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青
摘 ? ?要: 司馬遷在選取人物代表時十分講究,既著眼于對歷史的貢獻,又懷著悲憫著眼于歷史中各類型的代表人物。在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西漢,司馬遷在主觀上淡化禮的成分,用自己獨特的義利觀抒寫了《史記》。
關(guān)鍵詞: 司馬遷 ? ?《史記》 ? ?人物 ? ?創(chuàng)新
一、司馬遷筆下的人物
《漢書·司馬遷傳》在談及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時說:“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1]P2735體現(xiàn)了司馬遷獨到的眼光和胸襟?!妒酚洝匪浫宋锉姸?,并非只有王侯將相,還有下層地位卑微之徒,只要是有不平凡事跡或重要貢獻的人都會出現(xiàn)在司馬遷的筆下。
1.不以身份高低,著眼于對歷史的貢獻。
司馬遷選取人物典型時不以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是著眼于對歷史的發(fā)展是否有貢獻。摩羅先生說:“司馬遷對一切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人,對一切道德高尚、心地善良而命運多舛的人都充滿了悲憫之情,因此為他們立傳,為他們鳴不平,替他們抒憤懣。”[2]P256《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講到作《史記》的目的之一,就是讓那些“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得以垂名后世。司馬遷在《張丞相列傳》里對那些沒作出什么貢獻的人評論說:“自申屠嘉死之后,景帝時開封侯陶青、桃侯劉舍為丞相。及今上時,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強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fā)明功名有著于當世者?!彼鞔_指出“無所能發(fā)明功名有著于當世”的人,即使是丞相,也不給立傳。但對歷史發(fā)展有貢獻的人,即使是地位低下的民眾,也會在傳記中給予一席之地。
2.不隨世俗,著眼于忍辱負重的氣節(jié)。
在古代,個人名節(jié)大于生死。一般情況下,一個士大夫若遭受了“宮刑”,都會選擇用死保全自己的名節(jié)。但司馬遷不隨世俗,高度贊揚忍辱負重的死節(jié)之士?!秷笕伟矔罚骸安輨?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彼抉R遷受到“最下腐刑極矣”,為了完成一家學(xué)說,他寧愿接受宮刑,因為在他看來“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這些氣節(jié)在司馬遷眼里都是壯舉。
3.不以好惡,著眼于求實的精神。
司馬遷在定位人物時,不以個人情感好惡,而是尊重事實,客觀公正地評論。如在《呂太后本紀》中,司馬遷描寫了呂后的自私、兇殘、倒行逆施等變態(tài)行為,同時肯定了她的政治才干和治理天下的魄力。再如項羽在政治上無疑是失敗的,但是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十分公允,《項羽本紀》:“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司馬遷用巧妙的互相法把項羽的各個方面都展示在我們面前,但他不以好惡,還是贊揚了項羽對時代的貢獻。
4.同情弱者,著眼于無奈的悲憫。
“司馬遷處處嘲諷、鞭撻那些心靈卑瑣、行為惡劣的無恥小人和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但可貴的是,他對這些人同樣也充滿了悲憫,寫出了他們無奈、寂寞而凄涼的心境,雖然這是由他們親手制造的”[2]P256。在《呂太后本紀》里司馬遷肯定了呂后治理國家、鞏固政權(quán)的能力,但也揭露了呂后無情、慘無人道的一面,“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輝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如此一來,縱使戚夫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司馬遷依然給予了悲憫。黑格爾有一句名言:“人們總是很容易把我們熟悉的東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變了古人?!盵3]P112其實無論最后是呂后還是戚夫人贏,輸?shù)哪欠较聢龆家粯?,甚或更慘,因為在封建專制社會不容分享,只有輸贏,看客司馬遷早已站在如此高度,并流露出了他無奈的悲憫情懷。
二、在主觀上的突破創(chuàng)新
1.淡化禮的成分。
《左傳》集中體現(xiàn)的是儒家思想,“禮也”、“非禮也”隨處可見,而《史記》在主觀上淡化了禮的成分,有獨特的思想立場。司馬遷身處的西漢時期,雖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但此時的儒家思想已不是先秦時期的純粹儒家思想,這時以“天人感應(yīng)”說解釋《春秋》,把《春秋》尊為“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1]P1918,是為適應(yīng)封建大一統(tǒng)需要的充滿唯心主義的儒家思想。博學(xué)的司馬遷深受先秦儒家思想影響,同時不排斥西漢時期的儒學(xué)思想,他接受各種思想的長處,對歷史與現(xiàn)實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和認識。正如楊樹增所言:“不能把司馬遷的思想簡單劃入儒家或道家或某家某派的模式之中,司馬遷的思想便是他本人自成體系的思想,他是繼孔子之后的偉大思想家之一,是從孔子到漢先進思想的集大成者。”[4]P96
