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影響的門限效應研究
      ——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檢驗

      2015-12-29 07:30:03張銘洪盧曉軍
      華東經濟管理 2015年2期
      關鍵詞:門限財政支出競爭

      張銘洪,盧曉軍,陳 璐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福建廈門361000)

      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影響的門限效應研究
      ——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檢驗

      張銘洪,盧曉軍,陳 璐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福建廈門361000)

      文章通過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影響的門限理論假說,并基于1997-2013年中國各省份的現實數據,利用門限面板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的影響存在顯著的門限效應,當地方經濟發(fā)展處于較低水平時,財政支出競爭的負效應高于正效應,對經濟增長顯示出一定的抵制作用;當地方經濟發(fā)展處于中、高水平時,財政支出競爭的正效應大于負效應,有利于經濟增長。

      財政支出競爭;經濟增長;門限面板

      一、引言

      財政分權理論認為,財政分權體制改革帶來經濟領域的分權,地方政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逐步演變成具有獨立利益目標的行為主體,在既定的行政管理體制下,分權將導致地方政府之間圍繞經濟資源展開競爭。具體到我國的現實情況中,這一理論也得以印證,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政府競爭行為的存在性進行了實證檢驗[1-2]。政府競爭有多種手段和方式,在財政政策運用方面,主要包括稅收優(yōu)惠政策手段和財政支出政策手段,即稅收競爭和財政支出競爭。然而,一方面隨著我國稅收制度的不斷完善和規(guī)范以及稅收優(yōu)惠政策由區(qū)域向產業(yè)的轉變,使得地方政府利用稅收方式開展競爭的空間越來越??;另一方面,在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人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提供優(yōu)質公共產品和高效公共服務為主要特征的財政支出競爭逐步取代稅收競爭成為政府間財政競爭的主要手段。在財政支出競爭對地方經濟的影響這一問題的研究上,不同學者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論證,但結論都認為影響是絕對化的,或正或負。然而,財政支出競爭程度以及效率往往要受到地區(qū)財力水平所限,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地區(qū)其財力水平往往不同,由此是否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的影響在不同地區(qū)間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財政支出競爭的經濟作用機理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并提出門限效應假說,據此運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

      二、文獻回顧與理論假說的提出

      關于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一部分學者認為,地方政府間財政支出競爭對地區(qū)經濟增長有積極的正效應。Tiebout(1956)提出“用腳投票”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給他們最好生活的地方居住,同時為挽留這部分原本在本地區(qū)并且具備稅收創(chuàng)造能力的居民,地方政府將會竭盡全力提供更為優(yōu)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提高居民的滿意度。這部分有稅收能力的人力要素將成為地區(qū)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3]。Justman、Thisse和Ypersele(2005)認為財政支出競爭提高了地區(qū)公共服務的多樣化水平,對居民福利的提升和經濟的增長有促進作用[4]。趙會玉(2010)以1990-2006年我國231個城市的數據對不同政府競爭行為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發(fā)現財政支出競爭對各地區(qū)的經濟增長均存在正效應,不過不同地區(qū)間的增長強度不一[5]。鐘曉敏(2004)[6]、張軍和高遠等(2007)[7]的相關研究也有相似的結論,本質上都認為通過加大財政支出提供優(yōu)質公共產品和服務,為挽留人才要素營造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極大地推動了本地區(qū)的經濟增長。在這之后,學者們對“用腳投票”理論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早期研究都是針對為本地區(qū)居民而進行的競爭,是否存在利用人們的“用腳投票”心理進行的對其他地區(qū)人才要素和資源上的爭搶?Bucov?etsky(2005)基于公共產品投資的政府競爭分析認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有助于吸引其他地區(qū)的熟練勞動力,增加本地區(qū)具有稅收創(chuàng)造人員的流入[8]。黃陽平(2011)通過構建空間計量模型,證明財政支出競爭對區(qū)域經濟增長具有正面效應,并且發(fā)達地區(qū)在地理、資金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較易于吸引流動性要素的進入,進一步擴大了區(qū)域間的差距[9]。除了在財政支出結果層面的研究外,有學者認為財政支出競爭促使地方政府提高財政支出效率,也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作用,尤其是對財政能力較為薄弱的地區(qū)。地方政府以財政支出作為競爭手段,對資金的需求將大大增加,而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激發(fā)地方政府的創(chuàng)造性,減少浪費性支出,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邊際效用最高的地方。Wilson和Gordon(2003)[10]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其他角度論證了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的正效應。如張維迎、栗樹和(1998)認為地方政府間的財政支出競爭促進各地國有企業(yè)民營化,民營經濟的發(fā)展又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11]。

