檳榔的嚼食習慣可能在士大夫群體中逐漸消失。不過,《敦煌變文集》中仍舊出現(xiàn)檳榔的記載,如《秋胡變文》有“損風香氣,桃李橄子,含美相思,氣非益智檳榔”[24]的說法,將檳榔與桃李、橄欖、益智(龍眼)并列,當也是作為一種佳果食用。前文已明,“含美相思”也是檳榔由“異俗”向“吳俗”發(fā)展過程中的舊典。西北邊地的民間文獻也使用這類典故,說明當時西北邊地也有人知道檳榔的食用價值。這一記載表明,檳榔嚼食的習俗仍舊在向北方的“邊緣”擴展。不過,熱帶作物的特殊性,使得檳榔只能通過商品經濟的方式獲取而無法在內地落葉生根。如果戰(zhàn)亂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嶺南的商路中斷的話,檳榔的獲取便會變得困難。附加在物質上的風俗,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也難以長期持續(xù)。唐宋以后,中原地區(qū)的檳榔嚼食習慣逐漸淡出文獻的記載,其藥用價值反而在唐宋以降的文獻中得到凸顯,則表明這一習俗在傳播中有一定的脆弱性。不過,有關檳榔嚼食的許多故事諸如劉穆之、任昉、王昕的故事,在唐宋詩文中仍被作為典故反復提及,說明這一文化因子已經內化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了。

    無論如何,從東晉末年以后,嚼食檳榔的習慣以及內在的文化因素已經逐漸由交廣地方的“異俗”內化為南朝士人的流行風習了。南北朝后期,嚼食檳榔已經成為北人眼中“吳俗”的典型特征。無疑,北人在語言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吳俗”的不屑,并非他們心中的真實看法,王昕的“偽賞賓郎之味”的行為就是當時北方士人常有的情形。“異俗”背后的文化已經完全內化,成為南北雙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結論

    檳榔這種本不產于內地并且一直無法在內地種植的物產,對于古代華夏來說則是一種來自邊緣和異域的“異物”;至于嚼食檳榔的習慣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則更是毫無疑問的“異俗”。這些“異物”的傳入背后附著的“異俗”卻被六朝士人成功吸收改造,乃至成為北人眼中的南朝“吳俗”的標志而廣泛流行,或許具有傳奇色彩。不過歷史的發(fā)展本身有其內在的邏輯,具有傳奇色彩的事物的出現(xiàn)是有其深刻背景和歷史合理性的。

    綜觀檳榔嚼食習俗的傳入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的史料中最初強調的是一個“異”字,正是異域與邊緣的新奇物產讓士人不惜筆墨加以記載和描述;當原為“異域”的交廣地區(qū)得到較為廣泛的開發(fā)以后,這種“異物”背后的文化因素“異俗”開始進入士人的生活。作為“異物”的檳榔得到最多的記載是在吳晉之際,而嚼食檳榔的“異俗”內化和傳播則貫穿整個六朝時期。六朝對交廣地區(qū)的政治經濟開發(fā)無疑是檳榔內傳的直接原因,但作為一種文化習俗的傳入,其積淀則與士人筆下逐漸傳播的“異物”和廣為流傳的“異俗”密切相關,以至于到今天還能夠理出有關檳榔知識、嚼食風俗文獻傳承的清晰線索。新奇美味的“異物”與士人發(fā)生直接接觸以后,代表檳榔的文化意義的“異俗”逐漸在書籍的傳抄和文人的詠賞過程中得到積淀,而附加在物質之上的文化意義也由此生發(fā),這是一種與從“中心”向“邊緣”擴張相反的文化接受的過程。從交廣“異俗”到南方的“吳俗”再傳入北方,檳榔嚼食行為融入整個華夏文化的背后,是來自邊緣的文化因子逐步內化為華夏文化共有特質的進程。這種進程是悄無聲息的,其中沒有太多的波瀾和沖突,但其意義并不會因此而削弱。當然,來自于“邊緣”的物產以及附著于物產之上的文化要素融入“中心”而對華夏文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檳榔嚼食習俗的傳播和洗練僅僅只是其中一個側面而已。

    注釋:

    ① 大陸學者關于檳榔文化的研究主要有王四達:《閩臺檳榔禮俗源流略考》,《東南文化》,1998年第2期,司飛《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檳榔習俗源流考略》,《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 3期,郭聲波、劉興亮《中國檳榔種植與檳榔習俗文化的歷史地理探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4期等。臺灣學者對于檳榔文化的研究多數(shù)基于臺灣本土的檳榔食用風俗,主要有尹章義《臺灣檳榔史》,《歷史月刊》(1990)、殷登國《臺灣的檳榔文化史》,《源雜志》(1996),林富士《檳榔入華考》,《歷史月刊》(2003)等。其中只有林富士《檳榔入華考》考察了檳榔傳入內地的過程,但對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仍舊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深入的地方。

