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大代表結構與代表身份選擇合理性問題探析

    2016-01-24 01:15:58徐理響黃鸝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
    關鍵詞:民主性代表性選民

    徐理響,黃鸝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人大代表結構與代表身份選擇合理性問題探析

    徐理響,黃鸝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人大代表構成的廣泛性,直接關系到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xiàn),關系到人大制度作用和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在當前一些地方,特別是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中,出于代表結構比例考量,基于部分代表多重身份而出現(xiàn)身份選擇不合理、甚或“失真”現(xiàn)象,掩蓋了代表結構失衡問題。代表身份選擇不合理,既傷害了人大代表選舉的民主性,也損害了本應有的廣泛代表性,不利于代表結構的優(yōu)化,不利于人大制度的成長。為杜絕人大代表身份選擇不合理、甚或“失真”的問題,需要正確處理人大代表選舉中代表性與民主性的關系,正確認識選舉人大代表與遴選精英、英雄模范、標兵的區(qū)別,培育和提升廣大選民參加人大代表選舉的積極性和能力,尊重選民和代表聯(lián)名推薦代表候選人的權利,規(guī)范候選人確定環(huán)節(jié),完善當選代表信息統(tǒng)計和公開制度。

    人大代表;代表結構;身份選擇;代表性;民主性

    所謂代表結構,即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規(guī)定,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的代表應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應當有適當數(shù)量的基層代表,特別是工人、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代表。在當下人大代表選舉中,代表結構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如何提升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等基層一線代表的比例。而正是基于實現(xiàn)代表結構平衡的考量,在實踐中,出現(xiàn)了一些身具多重身份的人大代表身份選擇不合理問題。所謂多重身份,是指一些人大代表,身兼多元身份角色,既可能是農(nóng)民身份,又可能同時是民營企業(yè)家;既可能是知識分子、專業(yè)技術人員,又可能同時是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既可能是婦女代表,又可能具有少數(shù)民族、知識分子等身份等。而身份選擇的合理性問題,是指在各級人大代表選舉中,為了實現(xiàn)選舉結果的廣泛代表性,特別是要提升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等基層一線代表比例,將具有多重身份的當選代表有意識地歸入與此標準相契合的某一非典型的身份類別中。在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中組部副部長王爾乘就坦言,“許多企業(yè)主以工人、農(nóng)民,或者科學技術人員的身份獲得了代表提名,使得那些真正來自基層的、符合條件的代表無法提名?!保?]人大代表身份的不合理選擇,甚至“失真”現(xiàn)象,損害了人大本應有的廣泛代表性,不利于人大制度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如何認識這一現(xiàn)象,化解這一問題,本文試圖從代表性與民主性關系之視角,結合X鎮(zhèn)縣鄉(xiāng)兩級人大代表選舉的實踐,予以解讀。

    一、廣泛的代表性:人大代表選舉中代表結構與身份選擇問題的由來

    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選舉的方式產(chǎn)生代表或執(zhí)政者,是現(xiàn)代國家民主運作的基本邏輯。對于代議制民主來說,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產(chǎn)生具有廣泛代表性和一定履職能力的代表,并賦予其權力以合法性,是首要環(huán)節(jié)。正所謂“一個大型的民主社會,首先需要一個公正的、其目的在于充分而且準確地反映人民意志的代表制度。窳劣的代表機構,甚至會阻礙、挫傷既有智力又關心國事的公民”[2]。

    如何準確地反映民意,顯然一方面是要提升代表選舉的民主性,主要涉及選舉權的擴展及選舉過程的自由、公正、公開、公平等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選舉產(chǎn)生的代表應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即各地區(qū)、各階層、各族群、各方面都應當有自己的代表。

    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主要體現(xià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是一個由多地區(qū)、多民族,以及龐大的人口規(guī)模構成的超大型國家,人大代表構成的廣泛性顯得尤其重要。也正因為此,我國的選舉法明確規(guī)定各級人大都應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對基層代表,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代表,婦女代表,少數(shù)民族代表,歸僑代表均有明確的比例要求。以十二屆全國人大為例,少數(shù)民族代表409名,占代表總數(shù)的13.69%,全國55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婦女代表699名,占代表總數(shù)的 23.4%;來自一線的工人、農(nóng)民代表401名,占代表總數(shù)的13.42%;專業(yè)技術人員代表610名,占代表總數(shù)的 20.42%;黨政領導干部代表1 042名,占代表總數(shù)的34.88%。由此可見,廣泛的代表性是我國人大制度的重要特色和優(yōu)勢。