      另外一些學者則并不完全認同財政支出競爭帶來的正效應,而是認為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某種程度上的負效應。①財政支出競爭在加大地方政府對公共產品投入的同時,有可能會帶來支出結構不合理的問題。West和Wong(1995)的實證研究發(fā)現,財政支出競爭將導致地區(qū)在衛(wèi)生和教育等方面的社會性支出減少,尤其是貧困地區(qū)表現得更為明顯,這也惡化了當地居民的福利狀況[12]。Keen和March?and(1997)認為,財政分權下地區(qū)間的競爭會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公共支出,而降低公共服務方面的公共支出[13]。國內學者也有類似觀點和實證結論,傅勇和張晏(2007)等學者研究認為,中國的財政分權以及基于政績考核下的政府競爭,造就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結構“重基礎建設、輕人力資本投資和公共服務”的明顯扭曲[14]。丁菊紅(2012)的實證研究表明,對關系到民生福利的公共服務,在地方政府的相互競爭中被相對忽視,或者說犧牲了[15]。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喬寶云等學者的研究[16-18]。②在單純追求本地區(qū)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驅動下,有可能導致各地區(qū)重復建設和產業(yè)結構趨同,行業(yè)產能過剩,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也不利于區(qū)域間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魏后凱、劉楷和周民良(1998)認為,重復建設的內在制度性因素源于地方政府發(fā)展本地區(qū)經濟、提高本地區(qū)經濟實力的內在需求,這一過程正是在當前中國地方政府競爭模式下衍生出來的[19]。③地方政府在進行支出競爭時,為使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yè)扶持上的投入能快速產生經濟回報,往往會實施地方保護主義,進而導致市場分割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的扭曲。王小龍和李斌(2002)認為,落后地區(qū)的地方政府在參與競爭的過程中,往往可以通過市場分割獲得貿易條件的改善,這也成了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緣由之一[20]。李江(2012)通過對我國西部地區(qū)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證明雖然支出競爭使地方政府加大對基礎建設和大型經濟項目的投入,確實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增長,但這種支出競爭伴隨著較小的乘數效應和較為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使支出競爭的負面效應更為突出,不利于地方經濟的增長[21]。④財政支出競爭也加劇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在財政收入有限的情況下,特別是貧困地區(qū)的地方政府,不得不通過舉債的方式獲得更多的可支配資金,造成地方政府嚴重的債務問題。尤其在現行的官員升遷任免機制下,每一任地方官員只追求任期內的經濟利益最大化,注重短期利益,通過借款等方式發(fā)展政績工程,債務卻留給下一任,如此惡性循環(huán)導致的是地方債務的不斷累積,財政負擔的不斷加重,勢必會對地方經濟發(fā)展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財政支出競爭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存在雙重效應。本文認為,由于支出競爭的主要方式在于加大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投入,其對經濟增長積極的正效應理論上而言是客觀存在的,而支出競爭的經濟負效應高低則可能與地方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關。原因在于,地方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原本在吸引資源和要素流入上就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而且財政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其通過采取諸如扭曲支出結構、地方保護主義、舉債投入等方式進行競爭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因此,財政支出競爭的經濟負效應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地區(qū)可能會表現得更為突出,甚至高于正效應。由此,本文提出以下門限理論假說:

      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的影響存在著一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門限值,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財政支出競爭的經濟正效應高于負效應,有利于經濟增長;而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地區(qū),財政支出競爭的經濟正效應低于負效應,不利于經濟增長。

      三、門限面板模型設定與計量方法

      (一)門限面板模型設定

      有關經濟增長的研究已日趨成熟,目前使用較多的經濟增長模型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其一般形式為:

      其中,Y代表總產值;L為人力資本;K為物質資本;A為常量,一般解釋為技術水平參數。本文的研究目標在于考察地方政府間財政支出競爭對地區(qū)經濟增長的影響,因而將財政支出競爭變量(ECI)引入該模型中,可將計量模型修正為:

      其中,ε表示干擾項。對(2)式兩邊同時取對數,模型轉化為:

      (3)式即為本文進行回歸分析的基礎計量模型。本文采用1997-2013年我國大陸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qū)(以下簡稱省)作為研究的樣本空間。被解釋變量為各省份的經濟規(guī)模,本文選取各省份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進行刻畫。解釋變量包括各省份的技術水平、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和財政支出競爭指數。前三個解釋變量本文分別選取各省份實際利用外資額、資本形成總額和從業(yè)人員進行度量。財政支出競爭變量是本文考察的主要變量,而“偏離”均值的程度是對競爭進行衡量的一種十分合適的方法,考慮到財政支出競爭最主要關乎支出,本文借鑒傅勇和張晏(2007)的做法,構建財政支出競爭指數為[15]:

      ECIit=PCEXPit/PCEXPt

      其中,PCEXPt為第t年全國人均財政支出,是全國的平均水平,PCEXPit為i省份在第t年的人均財政支出,是特定省份的財政支出水平?;诖朔椒嫿ǖ呢斦С龈偁幹笖当砻鳎阂粋€地區(qū)的相對財政支出水平越高(ECIit的值越高),地區(qū)的支出競爭強度越高。

      在構建門限回歸模型之前,還必須對門限變量進行設定,根據前述理論假說——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的影響存在著一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門限值,本文選取地方人均GDP作為門限變量。在數據處理方面,本文選取1997-2013年我國各省份的相關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所有數據均以1997年的價格為基礎進行修正;對于絕對值變量,進行取對數處理。所有數據均來源于歷年《國家統(tǒng)計年鑒》、各省份統(tǒng)計年鑒以及各省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各變量的符號及含義見表1所列,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2所列。

      表1 各變量的符號及含義

      表2 各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在此基礎上,便可以對門限回歸模型進行設定。借鑒Hansen(1999)的非動態(tài)門限回歸方法,本文將門限值作為未知變量引入模型,構建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影響的分段函數[22]。由于尚未確定門限的個數,因此本文將以單門限回歸模型為例構建多門限模型,在門限個數的確定方面,下文將通過相關計量方法進行分析。由此,在模型(3)的基礎上可構建單門限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λ是待確定的門限值;I(?)為示性函數;μi反映了不同地區(qū)的個體效應。

      (二)計量方法

      以往考察兩個變量間的非線性關系時,較常采用的是加入變量的平方項或人為進行分組,采用門限面板回歸與這些方法相比,具有兩個優(yōu)勢:一是方程的非線性形式無須給定,門限數量與門限值的大小均由樣本內生決定;二是提供了漸進分布理論去建立門限值的置信區(qū)間,同時還可以運用“自舉法(Bootstrap)”來估計門限值的統(tǒng)計顯著性。

      在進行門限面板模型估計的過程中,關鍵的問題在于解決門限值λ的估計與檢驗問題。門限值λ可以通過最小化假定門限數下普通最小二乘估計的殘差估計值得到。在此基礎上,還要對門限效應顯著性和門限估計值的置信區(qū)間進行檢驗。門限效應顯著性檢驗的原假設為H0∶β4=β5,即不存在門限效應。檢驗統(tǒng)計量為其中,S0為原假設(無門限效應)下的殘差平方和,為存在門限效應下的殘差平方和,為門限估計殘差的方差。由于統(tǒng)計量F是非標準分布的,Hansen建議通過“自舉法”模擬其漸進分布,并計算P值。

      上述估計方法和假設檢驗均是針對單門限模型的,為確定模型是否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門限,還需進行下個門限顯著性和置信區(qū)間檢驗。如果沒有通過,則接受單門限假設;如果通過,則繼續(xù)進行三門限假設,以此類推。

      四、實證結果

      (一)門限效應檢驗

      在對門限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之前,應先確定門限的個數。當門限個數為1時,即(4)式的單門限回歸模型,此時可以將本文的研究對象分為兩類別:當LPCGDP≤λ時,稱此時的研究對象處于“低經濟發(fā)展水平”,當LPCGDP>λ時,稱此時的研究對象處于“高經濟發(fā)展水平”;當門限個數為2時(假設第一個門限值為λ1,第二個門限值為λ2,且λ1<λ2),(4)式應修改為雙門限回歸模型,此時可將本文的研究對象分為三種類別:當LPCGDP≤λ1時,稱此時的研究對象處于“低經濟發(fā)展水平”,當λ1<LPCGDP≤λ2時,稱此時的研究對象處于“中等經濟發(fā)展水平”,當LPCGDP>λ2時,稱此時的研究對象處于“高經濟發(fā)展水平”。當門限的個數為3個甚至更高的數值n時,可依上述分析將雙門限回歸模型擴展為多門限回歸模型,此時可以將本文的研究對象分為4種或者n+1種類別。

