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與老年高血壓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風險的相關性
楊彤李亞剛
(一汽總醫(yī)院吉林大學第四醫(yī)院,吉林長春130011)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發(fā)生風險與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AIP)的相關性。方法納入397例老年高血壓住院患者,其中單純高血壓組183例,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組136例。收集患者一般資料,采集靜脈血檢測相應生化指標,計算血漿AIP,并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與單純性高血壓病組比較,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脂蛋白LP(a)及AIP均顯著增高(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顯著性降低(P<0.05),組間年齡、性別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高血壓患者是否發(fā)生下肢動脈硬化發(fā)生與SBP、DBP、TG、LDL-C、LP(a)及AIP呈顯著正相關(P<0.05,P<0.01),與HDL-C呈顯著負相關(P<0.01)。結論AIP可作為老年高血壓患者動脈硬化形成的重要預測指標之一。
關鍵詞〔〕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高血壓;下肢動脈硬化
中圖分類號〔〕R544.1;R743〔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李亞剛(1958-),男,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老年慢病研究。
第一作者:楊彤(1967-),女,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老年心血管病研究。
下肢動脈硬化是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大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礎。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AIP)是甘油三酯(TG)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比值的對數(shù)轉換值,能夠間接反映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C)顆粒的大小,且該檢測方法簡單易行,易于推廣。sLDL-C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宋醒良等〔1〕發(fā)現(xiàn),AIP能較好地避免對TG、HDL-C分析的影響,認為其在預測動脈硬化以及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方面優(yōu)于單項血脂的測定。本研究擬評價AIP與老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下肢動脈硬化風險的相關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未經門診治療的老年(年齡60歲以上)高血壓患者,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高血壓危象、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肝腎功能不全、慢性心衰、體重指數(shù)(BMI)≥30 kg/m2者及影響血壓監(jiān)測的其他情況(如心房纖顫和其他主要心律失常)。分為單純性高血壓組183例,男117例,女66例,年齡61~84歲,平均(69.02±6.08)歲;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組136例,均經下肢動脈超聲明確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男99例,女37例,年齡60~84歲,平均(69.33±5.68)歲。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組的SBP、DBP水平以及糖尿病的患病率顯著高于單純高血壓組(P<0.05),兩組間患者的性別、年齡及吸煙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間患者基礎臨床資料比較 ± s)
與單純高血壓組比較:1)P<0.01
1.2方法
1.2.1樣本采集通過個人訪談和醫(yī)療記錄,收集基線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吸煙、飲酒狀況、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用藥(治療高血壓、高血脂)情況。高血壓診斷標準符合《1999 WHO/ISH高血壓指南》。所有納入患者應在4 w內未使用過降脂藥物。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吉林大學第四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血脂檢測禁食禁水8 h后于次日晨采取靜脈血,測定總膽固醇(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脂蛋白(LP)(a)等指標。其中TC、TG、HDL-C采用標準酶法測定,LDL-C按照friedewald公式計算。以上測定均嚴格按照儀器、試劑和方法學的操作規(guī)程進行,用高、低2個水平質控進行。AIP=lg(TG/HDL-C)。
1.2.3下肢動脈超聲檢查采用PhilipSONOS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行下肢動脈超聲檢查。檢查部位為雙下肢股總動脈、脛前脛后動脈、股淺深動脈及足背動脈。下肢血管動脈硬化診斷標準參照《老年人四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診治的中國專家建議(2012)臨床診斷標準》〔2〕。
2結果
2.1兩組AIP及血脂指標比較與單純高血壓組比較,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組TC、TG、LDL-C、AIP及LP(a)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P<0.01),而HDL-C水平顯著低于單純高血壓組(P<0.05),兩組間血糖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2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組AIP與其他危險因素的相關性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組中的AIP與TG、TC、LP(a)、LDL-C及血糖呈顯著正相關(r=0.883,0.099,0.073,0.104,0.064,P<0.01或P<0.05),與單純高血壓組比較:1)P<0.05,2)P<0.01HDL-C呈顯著負相關(r=-0.397,P<0.01)。