    雖然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構成中,婦女代表、來自一線的工人代表、農(nóng)民代表、專業(yè)技術人員代表比例均比上屆有所提升,而黨政領導干部代表則同比有所下降,但從群體規(guī)模和實際身份構成來看,當前各級人大代表構成依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失衡現(xiàn)象。即黨政領導干部、企業(yè)家身份代表所占比例過高,而一線人員、基層代表,特別是工人、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代表偏少。在一些地方的人大代表選舉中,正是由于來自基層一線的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代表偏少,為了契合廣泛代表性的原則要求,出現(xiàn)了代表多重身份及其選擇的合理性問題。或者說之所以出現(xiàn)將企業(yè)老板、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列入一線的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代表類別,在縣、鄉(xiāng)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中,將村(街)干部簡單地視同一線工人、農(nóng)民代表,目的都旨在于提升基層一線的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以契合廣泛代表性的要求。

    如何理解要提升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等基層一線代表比例,這里實際上涉及一個認識問題,即人大代表到底應該是各方面的精英抑或普通民眾,或者說到底應當是以各方面杰出人物為主,抑或以普通民眾為主。在民主理論與民主實踐的發(fā)展過程中,就此問題也存在著迥異的聲音。一種認為“如果代表的構成不保證議會中適當?shù)牟胖呛椭R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危險”[3](101)。密爾認為,“代議制政府的積極的缺陷和危險可以概括為兩條:第一,議會中的普遍無知和無能,或者說得溫和一點,智力條件不充分;第二,有受到和社會普遍福利不同的利益影響的危險?!保?](85)在他看來,“如何得到和保證這種智力條件,是在評價代議制團體的特有構成時必須考慮到的問題之一。”[3](91)美國政治學者薩托利也就此指出,“量的強調危害了質的強調是一種無法逃避的發(fā)展,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4](158)他辯論說,“選舉應服膺于某種代表功能,這是個合理的要求;選舉也應服從于某種擇優(yōu)功能,我認為這同樣是個合理的要求。”[4](159)但更多的觀點認可“人類政治社會應當由普通人(即成年公民),而不是由超人統(tǒng)治”[5]。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就曾論及,“就多數(shù)而論,其中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shù)賢良的智能”[6](146),明確闡述了平民參政的正義性。盧梭甚至認為主權是不能代表的。在他看來,“代表的觀念是近代的產(chǎn)物;它起源于封建政府,起源于那種使人類屈辱并使‘人’這個名稱喪失尊嚴的、既罪惡而又荒謬的政府制度?!保?](121)所以,他認為“英國人民自以為是自由的;他們是大錯特錯了。他們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的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之后,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于零了。”[7](121)美國建國者們也強調“財富、門第、宗教信仰或職業(yè)都不得限制人民的判斷或者使人民的愿望受到挫折”[8]。從西方國家民主的實踐來看,經(jīng)過選舉權的擴展和諸如選區(qū)劃分等選舉技術的改進,代表(議員)的代表性,特別是在低層次的代議機構中有明顯提升,但總體上看,在“金錢游戲”的選舉規(guī)則下,普通民眾實際上依然處于劣勢。也正是在這個意義,恩格斯就曾評述說,“在現(xiàn)今的國家里,普選制不能而且永遠不會提供更多的東西?!保?]顯然,社會主義民主無論從階級基礎抑或價值立場上來審視,都比資本主義民主更為真實,“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chǎn)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保?0]作為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人大制度的優(yōu)勢即主要體現(xiàn)在比資本主義國家議會制度具有更高的民主性與更廣泛的代表性。是故,自1953年一屆人大選舉以來,黨和國家就高度重視人大代表構成的廣泛代表性,強調各地區(qū)、各階層、各族群、各方面都應當有自己的代表,強調應當有適當數(shù)量的基層代表,特別是工人、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代表,并在2010年選舉法修改中予以了明確的確認。

