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松
一、問題的提出
課外體育鍛煉,即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為根本目標,是體育課堂教育的延伸與補充。課外體育鍛煉既讓學生學習體育的基本知識、掌握體育的基本技能,又不斷提高他們的意識和能力;既培養(yǎng)他們的健康體魄,又陶冶他們的情操;既增強他們的意志力和耐挫力,又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為樹立他們終身體育的思想奠定基礎。
中學時期既是學生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又是他們學習任務較為繁重的時期,因此,身體健康格外重要。目前,學校體育分為體育課堂教育和課外體育鍛煉。雖然,短暫的體育課堂教育能使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但無法滿足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需要。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并進一步鍛煉技能,為了增強體質,并促進身心健康,課外體育鍛煉必不可少。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為了進行隨機問卷調查,筆者從初一至初三年級抽取男女生各60人(總共120人)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為了進行翔實的調查,筆者采用五個研究方法。其一,文獻資料法,即搜集圖書館的紙媒資料與網(wǎng)絡資料。其二,訪談法,即對不同對象進行訪談,主要包括在學習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在體育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在學習和體育方面都相對普通的學生以及一些存在特殊情況的學生。其三,問卷調查法,即通過發(fā)放問卷的方式進行詳細調查。具體來說,我們實際發(fā)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20份(男女生各60份),有效問卷110份(男生52份,女生58份;初一38份,初二39份,初三33份),有效率為91.7%。其四,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即把三個年級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出來,并區(qū)分男女生,然后進行具體分析。其五,邏輯分析法,即運用歸納法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3.研究結果
(1)鍛煉態(tài)度
根據(jù)表1可知,在課外體育鍛煉態(tài)度方面,男生比女生稍顯積極。不過,不少表示喜歡課外體育鍛煉的男生并未付諸行動,所以,他們運動的時間和密度缺乏科學性。此外,不喜歡課外體育鍛煉的女生主要集中在初三年級。根據(jù)相關分析可知,學習壓力較大是造成她們不喜歡課外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2)現(xiàn)狀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喜歡的課外體育鍛煉項目比較廣泛。例如,大多數(shù)男生較喜歡足球、籃球等大球運動。當然,也有少數(shù)文靜的男生喜歡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運動。又如,大多數(shù)女生較喜歡跳繩、踢毽子等休閑運動。跳繩、踢毽子等運動受場地、設備的限制較小,對身體素質要求不高,比較適合女生參與。
由訪談得知,當前,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場所主要由學校免費提供。此外,校外有一些收費的體育鍛煉場所,對學生來說,費用較高,所以,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會選擇在校外收費場所進行體育鍛煉。
(3)制約因素
第一,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指導。根據(jù)表2可知,初一年級只有36.8%的學生接受過體育鍛煉指導。體育鍛煉指導一般包括:制訂體育鍛煉計劃,選擇體育鍛煉項目,控制體育鍛煉數(shù)量,評價體育鍛煉效果,明確體育鍛煉原則,等等。一方面,在體育教學中,體育鍛煉指導課較少安排(例如,安排在每學期的第一節(jié)體育課或下雨天又有體育課時);另一方面,一些體育教師因為種種原因不開展體育鍛煉指導課的教學,這也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指導。
第二,缺乏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皠訖C”,即能引起、維持一個人主觀活動的念頭、愿望和理想。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動機不同:有些學生是主觀上想?yún)⑴c,有些學生是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相比之下,學生所受的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更強勁。然而,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減弱,學生就會缺乏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
第三,課外體育鍛煉的場地、器材等受限。例如,我校(42個教學班,1 700多名學生)擁有一個400平方米的田徑場、一個室內體育館、一個室外排球場地以及五個室外籃球場地,還有室外健身器械若干。與以前相比,條件有所改善,但學生的人均活動面積依然不足。在110份調查問卷中,有82份(約占74.5%)調查問卷顯示:場地、器材受限對課外體育鍛煉影響較大。可見,場地、器材是開展課外體育鍛煉的必要保證;沒有物質條件的支持,課外體育鍛煉就無法正常開展。
第四,缺乏健全的體育組織管理體系。具體有兩點。其一,缺乏合理的評價與考核機制,這導致兩種不良后果:一是學生只滿足于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體育成績,卻不重視平時的課外體育鍛煉;二是不僅體育教師忽視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指導,而且其他科任教師常常占用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其二,組織管理的不到位,這會間接影響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第五,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由于學生把大量時間用于文化課的學習,所以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較少。表3顯示,初一至初三年級的學生每周文化課的學習時間均在40課時以上,此外,還要參加各種學科的補習班或強化班。這樣,學生每天處于身心疲憊的狀態(tài),自然沒有多余的精力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其實,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課學習的效率??傊?,學校應重視課外體育鍛煉,須保證學生的運動時間,并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課外體育鍛煉習慣。
