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家門前來了一個乞丐。他想討一點錢,但大人們只愿意給他一點米。他被趕走后,我偷偷從床底掏出存了好些日子的零錢,跑出門去追上他。我把錢放到他的手心,那一瞬間,我看到了他掌心紛亂的、灰黑的紋路。
他朝我點點頭,喉嚨抖動著,像要發(fā)出什么聲音,但沒有發(fā)出來。我趕緊跑了,跑了好遠,又停下來,看著他。他慢慢往前走去,背影消失在清晨的紅光中。
我能改變什么嗎?站在那里,我呆呆地想。我一個人根本不能改變什么。無法改變別人的眼光,也無法改變他的生活。我只能為他存一點小小的零錢。
長大后,在城市的天橋或路邊也??吹狡蜇?。我習(xí)慣隨身帶硬幣,放進他們的錢罐里。后來,有人告訴我,不用給了,都是假的乞丐。他們說,這種現(xiàn)象背后有龐雜的社會原因。
我不明白,乞丐還有真假嗎?一種乞求,和另一種乞求,都是在乞求吧。
但我一個人依然不能夠改變什么。不能改變別人的爭議,也不能改變那份悲哀背后可能的貪欲、殘忍和骯臟。我只能在那一刻,給出一份小小的回應(yīng)。
數(shù)年前,我在地鐵里偶遇一位乞丐。他趴在木板上前行。車廂里的人紛紛避讓。我把零錢放到他胸前小木盒里時,他合起雙手,向我微微點頭致意。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被凈化了。我想,當(dāng)乞丐向我們尋求什么時,我們給予的回應(yīng),或許也是對自己的救贖。
“尋求——回應(yīng)”,大概可以像鏈條一樣,連接起社會齒輪中的悲哀與救贖。因為我們也處在社會之中。正是許多個我們,構(gòu)成了社會。
寫《舊日之書》,就是為了輕聲地回答自己這些問題吧。
小時候,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但真相中,總有殘酷的事實,總有弱者的位置。渺小的我,無力去彌合那些創(chuàng)傷,也無法去真正厘清龐雜的社會歷史原因。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寫出這份悲哀的基本存在,以及我對它始終如一的在意。
所以,在《舊日之書》中,會有那個穿著白裙子的小女孩,她從不問為什么,只是給出自己手中的硬幣。
我也幻想,會不會有一只未來的手垂懸在上空,慈悲地俯視著這一切。或許有一天,他也會輕輕移動手指,改變我們的某個行為,就像移動一顆棋子,就像在《舊日之書》中想象的那樣——舊日卡帶中的某個段落被悄然改寫,減去了一絲悲哀,增添了一絲希望。
然后,木紋卡帶會被推動著,繼續(xù)向前旋轉(zhuǎn),唱出稍微溫暖一些的音樂。
作者檔案
星子,原名吳俊杰,1991年6月生于安徽,中國政法大學(xué)漢語言文學(xué)學(xué)士、法學(xué)理論碩士。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散見于《散文詩》《當(dāng)代小說》等。小說《艾煙》獲第一屆“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銅葵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