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是繼漢代后對屈騷研究的又一個高峰期,宋代詩人研讀《離騷》,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在肯定和接受《離騷》價值的同時,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也深受《離騷》的影響,興起了以“兮”字為標志的騷體詩的創(chuàng)作高潮,將香草美人的意象融入詩歌中,往往透露出與屈原哀感的共鳴。
關鍵詞:《離騷》 屈原 宋詩 哀感
《離騷》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一首最長的政治抒情詩。它包含著屈原的身世命運、人格品德、理想志趣,包含著屈原的困境以及其對于人生和社會的關懷和思考,正因為它兼具政治性和抒情性,所以對有著這種普遍命運和人生情結的宋代詩人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宋代文人解讀《離騷》,形成了一種時代的建構,他們找到了時代、命運的共同點,并解讀出一種精神,因而把對《離騷》的共鳴體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
一、宋代詩人對《離騷》的解讀與評價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峨x騷》者,猶離憂也?!眥1}宋代詩人們在解讀《離騷》時大多數(shù)以司馬遷的敘說為依歸,如蘇轍《次韻子瞻見寄》云:“賈生作傳無封事,屈平憂世多離騷?!眥2}認為屈原著《離騷》是憂世之故。梅堯臣《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云:“屈原作離騷,自哀其志窮?!眥3}認為屈原作《離騷》是感傷自己的不得志。詩人們對這個眾人皆醉其獨醒的三閭大夫的憂世之作的理解逐漸形成一種共識,也就有了大量的蘊含著苦悶和無奈心情的讀《離騷》的詩句。如有因苦悶而酒中讀《離騷》的詩句:“且當置是事,痛飲讀離騷”{4}(晁公溯《寄洪雅令孫良臣》),“今日獨醒無用處,為公痛飲讀離騷”{5}(戴復古《端午豐宅之提舉送酒》),“好因窗映夜,痛飲讀離騷”{6}(樓鑰《清高閣觀雪次韻》),“有口惟宜醉醇酒,時時痛飲讀離騷”{7}(李《送元勛不伐侍親之官泉南八首》其四),“魂兮如可返,痛飲讀離騷”{8}(鄧剡《挽唐如晦二首》其二)等。有的詩人深愛《離騷》,常常挑燈夜讀,甚至讀之百遍而不倦怠,如“醉尉不來村墅冷,三更繞樹讀離騷”{9}(李龍高《野梅》),“平生離騷讀千遍,屈沱秭歸要親見”{10}(陸游《寄題吳斗南玩芳亭》),“誦徹離騷二千五,不知月落夜深寒”{11}(徐文卿《絕句》);有的詩人把《離騷》當作驅散愁苦的良藥,如“聽兒誦離騷,可以散我愁”{12}(陸游《阻風》),“離騷幸相逢,濁酒聊自寬”{13}(毛滂《響應禱雨寄蘇文忠公》);還有詩人借《離騷》來樹立自己的志向,如“我身便是鴟夷,肯學離騷要獨醒”{14}(黃庭堅《次韻元禮春懷十首》其十)。
對于《離騷》及屈原的價值,宋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李綱《著迂論有感》云:“離騷體風雅,光可爭日月?!眥15}詩人認為《離騷》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風雅的傳統(tǒng),其光彩堪比日月。項安世《賀楊樞密新建貢院三十韻》云:“屈原離騷二十五,句句字字皆瑤琨。”{16}詩人認為包括《離騷》在內(nèi)的屈原的二十五部作品,每一個字都是珍寶。而對于屈原本身忠君愛國的高尚人格及其對美政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詩人們也是大加贊賞。有的把屈騷比作天上璀璨奪目的日月,光照世間而永明不朽,如司馬光《五哀詩》云:“空余楚辭在,猶與日爭光?!