第六,心理特性的制約。不同學生不同的心理特性制約了他們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具體有三點。其一,處于青春期的女生,她們的心理特征(如,內向、害羞以及怕別人嘲笑等)使她們無法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其二,處于青春期的男生,他們的心理特征(如,自尊心特別強,容不得被嘲笑和貶低,等等)使他們選擇逃避課外體育鍛煉。其三,一些特殊的學生患有先天疾病或先天肢體殘疾,這往往導致他們的自卑心理,最終羞于參加課外體育鍛煉。
(4)教學策略
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教學策略大致有六點。其一,培養(yǎng)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和利用學生的各種需求,以激發(fā)他們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并鼓勵他們適當展開競爭,幫助他們端正態(tài)度,最終培養(yǎng)他們的課外體育鍛煉習慣。其二,保證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學校應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切實將文化課學習與課外體育鍛煉有機結合,以使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其三,加大體育教育經(jīng)費投入。學校應不斷加大體育經(jīng)費的投入,以確保學校有足夠的活動場地和齊全的器材、設備,從而滿足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的需求。另外,學校還可采用最大限度利用空地建造微型運動場地與合理使用有限的活動場地等方式。其四,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學校應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有六個關鍵:一是選擇學生感興趣又易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二是開展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三是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四是進行與體育鍛煉相關的安全教育,五是改革體育考評機制,六是開展頗具特色的體育社團活動。其五,建設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學校要努力打造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營造校園體育氛圍,最終培養(yǎng)學生健康、文明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其六,向家長宣傳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向家長宣傳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鍛煉。
三、研究結論
為了促進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具體須注重四點。其一,學校、家庭需要密切配合,社會輿論要有正確導向,以激發(fā)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端正他們課外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最終使他們既樹立課外體育鍛煉意識,又將課外體育鍛煉落到實處。其二,學校應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積極推進輕負高質的教學,從而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外體育鍛煉氛圍,尊重學生的鍛煉熱情。其三,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外體育鍛煉,既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又使他們具有責任感,最終提升他們的體育綜合素養(yǎng)。其四,體育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既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又使他們享受體育鍛煉的愉悅,還樹立他們終身體育的思想。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臨平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
一、問題的提出
課外體育鍛煉,即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為根本目標,是體育課堂教育的延伸與補充。課外體育鍛煉既讓學生學習體育的基本知識、掌握體育的基本技能,又不斷提高他們的意識和能力;既培養(yǎng)他們的健康體魄,又陶冶他們的情操;既增強他們的意志力和耐挫力,又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為樹立他們終身體育的思想奠定基礎。
中學時期既是學生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又是他們學習任務較為繁重的時期,因此,身體健康格外重要。目前,學校體育分為體育課堂教育和課外體育鍛煉。雖然,短暫的體育課堂教育能使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但無法滿足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需要。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并進一步鍛煉技能,為了增強體質,并促進身心健康,課外體育鍛煉必不可少。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為了進行隨機問卷調查,筆者從初一至初三年級抽取男女生各60人(總共120人)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為了進行翔實的調查,筆者采用五個研究方法。其一,文獻資料法,即搜集圖書館的紙媒資料與網(wǎng)絡資料。其二,訪談法,即對不同對象進行訪談,主要包括在學習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在體育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在學習和體育方面都相對普通的學生以及一些存在特殊情況的學生。其三,問卷調查法,即通過發(fā)放問卷的方式進行詳細調查。具體來說,我們實際發(fā)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20份(男女生各60份),有效問卷110份(男生52份,女生58份;初一38份,初二39份,初三33份),有效率為91.7%。其四,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即把三個年級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出來,并區(qū)分男女生,然后進行具體分析。其五,邏輯分析法,即運用歸納法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3.研究結果
