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有位媽媽聲帶上長了結(jié)節(jié),醫(yī)生強迫她禁聲,至少10天不許說話。
這天,兒子放學(xué)回家,進門就嚷嚷:“我恨老師!再也不要去學(xué)校了!”如果平時聽到兒子這么說,媽媽一定要嚴厲地訓(xùn)斥他,一定要說好多的話。但是,這一次她沒有這樣做,因為她不能講話。氣憤的兒子趴在母親的膝蓋上,傷心地哭訴著:“媽媽,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作文,我寫錯了一個字,老師就一直在嘲笑我,結(jié)果同學(xué)們都笑話我,真沒面子!”媽媽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摟著傷心的兒子。
就這樣,靜靜地過了幾分鐘,兒子從媽媽懷中站了起來,平靜地說:“我要去公園了,同學(xué)們還等著我呢。謝謝媽媽聽我說這些事。”
事情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機緣讓這位母親體會到了“沉默”在溝通中的重要意義。許多時候,都是先有了沉默傾聽才有好的溝通。
正是基于這樣的事實,美國心理學(xué)家古德曼提出了“沒有沉默就沒有溝通”,這一似乎違反常理的論斷。其實是從心理學(xué)角度對溝通的內(nèi)涵做出了獨到的補充,揭示了沉默在溝通中的重要意義。因此,這句話被稱為“古德曼定理”。
就最一般的情況說,溝通中離不開沉默。因為,有人說就要有人聽。傾聽,就是一種沉默;傾聽,必須保持沉默。溝通,在許多時候就是少不了傾聽者的沉默。大家爭先恐后地說話,你也說,我也說,沒有人保持沉默當傾聽者,還怎樣溝通?沒有沉默的傾聽者,說也就失去了意義。開會的時候,即便是討論會,也是有人說,就得眾人聽,就得眾人保持沉默。越認真沉默地傾聽,溝通效果也越好。兩個人對話,在同一時間里,也得有一個人保持沉默來傾聽。這樣,才能構(gòu)成對話,才能有溝通??梢?,沒有沉默就沒有溝通。
溝通離不開思考,思考需要沉默。溝通中,聽別人說話,要通過思考來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來回應(yīng)對方的話。這時候的思考就需要沉默。說話的人,也要思考怎樣把自己的意思說好,也需要適當?shù)某聊?。有時候,這種沉默正好給對方時間,以便促進對方的思考。你看,從思考這個角度說,也是沒有沉默就沒有溝通。
溝通離不開間歇,間歇也是一種沉默。溝通之中,如果是雙方的說話聲完全沒有間歇,那是不可想象的。雙方溝通的時候,總是要或長或短的有語言的間歇。這個間歇,是一個彼此消化領(lǐng)會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緩沖的過程。這個間歇,也是一種沉默。沒有這個沉默,就沒有了溝通。
有的時候,說話者并不需要傾聽者說什么,只需要你當一個忠實的聽眾。這時候的溝通,就更需要傾聽者的沉默了。沒有傾聽者的沉默,就完全徹底地沒有了溝通。作為心理咨詢師,就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來訪者只是要找一個好聽眾,將自己心中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其實并不需要你勸誡訴說什么。
有的時候,別人正在說話,無論你多么渴望一個新的話題,多么想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都需要耐心等待,都不要輕率地去打斷說話者的話題。這時候,你要默默地將想說的話記在心中,直到對方說話結(jié)束為止,然后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個等待的過程,更離不開沉默。
還有更多時候,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就是一個很好的溝通。這時候,任何有聲的語言都是多余的,甚至連眼神和表情都是多余的,需要的僅僅就是沉默傾聽。
你看,沉默在溝通中何其重要?有了沉默才好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