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正是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非理性下跌,讓不少小散差公司顯現(xiàn)出罕見的“殼”誘惑,舉牌者看中的正是這些上市公司未來股價的上漲空間所帶來的利潤。當然,舉牌潮的背后也隱藏著對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爭奪
在經歷過股價慘烈下跌的境遇后,越來越多的個股遭遇舉牌,其股權結構有了新的變化,在資本市場呈現(xiàn)新的姿色。統(tǒng)計顯示,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50家上市公司公告被舉牌,其中自6月15日以來被舉牌的公司就超過300家,而回溯2013、2014年全年,A股被舉牌公司總量也不過百家左右。
舉牌概念股有著區(qū)別其他上市公司的共性:市值小、股權分散、收益差。例如,截至10月23日,被中科招商舉牌的16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僅為33.80億元。舉牌者可以花相對較少的銀兩將其攬入懷中,并獲得增值的機會。被舉牌的上市公司其大股東所占股份比重通常不超過10%,舉牌者后來居上,很容易成為第一大股東,完成對公司股權的控制。而這些被舉牌的上市公司半年報中,歸屬股東凈利潤的平均增速只有-46%,其中多為國企,存在整合重組的大趨勢,舉牌者在監(jiān)管層面上可獲得政策支持。
此次舉牌潮的興起,有著深刻的背景。證監(jiān)會逐步放寬對上市公司收購和重組的行政審批,產業(yè)資本掀起了一輪產業(yè)并購浪潮。A股市場經過調整后,部分個股的投資潛力在二級市場開始呈現(xiàn),給予收購方以最好的買入時機。而證監(jiān)會之前為了穩(wěn)定市場,又出臺了相關措施鼓勵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大股東、“董監(jiān)高”等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增添了產業(yè)資本、機構和特別散戶的舉牌沖動。
這些小散差的上市公司雖然不怎么體面,有的僅剩一只“殼”,但上市公司的金字招牌仍是一道光環(huán)。
一般來說,殼公司具有這樣一些特征:所處行業(yè)大多為夕陽行業(yè),具體主營業(yè)務增長緩慢,盈利水平微薄甚至虧損。殼公司雖說人老珠黃,力衰不舉,但仍有幾分姿色,有一定的魅力。這個姿色就是上市公司的“名分”,這個魅力就是上市公司的招牌。對很多中國企業(yè)來說,上市依然是夢寐以求的事,是獲得階段性成功的標志,是步入巔峰的加冕。在官員的政績簿上,在公司老總的年終總結中,企業(yè)上市無疑是引為驕傲的輝煌一筆。而有了殼公司這樣的金字招牌,只要保住“殼”,坐擁天價的殼資源,不愁沒有買家,不愁沒有投資者。
上市難退市更難的情況下,殼資源還是稀缺的。即便業(yè)績不佳,只剩下一張空殼,被ST了,上市公司也可以通過重組再吸納資金,將欠債的黑洞填平,甚至在重組之后,新股東可開始下一輪圈錢之旅。與IPO比較,企業(yè)通過現(xiàn)金收購或股權轉換借殼上市要容易得多,是企業(yè)上市的一條捷徑。部分退市的公司也可用借殼上市的方法而達到“借尸還魂”,或者說“借腹生子”的目的。這樣一來,殼公司就成了寶貝疙瘩。
正是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非理性下跌,讓不少小散差公司顯現(xiàn)出罕見的“殼”誘惑,舉牌者看中的正是這些上市公司未來股價的上漲空間所帶來的利潤。
當然,舉牌潮的背后也隱藏著對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爭奪,例如私募大佬崔軍半年內五次舉牌新華百貨,志在必得。
除了中科招商、私募大佬,舉牌大軍中不乏產業(yè)資本、險資以及超級明星散戶的身影。10月22日,新三板PE公司思考投資二度舉牌園城黃金,其股票當天應聲漲停,成為繼中科招商之后又一家嶄露頭角的舉牌方。舉牌方豪情萬丈,動輒打包掃貨,國華人壽將目光投向新世界、東湖高新、華鑫股份、天宸股份、國農科技、有研新材,前海人壽抄底萬科A、南玻A、中炬高新、韶能股份,PE背景的中科匯通大放異彩,連續(xù)舉牌10家公司。另有自然人張正委舉牌了榮華實業(yè)。
股市調整環(huán)境中,由于有資金持續(xù)買入,被舉牌個股往往能走出獨立上升行情,能形成概念股,捆綁在一塊兒,讓殼由軟變硬,由枯轉榮。舉牌也能促成資本市場重組,增強股市抗震力。但舉牌只是資本角逐的一個過程,不管是爭奪公司的控股權,還是押寶潛在的并購重組,最終的博弈仍是股東手中籌碼的較量,是市場的走勢。
作者系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