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邑
在成語中,“盲人摸象”無疑是帶有譏諷味道的貶義詞,謂人只見一點,不及整體。但是另一個成語,與盲人摸象原本詞義相同,后來卻變了味兒,這就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边@成語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p>
后來肯定是為了方便起見,由八個字濃縮成了“管窺”一詞。對照原文我們會發(fā)現,原來所指,確乎是帶了輕微的貶義的,但后來不知怎么變得高大上起來,和“一葉知秋”相仿佛了。而在當代論文題目中常用的“管窺”一詞,又分明具足了愷悌學人的恭謙品格了。王子敬,王獻之也,王羲之之子也。王羲之自然大家都知道,那是書圣??!在書法史上,又把這父子二人并列稱為“二王”。因此“管窺”詞義的演變,是否是因為為圣者諱呢?
不過我認為,“管窺”演變?yōu)楝F在的意思,確實有它的合理性。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對一件事、對一個人的認識,往往都是從一個方面,小中見大,以偏概全,去斷定其性質和整體的。比如一個對其父母不孝的人,讓他對朋友忠信,便幾乎是不可能的。前些年,酒桌上流行一句口頭禪,曰:“酒品代表人品,酒風代表作風?!眴螐呐笥严嗑?、把酒傾談的角度說,如果有些酒量,卻是能喝不喝、偷奸?;?,以我比較豐富的酒場經驗看,多半是一些城府較深、裝腔作勢的猥褻之輩,其人品與作風,真的可以由此“管窺”。
諸葛孔明從魏延頭上的反骨就能判斷魏延他日必定反蜀,但世上有幾個諸葛亮?即便麻衣相法看人很準確,但會的也畢竟寥寥無幾。古來判斷一個人、認識一個人,仔細想來,大多習慣用“管窺”的方法。謂予不信,攈例如左。
還說《世說新語》,其中一個有名的段子喚作“管寧割席”,應該大多數人并不陌生。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我記得上高中時讀這一段,對華歆的印象極其不好,認為他就是一功名利祿的小人。后來才明白,此人其實并不壞,他為官清正,深得老百姓的擁戴,到曹魏時,官做到了司徒、太尉。管寧呢,他雖然為避漢末大亂到了遼東,而道德操守和五經六藝的學問竟然名動中原,所以從曹操到曹丕,都一直想以高位征招,但他卻一直推三阻四地不加理會,始終沒有出山??磥硪氤蔀橐淮呤?,沒有孔夫子“富貴于我如浮云”這樣堅強的意志是萬萬不可能的。從他們二人的成長史我們可以看出,做學問和做官,不過是人生事業(yè)的不同方面,談不上孰高孰低。魏晉時期崇尚名士,輕視當官,和現在官本位嚴重,唯領導馬首是瞻的風氣,都是錯誤的。割席子的事,說明管寧管窺的能力從小就是很強大的,因為后來的事實證明,華歆確實與他志不同道不合。不過,人各有志,朋友,就非得志同道合?無論如何,我覺得青蔥歲月的管寧割席割得有些極端。曹睿繼大位時,讓華歆作太尉,華歆卻稱病舉薦了管寧。你看,人家華歆一直沒忘記自己的發(fā)小,他對當年貌似轟動的割席事件肯定早不放心上了,小孩子過家家,那算個屁呀!這就是肚量。還有一點必須說明,華歆酒量好生厲害,《三國志》載:“歆能劇飲,至石余不亂?!鄙厦嫖艺f酒品代表人品,亦可為佐吧。
李斯是史上第一個丞相,可太史公對他很不感冒。在寫他的列傳時,開首是這樣描寫的: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這段話,讓我想到與唐朝草圣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筆法的傳聞何其相似乃爾。但李斯面對的不是充滿美感的劍舞,而是令人作嘔的老鼠,所悟到的不是藝術,而是人生。通過對李斯如廁如倉的管窺,我們就可以發(fā)現太史公文字后面的鄙夷——李斯,就一只吃好喝好富貴榮華第一的老鼠而已。