      根據Hansen(1999)所提出的利用“自舉法”抽樣方法檢驗門限效應的存在[22],并考慮到樣本數量有限,在能說明問題的前提下,本文最多只檢驗了三門限的存在與否。數據處理、檢驗及回歸過程均在STATA 12中進行,門限效應檢驗結果見表3所列。

      表3 門限效應檢驗結果

      從表3的門限效應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單一門限和雙重門限的F值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通過檢驗,而三重門限的F值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單一門限檢驗的F值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模型拒絕不存在門限效應的假設,即存在門限效應,并且門限個數至少為1;雙重門限檢驗的F值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門限個數至少為2,而三重門限效應的F值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門限個數小于3,由此可以確定變量間的關系存在雙重門限效應。在確定存在雙重門限效應后,便可求得門限值的大小,表4給出了門限值的大小及相應的95%置信區(qū)間。

      表4 雙重門限估計值和置信區(qū)間

      從表4中可以看出,門限值λ1和λ2的估計值均在95%置信區(qū)間內,說明門限的估計值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圖1和圖2更為直接地顯示了門限估計值與其置信區(qū)間的關系。門限的估計值是令似然比檢驗統(tǒng)計量LR為零時所求得的λ值,LR為零意味著門限的估計值與實際值是相同的,各個門限估計值的95%置信區(qū)間是LR值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臨界值(對應圖中的虛線)的λ構成的區(qū)間。據此,可以將各省份按照人均GDP對數值的大小劃分為三類,即當某省份的人均GDP對數值低于9.240時,該省份屬于“低經濟發(fā)展水平”這一類型;當某省份的人均GDP對數值高于9.240而低于10.240時,該省份屬于“中等經濟發(fā)展水平”這一類型;當某省份的人均GDP對數值高于10.240時,該省份屬于“高經濟發(fā)展水平”這一類型。

      圖1 門限值λ1的識別

      圖2 門限值λ2的識別

      (二)模型估計與分析

      門限效應的存在意味著支出競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是非線性的,不能用簡單的線性面板模型進行分析,而由于門限面板模型目前僅適用于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的應用上。因此,在利用門限面板模型進行參數估計之前,還有必要對線性面板模型進行模型設定上的選擇。根據Hausman檢驗的結果顯示,卡方統(tǒng)計量χ2(4)=147.18,對應P值為0.000 0,說明應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由此,可以利用門限面板模型進行估計。表5給出了固定效應模型和雙重門限模型的估計結果。

      表5 固定效應模型和雙重門限模型估計結果

      從回歸結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對全國31個?。ㄊ小^(qū))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顯示,財政支出競爭度(ECI變量)的系數沒能通過顯著水平檢驗。這表明就全國平均水平來看,31個省市區(qū)財政支出競爭的經濟效應不顯著。但這一結論是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地區(qū)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影響的平均效應,需要進一步劃分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下的情形來檢驗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的影響。