(1)鍛煉態(tài)度
根據(jù)表1可知,在課外體育鍛煉態(tài)度方面,男生比女生稍顯積極。不過,不少表示喜歡課外體育鍛煉的男生并未付諸行動,所以,他們運動的時間和密度缺乏科學性。此外,不喜歡課外體育鍛煉的女生主要集中在初三年級。根據(jù)相關分析可知,學習壓力較大是造成她們不喜歡課外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2)現(xiàn)狀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喜歡的課外體育鍛煉項目比較廣泛。例如,大多數(shù)男生較喜歡足球、籃球等大球運動。當然,也有少數(shù)文靜的男生喜歡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運動。又如,大多數(shù)女生較喜歡跳繩、踢毽子等休閑運動。跳繩、踢毽子等運動受場地、設備的限制較小,對身體素質要求不高,比較適合女生參與。
由訪談得知,當前,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場所主要由學校免費提供。此外,校外有一些收費的體育鍛煉場所,對學生來說,費用較高,所以,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會選擇在校外收費場所進行體育鍛煉。
(3)制約因素
第一,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指導。根據(jù)表2可知,初一年級只有36.8%的學生接受過體育鍛煉指導。體育鍛煉指導一般包括:制訂體育鍛煉計劃,選擇體育鍛煉項目,控制體育鍛煉數(shù)量,評價體育鍛煉效果,明確體育鍛煉原則,等等。一方面,在體育教學中,體育鍛煉指導課較少安排(例如,安排在每學期的第一節(jié)體育課或下雨天又有體育課時);另一方面,一些體育教師因為種種原因不開展體育鍛煉指導課的教學,這也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指導。
第二,缺乏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動機”,即能引起、維持一個人主觀活動的念頭、愿望和理想。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動機不同:有些學生是主觀上想?yún)⑴c,有些學生是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相比之下,學生所受的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更強勁。然而,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減弱,學生就會缺乏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
第三,課外體育鍛煉的場地、器材等受限。例如,我校(42個教學班,1 700多名學生)擁有一個400平方米的田徑場、一個室內體育館、一個室外排球場地以及五個室外籃球場地,還有室外健身器械若干。與以前相比,條件有所改善,但學生的人均活動面積依然不足。在110份調查問卷中,有82份(約占74.5%)調查問卷顯示:場地、器材受限對課外體育鍛煉影響較大??梢?,場地、器材是開展課外體育鍛煉的必要保證;沒有物質條件的支持,課外體育鍛煉就無法正常開展。
第四,缺乏健全的體育組織管理體系。具體有兩點。其一,缺乏合理的評價與考核機制,這導致兩種不良后果:一是學生只滿足于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體育成績,卻不重視平時的課外體育鍛煉;二是不僅體育教師忽視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指導,而且其他科任教師常常占用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其二,組織管理的不到位,這會間接影響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第五,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由于學生把大量時間用于文化課的學習,所以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較少。表3顯示,初一至初三年級的學生每周文化課的學習時間均在40課時以上,此外,還要參加各種學科的補習班或強化班。這樣,學生每天處于身心疲憊的狀態(tài),自然沒有多余的精力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其實,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課學習的效率??傊?,學校應重視課外體育鍛煉,須保證學生的運動時間,并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課外體育鍛煉習慣。
第六,心理特性的制約。不同學生不同的心理特性制約了他們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具體有三點。其一,處于青春期的女生,她們的心理特征(如,內向、害羞以及怕別人嘲笑等)使她們無法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其二,處于青春期的男生,他們的心理特征(如,自尊心特別強,容不得被嘲笑和貶低,等等)使他們選擇逃避課外體育鍛煉。其三,一些特殊的學生患有先天疾病或先天肢體殘疾,這往往導致他們的自卑心理,最終羞于參加課外體育鍛煉。
(4)教學策略
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教學策略大致有六點。其一,培養(yǎng)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和利用學生的各種需求,以激發(fā)他們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并鼓勵他們適當展開競爭,幫助他們端正態(tài)度,最終培養(yǎng)他們的課外體育鍛煉習慣。其二,保證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學校應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切實將文化課學習與課外體育鍛煉有機結合,以使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其三,加大體育教育經(jīng)費投入。學校應不斷加大體育經(jīng)費的投入,以確保學校有足夠的活動場地和齊全的器材、設備,從而滿足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的需求。另外,學校還可采用最大限度利用空地建造微型運動場地與合理使用有限的活動場地等方式。其四,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學校應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有六個關鍵:一是選擇學生感興趣又易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二是開展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三是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四是進行與體育鍛煉相關的安全教育,五是改革體育考評機制,六是開展頗具特色的體育社團活動。其五,建設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學校要努力打造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營造校園體育氛圍,最終培養(yǎng)學生健康、文明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其六,向家長宣傳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向家長宣傳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鍛煉。
