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沙樹又一次經(jīng)過那個大大的掛鐘,所剩的時間越來越少,他覺得下一秒自己就會放聲大哭。今天是沙樹正式成為小學生的第一天,盡管幾天前媽媽剛剛帶他走了兩遍從家到學校的這段路程,但今天地鐵站里的人真多,要換乘的6號線到底在哪兒?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告訴自己要冷靜。沙樹的眼睛在人群中急切地搜索,一個和他穿著同樣校服的少年正急急地穿過人流,沙樹連忙跟了上去。當?shù)罔F門終于在他身后關(guān)閉,一種混雜著如釋重負、酸楚和驕傲的情緒在沙樹的心里彌散開來。
多年后,已經(jīng)成為知名作家的齊田沙樹在他的散文集《品咂時光的聲音》中回憶道:“正是在那一刻,我意識到了自己的成長?!?/p>
并不是每個少年都會有這種非常敏感的反應(yīng),大多數(shù)日本學生并不會覺得自己第一天獨自上學之路和其后每一天上學之路有任何奇特之處,當然也不會意識到這段路程對于他們獨立性格的塑造有何重要的意義。
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在日本,孩子上小學就需要獨自去學校,這是老師和家長們約定俗成的慣例,甚至如果學校離家很近,三四歲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也會自己走路去上學。大人們認為,獨自上學是他們向獨立邁出的第一步。
教育學家麻賴俊新說:“孩子需要面對問題,如果他迷路或者遲到了,那么他就需要自己想辦法找出原因?!?/p>
實際上,日本的孩子在上學的路上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性很小。首先,日本的小學是根據(jù)人口密度來劃分的,以保證絕大多數(shù)孩子只要步行15分鐘到20分鐘就能從家到達學校,而且不允許跨區(qū)域入學。如果有的學生,在上學期間家搬到較遠的地方,但他仍然想在原來的學校就讀,那他需要提交申請并接受非常嚴格的審批,并且他還得保證自己能夠獨立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學、放學,否則就只能被勸轉(zhuǎn)學了。
另外,家長們不再送孩子們?nèi)W校,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們需要一個人孤獨地上路。住在附近的孩子們往往會結(jié)伴同行,一些高年級的孩子也會擔任“領(lǐng)隊”,在途中起到引領(lǐng)和保護的作用。而且每所學校都配備有“學童擁護員”,他們由3位老師擔任,每天在孩子們上學、放學時,他們會分別站在校外3個車流量大、交通比較復雜的路口引導學生們安全通過。私人自發(fā)組織的“PTA”(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也給予了孩子們很大的幫助,幾乎每所中小學校都有這樣一個組織,其職責是協(xié)助并促進學校的各項教育制度和設(shè)施完善,幫助學生們過好學校生活,其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保障學生們上學和放學時的交通安全?!癙TA”的成員定期輪流擔任安全員,每周去“交通要道”護送孩子三四次,幾乎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擔任過這樣的角色。
36歲的島由美女士曾經(jīng)多次擔任安全員,她7歲的兒子已經(jīng)自己走路上學一年多了。她說:“我從來沒有擔心過他的安全問題,我認為兒子上了小學,就意味著他應(yīng)該開始獨立處理一些問題,并且要培養(yǎng)他能吃苦的精神?!?/p>
日本的小學生很早就開始被要求自己整理書包,他們前一天晚上就要將課本、練習本、聯(lián)系簿、文具,還有運動服、換洗衣服、室內(nèi)鞋和毛巾等都整理好放進書包,有繪畫課時還要帶整套繪畫用具,有游泳課時則要帶泳衣、大浴巾、泳鏡、游泳帽和拖鞋等。而這些東西加起來,重量一般是兩三千克,都需要他們自己背到學校。
幾乎沒有孩子抱怨,因為他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如此成長起來的。曾有調(diào)查稱,日本孩子是獨立性最強的孩子,這與能力無關(guān),而與他們從小就被灌輸?shù)囊笥泻苤苯拥年P(guān)系。
美國曾經(jīng)有一家電視臺做過一檔節(jié)目,名叫《第一個任務(wù)》,分別請不同國家的2歲~3歲的孩子去完成一項簡單的任務(wù),比如去便利店購物或者投遞信件等,通過隱藏攝像機拍攝,觀察他們的行為,日本的孩子往往完成得非常出色。他們似乎有非常精準的眼光和超越年齡的溝通能力。
這大概也是他們獨自去上學前必須掌握的本領(lǐng)吧。他們要學會識別各種公職制服、標志,還要在人群中準確地找出哪些是他們能夠求助的安全的陌生人,警察、帶小孩的媽媽看起來總是比其他人可靠些。
人們似乎也很習慣接受孩子們的求助,即使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也不會拒絕孩子們的問路;駕駛員看到小學生們就會遠遠地停住,等他們先通行;公交車上的人會關(guān)注站點,以免孩子們錯過目的地;孩子也會幫助孩子,高年級的孩子見到低年級的孩子會默默地等著他。只要是順路的,隨便遇到的兩個孩子就會默契地把手牽在一起。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會習慣幫助別人,這便促進了一個良性的社會信任度的增長。
信任陌生人
澳大利亞SBS電視臺最近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片中對比了澳大利亞和日本的一些孩子在上學時的不同,展現(xiàn)出日本孩子很強的自立性。該片的編劇弗雷迪認為,這和日本家長對社會的信任度和安全感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他們放心地讓孩子去闖、去獨自面對世界。
日本的犯罪率很低,其人口數(shù)量是澳大利亞人口數(shù)量的5倍多,但兇殺犯罪率不及澳大利亞的1/4。日本孩子遇到麻煩就會向陌生人,尤其向長者求助。而其他國家的孩子則完全相反,他們被告知每一個陌生人都可能是壞人,或者有害人之心。
美國的人類學家迪克森·戴爾曾經(jīng)寫過一篇論文,文中寫道:“日本孩子很早就習慣了一種觀念,即集體中的任何人都要服務(wù)或幫助他人?!边@種觀念讓他們放心地求助于陌生人。
而他們本身也屬于這個集體,集體歸屬感在學校被進一步加強。在日本的學校里,孩子們不但需要輪流打掃衛(wèi)生、收集作業(yè),甚至午餐也需要自己付出大量的勞動,他們要自己擺盤,監(jiān)督分配,飯后還要進行清理打掃?!斑@種方式讓每個人都能輪換著勞動,還教會大家如何為公共空間負責,比如清理餐桌、整理器械和打掃廁所?!钡峡松f。
學會如何共享空間和為公共區(qū)域負責,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主人翁意識,他們能夠認識到破壞秩序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因為他們必須自己收拾殘局。類似的意識被擴展至更大的社會公共場所,這就能解釋為什么日本的垃圾分類如此徹底,街道如此干凈,而犯罪率又如此低了。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成人們因為對社會有充分的信任而放心讓孩子們?nèi)ヌ剿魇澜?,而孩子們通過自我感觸和學習讓未來的社會更有安全感。從這個方面來看,孩子的獨立性已經(jīng)不是這一過程的最重要的收獲了?!罢J識到這一點,或許我們能夠改善些什么,至少讓我們的孩子在讀高中前能夠獨自去上學?!备ダ椎闲χ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