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29)
還不完的救贖
——評電影《烈日灼心》
王 哲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29)
電影《烈日灼心》,一段無法言說的情,一場不堪回首的夢,還有一輩子還不完的救贖。
電影;《烈日灼心》;評論;救贖
電影《烈日灼心》由須一瓜的小說《太陽黑子》改編而成,這本小說在封面上寫道:你也許閱讀過千百個關于謀殺的故事,但未曾有一次罪后的懺悔如此漫長,如此細碎,如此無望,如此令人悲慟。這輕描淡寫的一句,道出了小說的跌宕曲折和百轉(zhuǎn)千回,也是這部電影的真實寫照。
辛小豐、陳自道、陳比覺是三個神秘的男人,每日看似為了生計而忙碌,其實是心系他們共同的“女兒”。七年前,一場不堪回首的噩夢讓他們這些年來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焦慮、擔憂和神經(jīng)緊繃的高度緊張狀態(tài)中,然而,與殺人犯這個身份截然相反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他們卻頻頻與黑暗斗爭、與邪惡較量,代表著人性中善良的至高點,是不折不扣的“好人”,還一起將被害人的女兒撫養(yǎng)長大,對她疼愛有加。這一巨大的反差是電影中最大的矛盾所在,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嘲諷的意味與人性善惡間的轉(zhuǎn)變。電影中,辛小豐與上司伊谷春之間既簡單又復雜的戰(zhàn)友情,陳自道與伊谷夏之間無法相守相伴的愛情和三個爸爸對“女兒”尾巴的親情共同交織,正應了電影的名字,虐心、灼心。
影片開頭采用了單田芳的評書引入劇情,導演曾在采訪中這樣說道:評書很逗、很貧,也很俚語化,語言高度濃縮概括。從敘述的角度來說,可以把7年間發(fā)生的事快速交代和關聯(lián)到一起。七年前慘案的回憶,這種形式與黑白影像巧妙地結(jié)合,渲染了一種無力反擊的壓迫感。而七年后,當三兄弟各自步入了正常的生活,這種評書式戲謔的口吻與畫面中辛小豐、陳自道各種英雄式舉動的結(jié)合又顯得十分可笑與格格不入,這或許也是導演致力追求的落差效果。
傾盆大雨的夜晚,出租車司機陳自道與剛上任的警長伊谷春相遇了,多年養(yǎng)成的謹慎自保的習慣讓司機陳自道選擇了隱瞞被搶劫的真相,伊谷春將信將疑地放走了他,又猛然醒悟。原來接近事實的真相只需一瞬間,而陳自道和搶劫犯都早已不見了蹤影。電影中,演員段奕宏對于警長伊谷春的詮釋不可謂不精彩,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無不展現(xiàn)出警長縝密的思維和細致入微的洞察力。
隨著新警長伊谷春的到來,辛小豐隱隱地嗅到了些不安的氣息,于是他馬上搬離了宿舍,和陳自道一起開始尋找新的住所。雷雨交加的天氣,兩人也沒有停止尋找。最為戲劇性的畫面是,路過一處供奉的佛像,兄弟二人停下腳步,雙手合十拜了一拜。整個動作一氣呵成,細節(jié)小得微不足道,但卻體現(xiàn)了導演對于整體情節(jié)的掌控。對于多年來積壓在內(nèi)心的深重的懺悔與愧疚,兄弟二人一直在努力地彌補,用盡全力去完成對自己的救贖。
這其中,與劇情線索關聯(lián)最大的是辛小豐。他是一名協(xié)警,對待工作盡心盡力,果敢堅定。不料原本漸漸步入正軌的生活卻被新上任的警長伊谷春所打亂,可以說,開始時伊谷春對于辛小豐的態(tài)度是欣賞的,在辛小豐提出想要辭職時,他嚴詞拒絕,在辛小豐被腳下的鐵網(wǎng)困在水里時,他不顧一切地下水救人。共同出警的經(jīng)歷讓伊谷春似乎在辛小豐身上找到了一種惺惺相惜的認同感,憑著警察的直覺,辛小豐暴露的越來越多的疑點讓伊谷春慢慢接近了事實的真相,二人既是并肩作戰(zhàn)的兄弟、戰(zhàn)友,又是暗自揣測的對手。演員鄧超在辛小豐人物的處理上把握得非常巧妙,在他的演繹下,辛小豐的自卑、怯懦表現(xiàn)得極其到位:開口說話必然是猶豫、結(jié)巴的,生活中動作遲緩、雙眼無神,走起路來也是搖擺不定,背影落寞,好似一葉浮萍,無處停泊,這又和工作中的辛小豐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只有在擁有協(xié)警身份的時候他才能暫時忘記自己殺人犯的身份,做回真真正正的“好人”,著實令人唏噓。
對于伊谷夏瘋狂的愛戀,陳自道并不是不動心,但他深知自己不能愛,不敢愛,也不配愛。面對伊谷夏的質(zhì)問,陳自道解開襯衫露出了胸前的紋身,“這條命,我給你了”,陳自道說的云淡風輕。愛情,他根本沒奢求過。一個倔強的轉(zhuǎn)身,夾雜著太多復雜的情感。
三兄弟中的陳比覺在案發(fā)后患上了精神疾病,整日瘋瘋癲癲,舉止怪異,但卻能照看“女兒”尾巴。尾巴生病后,三人聚在病房吃飯,護士敲門送來了手術單的收據(jù),大家才發(fā)現(xiàn)伊谷夏偷偷交了醫(yī)藥費。在這個過程中,陳比覺一直念念叨叨地算著數(shù)字加法,加到底剛好是尾巴醫(yī)藥費的數(shù)字。這一細節(jié)不禁讓人會心一笑,也暗示了陳比覺裝傻的事實。
片中的鏡頭運用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比如,在辛小豐和陳自道找房子時,新房東打著雨傘逆光出場,看不清五官,而鏡頭反打過來,辛小豐和陳自道裹著雨衣,面無表情的臉被鐵門的欄桿分割開來。幾個簡單的鏡頭卻是極好的伏筆,雙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掩飾著自己,各揣心事。
影片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最佳男演員以及最佳導演獎,但影片并非十全十美,劇情上太多的機緣巧合讓觀眾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人為制造的“偶然”,真實性打折。最后陳比覺的獨白也讓人有些摸不到頭腦,不知其意何為。但從總體上說,整部影片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上乘之作,是國產(chǎn)影片中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J905
A
1007-0125(2015)12-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