    雖然“黨政領導干部政治素質高,能力強,對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各方面的情況比較熟悉,有利于提高人民代表大會議事的整體功效,有利于國家權力機關作出的決議、決定的貫徹執(zhí)行”[11](39);而一些企業(yè)家,特別是民營企業(yè)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他們勤奮、務實,具有較強的開拓、創(chuàng)新意識,他們的社會貢獻度大,參政意識和參政能力都較強。但“領導干部、企業(yè)家等過多,有違廣泛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民主原則”[11](39),因此必須強調要有適當數(shù)量的基層代表,特別是工人、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代表。正如亞里士多德令人信服的論證,“人們凡是有一項、而且只有一項與人相等者就不該[像平民派那樣]要求享有各項事物的同等權利,凡是只有一項為較優(yōu)者也不應該[像寡頭派那樣]要求對各項事物都享有較優(yōu)的權利——我們確認遵循這類原則而創(chuàng)制的立法的一切政體都是變態(tài)政體?!保?](154)他說,“試以人們舉品德作依據(jù)而要求統(tǒng)治公民團體者為例,或試以人們舉財富作依據(jù)者為例。群眾(多數(shù))就可以和這兩者相抗衡,不作個別的比較,而以多數(shù)集體同少數(shù)人相比較,則無論在品德上或者在財富上,就未必不能占優(yōu)?!保?](156)

    顯然,我國的選舉法對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等基層一線代表比例的要求,具有合理性。人大代表構成的廣泛性,直接關系到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xiàn),關系到人大制度作用和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而在當前一些地方人大代表選舉中,特別是在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中,為了契合代表結構比例的硬性要求,出現(xiàn)通過人為選擇和安排代表身份,拼湊代表比例,形塑所謂“樣本代表”的現(xiàn)象,既傷害了人大代表選舉應有的民主性,也損害了本應有的廣泛代表性。

    二、代表結構的“樣本化”現(xiàn)象:人大代表多重身份及其選擇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價值考量和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來看,人大代表構成的廣泛代表性具有應然的合理性。從理論上來說,基于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等基層一線群眾的人口比例,特別在縣級以下基層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這類群體代表的比例應當有足夠的保障。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基層群眾參選競選意識與能力尚不足,主動參選競選現(xiàn)象還較為少見,抑制了其當選的數(shù)量和質量;同時,一些地方對人大代表選舉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區(qū),選舉的程序,特別是在候選人提名環(huán)節(jié)往往有利于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企業(yè)老板等,造成長期以來這類群體所占比例過高。因此,為了維護基層一線群眾的民主權利,特定階段,通過法律和制度硬性規(guī)定這些相對弱勢群體的比例,無疑是有意義的。所以,各地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都會對代表身份比例提出明確的要求。例如我們所考察的2011年X鎮(zhèn)縣、級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工作實施方案就明確提出“要按照廣泛性和代表性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實現(xiàn)‘兩升一降’”。所謂“兩升一降”,即基層代表特別是一線的工人、農(nóng)民和專業(yè)技術人員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屆有所上升,婦女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屆有所上升,而黨政干部擔任人大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屆有所下降。

    然而,明確的代表構成比例要求,往往也容易造成“樣本代表”現(xiàn)象,即首要目的“不在于代議而僅僅在于構建富有選擇性的‘完整’代表樣本”[12]。也正是基于形塑“樣本代表”的考慮,就使得代表的多重身份及其選擇問題凸顯。

    2011年,X鎮(zhèn)縣級人大代表選舉中,推薦的初步代表候選人中,其中歸入農(nóng)民身份的代表候選人占47.4%,工人身份5.3%,知識分子身份15.7%,干部身份26.3%,其他身份5.3%;中共黨員占68.4%;在學歷分布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 57.9%;在性別分布上,男性占 78.9%。經(jīng)過醞釀、協(xié)商、公示,所有初步代表候選人均被確定為正式代表候選人。經(jīng)過正式投票選舉,最終落選5人:從性別上看,2名男性,3名女性;從政治面貌來看,均為群眾(非黨);從文化程度來看,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3人小學文化;從職業(yè)身份來看,均為普通農(nóng)民。這樣,從該鎮(zhèn)所選舉產(chǎn)生的縣級人大代表來分析,歸入農(nóng)民身份的代表占25.6%,但其中3/4皆具有多重身份,即雖都具有農(nóng)民身份,但有的擔任村、街道黨總支書記,有的則為民營企業(yè)老板。知識分子代表的2/3以上也具有多重身份,即既是知識分子身份,又是事業(yè)單位(學校)主要負責人。而當選的1名工人代表,既是工人身份,又為某企事業(yè)單位主要負責人。而該鎮(zhèn)的另一事業(yè)單位主要負責人則被劃入其他類別之中。從該鎮(zhèn)縣級人大代表選舉情況來看,列入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類別的代表多具有其他顯性身份,其之所以選擇該類身份,顯然是為了契合代表結構比例的要求。