客觀地說,李斯絕非凡俗之輩。他憑借自己雄厚的法家理論和實用主義的治國理念,通過呂不韋這個橋梁,很快得到了嬴政的青睞。如果說《諫逐客書》修正并奠定了秦帝國人才強國的基本國策,那么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后,又是他通過焚書坑儒,修明法制,建立郡縣,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等手段,從上層建筑到經濟基礎全方位設計了帝國的架構。想一想自秦朝之后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其行政設置、文化制度、軍事制度等等有多少是源于秦朝的法乳?我們就明白李斯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了!因此,古往今來許多重量級人物,都對李斯評價甚高。如李贄就說“開阡陌,置郡縣,此等皆是應運豪杰、因時大臣。圣人復起,不能易也”。太史公之所以對李斯用鄙夷的眼光管窺,是因為李斯有兩個毛病。第一個毛病是心地狹窄,妒忌心強,這讓他要了別人的命。那一年嬴政在讀了韓非子的幾篇論文后,對李斯這個同學的學術觀點首肯得拍案叫絕,竟至不惜動用武力收為己有。臥榻之旁,他人鼾睡。這讓李斯情何以堪?壓力山大的他,于是焉,巧舌如簧,極盡危言聳聽之能事,說動嬴政,將韓非子打入了牢獄。為防止嬴政反過味來,他又以最快的速度讓他的同學吞下毒藥一命嗚呼。用心何其毒也!他的第二個毛病,就是為了富貴榮華,可以不要原則,這一點要了他自己的命。在秦始皇命喪沙丘之后,趙高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胡亥當皇帝,篡改了遺詔。聞聽此事,李斯深感茲事體大,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但是趙高太了解丞相大人了,一加永保封侯富貴之類的暗示,李斯立馬軟了,然后是一通假惺惺的垂淚太息了事。但李斯沒想到的是,他永遠不是秦二世或趙高的嫡系,在胡亥上臺后,很快他便著了趙高的道兒,最后被腰斬于咸陽市,夷滅三族。說到此不由得想起曹雪芹那句著名的判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其李丞相之謂乎?
歷史上舉凡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都有特殊的本事,其中察言觀色、見微知著的管窺能力,自是其必須的基本功。漢高祖劉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邦原本就是沛縣著名的混混兒加無賴,劉漢天下的取得,軍事上沒有韓信的付出是不可能的。所以開國之初論功行賞時,韓信“王侯將相”集于一身,絕對的“國士無雙”。不過,有一天他犯事了?!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份d: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鄙闲υ唬骸岸喽嘁嫔?,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這是大家熟知的成語“多多益善”的出處。
劉邦問韓信自己能將幾何,可能原本就是隨口的玩笑??墒琼n信說劉邦將兵最多十萬,而自己則多多益善,這是何等大的反差!于是劉邦笑了。這笑的背后肯定隱藏著一句話:你小子不過是我的一條狗(照平常的解釋,禽通擒,捉住、節(jié)制義,但太史公用“禽”,未必不是一語雙關),和我論才能,你也配?再說,老子斬了白蛇之后不就是帶兵的嗎?當元帥,老子一樣行!對劉邦的反詰,聰明的韓信馬上附加了辯解,且辯解得近乎諂諛,但,肯定晚了。劉邦玩軍事不行,可正如你韓信所說,他是玩人的!原本就擔心你功高蓋主,你一句“多多益善”,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內心世界便讓劉老板管窺個正著。于是,N年后,韓信被杵刑后打死于長樂宮鐘室,并誅連三族。太史公就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話說回來,具大才干者,往往心中多少都會有種驕人的自負,即使在人前偶爾秀上一秀,也是正常。但不要在同樣自負的人面前羅列,那可能生爭執(zhí);更不要在高于自己且自負的人面前顯擺,那可能遭奚落;尤其不要在水平高且自負的君王面前逞能,因為一旦被他管窺到你的不忿,那,就可能丟小命了!韓信的教訓,便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