      (2)從雙重門限模型估計結果可以看出,財政支出競爭對地區(qū)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門限效應,這可以從ECI變量系數估計值在不同的人均GDP組別中的差異中得出。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人均GDP對數值低于9.240)的省份ECI變量的系數為-0.282,且系數估計值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表明對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省份,財政支出競爭的經濟效應存在顯著的負效應,驗證了理論假說的存在??赡艿脑蛟谟冢阂环矫?,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本身在競爭中就處于劣勢地位,其通過“重基礎建設、輕人力資本投資和公共服務”這種扭曲性支出結構或地方保護主義等“惡性”的方式進行競爭的可能性較高,放大了財政支出競爭的經濟負效應;另一方面,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承受著更大的支出壓力,特別是在財力薄弱的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財政收支狀況進一步惡化,由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承擔著比東部地區(qū)更大的支出壓力,他們不得不通過預算外收入加大對地區(qū)經濟攫取的力度,保證財力水平足夠維持競爭性支出,“攫取之手”的泛濫對地區(qū)經濟效率產生了不利影響[23]。一系列負面效應的累積,掩蓋了支出競爭的正面效應,使得支出競爭在這些地區(qū)顯示出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對于中等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省份(GDP對數值高于9.240且低于10.240)而言,ECI變量的系數為0.159,并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支出競爭的經濟正效應高于負效應,對經濟的增長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由于中等經濟發(fā)展水平地區(qū)的財力與欠發(fā)達地區(qū)相比較而言較高,其采取惡性支出競爭行為的可能性相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支出競爭的負面效應。對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省份(GDP對數值高于10.240),ECI變量的系數為0.295,在1%的水平下顯著,并且高于經濟發(fā)展水平中等的省份ECI變量的系數,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支出競爭對經濟增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原因在于產生支出競爭經濟負效應的行為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出現的可能性是最低的,并且當經濟規(guī)模達到一定水平時,地方政府間財政支出競爭有助于改進當地公共產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加大財政在公共基礎設施、產業(yè)配套設施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在吸引了更為“優(yōu)質”的生產要素流入(如人才、資金、技術等)的同時,又直接和間接地增加了當地的資本積累,進一步放大了財政支出競爭的經濟正效應。

      (3)在其他控制變量方面,固定效應模型和門限面板模型所估計的結果差別并不是很大,并且所有估計值都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LFDIit變量、LFCit變量和LLABORit變量的系數均為正值,這也與預期是相符合的。

      五、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借助門限面板模型,利用1997-2013年我國各省份的現實數據,從經濟發(fā)展水平(以人均GDP作為門限變量)的角度驗證了財政支出競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門限效應。具體而言,當地方經濟發(fā)展處于較低水平時,財政支出競爭的負效應高于正效應,對經濟增長顯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當地方經濟發(fā)展處于中、高水平時,財政支出競爭有顯著的正的經濟效應。在我國分權體制不斷深化和完善的背景下,完全消除財政支出競爭行為客觀上是不現實的。雖然財政支出競爭可能會導致政府采取一些惡性競爭行為,放大財政支出競爭的負效應,但如果對其進行一定的約束和規(guī)范,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負效應,成為經濟增長的助推力。據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明確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首要職能,避免財政支出向生產性、建設性項目盲目傾斜。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內經濟效益的快速實現,往往在生產性支出上投入比重過高,忽視基本公共服務帶來的長遠經濟利益。以基本公共服務為導向改進政府官員政績考核制度,加入對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等公共服務項目的考核指標,將有助于抑制地方政府“異化財政支出結構”[24]的行為。

      第二,搭建地方政府間的交流與互動平臺,協(xié)調各地經濟政策,規(guī)范財政支出競爭秩序。財政支出競爭導致市場分割、產業(yè)趨同和重復建設,這是非合作博弈的結果。財政支出競爭這場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在相互不信任、被動財政支出競爭的情況下,往往會陷入“囚徒困境”[25]。加強政府間的合作和協(xié)調是解決地方政府支出競爭“囚徒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有助于降低支出競爭帶來的經濟負效應。

      第三,加大對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地區(qū)的扶持力度,降低其采取惡性競爭方式的可能性。從縱向來看,提高中央對這些地區(qū)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規(guī)模,使地方政府具有足夠的財力和支配權,根據地方經濟發(fā)展狀況以及財政需求來合理安排轉移支付資金;從橫向來看,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應加大對較低地區(qū)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實行對口支援與合作,縮小地區(qū)間差距,為地方政府間良性財政支出競爭的開展奠定基礎。

      [1]郭慶旺,賈俊雪.地方政府間策略互動行為、財政支出競爭與地區(qū)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2009(10):17-27.

      [2]伍文中.財政支出競爭存在性檢驗——基于變異系數的分析[J].財經論叢,2010(5):25-30.

      [3]Tiebout C 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5):416-424.

      [4]Justman M,Thisse J F,Ypersele M.Fiscal Competi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6):848-861.

      [5]趙會玉.地方政府競爭與經濟增長:基于市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制度經濟學研究,2010(1):25-43.

      [6]鐘曉敏.市場化改革中的地方財政競爭[J].財經研究,2004(1):21-30.

      [7]張軍,高遠,傅勇,等.中國為什么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J].經濟研究,2007(3):4-19.

      [8]Bucovetsky S.Public Input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9/10):1763-1787.