    再以X鎮(zhèn)鎮(zhèn)級人大代表選舉為例,當選的鎮(zhèn)人大代表中:文化程度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最高,達55.6%,且當選率100%,小學文化程度者占比最低,只占1.4%,且落選率高達90%;從職業(yè)構成來看,鎮(zhèn)直機關及企事業(yè)單位、村(街)干部、知識分子(教師)代表分別占 38.9%、33.3%、12.5%,且當選率都為100%,一線普通農(nóng)民身份代表占13.9%,落選率高達72.2%。而從官方最終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工農(nóng)代表占58.3%,干部代表18.1%,知識分子代表16.7%,新階層代表6.9%。這兩者比例間的差異實說明相當一部分代表具有多重身份,并最終在歸類統(tǒng)計時計入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類別。

    雖然這種身份選擇大多難言“失真”,如企業(yè)老板的確是地道的農(nóng)民身份,村(街)干部的農(nóng)民身份也毫無疑問,但確實又存在某種程度的不合理。顯而易見的是,一個企業(yè)老板,一個村(街)干部其代表的利益與單純的工人、農(nóng)民等基層一線群眾代表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身份選擇不合理現(xiàn)象的存在,與人大代表身份結構比例的硬性要求和實際當選情況間的張力有關。在代表觀念認知上,長期以來,人們“把選代表提名的標準與遴選英雄模范、標兵標準混淆”[13],從而形成了以政、商及社會各界精英為主的人大代表名額分配模式。在X鎮(zhèn)縣、鄉(xiāng)兩級人大代表選舉中,我們不難看出,普通的工、農(nóng)群眾身份、非黨員、文化程度不高的代表候選人更容易落選;而下派名額、干部身份、黨員身份以及文化程度高的代表候選人更容易當選。在當選的縣人大代表中,唯一普通農(nóng)民身份的代表也具有大專學歷。也正因為此,在人大代表選舉實踐中,純粹的基層一線的普通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身份的代表實際上很難脫穎而出,而歸入這一類別的代表相當一部分也往往是因為有其他類型的顯性身份,進而造成身份選擇合理性的問題。與此同時,在參選積極性上,黨政干部、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企業(yè)老板等群體與普通的一線基層群眾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也就使得前者的參選比例更高,當選比例也自然居高不下。而以政黨提名和團體提名為主的候選人提名機制與客觀存在的把關機制,更加劇了這種狀況。這就使得最終的結果統(tǒng)計存在身份比例構成的困境,于是,多重身份代表的身份選擇也就成為一個頗具意義的行為。

    三、代表性與民主性的結合:人大代表身份選擇不合理問題的化解

    人大代表身份選擇的不合理,從形式上掩蓋了代表結構失衡的問題,不利于代表結構的優(yōu)化,不利于人大制度的成長。人為選擇和安排代表身份,也與選舉法的基本精神、原則和相關條款相背離。同時,將一些具有其他顯性身份的代表歸入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等一線基層代表類別中,也損害了這類群體的民主權利。因此,如何化解人大代表身份選擇不合理、甚或“身份失真”的問題,是當前人大代表選舉工作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第一,正確的處理好人大代表選舉中代表性與民主性的關系。廣泛的代表性和普遍的民主性,是中國人大制度的特色和優(yōu)勢所在。代表性指涉的是代表來源的廣泛性,各地區(qū)、各階層、各族群、各方面都應當在國家權力機關中擁有自己的代表;民主性則更為強調代表是否是通過自由、公正、公開的選舉產(chǎn)生的,強調的是選民與代表之間通過民主選舉形成權力的授予與委托關系。從理論上看,“代表性與民主性的統(tǒng)一是應然之邏輯。然而,從人類民主選舉的歷史實踐來看,這兩者并非天然就是統(tǒng)一的。有代表性而民主性不足,有民主性而代表性不足是常見之政治景觀?!保?4](146-151)在當前中國特定的發(fā)展階段,基于基層群眾民主選舉意識與能力尚較為有限的情況下,代表結構比例的硬性規(guī)定與把關具有合理性。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代表性的實現(xiàn)需要以民主性為前提,“如果我們不是通過民主性來實現(xiàn)代表性,把這兩者割裂開來,則會給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健康發(fā)展帶來十分消極的影響?!保?4]人大代表身份選擇的不合理,甚或“失真”現(xiàn)象,實際上就是簡單地把代表性凌駕于民主性之上。如果我們充分地發(fā)揚民主,在人大代表選舉中,特別是在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中,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參選競選,尊重選民的意志,出現(xiàn)代表比例失衡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即便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比例波動,從長遠來看,只要充分發(fā)揚了民主,也是正常合理之現(xiàn)象。而倘若僅為了代表性而人為構建“樣本代表”,就既可能出現(xiàn)代表身份選擇不合理,甚至“失真”現(xiàn)象,也會傷害人大代表選舉應有的民主性。