表2 兩組間AIP及血脂指標比較
2.3老年高血壓下肢動脈硬化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高血壓患者是否出現(xiàn)下肢動脈硬化與TC、空腹血糖無明顯關聯(lián)(P>0.05);而SBP、DBP、TG、LDL-C、LP(a)及AIP的增高,HDL-C的降低均與老年高血壓出現(xiàn)下肢動脈硬化顯著相關(P<0.05),見表3。
表3 高血壓并下肢動脈硬化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討論
下肢動脈硬化也稱為周圍動脈硬化性病變(PAOD),主要累及四肢,以下肢較多見,尤其是腿部動脈,患者出現(xiàn)血供障礙,嚴重者可有持續(xù)性疼痛,下肢動脈尤其是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動脈管腔如完全閉塞時可產生壞疽〔3〕。目前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比例的增加,PAOD的發(fā)病率亦逐年增加。老年高血壓患者,常以脈壓增大為特點,反映出動脈壁硬化增厚,順應性減低,同時血壓的增高加重動脈壁的側壓、損傷,促進動脈硬化的發(fā)展,加速下肢動脈硬化的形成。Levenson等〔4〕研究發(fā)現(xiàn),下肢動脈硬化患者與同齡正常人群相比,下肢動脈硬化的患者SBP明顯增高,DBP仍在正常范圍內,并且動脈順應性與動脈SBP的升高程度正相關。Safar等〔5〕觀察到在SBP增高的高血壓患者和下肢動脈硬化患者中,動脈壁順應性減低是由于動脈壁的結構改變引起的,而動脈結構變化是大動脈為了適應升高的血壓引起的血流變化進行的自身調節(jié)的結果,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動脈粥樣硬化由多種因素作用形成,高齡、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糖尿病、高凝狀態(tài)、血液黏著性增高等均為PAOD的危險因素〔6〕。其中脂代謝紊亂是PAOD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在傳統(tǒng)血脂分析中,高TG、低HDL-C及sLDL增多的脂質三聯(lián)征有極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7〕。近年研究表明,AIP是脂代謝紊亂的敏感指標,能間接反映LDL直徑大小,隨著AIP值的增加,sLDL比例增高〔8〕,同時,AIP與HDL的酯化速率(FERHDL)有良好的相關性。FERHDL與心血管病、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脂質三聯(lián)征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關系密切,有可能在心血管危險性評價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但FERHDL對樣本要求高,不適宜在臨床進行標準化檢測〔1〕。而AIP檢測方法簡便無創(chuàng)傷,易于在臨床上推廣。
本研究結果提示在預測老年高血壓動脈硬化以及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方面,AIP可作為除傳統(tǒng)動脈硬化血脂危險因素外的重要指標之一。
臨床實踐中,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除注意有效控制血壓外,還應關注動脈粥樣硬化的多種獨立危險因素。AIP的檢測會更有利于對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硬化危險因素的評估,減少下肢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為疾病早期預防及干預治療提供依據(jù)。
4參考文獻
1宋醒良,胡兵,連金泉.血漿促動脈硬化指數(shù)(AIP)在血脂分析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11(10):1405-7.
2老年人四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診治中國專家建議寫作組.老年人四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診治中國專家建議(2012)〔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3;32(2):121-31.
3Leo W,Westrych R,Bissinger A,etal.Effect of the acetylosalicyd acid(ASA)and tichopodine therapy on clinical condition and parameters of blood platelet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AOD)〔J〕.Pol Merkur Lekarski,2007;23(137):335-9.
4Levenson JA,Simon AC.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the lower limbs〔J〕.Clin Exp Hypertens A,1982;4(7):1059-72.
5Safar ME,Simon AC,Levenson JA.Structural changes of large arteries in sustained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1984;6(6):Ⅲ117-21.
6Breccia M,Efficace F,Alimena G.Progressive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 an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 as new adverse events of second generation TKIs in CML treatment: 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J〕.Leuk Res,2012;36(7):813-4.
7葉平.血脂的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75-115.
8鄭黎強,李覺,于金明,等.冠心病患者尿酸與外周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雜志,2006;27(2):161-4.
〔2014-03-17修回〕
(編輯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