      [9]黃陽平.基于空間關系的地方政府支出競爭與區(qū)域經濟差距研究[J].財會研究,2011(21):8-10.

      [10]Wilson,Gordon.Expenditure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3(2):399-417.

      [11]張維迎,栗樹和.地區(qū)間競爭與中國國有企業(yè)的民營化[J].經濟研究,1998(12):13-22.

      [12]West M E,Wong L C.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Grow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Rural China:Some Evidence in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Evidence[J].Oxford Review of Econo?my Policy,1995(4):70-84.

      [13]Keen Michael,Marchand Maurice.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1):33-53.

      [14]傅勇,張晏.中國式分權與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為增長而競爭的代價[J].管理世界,2007(3):4-14.

      [15]丁菊紅.長三角地區(qū)公共服務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4):44-48.

      [16]喬寶云,范劍勇,馮興元.中國財政分權與小學義務教育[J].中國社會科學,2005(6):37-47.

      [17]平新喬,白潔.中國財政分權與地方公共品的供給[J].財貿經濟,2006(2):49-56.

      [18]鄭磊.財政分權、政府競爭與公共支出結構——政府教育支出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科學,2008(1):28-41.

      [19]魏后凱,劉楷,周民良.中國地區(qū)發(fā)展:經濟增長、制度變遷與地區(qū)差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20]王小龍,李斌.經濟發(fā)展、地區(qū)分工與地方貿易保護[J].經濟學(季刊),2002(2):109-131.

      [21]李江.財政分權、地方政府競爭和區(qū)域經濟增長[J].財經問題研究,2012(2):126-129.

      [22]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 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2):345-368.

      [23]溫嬌秀.分稅制改革與我國財政分權經濟增長效應的跨區(qū)差異[J].華東經濟管理,2010(4):60-63.

      [24]姚鳳民.財政支出競爭對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的影響效應及約束對策[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8(2):29-33.

      [25]金志云,趙強,龐笑萌.地方政府投資支出競爭的博弈分析及機制設計[J].江西社會科學,2008(4):75-79.

      [責任編輯:周業(yè)柱]

      A Research on the Threshold Effects of Fiscal Expenditure Competition on Economy—The Test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

      ZHANG Ming-hong,LU Xiao-jun,CHEN Lu
      (School of Economic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0,China)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proposes a threshold theory hypothesis of the im?pa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competition on the economy,and applies the threshold panel model to make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hypothesis by using the realistic data of Chinese provinces from 1997 to 2013.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threshold effects of fiscal expenditure competition on the economy.In the areas with low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the neg?ative effe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competition are higher than the positive effects,and show some inhibition on economic growth.In the areas with medium or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the positive effe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competition is greater than its negative effects,which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growth.

      fiscal expenditure competition;economic growth;threshold panel

      F810;F812

      A

      1007-5097(2015)02-005-06

      10.3969/j.issn.1007-5097.2015.02.002

      2014-10-1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0ZD&036);福建省軟科學重點項目(2012R0079)

      張銘洪(1964-),男,福建三明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公共規(guī)制;

      盧曉軍(1990-),男,福建泉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

      陳璐(1988-),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稅收理論與政策。

      猜你喜歡
      門限財政支出競爭
      基于規(guī)則的HEV邏輯門限控制策略
      地方債對經濟增長的門限效應及地區(qū)差異研究
      中國西部(2021年4期)2021-11-04 08:57:32
      隨機失效門限下指數退化軌道模型的分析與應用
      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財政支出完成預算情況
      感謝競爭
      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及比重
      生產性服務業(yè)集聚與工業(yè)集聚的非線性效應——基于門限回歸模型的分析
      湖湘論壇(2015年3期)2015-12-01 04:20:17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競爭
      小說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08:48:17
      柳江县| 河曲县| 苏尼特右旗| 江陵县| 息烽县| 阜阳市| 许昌县| 黄石市| 措勤县| 孟津县| 凤庆县| 织金县| 繁昌县| 永兴县| 雷山县| 晋中市| 文化| 英德市| 丽水市| 东安县| 青龙| 睢宁县| 靖远县| 保山市| 莲花县| 四子王旗| 兰州市| 福安市| 遂川县| 阿荣旗| 沛县| 泾阳县| 安多县| 平邑县| 繁峙县| 邢台市| 西城区| 隆德县| 凤冈县| 全椒县| 萍乡市|