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朵爾伍
摘 要:讓學生有一種想讀的沖動,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積累語感,這樣的閱讀教學就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對閱讀只要教給學生方法,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引領充滿靈氣的心去展開想象,學生的個性就能充分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弘揚了學生的個性,也豐富了文本的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357-01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費時多而收效微,泯滅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遍喿x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程下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一、讓學生有一種想讀的沖動
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愿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如導語設疑:我在執(zhí)教《父親和鳥》一課時,我故弄玄虛地開場:“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第29課《父親和鳥》,但奇怪的是課文中‘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父親卻說林子里有不少鳥,你說這是真的嗎?為什么作者會這么說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去探個究竟吧!”說完,學生已躍躍欲試,想探個究竟。
二、個性化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的閱讀要重視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這里的習慣包括喜歡閱讀、經常讀書的習慣,包括把讀書當做一種自我實現的手段的習慣,包括喜歡圖書、愛護圖書的習慣。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學生能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及其對課文的理解,這樣的學習使小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滿足,產生自豪感。學生在這種滿足的情感中容易產生喜好閱讀的情緒力量。他們會“越讀越喜歡”,一有空就靜心閱讀,深入探究,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愛屋及烏,他們也會逐步養(yǎng)成喜歡圖書、愛護圖書的好習慣。這些習慣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
三、個性化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
在個性化的閱讀課堂上,老師把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的、平等的、富有情趣的學習情境,給學生充足的、自由閱讀的時間,促使每位學生帶著積極的、愉悅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深入研讀課文,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他們有話可說,有話愿說,有話敢說,并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習氛圍中,感受到溝通的快樂、閱讀的愉悅。學習的信心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尤其是那些所謂的“潛能生”,在個性閱讀中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話題,他們終于也會有正確的理解,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也會有讓老師、同學贊賞的感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增強了勇氣,樹立起自信。長此以往,這種自信還會波及到他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們心中樹立起“我能,我行”的思想,從而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精心設問,把學生送進預定的圈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現成的結論。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度。新課改的課堂上,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課堂用語:“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這就是體現了學生個性閱讀的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的不同,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在個性化閱讀中激發(fā)興趣,體驗快樂,形成獨特的見解,發(fā)展閱讀個性,提高閱讀水平。
五、開展合作學習。
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借助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學生通過豐富的語調,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現課文的情境,增進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學生反復朗讀的興趣。此種方法適合于情節(jié)性較強的文章,如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青蛙和小鳥進行分角色朗讀并把青蛙和小鳥的動作表情表演出來,讓學生在情景中理解課文。
六、積累語感
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苯處熢诶首x指導過程中就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如:課文中詞匯豐富、用詞準確、形象生動的句子;修辭手法用得貼切、精妙的句子;對話、心理、神態(tài)、細節(jié)描寫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句子;蘊含豐富、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句子;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的句子等內容就是教師應該花大力氣進行朗讀指導的對象。在對《清澈的湖水》一文進行朗讀指導時,我就重點抓住其中的第2、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則一帶而過。因為這兩個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湖水兩岸的景物比作各種人們常見的小動物描寫得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最后一句“忽然,她眼睛一亮,飛快地向前跑去。”這句話暗示了小潔一直在尋找丟面包紙的垃圾箱。表達了作者具有愛護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品德。大膽、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訓練也更有效,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