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偉 萬祥文
軍人與信仰
宋 偉 萬祥文
作者:宋偉、萬祥文,山東省軍區(qū)司令部軍務處參謀,少校
1934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先輩,以振興中華為己任,鐵肩擔道義,直面兩萬五千里長征,“衣衫襤褸終不悔”;上世紀新中國成立初期,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愛國志士,放棄國外優(yōu)厚待遇,毅然回國參與祖國的國防建設,“茍利國家生死以”;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錢鐘書、楊絳夫婦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雖飽受憂患苦難,仍矢志不渝地堅守文化傳承,點燃民族文明之光,“俯首甘為孺子?!?。為何?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他們都因信仰獲得了無窮的能量。
信仰之于軍人,更是如此。通觀古今,但凡戰(zhàn)力非凡的軍隊,無不擁有堅定的信仰,遠至古羅馬軍團,近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的蘇聯(lián)紅軍,莫不如此。相反,因失去信仰而丟掉軍魂、喪失戰(zhàn)斗力的軍隊亦比比皆是。滿清王朝后期,因強大勢能殆盡,亟須補充軍力時,士兵卻失去信仰而“效忠”軍餉,故致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一敗再?。粐顸h軍北伐時依靠“三民主義”所向披靡,但到后來因蛻變?yōu)樗拇蠹易宓摹凹叶 保叛霾辉俣挥|即潰。鑒此,新時期的人民軍隊必須要有鐵一般的信仰來催生力量、照亮夢想、激發(fā)擔當,方能傳承革命火種、擔起復興重任。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軍人的信仰,看上去很虛很遠,其實很實很近,它存在于訓練場上的摸爬滾打和高精裝備前的熟練操作中,存在于執(zhí)行任務時的一往無前和大敵當前時的力挽狂瀾中,更存在于面對艱險毫不動搖的高貴品質(zhì)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本質(zhì)中。
毋庸諱言,在多元多樣多變的今天,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日趨尖銳復雜,利益至上成為一些人的生存哲學,物質(zhì)欲望正在侵蝕著信仰的根基。只有以實際行動煉就“金剛不壞之身”,才能在信仰的高地上“我自巋然不動”。要注重理論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理論修養(yǎng),將堅定的信仰建立在科學理論武裝基礎之上,通過不懈的學習實踐,把合格的標尺立起來,把做人做事的底線劃出來,把先鋒形象樹起來。尤其是面對魚目混雜的網(wǎng)絡世界,要善于運用科學的思想武器認識、甄別有關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要強化紀律觀念,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嚴守法紀紅線,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辦事;要矢志謀事創(chuàng)業(yè),心無旁騖、勇于擔當,把堅定信念集中到一個“干”字上,積極投身軍事斗爭準備和改革大潮,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勞筋骨、苦心志,用實際行動體現(xiàn)信仰信念的力量。
信篤則不懼行之不力,志堅則不畏事之不成。信仰之于軍人,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是一座抵御誘惑的精神堡壘,更是一種護佑人民軍隊走向勝利的偉大力量。只要堅守信仰高地,就一定能披荊斬棘、闊步前行、戰(zhàn)無不勝。
(責任編輯:何 荷)
E251 文獻識別碼:C
ISSN1002-4484(2016)11-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