沈玉成、劉寧在《春秋左傳學(xué)史稿》中說:“貫穿整部《左傳》中的思想是重禮和重民?!盵5]P84“禮”是宗法社會的一種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在《左傳》中,“禮”的作用得到很大發(fā)揮,即使是兩軍交戰(zhàn),重禮懂禮的“君子”們對尊卑之禮仍然執(zhí)行。司《禮書》在《史記》中居于“八書”的第一位,可見司馬遷對“禮”的重視,他認為“禮”可以使人鉗制惡性而從善,使人各安其位,正如《史記·禮書》:“先王惡其亂,故制禮儀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長。”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并沒有對“禮”狂熱地膜拜,而是淡化了禮的成分。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描寫項羽被追至烏江,走投無路時,并沒有提及君子間的尊卑之禮及作戰(zhàn)之禮,所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血腥拼搏,淡化了禮的成分。
2.獨特的義利觀。
在“禮崩樂壞”的背景下,各家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治理國家、挽救危亡,而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挾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者,做七十列傳?!笨梢?,“義”是司馬遷所看重的,如“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日本學(xué)者村尾元融說:“太史公欲求節(jié)義最高者為列傳首,以激叔世澆漓之風,并明己述作之旨,而由、光之倫,已非經(jīng)義所說,則疑無其人,未如伯夷經(jīng)圣人表章,事實確然,此傳之所以作也?!蹲孕颉吩疲骸┦罓幚?,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即其義也。”[6]P3230但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又寫道:“或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他并沒有盲目地極力宣揚“義”,而是對所謂的天道提出了懷疑,這就大大豐富了義的內(nèi)涵。司馬遷還肯定人們追逐利益的本性,在《貨殖列傳》中指出:“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彼会樢娧刂赋觯骸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認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xué)而俱欲者也?!笨梢姡傲x”和“利”都是司馬遷重視的,他主張義利并重。
3.“太史公曰”模式。
《左傳》為了解釋《春秋》義理,用“君子曰”的模式表達褒貶,《史記》“太史公曰”模式繼承了《左傳》“君子曰”的模式,它們都是表達感悟和看法的一種方式,但“太史公曰”更關(guān)注個人本身的情感?!蹲髠鳌酚谩岸Y”的法則闡釋春秋大義,而司馬遷作《史記》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淡化了“禮”的成分,兼顧自己的思想感情,探究“興敗成壞之理”。張大可在《試論司馬遷成一家之言》中說道:“‘成一家之言是司馬遷的述史理想,言即議論、理想和主張,‘成一家之言則是司馬遷在歷史學(xué)上的一個首創(chuàng)。這表明司馬遷作史并不是歷史資料的匯抄和事實的堆積,而是闡明自己的思想和理想?!盵7]故《史記》的“太史公曰”是對歷史人物點評時情感流露的表達。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摩羅.不滅的火焰[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
[3]黑格爾.哲學(xué)史講演錄[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4]楊樹增.史記藝術(shù)研究[M].學(xué)苑出版社,2004.
[5]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xué)史稿[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6]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M].北京: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1954.
[7]張大可.試論司馬遷成一家之言[J].西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