三、研究結論
為了促進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具體須注重四點。其一,學校、家庭需要密切配合,社會輿論要有正確導向,以激發(fā)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端正他們課外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最終使他們既樹立課外體育鍛煉意識,又將課外體育鍛煉落到實處。其二,學校應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積極推進輕負高質的教學,從而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外體育鍛煉氛圍,尊重學生的鍛煉熱情。其三,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外體育鍛煉,既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又使他們具有責任感,最終提升他們的體育綜合素養(yǎng)。其四,體育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既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又使他們享受體育鍛煉的愉悅,還樹立他們終身體育的思想。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臨平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
一、問題的提出
課外體育鍛煉,即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為根本目標,是體育課堂教育的延伸與補充。課外體育鍛煉既讓學生學習體育的基本知識、掌握體育的基本技能,又不斷提高他們的意識和能力;既培養(yǎng)他們的健康體魄,又陶冶他們的情操;既增強他們的意志力和耐挫力,又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為樹立他們終身體育的思想奠定基礎。
中學時期既是學生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又是他們學習任務較為繁重的時期,因此,身體健康格外重要。目前,學校體育分為體育課堂教育和課外體育鍛煉。雖然,短暫的體育課堂教育能使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但無法滿足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需要。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并進一步鍛煉技能,為了增強體質,并促進身心健康,課外體育鍛煉必不可少。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為了進行隨機問卷調查,筆者從初一至初三年級抽取男女生各60人(總共120人)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為了進行翔實的調查,筆者采用五個研究方法。其一,文獻資料法,即搜集圖書館的紙媒資料與網(wǎng)絡資料。其二,訪談法,即對不同對象進行訪談,主要包括在學習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在體育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在學習和體育方面都相對普通的學生以及一些存在特殊情況的學生。其三,問卷調查法,即通過發(fā)放問卷的方式進行詳細調查。具體來說,我們實際發(fā)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20份(男女生各60份),有效問卷110份(男生52份,女生58份;初一38份,初二39份,初三33份),有效率為91.7%。其四,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即把三個年級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出來,并區(qū)分男女生,然后進行具體分析。其五,邏輯分析法,即運用歸納法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3.研究結果
(1)鍛煉態(tài)度
根據(jù)表1可知,在課外體育鍛煉態(tài)度方面,男生比女生稍顯積極。不過,不少表示喜歡課外體育鍛煉的男生并未付諸行動,所以,他們運動的時間和密度缺乏科學性。此外,不喜歡課外體育鍛煉的女生主要集中在初三年級。根據(jù)相關分析可知,學習壓力較大是造成她們不喜歡課外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2)現(xiàn)狀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喜歡的課外體育鍛煉項目比較廣泛。例如,大多數(shù)男生較喜歡足球、籃球等大球運動。當然,也有少數(shù)文靜的男生喜歡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運動。又如,大多數(shù)女生較喜歡跳繩、踢毽子等休閑運動。跳繩、踢毽子等運動受場地、設備的限制較小,對身體素質要求不高,比較適合女生參與。
由訪談得知,當前,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場所主要由學校免費提供。此外,校外有一些收費的體育鍛煉場所,對學生來說,費用較高,所以,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會選擇在校外收費場所進行體育鍛煉。
(3)制約因素
第一,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指導。根據(jù)表2可知,初一年級只有36.8%的學生接受過體育鍛煉指導。體育鍛煉指導一般包括:制訂體育鍛煉計劃,選擇體育鍛煉項目,控制體育鍛煉數(shù)量,評價體育鍛煉效果,明確體育鍛煉原則,等等。一方面,在體育教學中,體育鍛煉指導課較少安排(例如,安排在每學期的第一節(jié)體育課或下雨天又有體育課時);另一方面,一些體育教師因為種種原因不開展體育鍛煉指導課的教學,這也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指導。