    第二,正確認識選舉人大代表與遴選精英、英雄模范、標兵的區(qū)別。通過X鎮(zhèn)案例的分析,普通的基層一線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代表候選人很難當選,當選者雖然可歸入這一類別,但多有其他顯性身份,如為村(街)干部、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企業(yè)老板等。村委會的干部、學校的校長、企業(yè)的老板,大多是所處身份行業(yè)中的精英,當然可以成為人大代表,本身也具有代表性,但在現(xiàn)有的政治與行政體制下,他們的利益與普通的基層一線群眾之間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異,二者之間并非簡單的可以替代的關系。顯然,選舉人大代表與遴選精英、英模、標兵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不可混淆。對于人大代表來說,基礎是具有一定的履職能力,核心是能夠代表所在選區(qū)大多數(shù)選民的利益。如果黨政干部、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村街干部、企業(yè)老板代表過多,一線基層群眾的代表就會相對不足,代表的整體代表性實際上就受到了損害。因此,在人大代表選舉中,特別是在縣、鄉(xiāng)兩級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中,應加強對人大代表選舉知識的宣傳,鼓勵、發(fā)動選民聯(lián)名推薦自己中意的候選人,政黨和團體提名時也應充分相信普通基層群眾的參政意識與能力,推薦一些具有基本的參政議政能力,群眾基礎好,能確實代表一線基層群眾和所在身份行業(yè)利益的代表候選人。

    第三,培育和提升廣大代表、選民參加人大代表選舉的積極性和能力。合理的人大代表結構,不僅有賴于各政黨、各團體、各有關部門的精心組織,更有賴于廣大代表、選民參與人大代表選舉意識和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在縣、鄉(xiāng)兩級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中,如果基層選民能夠真正主動聯(lián)名推薦意愿中的代表候選人,那么基層人大代表結構一定會更加合理,基層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也會更高,而代表身份選擇的難題自然會減少。在當前基層人大代表選舉實踐中,基層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還不夠。以2011年X鎮(zhèn)所在的縣的人大代表選舉為例,選民總數(shù)約為100萬人,而沒有參加選民登記的人數(shù)就達到8 000多人,登記并沒有參加投票的達11萬之多,在參加投票的選民之中委托投票數(shù)也達到3萬多。因此,在各級人大代表選舉中,特別是在基層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要切實做好宣傳發(fā)動,引導基層群眾參與代表候選人提名,維護其合法權利,在選舉實踐中培育民主選舉意識。代表、選民參與人大代表選舉意識與能力的實質性增強,對于提升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等基層一線代表比例,合理化人大代表結構,消解身份選擇不合理問題,從基礎層面來看,無疑最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

    第四,尊重選民和代表聯(lián)名推薦代表候選人的權利,規(guī)范候選人確定環(huán)節(jié)。候選人的提名是選舉中的關鍵步驟,提名的過程是否民主,往往關系到整個選舉的民主程度。實踐中,有悖民主的現(xiàn)象仍時有發(fā)生。如只重視政黨、團體的提名,而忽視選民或代表的提名;在確定正式候選人名單時,硬性下達“指標”,片面強調某種代表性,不尊重多數(shù)選民的意見等。由于體制與利益等因素,政黨、團體提名的代表候選人往往以黨政干部、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為主,易于造成代表結構失衡的問題。而選民和代表聯(lián)名推薦的候選人,往往多具草根背景,對于優(yōu)化代表結構,提升基層一線代表比例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因此,應制定更為完善的實施細則,保證選民、代表聯(lián)名推薦候選人的合法權利,鼓勵、發(fā)動選民、代表真正基于自己的意愿聯(lián)名推薦候選人,并保證其推薦比例;要推進政黨、團體推薦候選人的民主透明度,規(guī)范其推薦行為;要完善正式候選人確定環(huán)節(jié),強調政黨、團體推薦的候選人與選民或代表聯(lián)名推薦的候選人地位是平等的,要依法根據(jù)較多數(shù)選民的意見,來確定正式候選人,不允許少數(shù)人說了算,適當情況下,可以通過公開預選的方式。