    ② 繆啟愉、邱澤奇輯錄《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輯有《闕名〈異物志〉》一類,多有某書引用《異物志》不題姓名,而他書所引則有不同作者的情況,此不備舉??姇懂愇镏尽窓壚葡嚓P史料輯入《闕名〈異物志〉》一類,是較為恰當?shù)摹⒖妴⒂?、邱澤奇:《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年,第55-56頁。

    ③ 參見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二十五史補編》第五冊,中華書局,1963年。其中《南方草木狀》相關考證見第3756頁;《林邑國記》、《南州八郡志》,《太平御覽》又引作《南中八郡志》,相關考證見第3743頁;《廣州記》,《藝文類聚》引作顧微《廣州記》,相關考證見第3740頁。

    ④ 需要辨析的是,有學者稱劉穆之是嶺南人,如王四達:《閩臺檳榔禮俗源流略考》,《東南文化》,1998年第2期。據(jù)劉穆之本傳載,劉穆之是東莞莒人,地屬徐州,在今山東;其祖先南遷后又“世居京口”,均與嶺南無關。參《宋書》卷42《劉穆之傳》,第1303頁。晉宋之際的東莞與今天嶺南的東莞是兩回事,實不能相混。

    [1] 蕭統(tǒng)編, 李善注. 文選[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 司馬遷. 史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 3030.

    [3] 班固. 漢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 2561.

    [4] 賈思勰著, 繆啟愉校釋. 齊民要術校釋[M]. 北京: 農業(yè)出版社, 1982.

    [5] 何清谷. 三輔黃圖校釋[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6] 繆啟愉, 邱澤奇. 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M]. 北京: 農業(yè)出版社, 1990: 114.

    [7] 魏徵等. 隋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 983-984.

    [8] 吳永章. 異物志輯佚校注·前言[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8.

    [9] 王晶波. 漢唐間已佚〈異物志〉考述[J]. 北京大學學報,2000(s1): 178-184.

    [10] 陳壽. 三國志[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11] 李昉, 等. 太平御覽[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

    [12] 歐陽詢撰, 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 葛洪撰, 文體端, 蔡鐵如整理. 肘后備急方[M]. 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 1994: 105-106.

    [14] 蕭繹撰, 許逸民校箋. 金樓子校箋[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1230.

    [15] 李延壽. 南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16] 文廷式. 補晉書藝文志[M]// 二十五史補編·第五冊.北京: 中華書局, 1963: 3743.

    [17] 蕭子顯. 南齊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2: 417.

    [18] 陶弘景著, (日)吉川忠夫校注,朱越利譯. 真誥校注[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560.

    [19] 楊衒之撰, 范祥雍校注. 洛陽伽藍記校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18.

    [20] 李延壽. 北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884.

    [21] 余嘉錫. 漢魏兩晉南北朝史叢考[M]. 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0: 173.

    [22] 范曄. 后漢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2084.

    [23] 葛曉音. 八代詩史[M].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89.

    [24] 王重民, 等. 敦煌變文集[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155.

    [編輯: 顏關明]

    The spread of chewing the betel nut in the Six Dynasties: From “exotic products” into “Wu customs”

    GUO Shuo
    (Department Of Histor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s a kind of exotic products, the betel nut had seldom been seen in the society before the Han Dynasty. This custom was spread to China during the times from Wu Dynasty to Jin Dynasty. Since the Liu-Song Dynasty, the habit of chewing betel nut had been prevailing over the whole Southern areas. In the en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chewing betel nut became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Wu customs”, and was widely imitated among the northerners. The “exotic products” represented by the betel nut be recognized by the aristocracies as symbolic emblems of their stratification by the book transmission and the literati writing, hence obsessed with cultural value in the resulting significance.

    betel nut; exotic products; Wu customs; spread

    K235

    A

    1672-3104(2016)01-0226-08

    2015-05-18;

    2016-01-16

    郭碩(1984-),男,湖南湘潭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史

    猜你喜歡
    檳榔士人異物
    食管異物不可掉以輕心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49:56
    有利有害的檳榔
    自制異物抓捕器與傳統(tǒng)異物抓捕器在模擬人血管內異物抓取的試驗對比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牛食道異物阻塞急救治療方法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學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讀書文摘(2017年10期)2017-10-16 14:26:57
    夢回檳榔園
    民族音樂(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曲周县| 宾川县| 綦江县| 怀柔区| 乐东| 拉孜县| 太原市| 伊春市| 上思县| 类乌齐县| 张北县| 鞍山市| 湄潭县| 开远市| 马龙县| 理塘县| 神农架林区| 新竹市| 东兴市| 香格里拉县| 阿拉善左旗| 鹤壁市| 云安县| 岳普湖县| 尼木县| 英山县| 濮阳市| 津市市| 邻水| 东明县| 鹤壁市| 镇康县| 丹阳市| 措美县| 乐平市| 裕民县| 长沙市| 夹江县| 汽车| 英山县| 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