第二,缺乏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皠訖C”,即能引起、維持一個人主觀活動的念頭、愿望和理想。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動機不同:有些學生是主觀上想?yún)⑴c,有些學生是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相比之下,學生所受的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更強勁。然而,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客觀環(huán)境的激勵減弱,學生就會缺乏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
第三,課外體育鍛煉的場地、器材等受限。例如,我校(42個教學班,1 700多名學生)擁有一個400平方米的田徑場、一個室內體育館、一個室外排球場地以及五個室外籃球場地,還有室外健身器械若干。與以前相比,條件有所改善,但學生的人均活動面積依然不足。在110份調查問卷中,有82份(約占74.5%)調查問卷顯示:場地、器材受限對課外體育鍛煉影響較大。可見,場地、器材是開展課外體育鍛煉的必要保證;沒有物質條件的支持,課外體育鍛煉就無法正常開展。
第四,缺乏健全的體育組織管理體系。具體有兩點。其一,缺乏合理的評價與考核機制,這導致兩種不良后果:一是學生只滿足于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體育成績,卻不重視平時的課外體育鍛煉;二是不僅體育教師忽視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指導,而且其他科任教師常常占用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其二,組織管理的不到位,這會間接影響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第五,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由于學生把大量時間用于文化課的學習,所以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較少。表3顯示,初一至初三年級的學生每周文化課的學習時間均在40課時以上,此外,還要參加各種學科的補習班或強化班。這樣,學生每天處于身心疲憊的狀態(tài),自然沒有多余的精力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其實,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課學習的效率??傊?,學校應重視課外體育鍛煉,須保證學生的運動時間,并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課外體育鍛煉習慣。
第六,心理特性的制約。不同學生不同的心理特性制約了他們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具體有三點。其一,處于青春期的女生,她們的心理特征(如,內向、害羞以及怕別人嘲笑等)使她們無法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其二,處于青春期的男生,他們的心理特征(如,自尊心特別強,容不得被嘲笑和貶低,等等)使他們選擇逃避課外體育鍛煉。其三,一些特殊的學生患有先天疾病或先天肢體殘疾,這往往導致他們的自卑心理,最終羞于參加課外體育鍛煉。
(4)教學策略
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教學策略大致有六點。其一,培養(yǎng)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和利用學生的各種需求,以激發(fā)他們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并鼓勵他們適當展開競爭,幫助他們端正態(tài)度,最終培養(yǎng)他們的課外體育鍛煉習慣。其二,保證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學校應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切實將文化課學習與課外體育鍛煉有機結合,以使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其三,加大體育教育經(jīng)費投入。學校應不斷加大體育經(jīng)費的投入,以確保學校有足夠的活動場地和齊全的器材、設備,從而滿足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的需求。另外,學校還可采用最大限度利用空地建造微型運動場地與合理使用有限的活動場地等方式。其四,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學校應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有六個關鍵:一是選擇學生感興趣又易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二是開展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三是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四是進行與體育鍛煉相關的安全教育,五是改革體育考評機制,六是開展頗具特色的體育社團活動。其五,建設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學校要努力打造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營造校園體育氛圍,最終培養(yǎng)學生健康、文明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其六,向家長宣傳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向家長宣傳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鍛煉。
三、研究結論
為了促進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具體須注重四點。其一,學校、家庭需要密切配合,社會輿論要有正確導向,以激發(fā)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端正他們課外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最終使他們既樹立課外體育鍛煉意識,又將課外體育鍛煉落到實處。其二,學校應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積極推進輕負高質的教學,從而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外體育鍛煉氛圍,尊重學生的鍛煉熱情。其三,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外體育鍛煉,既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又使他們具有責任感,最終提升他們的體育綜合素養(yǎng)。其四,體育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既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又使他們享受體育鍛煉的愉悅,還樹立他們終身體育的思想。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臨平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