眥17}史彌寧《吊湘累》云:“莫訝靈均苦費詞,騷章炳炳日星垂。身雖楚澤有遺恨,名與湘流無盡期?!眥18}吳龍翰《句》云:“一聲乃煙波闊,千古離騷日月光?!眥19}有的稱頌屈騷為千古絕唱之佳音,流傳千古而永不消弭,如柴元彪《和僧彰無文送蘭花韻》云:“一卷離騷清徹骨,跫然空谷足徽音?!眥20}方回《學詩吟十首》云:“離騷謂絕響,此道傳人心?!眥21}有的評價《離騷》,認為作詩為文當效法之,如馮時行《遺夔門故書》云:“離騷兮作文章祖,始知孕秀鐘英才?!眥22}李流謙《鄴守以石刻屈平昭君像見惠因思大夫之忠貫白日而凌秋霜在所不論……為賦此篇》云:“離騷照白日,至今祖文章?!眥23}宋代詩人對屈原及《離騷》在文學史上的價值都不約而同地交口稱贊,并且懷著崇高的敬意。
二、《離騷》對宋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
第一,興起了騷體詩的創(chuàng)作高潮。宋代是繼漢代后出現(xiàn)的騷體詩創(chuàng)作高峰期,由于宋代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屈原忠貞不屈的品格光芒顯得特別耀眼,因此詩人通過擬騷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志向,其中也包含著對屈原精神的評價。曹勛《楚語為屈平作》云:“瞻荊潁兮盤盤,悲淮流兮潺。彼何人兮獨安,此何人兮獨難。悼哲人之不反兮,抗靈轡于江干?!眥24}詩中用“兮”字,句句哀傷,抒發(fā)了對屈原的悼念之情。梅堯臣《送王平甫擬離騷》云:“識君兮不早,君尚少兮我老。蘭與蕙兮多薰,搴雜佩兮芳芬。蘭倏往兮蕙隨,心俯仰兮徘徊?!鈩e離,悵公子兮何之。絕大江兮無波,奉赤鯉兮藉荷?!乃途鈧椤!眥25}詩人擬騷,以蘭蕙比友人與自己,表達二人深厚的友誼,也抒發(fā)了傷感的離別之情。王令《山中詞》云:“曾蹈險之非艱,聊憑高兮下顧。何所視之乃牛,而獨見之如鼠。彼侏侏者出其下兮,曾其身之非傴。吁嗟徂兮,離婁之死則已古之不較其為短長兮,何獨計其高下?!眥26}
第二,引起了哀感的共鳴。北宋時期的讀騷之感多是從中生發(fā)牢騷和感嘆。陳舜俞《南陽春日十首》云:“壯懷摧折復何言,齒發(fā)今年老去年。念遠片心飛鳥外,感時雙淚落花前。琴逢遏密生難理,詩擬離騷怨不傳。家在五湖明月里,夢隨春水宿漁船。”{27}詩人因反對王安石而屢次遭貶,仕途多舛,壯志難酬,因此滿腹牢騷,便借《離騷》來抒發(fā)心情。范仲淹《新定感興五首》云:“江上多嘉客,清歌進白醪。靈均良可笑,終日著離騷?!眥28}詩人被貶后嘲笑屈原何苦寫《離騷》,享受美酒多好,看似放縱行樂,實則苦中作樂。歐陽修《啼鳥》云:“花能嫣然顧我笑,鳥勸我飲非無情。身閑酒美惜光景,惟恐鳥散花飄零??尚`均楚澤畔,離騷憔悴愁獨醒?!眥29}詩人作為范仲淹一派被牽連而遭貶謫,把花鳥化為朋友來排遣孤獨與苦悶,表面嘲笑屈原,實際上是在自我安慰。到了南宋,隨著金人鐵騎的南下,宋室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國家處于危亡之際,《離騷》的影響更加深刻,絕大部分詩人因與屈原有著相同的處境命運而生發(fā)悲情。陸游《哀郢》云:“遠接商周祚最長,北盟齊晉勢爭強。章華歌舞終蕭瑟,云蘿風煙舊莽蒼。草合故宮惟雁起,盜穿荒冢有狐藏。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眥30}詩人一哀郢都之毀楚國之敗,二哀屈原之恨志士之悲,抒發(fā)了自己沉重的愛國情懷。鄭思肖《即事》云:“月下夢歸吳苑路,天涯心繞浙江皋。靈均仙后無人怨,誰肯明詩賦續(xù)騷?!眥31}詩中“吳苑”指蘇州,詩人在宋亡后隱居于此,“浙江皋”代指南宋偏安于一隅,詩人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憂心于國家遭到滅亡的命運,又對國家缺乏像屈原一樣一心為國的志士而感到痛心。