    第五,完善當選人大代表信息統(tǒng)計和公開制度。為了在技術上杜絕代表身份選擇不合理、甚或“失真”的現(xiàn)象,應進一步完善當選人大代表信息統(tǒng)計制度,推進當選代表具體信息公開制度。在代表信息統(tǒng)計上,細化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代表的類型劃分,專欄區(qū)分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村(街)干部、企業(yè)老板等身份代表。在當選代表信息公開方面,公開當選代表姓名、性別、年齡、民族、黨派、文化程度、職業(yè)(單位及職務)、推薦者等具體信息,全面接受選民監(jiān)督。

    [1] 中組部副部長: 許多企業(yè)主冒充工人農(nóng)民獲代表提名[DB/OL].鳳凰網(wǎng), http://news.ifeng.com/a/20150310/43310638_ 0.shtml.,2015-03-10.

    [2] 科恩. 論民主[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81.

    [3] 密爾J S. 代議制政府[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4] 喬萬尼·薩托利. 民主新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 約翰·鄧恩. 民主的歷程[M].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序1.

    [6] 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7] 盧梭. 社會契約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8] 漢密爾頓, 杰伊, 麥迪遜. 聯(lián)邦黨人文集[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291.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69.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262.

    [11] 李飛.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導讀與釋義[M].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12] 邱家軍. 代表誰: 選民與代表[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162.

    [13] 俞可平. 中國政治發(fā)展 30年[M].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9:34.

    [14] 徐理響. 代表性與民主性: 中國共產(chǎn)黨對人大代表選舉的認知與實踐[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5): 146-151.

    [編輯: 顏關明]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deputies to the NPC and the choice of its status

    XU Lixiang, HUANG Li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Broad representation of deputies to NPC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eople's democratic rights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But at the present, in some areas, especially at the basic level of people's congress election, there exist some unreasonable phenomena as the imbalance in the structure of deputies because of the deputies' multiple or even fake identities. The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of the choice of deputies' status has damaged the democrac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of deputies' election of NPC, harmful not only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but also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NPC. To eliminate the problem of irrational status choice,we need to handle correc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presentativeness and democracy in the election of deputies to the people's congress, to understand right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puty to the NPC and the elite,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voters to participate in elections, to respect the rights of the candidates recommended by the voters jointly,and to perfect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deputy to the NPC; the structure of deputies; the choice of deputies' status; representativeness; democracy

    D62

    A

    1672-3104(2016)01-0123-05

    2015-05-04;

    2015-06-11

    九三學社2014—2015年度參政黨理論研究招標課題“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代表候選人提出機制研究”(201403);安徽大學博士科研啟動經(jīng)費資助項目

    徐理響(1980-),男,安徽桐城人,政治學博士,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黃鸝(1959-),女,安徽黃山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學

    猜你喜歡
    民主性代表性選民
    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簡介
    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閩南風(2020年6期)2020-06-23 09:29:01
    閩臺地區(qū)代表性道地藥材
    另辟蹊徑的《選民登記》
    藝術品鑒(2019年12期)2020-01-18 08:46:48
    聽奶奶講當“選民”的事兒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8
    不負當初對選民的承諾
    人大建設(2017年8期)2018-01-22 02:04:19
    地方立法民主性的空間、內涵與路徑——以設區(qū)的市地方立法為切入點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勉沖·羅布斯達
    我國行政問責中價值理性缺失問題及其破解之道
    理論導刊(2017年2期)2017-02-25 14:59:17
    活化課堂教學形式 增強課堂教學實效
    巫溪县| 台南县| 通城县| 洪江市| 宜兴市| 定远县| 大厂| 当雄县| 宁河县| 通许县| 太原市| 鸡东县| 大埔县| 大田县| 托克逊县| 德州市| 茂名市| 丹江口市| 秦安县| 阿图什市| 湖口县| 咸宁市| 将乐县| 大连市| 巴彦淖尔市| 通山县| 会宁县| 昆明市| 定陶县| 东乌| 莱州市| 汾西县| 历史| 永顺县| 桂东县| 壶关县| 祥云县| 梨树县| 自贡市| 辽中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