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
【摘要】自學模式的形成,極大的契合了中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特點,初中生物老師應當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滲入自學理念與學習方法,強化學生的自學意識。
【關鍵詞】生物 ?自學 ?教學 ?心理
【中圖分類號】G633.9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65-02
隨著教育形式與教學理念的不斷改革,教育單位對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初中生物教學來說,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學生只有學會自學,才能處理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進而促進實踐創(chuàng)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建立自學模式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學習的有效途徑。
一、課堂教學中自學模式的地位及作用
1.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
在自學模式下,老師積極指導學生開展自學;且老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了自學的機會,并為其制定學習計劃,進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對生物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自學模式有助于學生營造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老師不是教學者,而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老師與學生之間相互融合;此外,該種學習模式,還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最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數(shù)是以講授知識為主,很難調(diào)動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在自學模式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并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達到自學的目的[1]。
二、自學模式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通過有效提問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
老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多提問題,老師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整理,最終得出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研究與學習。
例如,老師在講解《消化和吸收》中的“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內(nèi)容時,老師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并要求學生寫出相關的研究步驟,主要分為:在研究中如何突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確定變量、設置對照組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針對學生的提問,做出科學的分析與研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研究中來:老師把學生分為A、B兩組,A組每位同學把饅頭塊放在嘴里但不咀嚼,B組每位學生把同樣大小的饅頭塊放到嘴里細細咀嚼;半分鐘后,請同學說出自己的感覺。A組同學:甜味較淡;B組:甜味較濃;老師要求A組同學把饅頭塊繼續(xù)含在嘴里,嘴里的甜度會變得越來越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就實踐的內(nèi)容,鼓勵學生對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一來,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提問的積極性與主動性[2]。
2.創(chuàng)設多樣化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老師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有區(qū)別的看待學生之間的差異:一部分學生可能對生物學有很大的學習興趣,理解能力與接收能力相對較強,比較喜歡實驗性的生物課程;但一部分學生則認為生物學非??菰锓ξ?,學起來比較困難,對講述課與實驗課都不感興趣。老師在指導理解能力較快的學生時,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自學;而對于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老師安排在課前進行預習,對內(nèi)容中有疑問的部分進行標記,老師在課堂上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分析,并要求學生在課后及時復習。
此外,老師可以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與生物學教材內(nèi)容有關的影片,比如《深深的海洋》、《動物世界》等,學生通過觀看影片,對生物學的認識更加深入,進而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發(fā)展學生的學習個性,鞏固生物基礎知識。
3.創(chuàng)建合作模式,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自學模式的建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生物互助學習。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可以針對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生物課程內(nèi)容的要求,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興趣以及團結互助精神。
例如,老師在講解到“花的組成部分”這一內(nèi)容時,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的形式,觀察一種花,小組成員之間通過討論,統(tǒng)一意見后寫出一份簡單的報告,用語言或者是繪畫的形式把花描繪出來,在上課時交給老師,老師根據(jù)小組間的報告以及對花的描繪現(xiàn)象,對其進行分析與評價。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而且還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較容易的掌握課堂所學知識。
4.合理利用資源,增強學生自主理解力
初中生物課程中,包含的內(nèi)容與自然界以及人們的生活有密切的聯(lián)系,為了讓學生感受大自然所帶來的魅力,感受自然界為生物課程帶來的生命力,老師可以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動植物,或是研究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等。學生野外采集樹葉、花瓣、昆蟲、蝴蝶的過程中,老師應對學生疑惑的知識進行適當?shù)闹笇?野外采集活動結束后,老師要求學生把采集到動植物制作成標本,并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室進行教學,進而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學生在自主實踐操作過程中,生物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理解力,最終確保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自學模式的構建,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生在生物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習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是新時代下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的必然需求。自學模式的形成,極大的契合了中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特點,初中生物老師應當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滲入自學理念與學習方法,強化學生的自學意識,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積極主動的置身于生物知識的探索中。
參考文獻:
[1]劉冬梅.自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關愛明天,2014,10(12):181.
[2]李玲.自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2015,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