第三,詩現(xiàn)“香草”而懷屈騷。屈原的《離騷》開創(chuàng)了一種“香草”意象文化體系。木蘭、宿莽、江離、蕙芷、留夷、揭車、杜蘅、芳芷、薜荔、菌桂等,都是屈原美好品德、高潔人格的象征物。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把抽象的無法狀貌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xiàn)實關系生動形象地通過這些“香草”完美呈現(xiàn),產(chǎn)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宋人看到香草,想到香草,都會不由地懷想到屈騷。如陳著《午酌對盆蘭有感》云:“蘭影落酒卮,疑是湘原魂?!眥32}方岳《次韻程汪二兄投贈》云:“芷汀蘭渚離騷在,付與春江自在流?!眥33}詩人也將香草寫于自己的詩作中,由屈原的遭遇聯(lián)系到自身的處境。寇準《巴東書事》云:“鄉(xiāng)思終日有,孤淡厭琴樽。眾木侵山徑,寒江逼縣門。浪沉灘見脊,雨過壁生痕。憔悴悲蘭蕙,因思楚屈原?!眥34}詩人在貶謫生涯中因每日思念家鄉(xiāng)而郁郁寡歡,看到憔悴的蘭蕙更覺悲意來襲,聯(lián)想起屈原遭遇流放的苦悶,共鳴油然而生。謝枋得《掛冠》云:“玉皇殿下卸恩袍,羞見冥鴻惜羽毛。天地有心扶社稷,朝廷無意得英豪。早知骨鯁攖時忌,何似山林道跡高。次第秋風到蘭菊,歸家痛飲讀離騷。”{35}詩人不堪忍受南宋政治的黑暗,棄職而去,看到蘭菊想起屈原及其《離騷》,痛心自己的豪情壯志無法挽救日漸衰亡的國家。黃庚《墨蘭》云:“一幅幽花倚客窗,離騷讀罷意凄涼。筆頭喚醒靈均夢,猶憶當時楚畹香?!眥36}作為宋末遺民,詩人因政治動蕩而空懷抱負,看到蘭花便想起屈原,為自己處于和靈均相似的處境而感到凄涼。
在宋代詩人的心目中,《離騷》是經(jīng)典之中的經(jīng)典,它已不僅僅是一篇文學作品,還是一種精神和力量的載體,這種精神是屈原忠君愛國的精神,這種力量是高潔人格和心靈修化的力量,它們深深地影響了宋代詩歌。宋代詩人在研讀《離騷》的過程中,也掌握了屈原的情感,他們都從屈騷中獲得了文學性的啟發(fā)、情感性的共鳴以及思想上的升華,并體現(xiàn)在其詩作中,與屈騷精神一起流傳于后世。
{1} 司馬遷:《史紀》,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482頁。
{2} 蘇轍:《欒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頁。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4頁,第22383頁,第33598頁,第29549頁,第13634頁,第42790頁,第45382頁,第24931頁,第34186頁,第24464頁,第14133頁,第11661頁,第17687頁,第27365頁,第6088頁,第36061頁,第42902頁,第43193頁,第41882頁,第21612頁,第23859頁,第21039頁,第3229頁,第8075頁,第4964頁,第1892頁,第3603頁,第24282頁,第43407頁,第40271頁,第38411頁,第1026頁,第41418頁,第43609頁。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蘇轍.欒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 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游筱.屈騷精神與宋代詩人心態(tài)[D].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
作 者:周翡,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宋代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